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姊姊妹妹--台灣婦女運動進行式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台灣的姊姊妹妹--台灣婦女運動進行式

作者:戴月芳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25日
ISBN:978957117809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5元

  台灣的婦女運動從1920年代揭開序幕,由於受到世界思潮的影響,及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第一批具有強烈的自主性、批判性、落實性的新女性孕育而生。戰後,在戒嚴體制下,1950年代的婦女團體,清一色屬於國家統合性,成為反共國策動員的對象。1970年代,呂秀蓮以「新女性主義運動」掀起戰後台灣第一波的婦女運動,並且催促了1980年代李元貞等「婦女新知」的婦女運動的實踐,透過「女性自覺」的思想啟蒙,將台灣婦女運動帶往新紀元。1980年代的婦女運動則以集團性、結盟性為主要策略,1990年代則朝向多元化、異質性、分工化、國際化發展,婦女運動團體分進合擊。與此同時,走入婦女大眾的日常生活裡、融入體制並改造體制,並且在國際舞台發聲,這也是當代台灣婦女運動的新趨勢。在近100年來,這些努力於爭取台灣婦女權益的尖兵們,她們的覺醒、體悟、實踐能量,都是值得我們歡呼、鼓掌的學習對象,運動沒有結束,仍在進行中,在各地播種、開花,所以台灣的姊姊妹妹們,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作者簡介

戴月芳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研明史、台灣史、文化創意產學。

  投入出版界與學術界已有30年,代表作品有:
  《五千年人類大史蹟》、《中國名著選譯叢書》、《中國建築》雜誌企畫、《再現台灣》套書(榮獲金鼎獎)、《20世紀全紀錄》、《中國全紀錄》、《台灣全紀錄》、《20世紀中國全紀錄》、《放眼世界》、《中國名畫之旅》、《空中巴士》、《我如何弄垮霸凌銀行》、《台灣三國志》、《明華園》、《中共軍頭點將錄》、《荷蘭人在台灣》、《西班牙人在台灣》、《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台灣錢淹腳目――台灣的行郊》、《台灣文化協會》、《霧社事件》、《蔣渭水》、《國語彩色辭典》(榮獲課外優良讀物)、《世界古文明之旅》、《小小理財家》、《世界歷史》、《英漢日小辭霸基礎型彩色圖解綜合字典簡體版》、〈明太祖太常寺官員陞遷之研究〉、〈明太祖太常寺官員陞遷之研究〉、〈明代皇家機構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等。

自序

卷1:中國∣台灣婦女角色的形塑
1、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
2、父權文化裡的女性角色
3、清代台灣移墾社會的女性
4、日治時期台灣婦女的掙扎

卷2:1945年前中國∣台灣婦女運動的啟蒙與發展
1、1920年代台灣的姊姊妹妹變勇敢了
2、1926年後台灣婦女的覺醒
3、女工運動的興起
4、幾個運動團體的婦女政策
5、本土婦女團體的出現與其意義
6、戰後台灣婦女團結起來

卷3:姊姊妹妹,好厲害
1、婦女新知雜誌社與婦運
2、1987年,婦運新版圖
3、婦運現在進行式

卷4:台灣婦女運動的現在與未來
1、從沉睡中甦醒
2、「新女性主義運動」掀起第一波婦運
3、朝向多元化、分殊化、異質化、國際化發展

卷5:姊姊妹妹的堅強影像
1、畫家陳進
2、革命思想家謝娥
3、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
4、太魯閣的和平天使姬望•伊娃爾
5、社會運動土匪婆葉陶
6、台灣南丁格爾陳翠玉
7、第一位民選市長許世賢
8、第一位女元首:呂秀蓮
9、防癌、坐月子之母莊淑旂

自序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有男,有女。但是,祂沒有規定誰的權力比較大,誰的地位比較高。在人類史上,遠古時期原始社會因為生殖崇拜和女性在生產中的地位,造成女權強大,因而出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氏族社會裡掌管大小事務,處於領導地位,與此同時氏族部落採取互相通婚並嚴格禁止族內通婚,於是產生辨別互相有無直系血緣關係之需要,因此出現了共同血緣關係的辨識符號--姓。婦女是共同使用一個姓的氏族之主持人,婚姻、財產由婦女作主,其所生子女的姓氏也是按照母親血統來認定。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解「姓」字為「從女生」,凡在中國古老的姓氏裡,帶有女字旁的姓氏居多,足見上古社會婦女地位的崇高。

  後來,人類的產業演變從採集、狩獵到農業、畜牧業的出現,男、女的社會地位有了改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的需求,勞力逐漸重要,加上農業成為產業的主流,使得男性的權力超越女性,我們從「男」這個字是由「田」和「力」兩個字組合,就不難理解農業和勞力是息息相關的,而男性的勞力主導了當時主流的產業--農業,而女性的貢獻則轉到家庭的副業,因此新石器時代的一家之主就異主為男性了。

  農業主宰了中國兩千年,直到18世紀60年代1765年紡織工人詹姆斯•哈格理夫斯(JamesHargreaves)發明了珍妮紡紗機(以他的小女兒珍妮命名)。,大幅度增加棉紗產量,正式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顛覆了世人傳統依賴勞力的思考和作法,於是連帶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抬頭,人們不再以勞力為評估的標準,腦力反而主導了一切,因為機器可以代替勞力,這也給了婦女重新爭取權益的希望。1789年10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進軍凡爾賽﹐向國民議會要求與男性平等的合法人權﹐爆發了聲勢較大的女權運動﹐世界婦女參政運動隨之興起。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1848年7月﹐美國女權主義者E.C.斯坦頓(E.C.Stanton)和L.莫特(L.Monte)等人﹐在紐約州的塞內卡福爾斯和羅徹斯特舉行女權大會﹐會上提出要求婦女權利的法案﹐並陳述了婦女受歧視的社會境遇。往後﹐爭取婦女選舉權成為女權運動的主要內容。然而男性長久的權力模式,中國∣台灣婦女要爭回權益並非是一條坦途,從法律、言論、工作權、選舉權、財產分配、觀念等等面向,都需要不斷的努力,才能達到男女平等的原則。

  台灣的婦女運動自日治時期的1920年代展開,由於受到世界思潮的影響,及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第一批具有強烈的自主性、批判性、落實性的新女性孕育而生。戰後,在戒嚴體制下,1950年代的婦女團體,清一色屬於「國家統合性」,成為反共國策動員的對象。1970年代,呂秀蓮以「新女性主義運動」掀起戰後台灣第一波的婦女運動,並且催促了1980年代李元貞等「婦女新知」的婦女運動的實踐,通過「女性自覺」的思想啟蒙,將台灣婦女運動帶往新紀元。1980年代的婦女運動則以集團性、結盟性為主要策略,1990年代則朝向多元化、異質性、分工化發展,婦女運動團體分進合擊。與此同時,走入社區化、走入婦女大眾的日常生活裡、融入體制並改造體制,進而走入國際舞台,這也是當代台灣婦女運動的新趨勢。

  《台灣的姊姊妹妹--台灣婦女運動進行式》是筆者近期鑽研台灣史的主題之一,感謝五南文化事業董事長楊榮川先生的邀請,才會有本書的體現,未竟之處尚有許多,敬請各方指點。本書只是台灣婦女運動探討的一顆小螺絲釘,不敢言有多大的貢獻,但期盼有小螺絲釘的功能。本書因有五南文化事業的編輯、友人陳志杰先生、沙潤德(FrancescoSandrini)先生、陳琪叡小姐的襄助,才得以完成,在此一一表達謝意。


戴月芳於淡水草堂
2014年8月

卷1:中國∣台灣婦女角色的形塑 1、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 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使用木器、石器或獸骨等工具維生,過著採集、漁獵的生活。這個時候為了生存下去,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會一起出外獵捕野獸。此時,人類已經過著群體的生活,有點類似社會了,雖然沒有統治階級的出現,不過應該有約略的分工。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生活畫面,男性負責狩獵,女性在洞穴裡負責照顧孩子或處理家務事,尚未有所謂的父系或母系的區別,單純只是工作上的分野。這個時候的分工簡單,人們只要填飽肚子能夠活下去及完成傳宗接代的責任。 而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於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出現,原來的採集和漁獵退居次位。人們懂得農耕及豢養家畜、家禽。從那時候開始,才有餘力從事其他活動,例如:買賣交易、發明新器物等等。此時愈來愈多的分工出現了,人們建造房舍、道路、竹籬等,以便遠離猛獸的威脅,逐漸形成農村式的聚落,國家也慢慢出現了!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被動的從大自然裡拿到什麼原料就當作他們維生的工具材質,被動的從大自然吃到什麼植物和動物就當作他們維生的食物,因此即便有毒的食材,人類無法得知,只能憑經驗去篩選。此時人類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對抗大自然的挑戰和解決生活的問題,因此人們崇尚生殖,使得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當時的社會只出現了部落,各個部落是以血緣關係所組成。當時最早的信仰崇拜對象就是他們的圖騰。每個部落的圖騰表示他們與這個自然物之間的親屬關係,他們把這個自然物當成祖先或是保護神崇拜。他們崇拜圖騰形成了母系社會,對於女性的生殖形成崇拜,例如神話中的女媧即是一例,負責繁衍後代的任務讓女性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到了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說明了生產力主導一切,因為男性的力量大,決定了糧食的產量,當食物多了,就有儲糧,讓人類不必再受食物不夠的威脅,人類不愁生計時就會有餘力從事其他文明的創造。因此強壯的男性取代了女性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產生了父系社會,女性的地位因而逐漸下降,不再像往日那般的崇高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