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害怕衝突,更不想忍氣吞聲,如何閃避、巧妙回擊?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害怕衝突,更不想忍氣吞聲,如何閃避、巧妙回擊?
別人存心令你難堪,反擊卻怕壞了交情;
默默承受有礙健康,不理會只能淪為內傷……
日本權威心理師,教你運用「5技巧+7法則」,99%都能解決!
學會「處理攻擊」擺脫糾結,不委屈自己也有好人緣!
以下狀況,是否曾讓你不知所措?
●主管數落輕蔑,如何答話?
●同事酸言諷刺,是否反嗆?
●親友情緒勒索,怎麼化解?
●網路突襲冒犯,該不該還擊?
★人際間的酸言冷語,讓你疲憊不堪?
明明沒錯,卻莫名遭受責罵、冷言冷語、無視......相信有多人會因為不想與人正面衝突,而選擇忍隱忍退讓,最後反而加深內心的挫折感。其實,你不必強迫自己反擊,也能化解這些委屈。人際心理治療師、本書作者水島廣子告訴你──記住一個大原則「會發動攻擊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就再也不用害怕莫須有的攻擊,並且能找到化解之道。
比方說,動不動就反應過度的人,往往來自「心靈曾經受創」、「難以適應變化」或「自卑」所致。面對這樣的人,以下幾種狀況特別容易引發他們的攻擊──
‧你簡單問好,對方覺得「隱私受到侵犯」。
‧你提出疑問,對方覺得「被責罵」。
‧你表達看法,對方覺得「自尊受創」。
‧你做了對方內心渴望的事,招致忌妒。
★學會5技巧,從衝突糾結中脫身,不再受傷!
當你自覺受到傷害的當下,或許會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但與其自責,最重要的就是先接受這是一種「正常反應」,不讓情緒被對方牽著走。接著,利用書中傳授的5技巧轉念,就能把攻擊帶來的挫折感,化為勇敢面對的力量!不僅能保護自己不受傷,更能讓那些傷害「什麼都不是」。
例如──
【攻擊】資深同事出紕漏,卻指責都是我的錯。
【暗藏訊號】問題超過對方的能力範圍,又拉不下臉承認自己無能。
【轉念】「這是『求救』訊號,無須感到委屈,態度好一點就幫忙囉!」
►►指責是引誘你「對號入座」的陷阱,平靜看待免成受害者。
【攻擊】找朋友商量煩惱,對方竟說「你也太軟弱了」。
【暗藏訊號】認定別人「軟弱」的人,通常內心都有尚未痊癒的傷口。
【轉念】不做任何多餘詮釋,說聲「原來你這麼想」即可。
►►不妨評估對朋友的往來「有多少期待」,或找更合適的對象商量。
★擁有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不委屈也有好人緣
沒有人喜歡受到朋友忽略、同事白眼、上司看輕,甚至家人責難。不過,當你因渴求受人「重視、愛護」而採取行動時,可能會因為太過刻意造成反效果,跟著《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提供的方法,成一定能為旁人打從心底喜歡、深獲重視的人,例如──
►►【法則1】尊重自己的意願:別接下「受害者」的角色。
►►【法則2】拋開「施與受」的執念:越不求回報,別人給的越多。
►►【法則3】言行一致,容易贏得信任:今天親切有禮,隔天態度冷淡,令人無所適從。
本書特色
★5個轉念技巧,為內心撐起免受攻擊的防護傘。
★7條處世原則,大膽做自己也隨時受人呵護。
名人推薦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楊雅筑│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水島廣子
精神科醫生,現任人際關係療法專科診所院長,日本心態療癒學會(Attitudinal Healing Japan, AHJ)代表。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畢業、博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精神神經科、目前為該科講師。於2000〜2005年期間曾擔任眾議院議員,並積極致力於兒童虐待防治法等眾多法案之修正。
著有《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隔絕情緒勒索,給自己好溫暖的心情整理術》、《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等書。
個人網站:www.hirokom.org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法律、商業、零售通路、旅遊、文學等領域之口筆譯。興趣是在日本度假務農。
譯有《讓你在乎的人都喜歡你》、《剛剛好的情緒界線》、《活用心理學,讓安靜內向是才能》等多本作品。。
前言 寫給不想再被傷害的你
STEP 1 面對攻擊,先為心撐起防護傘
傷害你的人,往往自認受到威脅
五種情況,觸發攻擊地雷
自卑感越深,越愛用偏見壓人
STEP 2 當個「旁觀者」,退一步取得化解空間
受到攻擊,這樣做才是贏家
「找麻煩」也是一種「求救」訊號
為難你的人,其實也在為難自己
不對號入座,自然免受傷害
STEP 3 人際斷捨離,情緒風暴傷不了你
根據「在乎」程度,找對因應方式
不揣測背後理由,讓攻擊停在對方身上
把挑釁當「狗吠火車」,避免惡性循環
STEP 4 終結無理責難,從讓對方「放心」開始
四大原則,遠離攻擊的地雷
遇上找碴,以親切化解糾紛
面對駁斥,用反問免除爭論
若對方不講理,先傾聽再關心
STEP 5 當網友變酸民,受害情緒如何克服?
酸民的惡意留言,來自內心有困擾
私事被公開,這樣處理不傷和氣
STEP 6 七個處世原則,讓你隨時受人呵護
學會「控場能力」,情緒攻擊不上身
愛自己,不落入「受害者」陷阱
不奉承,保有關係平等的從容
不帶成見,接受對方的真實面貌
言行一致,容易贏得信任
廢話少,沉默帶來安心感
越不求回報,別人給的越多
我就是我,不虛假才得人愛
結語 懂得轉念,化解所有情緒攻擊
前言
寫給不想再被傷害的你
主管只把我一個人當眼中釘。
資深前輩老是對我冷嘲熱諷。
年輕同事擺出一副瞧不起我的態度。
太太(先生)總是責備我。
男朋友(女朋友)老是用「上對下」的態度否定我。
被朋友排擠。
鄰居都在背後閒言閒語。
為什麼「那個人」要「攻擊」我呢……
生活中有許多像這樣來自他人的「攻擊」。尤其是來自主管、前輩、太太或交往對象等親朋好友的「攻擊」,應該讓很多人都深感頭痛吧?
我們既然是人,突然遭受「攻擊」,當然會覺得「為什麼找上我!?」並感到很受傷。
這些來自切身關係的「攻擊」,是一種令人逃也逃不掉的壓力,會讓人持續累積不滿和壓力,有時甚至還會發展的心理疾病的地步。究竟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到這種難纏「攻擊」的傷害呢?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想應該有不少讀者會懷疑是否真能「讓攻擊立刻消失?」心想「怎麼可能有這麼神的事,到底是什麼樣的魔法?」
當然,這本書並不是談魔法的。
然而,「攻擊立刻消失」這件事,確實真有其事。
讓攻擊「消失」的方法有很多種。
有些是實際讓我們不再被對方「攻擊」的方法。
換言之,就是對方的行為出現變化。或是對方的行為雖無改變,但那些以往會讓你我認為是攻擊的事,如今不再覺得是攻擊,其實就是不再感到受傷。
不論是哪一種,對當事人而言,「攻擊立刻消失」的效果是相同的。不過,以往動不動就覺得「被攻擊了!」的那些狀況,若能轉念想成「攻擊不存在」,其實有著數不盡的好處。
這樣的想法,和「受到攻擊,但只能忍耐」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因為要是「攻擊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忍耐了。
我是精神科醫師,專長是「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簡稱 IPT)這種精神療法,為許多患者做過診療。此外,我也以義工身分投入心態療癒(Attitudinal Healing,簡稱AH),並從事演講活動,因而結識了許多人。
認識了這麼多人,讓我切身地感受到:如何看待別人的「攻擊」,將大大地改變我們的人生。
我們究竟是要一直受人攻擊,活成一個可憐的沙包,還是要學會感受自己內心湧出的溫暖力量,邁向豐富精彩的人生?各位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本書中談到攻擊時,會使用兩種呈現方式:有引號的「攻擊」,和沒有引號的攻擊。不用引號時,代表真正的攻擊;而「攻擊」則代表「看似攻擊,實則可有其他解讀」的意思。
其能透過本書,讓各位了解一件事:我們認為的攻擊,其實全都只是「攻擊」而已。也就是說,世上沒有真正的攻擊。
此外,本書要探討的,不只是「遭受『攻擊』時該怎麼辦」,也會介紹一些妙招,讓您成為「備受呵護的人」。
只要確實做好心理準備,不把別人發動的「攻擊」視為攻擊,就不容易遭到「攻擊」。這些心理變化的機制,在本書正文中會詳細探討,敬請期待。
期盼各位在讀過本書之後,都能懷抱「我才不怕『攻擊』」的想法。
◎第一步 傷害你的人,往往自認受到威脅(節錄) 假設你遭到他人「攻擊」,相信對方應該不會在沒有任何導火線、毫無理由的情況下這麼做。 基本上,我們可以把「攻擊」視為人類感到有威脅時的一種反應。 當我們感到威脅時,就生物本能而言,大多數情況下逃跑最為安全,但在現代社會中,若因為人際關係出問題而不斷逃避,恐怕會被大家稱為「魯蛇」,故而有不少人會選擇反擊。 此外,以往曾遭遇虐待或霸凌,知道反擊後下場只會更慘的人,多半會採取比較安全的因應措施,而不在意是否會被人視為魯蛇。不過,就算沒有實際發動攻擊,很多人會在心裡非難別人,若無法好好面對這些人,我們就會成為這種對象。 當你在心裡責難他人時,多半是出於對他人心懷恨意、憎惡或遭人在背後說長道短;反之,當這些責難對象是自己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覺得「人家這樣對我,一定是我不好」、「我竟然無法堅強地面對這些攻擊,真是爛到極點了」。 此外,選擇逃避的人,是否就沒有攻擊別人呢?並不盡然。即使當事人認為自己已經選擇閃避衝突,有時反而讓對方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攻擊,因為他們可能認為你的閃避,就是自己讓「被忽視」、「被瞧不起」、「被孤立」的原因。 由上可知,儘管每個人面對攻擊的反應不盡相同,但當我們感受到「被擺了一道!」、「這樣下去會被害慘!」等威脅時,請記住要好好面對。 u容易感到威脅的人 接下來,我會向各位介紹一些人類心理。是否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將大幅影響一個人對於威脅的感受強弱。闔上本書後,想必各位將比較不容易從他人的非難中感到威脅了。因為你將滿懷「我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無所謂」的從容自得。 此外,有一些容易讓人感到威脅的決定因子,就讓我來為各位介紹兩種容易感到威脅的人。 ﹝1﹞心靈受創的人 以往曾受過嚴重創傷的人,多半會變得特別敏感。這些人因為不想再度受傷,會很敏感地察覺到可能與受傷相關的徵兆。所以,即使別人不認為是威脅,他們也比較容易感到危險。 當這份「創傷」不僅止於特定範圍,而是涉及廣泛層面的情況下,換言之,就是曾在受虐環境中成長的人,對威脅的感受也會隨之擴大。只要別人持不同意見,這些人就會倍感威脅,後面(第三十九頁)會深入探討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