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作者: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出版社:廣場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14日
ISBN:9789868962262
語言:繁體中文

  食安議題連環爆,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無良企業唯利是圖。消費者除了消極抵制外,還可以更積極做些什麼?

  早在廿年前,同樣因為鎘米汙染、毒奶粉、餿水油事件、綠牡蠣……持續爆發,大眾食不安心,一群家庭主婦忍無可忍,即透過一包米、一籃菜的共同購買行動,引爆了台灣的生活消費革命。更以此為基礎,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生活消費型合作社,開啟台灣劃時代的生活消費革命,以及合作經濟模式。

  所謂「共同購買」,就是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依生活的需求,尋找有共同理念的生產者,提供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也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對話,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並透過對生產環境的親近與瞭解,重溫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全書以說故事方式,從所謂的「合作社」、共購精神、產品開發、社會議題參與….等,呈現共同購買的核心價值與意義。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單薄,一群人的合作,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會!

本書特色

  ■從一群媽媽開始的消費革命
  ■從一包米開始,表達照顧小農和土地的心意
  ■從一籃菜開始,尋回久違的真情與真味
  ■從一塊豆腐開始,倡議反基因改造運動
  ■從不漂白再生衛紙開始,為台灣留下好山好水
  ■在消費中注入環境意識,守護永續家園

  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可以說是近幾年台灣方興未艾的所謂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從產地到餐桌、碳足跡、支持在地小農……等概念的先行者。20年來,主婦聯盟以共同購買行動,帶動友善環境的消費意識,以碗中的未來,做為一種生活的價值與態度;以菜籃子裡溫柔而堅定的生活革命,展現消費力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在食安問題屢爆不鮮、因「看見台灣」而讓環境議題備受注目,318學運後,公民力量崛起的台灣社會,主婦聯盟先行者般的「共同購買」行動,現階段重新省視,別具意義與價值。

  坊間,除了翻譯書外,幾無同類型產品,而且是從台灣自己土地上,由一群女性摸索、誕生的在地經驗。所以,此書主題雖是共購,但可以從社會、經濟、性別、食安……等多元交度切入討論,有話題性,且深具啟發性。

名人推薦

  鄭正勇(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退休)、范雲(公民組合理事長、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黎兒(旅日作家、文化觀察家)、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負責人)、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作者簡介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01年,秉持公益與非營利原則,1,799名社員組成了「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迄今已近6萬個家庭加入,照顧了110位農友及6個產銷班, 供應600多種產品;以友善農耕方式,照顧了600公頃的農地,大約2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

  從環境守護到共同購買,從集結消費力到展現社會力,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透過「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須品,實踐綠色生活,友善環境,守護地球的永續!

■歷史篇  餐桌上響起的革命號角……
共同購買,一場溫柔而堅定的生活消費革命    

■產品篇   碗中的未來……  
天天想米,好好吃飯    
買一籃有感情的菜  
買一隻豬的共學  
 蛋事不簡單
一塊非基改豆腐的堅持    
溯源而上,看見小農的公平貿易路
清潔大小事,看見女力和綠力

■班站篇   共好的生活與可能……
開蘭第一班:宜蘭冬山班
頂真相待:桃園楊梅班
生活與學習的好所在:台北天母站
在地生活的力量:台北奇岩站
美好的出發:台北公館站
實踐理想生活:新竹三葉站
與社區一起脈動:台中后庄站
主動出擊:台南新營站

■ 議題篇 集結消費力,展現社會力……
把能量還給蔬菜──逆風而行的減硝酸鹽運動
這些年,我們一起管的食品安全──從美牛瘦肉精到油品風暴
我是人,我拒吃飼料級黃豆——反基改運動
雜糧中興,掌握糧食主權──自己的小麥自己種
捍衛土地正義,主婦入陣去──灣寶農地保衛戰

■ 願景篇   用消費改變世界  
漫畫合作運動
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 附錄
台灣食安/環保大事記
菜籃子地圖
如何加入共同購買


用消費改變世界——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合作社?不就是學生時代最愛的元氣補給站,每到下課時間,以各種零嘴點心飲料撫慰苦澀心靈;也或者是巷口,櫃台小姐笑臉迎人,像銀行,卻又不稱之為銀行的第一或第十信用合作社。為什麼明明像銀行,卻不叫銀行?而是「合作社」?合作社究竟是甚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又是啥?跟一般企業或組織有甚麼不同?近幾年,台灣社會也新興了一個很夯的名詞與概念:「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也就是以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種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生產或提供負有社會責任或能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或服務、採購弱勢族群生產或製作的產品……等;不一定是非營利組織型態,而是可以有營收與盈餘。但其存在目的並不是要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其盈餘主要是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持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不只在台灣,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儼然是一股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運動,不但轉化了傳統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更跨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二○○六年,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其所創設的銀行,以微型信貸模式提供窮人小額貸款,不僅提高貧窮線下掙扎求生同胞的生存與創業能力,也大幅降低他們向高利貸借款所的惡性循環與負擔,因而也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這就是社會企業的最佳典範。事實上,社會企業在英、美、南亞等國家已行之有年,也已被證明是一種可擴張且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對於公益組織的財務自主性更具有極佳的助益。甚至,主流商業體系中,包括:比爾.蓋茲(Bill Gates)提出「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或者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講「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等,都說明了社會與企業,不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關注的範圍涵蓋各式各樣社會議題,包括:水資源、氣候變遷、教育問題、兒童福利、住家品質……等,愈來愈多社會創業家正以創新的商業模式改善社會,改變世界!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