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
暴力、戰火、恐懼、民主、自由……
在這個分眾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老派的一流歷史學家,能告訴我們什麼?
近代史左派重量級史學家
艾瑞克‧霍布斯邦 對21世紀的諍言
21世紀已過五分之一,
國際政治紛擾、世界變動不安、不確定性與暴力充斥,
面對未來艱鉅的政治挑戰——
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這本書收錄在二十世紀末、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交接之際,霍布斯邦於世界各地演講的十篇短文。不僅篇篇緊貼歷史事件的脈動,並且仔細思考世界的變化,叩問人類社會終須正面對決的重要國際政治、社會課題,包括:戰爭、恐怖事件、民族主義、國家的角色與民主政治的意涵等。對於希望一窺歷史大師的豐富見地、理解世界強權消長、全球化經濟之後民主發展的人,此書不容錯過。
霍布斯邦的提醒猶如暮鼓晨鐘,也再次審視歷史學家的角色:「他們的主要功能,除了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
▍內容簡介
自一九六〇年代起,國際知名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秉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歐美學者,甚至以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霍布斯邦秉持著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關切「全球化」議題,這也是他留下來的重要思想線索。
霍布斯邦以一位「站在第三個千禧年開端的歷史學家」,試圖考察、分析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情況,以及今日我們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
一、「戰爭與和平」在21世紀的發展;
二、世界帝國的過去與未來;
三、民族主義的本質和變化脈絡;
四、自由民主的前景;
五、政治暴力與恐怖主義。
其中貫徹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對美國政府於九一一事件以後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抱持著深刻批判的立場。美國在二〇〇一年決定建立單手支撐的世界霸權,廢除行之有年的國際慣例,發動侵略戰爭與其他軍事行動,這也造就了有史以來也許頭一次,大多數國家與人民把美國視為不得人心的國家。
武力干預真的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人權帝國主義」為國際政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問題?也正是這樣的重要歷史時刻,醞釀且埋下後來國際政治的思潮論辯,以及各種局勢的變化。美國發動戰爭的衝擊,同時也讓許多學者重新審視、思考後九一一時代的世界,而霍布斯邦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
回顧歷史,才有可能開展未來。從過去到現在的角度來看,歷史少有捷徑——這亦是一位偉大歷史學家活過上個世紀的經驗,以及對此所做的深刻反省,為我們分享最寶貴的一課。
作者簡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名歷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1917-2012)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流轉在許多城市間,見證並活過許多二十世紀的關鍵時刻。霍布斯邦在學術上以研究十九世紀為主,並延伸及十七、十八和二十世紀;研究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了專業領域,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以及藝術或文化批評等。有關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霍布斯邦堪稱當代史家的頂尖,影響學界甚鉅;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至一般平民大眾。▍平凡又不凡的一生霍布斯邦一九一七年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移居英國的俄國猶太後裔,母親則來自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中歐。在一戰戰敗國的維也納與柏林,度過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一九三三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研讀歷史。一九四七年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一九五九年升任高級講師,一九七八年取得該校經濟及社會史教授頭銜,一九八二年退休。之後大部分時間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是該校政治及社會史榮譽教授。著作等身,二〇一二年逝世。▍貫徹左派思想霍布斯邦在大學期間與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E. P.湯普森(E. P. Thompson)等人交往甚密;一九五二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Christopher Hill)等人創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自一九三六年加入共產黨,並於一九四六年進入「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馬克思主義是霍布斯邦終身奉行的理念,雖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背景令其教職生涯進展倍加艱辛,卻讓他與國際社會有更廣泛的接觸經驗與研究機會,進而享譽國際。▍活靈活現的「小人物」歷史書寫霍布斯邦著作甚豐,先後計有十四部以上專書問世。這位具有獨特史觀的歷史學家,認為歷史的推動者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為寇的軍人和牧人。他認為學術不應該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書寫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橫跨三世紀的系列叢書:《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75-1914》、《極端的年代:1914-1991》,以及《論歷史》與《論民族主義》等著作。霍布斯邦的思想與文字在一九六〇年代,不論是合法流傳或非法盜版,都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思想來源,成了憤怒青年反對傳統、亟欲推倒權威的思想來源。 除了寫成史學經典,霍布斯邦也成為後人一窺二十世紀歷史脈動的文人傳奇。相關著作:《帝國的年代:1875-1914》《極端的年代 : 1914-1991(上)》《資本的年代:1848-1875》《革命的年代:1789-1848》譯者簡介吳莉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建築的法則》、《婚禮之途》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作者序
第一章 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第二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戰爭、和平與霸權
第三章 為何美利堅霸權不同於大英帝國
第四章 論帝國終結
第五章 新世紀的民族與民族主義
第六章 民主的前景
第七章 傳播民主
第八章 恐怖行動
第九章 暴力時代的公共秩序
第十章 不斷擴張的帝國
附錄 艾瑞克‧霍布斯邦重要著作
中英索引
第九章 暴力時代的公共秩序 …… 凡此種種,在過去三十年來,嚴重削弱了國家和政府的權力。在一些極端案例中,國家甚至失去了對於部分領土的控制權。美國中情局在二○○四年指出,全球有超過五十個地區,是其中央政府幾乎或完全無法執行管制的地區。「但是,」請容我再次引用奈姆那本討論非法經濟的書:「事實上,今日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存在不受法律約束的三不管地帶,這些地區早已融入更大型的全球網絡當中。」情況稍好的案例,比方說像是英國或西班牙這類穩定而繁榮的國家,倒是還可能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和境內那些政府軍無法完全消滅的小型武裝團體並存共處。儘管今日有關國家和人口的資訊比起以往不知豐富了多少,但情況並未改善。雖然公部門如今擁有各式各樣優於以往任何時期的科技能力可以窺看其居民、監聽他們的談話、閱讀他們的電子郵件,並可如同英國那樣,透過無數的監視攝影機監看他們,但政府對於任何時刻確實居住在其領土之內的人民的身分和數量,他們住在哪裡,以及正在做些什麼,卻無法像他們的前輩那樣一清二楚。今日負責人口普查的人員,對於他們的調查數據已不像喬治四世或五世時代的同業那樣有自信,而他們確實有理由如此。 以上各點都可解釋,為何即便是運作良好的有效政府,也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適應比以往高出許多的非官方暴力。想想最近三十年來的北愛爾蘭。拜武力和默許調停結合之賜,儘管處於次內戰狀態,但是政府和日常生活都還能有效運作,包括該省內外的運動。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靠著建立關卡重重的社區來解決窮人的暴力威脅,這點在英國是相當晚近的現象,而最明顯的地方是船塢區(Docklands)。據說在英國大約有一百個這樣的社區,大多規模很小,不過這和有七百萬家庭住在這類堡壘住宅群的美國相比,可說小巫見大巫,在美國,有半數以上的這類社區,「其出入口有大門、密碼、卡片鑰匙和保全警衛重重防守」。隨著時代變得越來越暴力,這種趨勢就竄升得更為快速,凡是在過去幾年到過里約熱內盧或墨西哥市的人,都可證明這點。然而,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遏止情勢惡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