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一方小紙、幾點墨痕
如淚如血,字外有字,書盡生命情操
點捺頓挫間的生命美學
★臺靜農先生逝世30周年、120歲冥誕,蔣勳追憶之作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可以使人心中長嘆
★隨書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林文月教授特別推薦
在墨的斑爛與筆的虬結之中
生命在倔強傲岸裡迸放華彩
臺靜農(1902-1990)的一生,幾乎等同於五四一代的文人縮影。他關懷社會家國,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他對美的追尋,轉化為印刻與墨筆;他執掌臺大中文系二十餘年,當年的敬重他的後輩,如今都是受人敬重的老師。
「有沒有在夢裡作詩?」臺靜農先生曾經這麼問,這是蔣勳幾十年來記憶最深刻的問題之一。一九八○年代,蔣勳因為擔任《雄獅美術》雜誌編輯而結識臺靜農先生,彷彿校外弟子,一生影響深遠,而因緣又在臺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際,將其作品集結在池上穀倉藝術館,以「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為名展出。
三十年悠悠過去,臺靜農先生的創作與精神,並未隨時間湮滅。他在點捺頓挫之間流露出生命情操,字外有字,令人長嘆;他是一位以生命做為修行的人文典範。
一九七六年我從歐洲返台,負責美術雜誌編輯,一天偶然經過裱畫店,看到臺老師一幅字,使我停住,看了很久,好像四十年間一個生命漫長沉默的修行都即刻懂了,熱情還在燃燒,迸散激濺成墨的斑斕,憤怒抑壓在扭曲的線條裡流走,「啊……」—蔣勳
本書特色
1. 收錄2020年與1980年代蔣勳書寫臺靜農先生專文
2. 特別刊載:林文月、施淑、林懷民、陳文茜、許悔之追憶文字
3.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展品、重要書信、釋文全收錄
4. 收錄攝影家莊靈、王信、張照堂珍貴影像紀錄
5. 隨書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作品影音導覽DVD
好評推薦
蔣勳和他的朋友、晚輩,費心籌辦了一次臺靜農先生作品特展,勾勒出臺先生的寬厚胸懷與精神面貌。
蔣勳對臺先生作品的敍寫與講說,是動人的披文入情,也重現了他所處時代的身經喪亂、人生實難。
臺先生寫字原出於性情,藉之抒心遣懷,與同好交相遊,或饋贈勉勵晚輩。日久愈見其書以功深,自成大道。
今見蔣勳歷年所寫的談臺先生的文章,合為一帙,如同六朝人物的情之所鍾! 臺先生天上有知,想必也會高興的。——林文月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雲淡風輕》《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吳哥之美》《身體美學》《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推薦語 林文月
卷一
一‧字外有字
二‧爛漫晉宋謔
三‧聽猿,三聲淚
四‧惸獨鰥寡皆吾兄弟
五‧萬寂殘紅一笑中
六‧南朝歲月
七‧鄭羲碑與鄭道昭碑
卷二
臺靜農先生作品賞析
臺靜農先生書信珍藏
臺靜農先生影像紀錄
特別刊載
一‧墨的斑斕與筆的虬結—書法之美與靜農先生◎蔣勳
二‧屋漏痕—獻給臺靜農老師◎蔣勳
三‧夕陽無語—敬悼臺靜農先生◎蔣勳
四‧臺靜農先生的書法美學◎蔣勳
五‧手跡情誼◎林文月
六‧蹤跡◎施淑
七‧鐵筆銀勾◎林懷民
八‧敬陪末座◎許悔之
九‧把冤錯化為美—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陳文茜
銘記
一‧字外有字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 歲月匆匆,臺靜農老師已辭世整整三十年了。二○二○年十一月九日,是臺老師逝世三十周年。 三十年過去,沒有在歲月中消減,仍然有許多晚輩學生深深地懷念臺老師的學識、人品和他獨樹一格的書法。 由台灣好基金會策畫,籌備了幾個月,幾位敬愛臺老師的學生晚輩,五月二十四日開幕,在池上穀倉藝術館為臺老師辦一個小小的紀念展。 這個展覽,最初的構想純粹只是為了表達幾個晚輩心中對臺老師的敬愛。林文月、施淑,林懷民,我,許悔之,手上都有臺老師的書法,希望把這些作品集中,與池上以農民為主的居民分享。 池上藝術館遠在偏鄉,是六十年歷史的老穀倉改建,結構扎實,樸素無華,地方空間不大,沒有都會美術館的奢華熱鬧,在這裡,分享臺老師的手跡墨寶,讓當地大多數在土地中勞動的農民認識「臺靜農」,或許可以告慰靑年時寫過《地之子》的靜農先生一生的社會關懷吧。 我們有很深的對臺老師的敬愛,但能力有限,希望這個展覽安靜不喧譁,在遙遠的偏鄉,做一個小小的紀念。連展覽標題也下得很低調─「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下面是幾位提供作品者的署名。 最初很簡單也比較私密情誼的構想,後來加入了一些不同的元素。首先,我們想到臺老師生前捐贈給台北故宮的大件作品,三六三公分長(軸長)、六十七公分寬的〈鮑明遠飛白書勢〉,這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品,也最代表他結合北碑與倪元璐字體的獨創書法美學。 一九八四年他完成這件丈二大立軸,非常開心,立刻打電話到東海美術系辦公室找我,興奮地說:「什麼時候回台北,我寫了一幅好字。」 臺老師平日很少這樣說話,我聽得出來是創作者有神來之筆時的愉悅開心。我即日從台中回台北到溫州街看字。臺老師準備好了,他的宿舍不大,一張近四公尺的長幅書法鋪在地板上,從玄關一直拉到客廳,通過兩道門,氣勢磅礴,斑斕虯結,一氣呵成,眞是過癮。 臺老師照例遞給我一杯酒,得意地說:「幸好寫的時候,沒有電話,沒有門鈴。哈哈。」他爽朗笑起來,有種孩子氣的快樂。 這件作品後來捐贈給台北故宮,也蒙故宮同仁襄助,製作出原尺寸復刻版,在池上穀倉展出。池上居民農忙外有很多人熱愛書法,看到臺老師這件以「飛白書勢」為主題的大作品,一定也有所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