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10天食物加上裝備不到12公斤!153個舒適、安全又便宜的小訣竅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10天食物加上裝備不到12公斤!153個舒適、安全又便宜的小訣竅
一本實用且富哲理的登山野營指南。美國NOLS講師 易思婷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 林政翰HANCHOR創辦人 謝章天《步知道》作者 楊世泰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輕量化意味著要犧牲旅程的舒適與安全?輕量化裝備都很貴?為了打破上述兩大迷思,作者以多年的登山健行及野外教學經驗,整理出153個實踐輕量化的小訣竅。讀完本書你會發現,從改變觀念開始,加上學習,不需要花太多錢,便能輕盈、愉快地享受自然。何謂輕量化?• 傳統建議負重約為體重的25%~30%• 輕量(Light weight):基本重量9-4.5kg• 超輕量(Ultralight):基本重量4.5-2.27kg• 超級輕量(Super Ultralight):基本重量2.27kg以下※「基本重量」是指背包中全部裝備,扣除食物、水、燃料等消耗品以及身上衣物後的總重量。為什麼要輕量化?• 行進輕快,降低因摸黑或趕路導致迷途的風險。也更有餘裕欣賞大自然。• 過困難地形時能更準確控制腳的落點,維持身體平衡,降低失足風險。• 避免因過度負重對膝蓋和腰背造成傷害,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基本觀念• 使用電子秤• 舒適與安全很重要• 事前仔細評估• 可以的話,自製裝備• 每次登山都嘗試新東西• 分辨「想要」和「需要」2017年,我和先生花了20天穿越懷俄明州風河山野區,全程我的負重不超過12公斤。對我來說,在技術性路段,身上輕一分,動作的掌握就高一分,除了增強信心,也加快行進速度,減少暴露在環境因子下的時間,安全性提高不少。我們一路上吃得很好,沒有凍著,每天都能睡個好覺。這趟行程再次印證,認真看待輕量化,事前多一點準備,更能讓自己長長久久從事熱愛的戶外活動。 ------摘自易思婷<導讀>背超輕就能走超快,能走超快就多了很多仔細欣賞山林、觀賞花朵、融入自然的餘裕。背超輕就有餘裕仔細辨識叉路、融入環境,理當能減少迷途的狀況。背超輕就能提高機動性,能更準確控制腳的落點,減少跌倒甚至墜崖的風險。更進一步深入超輕量登山的讀者,應當能體會這跟獵人上山是很類似的經驗,以最少量的裝備與大自然進行最深的交流,希望這最終會帶領您擁有超輕量碳足跡的人生。 ------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 林政翰從前以自己的負重能力為傲,後來才了解到輕量化不僅僅是為了舒適,更是登山安全失落的一環;為了預防登山意外的最大宗¬¬──失足的發生,不要輕視山林環境,不要以為自己很能背重,背得輕而巧才能走得更遠更久!針對如何走得輕便舒適安全,作者列舉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及思考方向,無論是登山健行的新手或老手都值得細細咀嚼。 ------ HANCHOR創辦人 謝章天作者提到的許多技巧,皆與我徒步太平洋屋脊步道的經驗不謀而合,讀來樂趣十足、回味無窮,也解開許多疑惑。輕量化沒有規則可循,過去只能透過大自然從錯誤中學習,現在省事多了,想知道、該知道的輕量化祕技只要閱讀本書就能獲得。建立輕量化觀念比購買輕量化裝備重要,153個技巧不只幫你減輕背包重量,也協助你訓練出一顆輕量化的腦袋。 ------《步知道》作者 楊世泰
作者簡介麥可˙克萊蘭Mike Clelland在著名的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擔任講師超過20年,也是受歡迎的插畫家。他成長於平坦的密西根州,接著在紐約過了10年雅痞生活。自學插畫,從未上過美術學校。1987年,他認為整個冬天都泡在懷俄明州的白雪裡好像很好玩,沒想到在體驗過洛磯山脈的生活之後,發現自己愛上在荒野中獨處,很難回到大都市的日常。麥可目前全心投入熱愛的大自然及插畫,著有《艾倫與麥可很酷的登山健行指南》(Allen & Mike’s Really Cool Backpacking Book)及《艾倫與麥可很酷的山岳滑雪指南》(Allen & Mike’s Really Cool Backcountry Ski Book)。譯者簡介林政翰20多年登山經驗,於大學登山社養成登山、攀岩、溯溪、雪地技能,曾到國外學習西方登山技術與野外急救,並長期跟隨布農獵人學習山林知識,對山區搜索與救難也有濃厚的興趣。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米亞桑中心旨在以登山安全與低環境衝擊為前提,開設各類型登山教育課程,「極輕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課程,它跟登山安全有極大的相關性,也能讓登山過程極輕鬆又愉快。除了各項課程,也將著名的加拿大班夫及澳洲海洋影展帶進台灣,加上本土紀錄影片,合為米亞桑山岳影展,固定於每年十二月舉辦,是許多戶外運動愛好者期待的盛會。
致謝基本觀念1. 準備一個秤2. 最重要的是舒適與安全3. 仔細評估每一樣東西4. 自製裝備,而且最好來自垃圾堆5. 當怪咖很OK6. 每次登山都嘗試某樣新東西7. 少帶一點8. 分辨「想要」和「需要」9. 剪掉東西10. 記錄裝備開始11. 瞭解專有名詞12. 示範行程13. 買一本唐˙拉迪金的《輕起來》14. 不推薦裝備15. 三大系統16. 千萬別說「這只有幾公克而已」17. 絕對不要猜測物品的重量18. 做一張裝備表單19. 別帶,就沒有重量20. 沒有「以防萬一」這件事21. 以系統來思考22. 學習縫紉23. 隊友分攤重量心理準備24. 人為因素25. 感謝野外26. 照顧好裝備27. 別遺漏任何東西28. 定義成功29. 從錯誤中學習30. 極輕量裝備比較貴嗎?31. 營地的意義32. 心在路程中(一個簡單的練習)33. 和手錶、錢包、手機、車鑰匙說再見34. 身體臭沒關係35. 和黑夜交朋友36. 把頭燈縫在毛帽上37. 蚊子問題38. 以簡單的行程測試39. 打破2.27公斤的基礎重量:超級輕量40. 背太少41. 準備好「隨時出發箱」42. 只過一夜無需完美43. 與朋友分享44. 實踐無痕山林(LNT)45. 撿垃圾決策46. 超輕量背包讓做決定更簡單47. 如何在團隊中做決定裝備48. 羽毛 v.s.合成纖維49. 上半身穿著50. 下半身穿著51. 不起眼的頭巾52. 不帶收納袋53. 什麼!不帶刀?54. 自己做牙膏粒55. 準備簡易急救包56. 帶簡易修補包57. 修剪地圖58. 多功能的頭蚊網59. 蒐集可愛小瓶60. 選擇你的豪華裝備61. 所有你可能需要的裝備打包62. 以背包為基礎63. 打包64. 找朋友一起行程65. 選擇大膽的路線66. 登山杖67. 找出你的行進速度68. 早點出發69. 晚點紮營70. 在路上吃晚餐71. 在路上吃早餐72. 午睡技術73. 一天走32公里74. 休息75. 離開步道行進的藝術76. 小背包利於攀爬77. 具備雪地行進技術78. 需要接駁車?用拇指就好了!腳79. 穿輕便的健行鞋80. 鞋帶鬆緊剛好81. 需要綁腿嗎?82. 預防水泡83. 好用的水凝膠84. 升級鞋墊85. 幾雙襪子?86. 睡覺襪87. 腳濕掉沒關係!88. 防寒襪89. 在腳上套塑膠袋露營90. 外帳搭配露宿袋的快樂組合91. 固定外帳92. 隱形紮營技術睡眠93. 找到理想的過夜地點94. 觀察天空95. 睡在星空下96. 睡袋、睡袋被和露宿袋的差別?97. 必備睡墊98. 以最少裝備達成溫暖睡眠99. 穿上所有衣物睡覺100. 不起眼的枕頭水101. 應該背多少水?102. 最輕的容器是什麼?103. 裝滿水瓶104. 需要時加些電解質105. 應該喝沒處理過的水嗎?106. 如何使用Aquamira淨水劑?雨天對策107. 不要一下雨就停下來108. 關於防水109. 如何弄乾濕襪子?110. 自製雨裙沙漠旅行111. 沙漠行進技巧112. 盡可能利用沙漠水資源身處有熊國113. 在有熊國過夜114. 夜晚把食物吊起來115. 隨身攜防熊噴罐野外如廁116. 解放自己:不使用衛生紙117. 清洗屁屁爐子與炊具118. 輕量化爐子與炊具119. 需要多大的鍋子?120. 自製酒精爐121. 計算需要的酒精燃料122.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123. 不起眼的Esbit塊124. 柴爐沒有燃料重量125. 千錘百鍊的迷你BIC打火機126. 進階點火技巧127. 帶備用點火器128. 廚房的清潔咖啡129. 土耳其與牛仔咖啡130. 路程上享用咖啡食物131. 可以在野外吃得很好132. 計畫食物三步驟133. 每天需要多少食物?134. 食物重量與雜貨135. 製作食物重量表136. 決定天數137. 行進糧v.s.正餐138. 需要多少熱量?139. 增加食物量的因素140. 天數影響食物量141. 隨天數拉長所增加的東西142. 平衡食物類型143. 全部裝袋144. 不使用爐子145. 食物吃光了怎麼辦?146. 自製保溫隔層(Cozy)野外食譜147. 健康美味的糧食計畫148. 晚餐149. 神奇的馬鈴薯泥沖泡包150. 醬料151. 早餐152. 行進糧感想153. 簡單生活:最極致的登山技巧
只是因為能背,就背嗎?易思婷15年前我剛踏入戶外世界的時候,輕量化就已經蔚為風潮了。那時我在費城唸書,與朋友們最常去露營健行的步道是阿帕拉契山徑,它是美國三大長距離步道中最有人氣的一條,北起緬因州南到喬治亞州,全長約3,500公里。許多人夢想花上3到6個月,一次走完(thru-hikers)。還記得與朋友走在阿帕拉契山徑時,很容易認出這些全程徒步者,他們的背包很小,食物多半是只要加熱水的乾燥糧,爐頭是用半個可樂鋁罐做成的酒精爐,我捧在手上端詳,連個噴嚏都不敢打,生怕它飛走。但最讓我狐疑的是鞋子,不是傳統的高筒登山鞋,而是輕量的越野跑鞋。他們背上的包袱輕,腳上的負擔少,一路健步如飛,眼光總是向前看,很少往腳下看。那時我才剛踏進戶外領域,總覺得在岩石路徑多的賓州段,不穿高筒登山鞋一定很容易扭傷腳踝,很納悶他們怎麼可以只穿越野跑鞋?直到多年後才領悟,當負重輕,能掌握自己的步伐,自然不需要笨重的登山鞋。看多那些人的奇異行為後,因為好奇我上網閱讀輕量化論壇和達人的部落格文章,想了解輕量化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看到的多半是對一克兩克斤斤計較,比如把牙刷斷柄,把牙膏擠出來在太陽下曬乾,切成一段段攜帶等內容。我看完後嗤之以鼻,覺得輕量化就是犧牲舒適度罷了。我當時的行程頂多四、五天,最初體力較差,確實嫌過包袱重,但幾次下來也就習慣了,還驕傲自己真能背,何必為了輕量化走極端路線。後來愛上攀登,先後去爬南北美第一高峰,之後投入技術性高山攀登,除了野營裝備和食物,還要背大量的攀登裝備,非常沉重。雖然我比往日更能背了,也因為熱愛攀登而甘願背,但是屢屢聽到在戶外學校任職多年的同事因為長期負重,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需要開刀整治骨盆或膝蓋的故事,心中逐漸響起警鐘,開始思索是否有必要背這麼重。只是因為自己能背,願意背,所以就背嗎?慢慢的,當我前往偏遠山區從事技術性攀登時,會開始審視裝備,盡量在不少帶關鍵裝備的情況下,減輕重量。我可是要攀登一輩子的,不能不認真看待因為負重太多而對身體可能造成的慢性傷害。不過,徹底讓我完整擁抱輕量化還是2017年秋天從事的一趟山脈穿越旅行。我與先生Dave Anderson在2017年八月底前往懷俄明州的風河山野區(Wind River Range),目標是從北到南穿越整個山區,沿途登頂大陸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上43座有名字的山峰,包括懷俄明最高峰4,209公尺的Gannett Peak。這些山峰多數為技術性山峰,北半部多為冰川行進以及冰雪攀,南半部則多是岩攀。我們的計畫是穿越,不是單攻,有持續的方向性,必須把全副裝備帶在身上攀登,不能走輕裝攻頂再原路回去的策略。輕量化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在技術性的路段,身上輕一分,對動作的掌握就高一分,安全性也多一分。除了增進移動信心,也加快行進速度,而在技術性路段上,減少暴露在環境因子下的時間,即是降低風險、增加安全的不二法門。這次我的確折斷了牙刷,不過沒有到擠出每天的牙膏段曬乾的地步。整個行程我最大的負重量沒有超過12公斤,攀爬技術性路段時,從沒有因為重量而讓我擔心失足,走在較簡單的路段上,更是行進如風。少了擔心,多了輕快,更能從容往前看,而不是往腳下看。我的視野更廣,能更早預期下一步,盤算策略和行進路線,也更有餘裕欣賞壯闊的風景。有沒有犧牲舒適度呢?我們的確因為過度樂觀而少帶了一些食物,但一路上吃得很好,也沒有凍著,每天都能睡個好覺,全程精神奕奕。我們最後走了20天,但從來沒有因為不舒適,而造成精神和體力的過度損耗。這是一趟相當難得、幾乎只被快樂回憶填滿的旅程。我問自己,怎麼沒有更早開始認真看待輕量化?它需要的只不過是事前多一點準備,在短期效應上,讓人更能從容執行和享受行程,多留幾分餘裕應付突發的緊急狀況。長期來看也避免無謂的身體耗損,讓自己能夠長長久久從事熱愛的戶外活動,何樂而不為?所以我很開心見到本書出版,輕量化是在學習理解哪些東西是非必須的,讓自己站在主控的角度,選擇想要背負的重量。也許你這趟上山想要和朋友在星空下喝杯紅酒,促膝談心,那麼了解輕量化的原則,能夠讓你因為減少不需要的重量,除了多帶一瓶紅酒,還能帶上配酒的美味食物。只是別忘了把空酒瓶帶回山下哦,無痕山林才能讓我們永久享受荒野的神奇力量。本文作者為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講師、高山嚮導。著有《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倘佯曠野的「大」》、《睡在懸崖上的人》,以及攀岩工具書《一攀就上手》、《傳統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