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作者:保羅.安德魯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5日
ISBN:9789866973987
語言:繁體中文

「我跟您說,安德魯先生,不要妥協,不要接受任何妥協。」
  每當身處困境、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句話,我總是對自己說,沒有什麼能讓我與建築的靈魂和其內在的本質背道而馳,這才是最重要的。——保羅.安德魯
  1999年,保羅.安德魯以一個前衛非凡的蛋殼造型,獲選為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圖案,當時引起一陣軒然大波,輿論指責他忽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破壞了天安門與紫禁城周遭環境歷史文化的和諧,不但開工儀式因此被迫取消,還有100多位國家級院士、建築學家與工程學家聯名抗議,要求停工15年。
  但自2007年10月完工開放後,「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之前被譏笑為「鴨蛋」,變成「水上明珠」,還被評選為中國10大新建築奇蹟之一,同時也被北京市民票選為北京十大新地標之一,保羅.安德魯現在則是大陸最炙手可熱的外國建築師。
  本書由保羅.安德魯親自撰寫及拍攝,敘述他是如何構想出這座面積相當於二十座足球場、五座奧運標準泳池的巨蛋結構,以及他如何經歷競爭激烈的競標,承受被要求修改的壓力,克服各項施工過程面臨的挑戰,完成這座全世界最大型的複合式劇院。
  保羅.安德魯在書中以坦率直白的文字,記錄了他在長達6、7年建造期間的心情轉折,例如面臨困難的沮喪挫折、各方輿論指責和謠傳交相攻擊的憤慨、施工品質未按標準的無奈,以及與業主溝通出現障礙的焦慮等等。
  這是關於一位建築師內在真實世界的告白,還有這座充滿未來感的玻璃鈦合金建築怎樣誕生的幕後故事。
作者簡介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
  1938年生於法國波爾多近郊的小鎮,從小便對建築與藝術有興趣,法蘭西高等工科學校畢業後,進入巴黎道橋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主修建築與工程學,30歲不到,便完成巴黎戴高樂機場第一航站的設計案,成為交通運輸建築設計中的經典之作。
  接下來的三、四十年間,他前後設計了包括開羅、雅加達、杜拜、上海浦東等遍佈世界各地60多座機場航站,成為全球設計最多機場的建築大師。除了機場建築之外,安德魯也設計過許多大型公共建築,例如巴黎新凱旋門、日本關西機場海上建築、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館、法國冬季奧運跳台滑雪場等。
  安德魯之所以能夠跨越東西文化藩籬,受到東西方國家青睞,主要在其「用建築說故事」的獨特方式,善於將光線運用作為一種建築語言,讓他所設計的巨大建築空間顯得神奇多彩,變得更動感,更具有想像力、感染力,不但不會令人覺得遙不可及,反而還賦予了建築特殊的生命力。
  現年七十歲的安德魯,為法蘭西藝術院及建築院院士,曾獲法國國家建築大獎、佛羅倫斯Gould大獎、法國營建與美術協會「達文西」大獎、日本Nekkei BP技術獎、日本建築協會獎、法國航空航太協會特別獎、Aga Khan建築獎、英國建築技術協會特別獎、國際建築學會「水晶球」獎等。而除了理性的建築設計之外,他還曾寫過《我蓋了許多機場航站》(1998)、小說《記憶的群島》(2004),展現他人文色彩濃厚的感性一面。
保羅.安德魯代表作
1974? 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第一航站(陸續包括2A、2B、2C、2D、2E、2F航站)
1987巴黎新凱旋門
1988法國阿爾貝維爾跳台滑雪場(1992年冬季奧運場地)
1993大阪海洋博物館
1995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世界首座人工島機場)
1996 阿布達比國際機場第二航站
1997北京國家大劇院
1997印尼雅加達國際機場
1997法國波爾多機場
1997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2004成都科技創業中心
2004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2005新廣州圖書館
2005澳門海神綜合中心
2005成都法院大樓
譯者簡介
唐柳
  南京大學外語系學士,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任500強公司(Alcatel, Coca cola)金融分析師,現就職於生物科學技術公司,兼職翻譯撰稿及文化交流活動。
王恬
  南京大學西語系法國語言文學學士,法國巴黎三大現代文學碩士,現就讀博士班,專攻電影史,曾任大學教師、翻譯,代表譯作有《電影手記「美女與野獸」拍攝日記》等。

千變萬化一滴水∕法國藝文推廣協會執行長Olivier Poivre d’Arvor推薦序
保羅.安德魯 v.s.法蘭西院士程抱一
2005年6月1日
整體剖析
鴨蛋
護欄的設計
穹頂的構架
《中國日報》的一篇文章
中國特色
說,聽
整體規劃
歌劇院
討好與抵抗
工地上的聲音
音樂廳的天花板
夜晚的工地
想結婚的男人
謠言
戲劇場的裝飾布
半身雕像
頂部的木質覆蓋層
為什麼?怎麼了?
戲劇場與音樂廳的圍廊
工人

水下廊道
花園
記憶與遺忘
清晨在景山
手工
獨自在北京
結束與未來……

千變萬化一滴水Olivier Poivre d’Arvor法國藝文推廣協會執行長
  這真是個瘋狂的舉動。「我要去北京」,他跟自己說。然後,他便一如往常,獨自一人,就這樣去了,為那個由馬可波羅首度向世人揭開簾幕的國家建造大劇院。他彎著腰,很清楚這項任務十分艱巨,他那高大硬朗的身軀,卻如同竹子般柔韌。他有點中國化,卻又恰到好處地維持了法國人的特性。他的面容和衣著令人聯想起苦行僧,雙頰凹陷,顴骨突出,但是目光炯炯有神,猶如小孩般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的雙眼。怎麼能夠如此清瘦,卻又如此感性呢?他永不停歇,一直向前。如果他是個常人,早就倒下了。他早該因為工作過度、遠離異鄉、文化隔閡而離開世間了。但是,他是個信使,帶來罕見的希望與一縷光芒。他是天上來的才子。有了他,世界誕生了。
  這是一座為肢體表演、舞蹈、音樂、戲劇、聲音、舞台而設計的建築物,由一個很敏感的人所設計。這個建築是為了保護藝術家,同時也是為了容納他們的世界。這滴水千變萬化,含有無窮生命力。「國家大劇院」這個名稱中,「大」,毋庸置疑,意指我們無法想像還有更巨大的戶外穹頂。整體曲線壯麗勝於驚奇。「劇院」,有比這更突出的嗎?3個廳可容納5500個座席。「國家」?它正好位於中國國家政治權力中心的天安門廣場邊,鄰近人民大會堂。就好像我們法國巴黎歌劇院,它位於愛麗榭宮和波旁宮之間的協和廣場上。
  我去工地參觀過很多次。保羅.安德魯引領這個奇蹟發生,歷經了各種磨難、焦慮,無時無刻不承受挫折的威脅,飽受失望與被誤解的摧殘。這是一場艱苦的戰役,從競標開始,經歷了某些當地人的嫉妒以及對法國建築師的設計的質疑。正如他所寫的:「建築的故事是一個黑夜的故事;漫長無盡又充滿希望。它不可能重現,也不可能再次創造。」我們倆都常常去旅行,經常在巴黎的「費爾南家」不期而遇,那是我們的朋友讓-皮埃爾開的小餐廳。保羅總讓我吃驚,因為每次碰面,他不是剛從北京回來,就是即將飛往北京。我心想,怎麼會有人這樣,既優雅溫柔,又滿懷焦慮,對柔美的曲線形體充滿熱忱,他怎麼能夠在中國建立威望?在那兒,談判困難重重,外國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已經非比尋常了。後來他的設計受到肯定,被公認為最優秀的作品。今晚,幾乎完工的建築圖片就出現在我眼前。同時,透過保羅的文字,我彷彿也聽到工地的聲響,看到音樂廳的天花板以及穹頂的木材飾面。讀到這些文字,我確信音響效果一定絕佳無比。我喜歡花園的規劃,喜歡那個水池;我喜歡有一個廳專門演歌劇,另一個是音樂廳,第三個則供戲劇和舞蹈表演之用。我喜歡這顆蛋,喜歡它出色的簡單外形,而這些想法都來自這個用筆和記事本工作的人。在一筆一畫裡萌發想法,發展出供表演活動演出的空間。我喜歡這些草圖,我很高興它們是出自一位法國建築師之手。雖有中文語言的障礙,他從不害怕面對這個民族、這個民族的歷史跟文化。   對保羅來說,建造這樣的大劇院還是頭一遭。然而他早就因那些非凡的機場航站設計而名揚四海,當他第一個航站竣工時,才剛滿三十歲。
  他四處旅行,同時讓他設計的建築遍佈世界各地。大阪、卡薩布蘭卡、羅德岱堡、阿布達比、中國浦東、埃及、伊朗、印尼、菲律賓、非洲以及歐洲各地。他是機場建築專家,這點毫無疑問,但是,他的發展並不侷限於此,近幾年,我們看著他轉向文公共化建築:這兒設計一座海洋博物館,那兒蓋一個劇場。中國對他來說並不陌生,他設計了上海浦東機場、廣州體育館、廣州科技中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他很可能是世界上作品造訪人數最多的建築師之一。
  但是今天,保羅.安德魯完成了所有建築師都夢想完成的作品。我非常欣賞他投向世界、世人的目光。他的作品堪稱最重要、最受矚目、曝光最多的建築。沒有門,沒有柵欄、屏障或是窗戶,而且他得忍受絕望的孤獨。儘管面對的是無數的工程師、工人,以及15億的等候者,但這個作品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誕生,明日即將帶著歡樂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形體源自於保羅的十指之間,也是我所夢寐以求,今夜,這形體的力量流進我的掌心;那是一股令人安心的、必要的、豐饒的、母性的力量,源源不斷,無窮無盡。
保羅?安德魯vs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
  程抱一:  我懷著高度的興趣拜讀了您的著作。我很少讀到如此富有教育意義的?述,在這當中,在這段工程建造的期間,您一點一滴傾訴自己所完成的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您的文字不僅著眼於工程的進展,也透露您的感受和想法,其中還包含了您的苦惱和疑慮......
  保羅.安德魯:  我並不想寫成建築專書,也不想寫一本急於解釋、評論,尤其是辯解的書,我想寫的其實是一本文學作品,可以觸及設計裡更私密也更單純的部份。因此, 我必須願意揭露自己的情緒和苦惱,擺脫一般人認定的設計者形象:馳騁疆場的領導者形象。有時我在想,一個必須做出這麼多不可逆轉決定的建築師,他的特長就在勇於懷疑和永不滿足的精神。
  程抱一:  是的,在閱讀您的著作時,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明白在一個大型建築案裡——就像這個案例——建築師確實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和魄力,但也需要相當的耐心和謙遜。為什麼需要耐心,那是因為在一段長時間裡,他會預料到許多延誤、煩惱和不解;之所以要謙遜,那是因為他必須學會面對不確定的因素、突發的狀況,以及與計畫相悖的執行結果,他必須學會接受不完美——當然,這和接受錯誤不同——就像西多會(Cistercians)的修士建築師那樣。此外,儘管他的計劃是經過深思熟慮、嚴密計算,並且做成具體的模型,但他還是得等到這些或那些都完成後,才能確定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您在書中提到了那個水面倒映穹頂的水池,唯有等到石板安置妥當,唯有水池注滿水,才能知道穹頂的倒影是否能夠完美呈現。由於倒影,穹頂的弧線才變得完整。
  保羅.安德魯: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建築與概念相距甚遠,而今天的建築師卻把建築簡化成概念。想法可能瞬間產生,就像思緒發生短路那樣。這些想法很珍貴,但是,如果沒有付諸實現,讓想法落實成為一座建築物的話,那就什麼也不是,或者說微不足道。
  程抱一:  談到水池和穹頂,我認為您的靈感彷彿本能地就與中國思想的精神相結合。中國思想旨在追求天地合一,致力將天納入地的範圍之中,強調這種循環運動。這裡,我想起您曾經說過的「法國特性」和「中國特質」:興建戴高樂機場航站時,您拒絕讓您的建築表現「法國特性」,您在設計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時,同樣也避免「中國特質」。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其實,「法國特性」和「中國特質」都只是一種陳腔濫調,來自早已凝固、僵化的傳統思想而已。如果想真正借用文化傳統的話,應該追本溯源,回到設計者的原始動力,教人歎為觀止的是,這些設計者縈繞於心的都是普世的概念和內在的渴望。若這一點是確定的,我們希望聽您談談北京或中國其他地方的歷史建築,是否讓您頻繁的中國之旅留下深刻的印象。
  保羅.安德魯:  我知道保持緘默會給人無動於衷的印象。但其實不然。我的沉默是含蓄而虔敬的。我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逗留了許多時間,那裡有寧靜自然的花園和長廊。我常常穿越紫禁城,大多借道一眼難以望穿、與天邊相連的宮殿和迴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抱著歡愉與平靜的心情參觀許多花園;有一次我還去了蘇州或杭州的花園,不過我比較常去湖濱的花園和天壇的花園,通常都是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穿行而過。正是在那裡,由於我直接感受到空間與土地的非凡意義,讓我感覺自己接近中國的心臟,從而獲得信心與鼓舞。
  程抱一:  在您的書裡有幾個動人的段落,是您提到這些愉悅片刻的部份:由於克服了不快、沮喪乃至絕望,您突然心懷感恩並平靜下來。您發現了意料之外的美。於是,在這樣的晚上,當夜幕降臨時,獨自佇立於工地的陰暗處,您任憑想像力馳騁,輕鬆勾勒出未完成工程的輪廓。於是,在這樣的黎明,站在俯瞰紫禁城的景山高處,您朝人民大會堂的方向眺望,凝視著天空下熠熠生輝的「鴨蛋」形「怪獸」,它正躺在那兒;溫順、忠誠、和諧。您感覺它將獨立自主,開始自己的生活。
  保羅.安德魯:  這些小憩時光確實帶給我神奇溫柔的撫慰,失去信心的感覺煙消雲散。這些時光還帶來什麼呢?一個結局。誰需要一個結局而不需要一個開始?不,小憩時光以其無盡的關懷所帶來的、所汰舊換新的,是信念與承擔信念的勇氣。
  程抱一:  我剛才說,國家大劇院要「開始自己的生活」,因為它除了是一個具備各種機能的場所外,也是北京市中心一個充滿活力的地點。它包含三個表演廳、通道、餐廳、休息區以及綠地。它提供會面、散步的空間,同時也是充滿大眾歡樂的殿堂,在那兒,任何活動都會成為一種賜福。或者,它超出預期,成為出人意表的傑作;而且令人欣喜,就連設計者本人也驚喜不已。
2007年6月20日,巴黎

一、2005年6月1日白天的雨洗掉了沙塵,夜色一片明淨。南面水池的石板基本上算是完工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池水平靜下來,第一次能夠看見穹頂在水池中的倒影。當我在設計柱子和穹頂時,就像以前在美術學院學的,我並沒有將穹頂限制在對稱的水平面上,而是將曲線往垂直面延伸了一小部分。我只知道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過這樣的設計。這座橢圓形建築物是否能如我們所期望的,給人拔地而起、卻不孤單薄弱的感覺呢?這是我第一次可以這麼具體地評論它。當然,我們之前繪製了很多設計圖,包括正面圖、剖面圖,以及透視圖,但這些設計圖只能勾勒想像中的建築物樣貌。掛在穹頂上的燈使得整個弧面線條分明。夜幕降臨之時,我們將看到燈光的效果。效果會好嗎?現在由於水池的水位比將來完工後的高度略低,因此還無法斷定效果如何。但不管怎樣,我算是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像這樣弧形稍稍帶有垂直的部份,其實是幾乎察覺不到,但卻製造出預期的效果。我們都知道,優雅的造型通常來自於幾何圖形的小小變形。報刊雜誌的排版人員對這點比建築師一定更瞭解。人類直立的姿勢,是重心使然,最後變成一種習慣。而由於這種習慣使然,那些我們從中想追求抽象與單純之美的幾何圖形,如果只是中規中矩,會讓人大失所望。為了符合我們心目中完美的標準,設計的圖形必須是有「瑕疵」的,更確切的說,是有待「修正」的,但這當然和建築上的錯誤是完全兩回事。幾個世紀以來,一些傳承下來的建築學知識成了課本裡的內容。但是,特別是當設計新的和超大型建築時,我們所不瞭解的建築知識其實比已知的要更多。除了一些技術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大片空白未知的領域。毫無疑問的,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在感知方面的研究發展,我們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我們會懷疑這些科學研究演繹出來的部分和暫時性的真理。它們看似過於簡單和概念化,而我們對它們幾乎完全不瞭解,但我們堅信,與其通過筆直和確定的道路來穿越森林,我們情願在森林中自己摸索。直覺最終會單獨地指引我們走下去,途中一定伴隨危險,會平淡、醜化一個設計,會讓看到的人覺得不忍卒睹,甚至渾身不舒服。如同其他藝術家一樣,建築師會追尋直覺的想法。我們心知肚明,太多來自直覺的想法沒法向世人解釋。一般人總是將「直覺」與「靈感」連在一起,這並不正確。其實我們不是心血來潮。和自我鬥爭多少都會感到痛苦,但不會一直沉溺於自我。我們思索、推敲、躊躇、焦慮,直到確定每件作品都是心血的結晶。我常想,如果最早我是選擇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我的人生會是怎樣?創新,不論是在這方面或是那方面,永遠是無法滿足在已經架好的框架裡,在強烈渴望的推動和直覺的指引下,創新總是敢於打破常規。在思維的領域裡,科學和藝術來自於其中兩個對立的方向,各行其道。然而兩者相遇的次數比我們想像的要頻繁多了,而且,它們相遇並不是彼此模仿或刻意尋找對方的結果,而是一種意外的、驚喜的相遇。無論如何,我選擇了建築業,並且從事這一行,因為當我逐漸了解這個行業,我發覺它是如此吸引人。這是個有難度並十分苛求的行業。會帶來短暫的歡愉,但有時難免也有許多失落。由於決策者和評判者對設計作品往往不瞭解或輕視,那隨之而來的痛苦簡直讓人難以忍受。更可怕的是,當建築師的目標無法進一步被探索和實現時,那些紛雜感受都只能隱藏在內心深處。至少,對於那些只是追求寧靜的生活,或者反之,對於爭權奪利和追趕潮流的人來說,建築這一行並不是一個值得羡慕的職業。身為建築師,我們是服務者而非指揮者。但無論我們是否能贏業主的尊敬,都不是為主其事者服務,建築師服務的是設計案,是建築,是那些我們負責承擔的任務。對於那些不確定要做什麼、只想以最快方式賺到最多錢的年輕人來說,建築師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這是一種佔據了——甚至可以說是霸佔了你整個生活的職業。但是,同樣,如果你願意完全投入其中,它也會給你的生命帶來一種意義。因為那時,你的生命會由焦躁恢復平靜,沮喪會漸被遺忘,不一定是欣喜若狂,但是會有建築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時刻,會有感到幸福快樂的時刻。對我而言,2005年6月1日夜幕降臨的這個時刻,就像照片所呈現的,也是讓我內心充滿幸福、信心和希望的一刻,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時刻。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