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道醫傷科臨證靈方妙法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武當道醫傷科臨證靈方妙法

作者:尚儒彪
出版社:品冠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ISBN:978986573431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70元

  本書是一部傷科治療專著。書中介紹了武當道教醫藥經絡學說、人體骨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武當傷科診法、傷科接骨法、傷科固定法、武當傷科常用方,其中有不少秘方是首次公開的祖傳秘方。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武當道教醫藥一根針療法、一雙手療法。
   
  全書重點介紹了各種關節脫位、各種骨折的治療。對常見的急慢性頸、肩、腰、腿疼痛治療,反映出了武當道教醫藥按摩、針灸治療的特色。燙傷、凍傷和各種動物咬傷的治療,是此書中的亮點,這些秘方經作者40餘年臨床驗證,治療各種燙傷的有效率為99%。武當道教醫藥的道醫們,多是武當武術高手,因此在內傷治療、穴位損傷治療均有獨特的心得,分治方法較細。
   
  最後介紹了由恩師所傳授的「武當秘傳跌打外傷藥方」。
   
  此書適合全科醫生、傷科醫生、康復科醫生、針灸科醫生學習、參考。家庭備有此書,可在關鍵時查閱,達到小傷自救,大傷第一時間保護傷者,對尋醫治療均有一定幫助。

作者簡介

尚儒彪

  武當道教俗家弟子,道號信德,字武當葯翁。武當龍門派道教醫藥第二十五代傳人。拜在廟武當全真派道醫傳人朱誠德為師,學習武當道教醫藥。 精通中醫呼吸內科、婦科、消化內科、外科、瘡瘍久治不愈、久不愈合的骨折、各種腫瘤的中醫保守治療。退休前為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2002年 被十堰市衛生局評為「十堰十大名中醫」之一,2003年被十堰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3年被《人民日報 海外版》評為「中華名醫」。現任中 華特色醫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外名醫協會理事、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理事。在專業雜誌發表論文有四十余篇。出版醫學專著五部。

第一篇 武當傷科基礎
第一章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第二章 武當傷科概述
第三章 人體骨骼
第四章 武當道教醫藥經絡學說

第二篇 武當傷科常用方技
第一章 武當道教醫藥一根針療法
第二章 一雙手療法
第三章 武當傷科診法
第四章 武當傷科正骨手法
第五章 武當傷科的固定法
第六章 武當傷科常用秘方

第三篇 三關六節脫位的治療
第一章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二章 肘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三章 腕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四章 髖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五章 膝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六章 踝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四篇 三關六節骨折的治療
第一章 鎖骨骨折的治療
第二章 肱骨外髁頸骨折
第三章 肱骨幹骨折
第四章 肱骨髁上骨折
第五章 尺骨鷹嘴骨折
第六章 尺橈骨雙骨折
第七章 尺橈上段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
第八章 橈骨遠端骨折
第九章 股骨頸骨折
第十章 股骨幹骨折
第十一章 髕骨骨折
第十二章 脛腓骨幹骨折
第十三章 踝關節骨折

第五篇 其他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一章 下頜關節脫位
第二章 橈骨頭半脫位
第三章 掌指關節脫位
第四章 蹠趾關節脫位
第五章 尾椎脫位

第六篇 各種體虛勞損的治療
第一章 落枕的治療
第二章 腰痛的治療
第三章 肩周炎的治療
第四章 腿痛的治療

第七篇 傷科雜病治療
第一章 水、火燙傷的治療
第二章 凍傷
第三章 刺入異物取出法
第四章 各種動物咬傷的治療
第五章 創傷及手足指感染的治療

第八篇 內傷與穴位損傷的治療
第一章 內傷的治療
第二章 穴位損傷的救治

第九篇 武當秘傳跌打外傷藥方

序言

  我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武當山道教醫藥,但長期在武當山地區生活工作,長期閱讀道教史志及《正統道藏》,長期接觸道教界人士,耳濡目染,能感受到道教與中醫學的密切聯繫,對民間流傳的「醫道同源」「十道九醫」等習慣說法也有幾分體悟和認知。

  道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教義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貴生」。生,是指生命存在和延續,「貴生」,即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之意。「貴生」的教義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一是對自己;二是對他人;三是對其他有生命的物體。從這三個層面都可以看出「醫道同源」的軌跡。

  對自己,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久視,所以特別重視「生」。《道德經》說:「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太平經》說,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生命長久存在本身就意味著是最高的善。與生命存在相比,富貴功名都算不得什麼。《抱朴子》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於長生之方也。」《抱朴子》說:「百病不癒,安得長生?」「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道教修道成仙的信仰和理論促使其信奉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不老之藥,並伴隨「內以養己」的炁功,透過導引、辟榖、清心寡慾以達到祛病延年、強健體魄的目的。歷代道士在修練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關醫藥衛生、祛病延年、保健強身的知識與方術,它包括服餌外用、內丹導引等方法。醫學治病要研究人的身體,道教養生也要研究人的身體,所以我們在道教《黃庭內景經》中可以看到《黃帝內經》的影響。

  南朝道醫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高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學大旗,強調修道之人如果平時能加強身心修養,注重合理飲食和房中衛生,善於調理,就能保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萌生。該書強調的「生道合一」的宗旨是「醫道同源」的典型案例。

  對他人,道教宣揚重人貴生,濟世度人,所以特別重視「生」。《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千事物中「人命最重」。《三天內解經》說:「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聖人教化,使民慈心於眾生,生可貴也。」在被道教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度人經》中,開卷即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教義。道教有以醫傳道的傳統,如東漢張陵創「五斗米道」是從為百姓治療疫病開始的,張角的「太平道」也是透過為民治病吸引了信眾。

  道教認為修練成仙必須做到功行雙全,道士們將各種修練養生的法門統稱為「功」,並認為在練功的同時還必須行善積德,濟世度人,即所謂「行」,只有做到「功行圓滿」,才能得道成仙。而行醫施藥是濟世度人的一大功德,這無疑也會促使教門中人自覺研習醫術,透過治病救人來行善立功德。

  對其他有生命的物體,道教宣揚齊同慈愛,萬物遂生,所以特別重視「生」。

  道教尊重生命、寶貴生命的思想並不僅僅是針對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鳥獸等萬物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都需要人們憐憫善待,不可隨意傷害。武當道教敬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是主宰天一之神,是水神。《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說:「其精氣所變曰雨露、曰江河湖海;應感變化,物之能飛能聲者,皆天一之所化也」;「玄帝有潤澤發生、至柔上善、滌穢蕩氣、平靜之德,上極重霄,下及飛潛,動植莫不資焉。」因此,武當道教的玄帝信仰也充分體現了「貴生」的教義精神。古代道醫不僅為人治病,遇到動物有病也會積極施救,民間傳說道醫孫思邈為小蛇治傷的故事就反映道教齊同慈愛的「貴生」教義。

  民間「十道九醫」之說,也不是空穴來風。翻閱道教史志就會發現,歷代道士中兼通醫術者不在少數。以武當山為例,宋代以來山志對通醫術為民治病的道士多有記載。元代《武當福地總真集》云:田蓑衣「人有疾厄叩之者,摘衣草吹氣與之,服者即癒。」孫寂然「以符水禳禱為民除疾,眾皆歸之,數年之間,殿宇悉備。高宗詔赴闕庭,以符水稱旨,敕度道士十人。」鄧真官「遠邇疾患,皆奔趨之。」魯洞云「年八十餘,以道著遠,點墨片紙,可療民疾」。葉雲萊「至元乙酉,應詔赴闕,止風息霆,禱雨卻疾,悉皆稱旨。」明代《大岳太和山志》云:王一中(?-1416 年)「符水濟人,禦災捍患,事多靈驗。」張道賢「奉命採藥於名山大川」。雷普明「御馬監馬大疫,檄普明治之,遂息」。《續修大岳太和山志》卷四《仙真》云:黃清一(?-1900 年)「識藥性,苦修練。晝則入山採藥,和丸濟世」。黃承元(1785-1876 年)「性慈祥,甘淡泊。日以採藥濟世為事」,治癒病人甚多。該志卷一記載:「紫霄宮楊來旺知醫,纂有《妙囊心法》;周府庵鄭信學、蒲高衡、饒崇印知醫;紫陽庵王太玉知外科;自在庵高明達外科。」20 世紀 90 年代初,我在蒐集武當山道教歷史資料時,聽說清末民初武當山坤道胡合貞知醫術、識藥性,曾為武當山周圍許多民眾治癒過疾病;20 世紀 70 年代,我曾見過沖虛庵趙元量道長為民推拿療傷,不取分文,頗受民眾尊敬。所以我和王光德會長合著《武當道教史略》時,專門為胡合貞、趙元量道長立傳,以表彰他們懸壺濟世之功。 

  尚儒彪先生,道名信德,是武當道教龍門派第 25 代俗家弟子。20 世紀 70 年代初,因開展「一把草運動」進入武當山採挖中草藥,認識了在廟道醫朱誠德,遂拜其為師,學習道教醫藥。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他總結整理出武當山道教醫藥的「四個一」療法,即「一爐丹、一雙手、一根針、一把草」,並發表多篇文章介紹武當道教醫藥。尚醫生退休前為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2002 年被十堰市衛生局評為「十堰十大名中醫」之一。

  他曾參與編寫《中國武當中草藥志》,著有《傷科方術秘笈》《古傳回春延命術》《中國武當醫藥秘方》《武當道教醫藥》等醫書。

  《武當道醫臨證靈方妙法系列叢書》是尚儒彪先生總結研究武當道教醫藥的最新成果,該叢書由內科、兒科、婦科、男科、傷科、外科、方藥 7 個部分組成。作者長期從事中醫藥工作,除本人家傳及師授秘方外,還注意蒐集、整理武當山歷代道醫治療各種疾病的靈方妙法,並將其應用於臨床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古人云:「施藥不如施方。」現在,作者將自己長期收集的靈方妙法全部公開地介紹給讀者,由讀者斟酌選用,這種做法完全符合道教重人貴生、濟世度人的教義,故樂為之序。

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 楊立志

自序

  壬辰孟春,當我校完新作《武當道醫臨證靈方妙法系列叢書》,真有新產婦視嬰之感。產婦只需十月懷胎,吾作此書,積累資料數十載,辛苦撰寫近十年。雖經精雕細琢,修改數遍,書中仍有不盡如人意處,但慈母看嬌兒,雖醜亦舒坦。

  余幼承家技,自幼受百草香氣薰染,從記事起,常見將死者復活,危重者轉安,常與家人共享患者康復之快樂,亦常為不治者而心酸,遂立志:長大學醫,為人解苦救難。

  1961 年我拜名醫齊正本為師學習中醫外傷科,1963 年參加工作進入醫院,曾拜數位名醫為師,有湖北當陽縣的朱家楷,宜昌許三友,襄陽鐵路醫院的鄧鴻儒,襄陽中醫院的陳東陽和馬玉田。

  參加工作後,我堅持在工作第一線,數年沒有休過節假日,工作沒有黑夜與白天,玩命地工作,換來的是歷屆領導信任,患者喜歡。組織上曾派我到湖北洪湖中醫院學習治類風濕,赴山西省稷山縣楊文水處學習治療骨髓炎,在襄陽鐵路醫院學習治療白癜風,去北京參加「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交流會」,使我增長了見識,大開了眼界。

  1971 年至 1973 年曾進修於武漢體育學院附屬醫院,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醫院,拜鄭懷賢教授為師,學習骨傷科。

  1980 年進修於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拜王樂善、田淑琴為師,學習中醫外科、皮膚科共 1 年。20 世紀 80 年代初,我考入湖北中醫學院中醫系,經 4 年系統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20 世紀 70 年代初,因當時開展「一根針、一把草運動」,我多次進入武當山採挖中草藥,與在廟道醫朱誠德結緣,遂拜朱誠德為師,學習武當道教醫藥,這一拜,學習便是 40 年。誰知我越學越覺得自己所知甚少,臨床窮技乏術常遇到疑難,得天時、地利之優勢,有困難即向恩師朱誠德求教,無數次地進入武當山,他每次總能為我釋疑解惑,用樸素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能使我通曉醫書之理,並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在行醫的道路上要不斷地學習,學醫沒有終點站。

  遵師訓,我發奮攻讀醫書,雖未懸樑刺股,但也是手不釋卷,讀《內經》忘了寒暑,背藥性午夜不眠。深山採藥,常拜師於道友,問方於民間,輒嘗盡人間辛勞與苦甜,我曾數次嘗毒,幾經風險,初衷不改,苦而無怨。經數十年努力,現在我稍有所學,也有了一些臨床工作經驗。飲水思源,朱誠德恩師無私地傳授我道醫真學。我第二任恩師李光富為我的工作亦給了很多方便。在他的安排下,我拜讀到《正統道藏》,並安排數位道友協助我採挖中草藥標本,收集醫藥文獻,為我撰寫此書作出了很大貢獻。受武當之恩惠比山還重,弘揚武當道教醫藥,義不容辭,我應勇挑重擔,可用什麼形式傳承,吾甚是為難。

  武當道教醫藥文化深厚,源遠流長,發掘之、提高之,確為重要。但泥古不化,無以進步,執今斥古,難以繼承,以中拒外,有礙發展,化中為洋,有失根本。細思之,詳考之,本著博眾家之長,理當世精英,與道教醫藥融會貫通,講究臨床實用,為人類健康做一份貢獻之初衷,我不顧年老多病,十年來上午接診病人,下午至午夜書寫書稿,從未間斷。雖然因用眼過度視力不斷減退,書寫時間太長,累得我頸僵背痛,手困腕酸。只覺得晝夜苦短,甚感艱辛,方信「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不是謬言。現書已完稿,我心中歡喜,不能忘我恩師朱誠德毫不保留地傳授道教醫術,亦不能忘武當山的道友,時常與我朝夕相伴,不能忘那些幫助過我,為我提供過資料,為我講述過武當道教醫藥人物或傳奇故事的均州城裡數位知情老人,在此我再次謝過!

  我還應感謝丹江口市的很多領導,對我研究武當道教醫藥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丹江口市第一醫院諸位領導,在我工作期間,為我研究武當道教醫藥營造了寬鬆的環境,並給予充分時間,更要感謝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的領導和郝志崗編輯的大力支持,才使此書能順利地與讀者見面。書中不足,是作者水平有限,敬請諒解,並請提寶貴意見。

尚儒彪

前言

  武當山,坐落於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內。其層巒疊嶂,雄奇峭拔,古樹參天,水草豐澤,風景秀麗,是名揚中外的道教聖地。

  古往今來,武山上的有道之士和方圓八百里的武當山人,在這塊得天獨厚的道教樂土上,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汗水,不但創造了一個舉世無雙的武當仙境,供中外遊人觀光,更是因創造了武當山武術與武當養生而名揚天下。

  在長期同病魔作抗爭中,還創建了武當道教醫藥,即「一爐丹、一雙手、一根針、一把草」的「四個一療法」。其中一法可以治療多種病,一種病亦可用多種法,它把預防、治療、康復視為一個整體,總結出了不少治療奇難雜病和健身益壽的成功經驗。

  經歷代武當山道家、醫家及廣大群眾反覆臨床應用,不斷地完善提高,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歡,並容易掌握,可操作性極強,藥到病除,手到痛止,具有地方特色的武當道教醫藥,同時也成為中華醫藥大家族中,能獨樹一幟,古老而又有創新的醫藥體系。

  溯本求源,遠古時代的武當山人,為了獲取食物,尋求生存,在深山老林中要抵抗各種凶禽猛獸,在無數次的生死搏鬥中,積累了一些特殊動作,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殊動作,使人們在搏鬥中取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熟練地掌握這些特殊的動作,就得不斷地練習,日久天長,特殊動作日益增多,練習方法日益成熟,多個動作連在一起經常練習,既增加了趣味性,也加強了實用性,這就是武當武術套路的前身。

  由於爭奪食物與生存空間,古代人除了與野獸搏鬥外,人與人的爭鬥亦是時常發生,這就使人們更加重視搏鬥技巧,使原本作為防身和健身的特殊動作逐漸轉化為技擊功夫,從而形成了武術。

  武術格鬥,艱苦的武術訓練,扭傷、跌傷、打傷、金創傷及內臟和經絡穴位傷日益增多,影響著群體戰鬥力,如何預防和治療這些損傷成為當時醫家、武術家十分關心的問題。

  武術家和醫家們共同努力,用自己的身體做藥物試驗,歷經無數次的失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武當道教醫藥傷科治療體系,成功應用於臨床上千年。這也是武當武術與醫學相結合的完美體驗。

  本書既收集、整理了武當道教醫藥歷代先賢、大德們治療傷科病的成功經驗和現代醫藥先進方技,亦有本人家傳及師授秘方,在治療各種關節脫位、各種骨折、各種急慢性頸肩腰腿痛、燙傷、凍傷、各種動物咬傷、各種內臟傷、穴位經絡傷均有獨特效果。

  儘管我在挖掘、整理、研究武當道教醫藥方面做著不懈的努力,限於本人水準不高、精力有限,對本學科的整理掛一漏萬,很不全面,書中定有很多錯誤之處,請同道高人、世間賢達不吝指點。

尚儒彪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