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周書摘:老人走路不穩失能警訊 | 老人走路不穩
通常,會造成老人家行走速度變慢有幾個原因: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視力不佳、周邊神經病變、中風、巴金森氏症或者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礙,使得 ...關閉新冠肺炎即時展開子選單即時首頁熱門政治生活社會娛樂體育財經國際兩岸科技軍事健康專輯政治展開子選單政治首頁總覽言論展開子選單首頁總覽中時社論旺報社評工商社論快評時論廣場尚青論壇兩岸徵文史話海納百川無色覺醒生活展開子選單生活首頁總覽玩食消費時尚專輯新冠肺炎校園Campus娛樂展開子選單娛樂首頁總覽華人星光哈燒日韓西洋熱門綜合星聞專輯財經展開子選單財經首頁總覽要聞證券金融產業股市國際展開子選單國際首頁總覽政治圈開眼界美大選專輯兩岸展開子選單兩岸首頁總覽政經社會萬象社會展開子選單社會首頁總覽刑案地方萬象法庭中心軍事展開子選單軍事首頁總覽專輯科技展開子選單科技首頁總覽行動裝置電腦硬體網際網路電玩娛樂專輯體育展開子選單體育首頁總覽高爾夫棒球籃球足球其他專輯時來運轉網推展開子選單網推首頁總覽萌寵搜奇歷史有影展開子選單有影首頁總覽中天新聞中視新聞政新鮮街頭大聲公玩FUN飯旗開得勝無色覺醒追劇健康展開子選單健康首頁總覽新聞快遞名醫名家養生健體醫病百科心靈關係健康專輯健康規劃局運勢展開子選單運勢首頁總覽星座生肖風水寶島展開子選單寶島首頁總覽台北基宜花新北金馬桃園竹苗台中彰投台南雲嘉高雄屏東澎孝親報報汽車房產首頁《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作者:張曉卉出版:天下雜誌出版定價:NT$320出版日期:2013.10FacebookMessengerLineWeiboTwitterTelegram複製連結字級設定:小中大特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研究顯示年紀愈大、失能風險愈高,也就是失去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走路不穩」就是一個明顯的早期警訊,一旦跌倒更會提高死亡率,及早協助長者接受適當醫療、使用輔助工具,可延緩退化,降低跌倒的風險。
日本知名作家曾野綾子寫《晚年的美學》說到,年輕的時候,覺得能走、能吃、順自己的意願排泄等,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七、八十歲以後,會慢慢地了解,凡事不再理所當然了。
腰和膝開始疼痛,寸步難行;裝假牙、患胃病,想吃不一定吃得下,排泄不順暢是最嚴重的通病。
等到需要人家換尿布時,有人甚至感到連尊嚴都失去了。
」確實,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下床、上廁所、刷牙洗臉、吃早餐,換衣服、出門走路去搭捷運……,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作息,在身強體壯時,幾乎都可輕鬆無負擔地完成。
如果漸漸感覺做起來吃力,或者有一天突然大病倒下,喪失照顧自己食衣住行的能力,就是失能。
高齡半數失能阿嬤比阿公多依據國民健康署定義,如果長者自述在六項日常生活活動(ADLs,ActivitiesofDailyLife)當中,有任何一項有困難,即為失能,包括:進食、洗澡、穿脫衣褲鞋襪、上廁所、上下床移位、平地走動。
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台灣老人家的失能比率近兩成;年紀愈大,失能情形愈嚴重。
初老族(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失能率是百分之八.三,老老族(年過八十五歲)的失能率已近五成,而八十五歲以上失能人口增加更超過三倍。
比較阿公和阿嬤的失能情形發現,女性長者不管在哪個年齡層的失能比率皆高於男性;在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長輩中,女性失能比率甚至為男性的兩倍。
為什麼阿嬤失能的情況比阿公嚴重?主要原因是女人比男人長壽,活得久,卻不一定健康。
走路可看出早期失能、失智除非颳風下大雨,否則九十二歲的素英阿嬤都會出門趴趴走。
有時去住在台南市不同區的三個女兒家;有時住在高雄的妹妹會搭火車到府城找她品嘗小吃;周六則固定和一群阿公阿嬤在安平老街大榕樹下聚會用午餐。
不過,因為左大腿關節退化,使得阿嬤走路有點蹣跚歪斜,而且疼痛,曾經想要開刀,但醫生兒子認為手術不一定有效,因此持反對意見,阿嬤只好打消念頭。
雖然走路會痛,她仍堅持每天得出去走走,而且她發現,拄著柺杖稍微走快一點、走遠一點,好像也可以減輕些許疼痛,「要多出去走路,麥一直在家給電視看,不然頭腦、身體退化擱卡緊哦!」已經當了曾祖母的她認真地說。
素英阿嬤的觀念是對的。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從走路就可看出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失智的徵兆。
行走速度應每秒大於一公尺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
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
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
雖然老人家行
「走路不穩」就是一個明顯的早期警訊,一旦跌倒更會提高死亡率,及早協助長者接受適當醫療、使用輔助工具,可延緩退化,降低跌倒的風險。
日本知名作家曾野綾子寫《晚年的美學》說到,年輕的時候,覺得能走、能吃、順自己的意願排泄等,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七、八十歲以後,會慢慢地了解,凡事不再理所當然了。
腰和膝開始疼痛,寸步難行;裝假牙、患胃病,想吃不一定吃得下,排泄不順暢是最嚴重的通病。
等到需要人家換尿布時,有人甚至感到連尊嚴都失去了。
」確實,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下床、上廁所、刷牙洗臉、吃早餐,換衣服、出門走路去搭捷運……,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作息,在身強體壯時,幾乎都可輕鬆無負擔地完成。
如果漸漸感覺做起來吃力,或者有一天突然大病倒下,喪失照顧自己食衣住行的能力,就是失能。
高齡半數失能阿嬤比阿公多依據國民健康署定義,如果長者自述在六項日常生活活動(ADLs,ActivitiesofDailyLife)當中,有任何一項有困難,即為失能,包括:進食、洗澡、穿脫衣褲鞋襪、上廁所、上下床移位、平地走動。
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台灣老人家的失能比率近兩成;年紀愈大,失能情形愈嚴重。
初老族(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失能率是百分之八.三,老老族(年過八十五歲)的失能率已近五成,而八十五歲以上失能人口增加更超過三倍。
比較阿公和阿嬤的失能情形發現,女性長者不管在哪個年齡層的失能比率皆高於男性;在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長輩中,女性失能比率甚至為男性的兩倍。
為什麼阿嬤失能的情況比阿公嚴重?主要原因是女人比男人長壽,活得久,卻不一定健康。
走路可看出早期失能、失智除非颳風下大雨,否則九十二歲的素英阿嬤都會出門趴趴走。
有時去住在台南市不同區的三個女兒家;有時住在高雄的妹妹會搭火車到府城找她品嘗小吃;周六則固定和一群阿公阿嬤在安平老街大榕樹下聚會用午餐。
不過,因為左大腿關節退化,使得阿嬤走路有點蹣跚歪斜,而且疼痛,曾經想要開刀,但醫生兒子認為手術不一定有效,因此持反對意見,阿嬤只好打消念頭。
雖然走路會痛,她仍堅持每天得出去走走,而且她發現,拄著柺杖稍微走快一點、走遠一點,好像也可以減輕些許疼痛,「要多出去走路,麥一直在家給電視看,不然頭腦、身體退化擱卡緊哦!」已經當了曾祖母的她認真地說。
素英阿嬤的觀念是對的。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從走路就可看出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失智的徵兆。
行走速度應每秒大於一公尺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
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
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
雖然老人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