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微光:拉岡與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永夜微光:拉岡與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

作者:沈志中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6日
ISBN:978986350374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687元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作者簡介

 

沈志中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基礎精神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啟蒙光亮下的陰影》。譯著有《精神分析辭彙》、《幻想與無意識》等書。

凡例

緒論
一、真理不盡然
二、永夜中之星光

第一章:閱讀精神病與語言學的顛覆
一、佛洛伊德前後精神醫學對精神病的認識
二、話語的結構
三、無意識與結構語言學
四、需求、要求與慾望
五、父親功能與陽具意符

第二章:慾望的辯證與詮釋
一、慾望辯證的結構與圖示
二、慾望與說話主體的分裂
三、一則夢例的重新詮釋
四、《哈姆雷特》中的慾望辯證

第三章:從慾望邏輯到精神分析的美學—倫理學
一、慾望倫理學與真實
二、薩德與絕爽之惡
三、安蒂岡妮的二度死亡
四、精神分析的「美學—倫理學」

第四章:愛與傳移
一、愛的隱喻與客體的誕生
二、從慾望到慾望客體
三、傳移之愛
四、克洛岱爾的悲劇三部曲

第五章:認同與焦慮
一、認同與主體結構
二、說話主體與否定的功能
三、拓撲學的彈性邏輯
四、焦慮與慾望的根源

第六章: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
一、無意識與意符
二、重複與真實
三、傳移與精神分析師的在場
四、欲力與其迴路
五、慾望根源objet a與觀看

第七章:主體結構與代數拓撲學
一、語言與主體
二、表面的代數拓撲學
三、專有名詞與認同
四、分裂主體與表面的切割
五、再現與觀看主體的分裂

第八章:幻想的邏輯與精神分析的行動
一、幻想的邏輯
二、主體的異化
三、絕爽的經濟學
四、精神分析的行動與精神分析師
五、大他者的欠缺

第九章:真理與四個論述
一、四個論述與歷史的轉動
二、不可能的真理
三、真理與書寫
四、無法書寫的性關係

第十章:性別分化
一、性別差異與邏輯
二、絕爽與大他者
三、愛與書寫
四、「吾言」(La lalangue)與無意識

第十一章:書寫與真實
一、主體基礎結構的結
二、聖徵(sinthome)與父之名
三、喬伊斯與被加諸的話語
四、真實與假象
五、書寫自我與自我的書寫

第十二章:從拓撲學到繩結理論
一、精神結構的三價邏輯
二、從波羅米昂鏈結到編織
三、沒有價值的實踐
四、拓撲學與時間

代結語
一、人散曲未終
二、永夜微光

本書部分章節原載處
徵引文獻
圖片來源
人名索引
概念與公式索引
圖示索引

緒論 真理是在真理之後追趕的東西。──拉岡(Jacques Lacan) 一、真理不盡然 拉岡的精神分析思想對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啟示,莫過於人作為說話者其主體意識乃因語言效應而起,也必然受制於話語的場所這個「大他者」。而拉岡自知對他的追隨者而言,他就代表著精神分析論述的大他者,追隨者們對他有著一種絕對的信賴關係。因此他提醒,不應忘記這種知識的信賴就如同精神分析所稱的「傳移」,只是暫時的、被預設的脆弱關係,並且終將在某處結束。 拉岡的研究者們無法擺脫拉岡論述的束縛,但至少在從中掙脫的奮鬥中能夠發現,拉岡的處境就和他們一樣,也努力地從大他者中開闢出一條道路。這麼一來,原先只是被預設的信賴便轉移成一個共同且堅定的確實性:在充滿荊棘的知識慾望與真理之路上,唯一確定的是研究者和拉岡都同樣面對著不確定性。 拉岡以阿克泰翁(Actéon)神話比喻「真理是在真理之後追趕的東西」。真理的定義無非是一種永遠的追尋。但當阿克泰翁帶領一群獵犬循著真理女神的足跡一路追趕到其居所時,自己卻在入口處被變成一頭鹿,瞬間被身後的獵犬們撲殺、撕裂。顯然拉岡預知,在精神分析的真理之路上,他終將成為被吞噬的獵物。因此,他先提醒饑腸轆轆的犬隻們先別急著撲向他,畢竟離真理的入口還很遠。這樣的先見之明,今日看來尤其諷刺。若人們無法得知拉岡是否已察覺真理的入口,正因為他早已被追隨者們吞噬殆盡。 拉岡逝世三十週年紀念前夕(2011年9月9日),其著作權負責人米耶(Jacques-Alain Miller)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他譴責「瑟野出版社」(Seuil)總編輯貝度涅(Olivier Bétourné)對他的不尊重,因此將退出該出版社並帶走已出版的十冊拉岡的《講座》(Séminaires)。而貝度涅則表示,這完全是米耶的被迫害妄想與胡鬧,事實上「瑟野出版社」從未擁有過拉岡《講座》的版權,否則它們早已全部出版了。我們無意評斷究竟是誰在阻撓拉岡文獻的出版,但出版的延遲與爭議難道不是證實了拉岡的先見之明?拉岡在1953到1980年二十七年間從不間斷地講學,至今僅出版了十五冊,更不用說為數更少的英文譯本。然而這些破碎的論述卻成了大多數論者講述、評論或運用拉岡理論時口中反覆咀嚼的材料。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