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今註今譯(全二冊)(三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韓非子今註今譯(全二冊)(三版)

作者: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01日
ISBN:9789570531787
語言:繁體中文

  強兵富國,亂世爭鋒,
  波譎雲詭,韓非攻略。
 
  一部定亂世、平天下的領導哲學。
  崇尚與時俱進的法制規範。
  韓非主張賞罰分明,
  以「法」、「術」、「勢」三者並重,
  作為君主治國之鑰。
  從性惡思維出發,立下助秦朝一統六國的法治致富強主張。

  韓非並擅以寓言說理,具文學高度,
  例如「老馬識途」、「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相矛盾」等傳世典故,
  即來自《韓非子》一書。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
  賢者效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
  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韓非子.主道》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韓非的文章長於理則,篤信「性惡」之說,以為徒恃禮治不足以範圍人的行為,故主張法治,厲行國家制裁。韓非有系統地對政治策略的闡發,以及深度地對統治技術的探究,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內容充滿詰問與思辨,是一部對各個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本書註譯,即以陳啟天《韓非子校釋》為主要依據,篇次亦依校釋所改訂,並參照其他各家古本進行校註。﹝註釋﹞部分,則選集前人在法家上的精闢解說;﹝今譯﹞部分基本上是依前人註解而語譯,盡量求譯文的確當性。意有未周者,則以「今按」提出己見。」――「緒言」,邵增樺

  此部古籍除了正文之註釋、語譯詳贍易懂之外,前面的「緒言」一篇更是條列清晰,對韓非其人其書、思想淵源、學說體系及評價,皆有完整且獨到的介紹,故堪稱現今研讀《韓非子》之最佳用書。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譯者簡介
 
邵增樺

  字培之,號慕平。河北滿城人,1907(民前五)年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歷任中學教師、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現改制為銘傳大學)教授、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改制為世新大學)特約講座、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著有《世新國文選》、《高職國文》等書。

 

【上 冊】
卷一
顯學
五蠹
難勢
定法
問辯
六反
詭使
亡徵
南面
 
卷二
八說
八經
二柄
八姦
備內
飾邪
姦劫弒臣
說疑
有度
 
卷三
說難
孤憤
和氏
難言
問田
 
卷四
難一
難二
難三
難四
 
【下 冊】
卷五
內儲說上—七術
內儲說下—六微
外儲說左上
外儲說左下
外儲說右上
外儲說右下
 
卷六
說林上
說林下
十過
 
卷七
主道
揚搉
大體
觀行
 
卷八
解老
喻老
 
卷九
人主
用人
守道
三守
功名
安危
心度
忠孝
飭令
制分
愛臣
 
卷十
初見秦
存韓
附 李斯上秦王書
附 李斯上韓王書
 

緒言(部分摘錄)

  一、韓非事略

  韓非,是戰國後期韓國的庶孽公子,他的父親可能是韓釐王或韓桓惠王,不過並未得勢。他生長在空前動亂的戰國時代,而韓國則是當時最為削弱的國家,外受強鄰的侵迫,內苦重臣的把持。他了解前輩法家管仲、子產、吳起、商鞅等的成就,申不害輔佐韓昭侯,國治兵強,諸侯不敢侵伐,對他更有影響作用,所以喜好刑名法術之學,而努力探究。後來又到楚國向大儒荀卿學習,李斯曾經和他同學,自以為趕不上他。他回國以後,屢次以行法治致富強的主張,建議於韓王。因為他口吃,不善言談,又被當時的權貴重臣所扼阻,沒被採用。因而發憤著述,作孤憤、五 、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秦始皇)讀後,大為贊賞,嘆息著說:「我若能會見這個人,和他交遊談論,死時便沒有遺憾了。」李斯告訴秦王,這是韓非作的。後來秦國攻打韓國,韓王派遣韓非往秦國謀求緩兵。秦王政十三年(西元前二三四年),韓非到咸陽謁見秦王,說以存韓攻趙對秦有利,又攻擊秦國的大臣姚賈。秦王很喜愛韓非,尚未聽信他的言論。這時李斯已獲得秦王的信任,嫉妒韓非的才學在自己以上,深怕秦王重用他,就聯合姚賈,共同攻擊韓非,說他是韓國的公子,真正的目的是幫助韓國,不會為秦國效忠。又說他久留秦國,知道秦國的底細,如果放他回去,一定對秦國不利,不如加以罪名,把他殺死。秦王聽信他們的話,就把韓非交付刑官治罪。韓非想向秦王申訴,未獲允許。李斯私自送給他毒藥,使他自殺。秦王政十四年,韓非死在雲陽獄中(舊雲陽城在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後秦王悔悟,派人去赦免他,已經遲了。

  二、學說淵源

  一個人的學說,不能完全出於創造,而必有若干成分的承襲。在韓非以前,已先後有許多法家,在實際上或理論上有若干貢獻。這些貢獻,便成為韓非學說的主要淵源。

  管仲是法家的開山祖師,這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學說,而是因為他的事功粗具法家的規模,管子一書是後人依託而成的。後來鄭國的子產,也是一位實行的法家。他不怕非議,而決然「鑄刑書」,「作丘賦」。他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若猛。」這是一種法家施政的態度,和管仲同為法家的先驅。李悝是戰國初期的法家,曾為魏上地守,並相魏文侯。他的貢獻,第一是造法經,較以前鄭刑書和晉刑鼎更進步,為成文法典的嚆矢。有了成文法典,法家的法治主義纔能漸次確立。第二是盡地力,也就是增加農產,為重農主義的先河。重農主義是法家共同的主張。李悝不但是實行的法家,而且是理論的法家。吳起本以兵家著名,同時又是實行的法家。他後來相楚悼王,「明審法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之疏遠者,以撫養戰 之士。」就是法家的作法。法家當中最重要的,當推商鞅。他在秦國變法,是整個的,徹底的,嚴格的。他的政治上實行法治主義,軍事上實行軍國主義,經濟上實行重農主義。他認清了時代的趨勢,是以君主國家代替封建國家,就是以郡縣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官僚政治代替貴族政治,以自由名田制度代替井田制度。所以他的變法,便是適應這種時代趨勢,而嚴格加以推進。他在秦國用事二十多年,即繼續貫徹變法。他雖於孝公死後遭反對派殺害,然他的變法,仍舊在秦國繼續推行,並未人亡政息。自他變法以後,秦國漸次強盛,不但立定了秦併六國的初基,而且立定了秦以後兩千多年政制的模型。他是一個典型的法家,他的事功不僅震動當時,亦且影響後世。他雖不曾立意著書,然後人將他的言論輯為商君二十九卷,可作為他變法的一種說明。和商鞅同時的有一位申不害,是實行的法家,也是理論的法家。他相韓昭侯十多年,使韓國國治兵強。不過商鞅重在任法,而他卻重在任術。他著有申子二篇,宋以後便散失了。稍後還有一位慎到,著有十二論,今已不傳。他是道家,也是法家。他在法家中的貢獻,不在實行,而在理論。他的法家理論,雖不廢法,然而特別重勢。韓非學說中對於勢的重視,便是受了慎到的影響。韓非以前其他法家,當還不少,而以史書不詳,或原著散佚,不甚可考……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