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吳式太極拳(三十六式拳架‧推手)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精簡吳式太極拳(三十六式拳架‧推手)
作者簡介柳恩久 生於1922年,遼寧盤山人。1948年參加革命,1985年5月離休。1999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授予武術七段。 柳恩久是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自幼喜愛武術,13歲時,在老師指導下,開始習武。青年時曾學過武當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1957年5月,從師孫紹曾習練太極拳。1970年6月拜李玉林老前輩的高徒田芝年為師學習吳式太極拳。 1981年春,經李秉慈、李經梧二位老師引薦,有幸得識北京吳式太極拳北方掌門人王茂齋先生的親傳弟子楊禹廷老前輩。當代吳式太極拳的巨擘楊禹廷大師,武德高尚,技藝精湛,為人誠信謙和,平易近人,深深地感染了他。多次提出拜師入門,無奈楊老已關門多年,不再收徒,遂引薦給其師弟曹幼甫。曹老也是王茂齋親傳弟子,十分謙虛也不肯收徒。柳恩久鍥而不舍地追隨曹老四、五年之久,直至楊禹廷大師1982年仙逝後,經李秉慈、翁福麒先生介紹,終於在1986年才幸拜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曹幼甫老師的門下。曹老為人性格直爽,表裏如一,武功深厚,含而不露,教授徒弟,從不保守。經其精心教導,柳恩久技藝大為增進。 從60年代起,在國家體委提倡全民學練太極拳活動以來,柳恩久自覺自願地義務教授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推手。40多年來,舉辦各類太極拳學習班、輔導員培訓班、教練員提高班和太極推手學習班等200餘次,學員逾萬人,培養出了輔導員和教練員近百人。為使吳式太極拳後繼有人,發揚光大,20多年分批收了入門弟子和再傳弟子200餘人。柳恩久多年來一直為太極拳事業盡心盡力地工作,成績突出,2001年被吉林省體總、武協、長春市體總、武協授予武術事業特殊貢獻榮譽稱號。 柳恩久從事太極拳研究工作幾十年,對太極拳理論與實踐體會很深,雖年已過八旬,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神飽滿,身輕體健,寒暑不避,習武不斷,授拳不輟,筆耕不停。繼續寫書立說為太極拳事業奮鬥不息。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瑰寶。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之一,流傳甚廣,深受國內群眾、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的喜愛,尤其在東亞地區更顯示旺盛生命力。 吳式太極拳,是滿族人全佑(1834─1902)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立並傳授其子吳鑒泉、徒弟王茂齋。此後,吳鑒泉傳授徐致一、吳英華等;王茂齋傳授楊禹廷、曹幼甫等。百餘年來,經過幾代大師們精心研究、探索和實踐,終於形成了「輕靈柔化、緊湊舒伸、斜中寓正、川字步型」的風格特點。吳式太極拳的拳架適中,並以柔化見長,是健身祛病、延年益壽、防身自衛、技擊性很強的好拳種。無論男女老少,人人皆可演練。 為了全民健身需要,我們編著這部《精簡吳式太極拳》一書,以獻給廣大讀者和太極拳愛好者。其主要特點如下: 1. 本書創編精簡36式,不但做到「去繁就簡」,而且繼承發揚了吳式太極拳的優良傳統和風格。由於演練一次傳統套路需25~30分鐘,且重複架式過半,因此本書去繁就簡,從傳統套路中取36個主要架式,按「易、難、緩」排列順序,編成此套路36式。並繼承發揚了吳式拳的「斜中寓正」身法、「川字步型」步法和「變換於實腿、發勁合於重心腿」等「輕靈柔化、緊湊舒伸」特點,以加大演練者運動量,提高練功質量。 2. 本書編著的套路36式,改變了傳統套路中「六腳」、「四虎」、「五捶」等架式分散在其它拳架的情形,將它們編排在一起,形成「六腳」、「四虎」、「五捶」大連環,以增加演練難度。演練該套路時,應做到:有進有退、進退自如,有左有右、轉換靈活,左顧右盼、十分得體。這使其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高、技擊性強的特點,而且使人達到「意想神領腰隨動,旋轉自如興趣生」的境界。 3. 本書創編的套路36式,從演練方式看,其時間可分為快、緩、慢;其拳架,可分為高、中、低。它們互相對應,融為一體,各有特色。快練,需二、三分鐘,為高式拳架,適於推手和對練;緩練,需五、六分鐘,為低式拳架,適於競賽和表演;慢練,需九、十分鐘,為中式拳架,適於中老年人健身。 4. 本書創編的套路練法,為適應當前廣大群眾的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等特點,以及喜愛太極拳演練、交流的人們越來越多等情形,有關內容體現出了多樣性特點,不僅包括太極拳36式,而且還包括吳式太極推手及36勁,以供廣大愛好者演練參考。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承蒙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李秉慈先生、常務副會長翁福麒先生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隨著吳式太極拳在國內外日益普及,對其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探索也在不斷發展成熟。我們深知本書不可避免會存在不足之處。真誠地希望有關專業人員、專家學者、太極拳愛好者和各界人士不吝指正,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