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4日
ISBN:9789864060634
語言:繁體中文

面對失去的傷痛,我們需要的,
從來不是堅強,而是全心全意的哀傷……

  被留下來的人,有悲傷的權利。
  一份給失去摯愛的人,最療癒的禮物。

  ★特別收錄/面對喪親者,我們可以做的幾件事。

  目送至親好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
  我們的療傷之路,才要展開。

  31個關於喪親者的真實故事,
  指引我們告別之後,如何以悲傷療癒自己。

  喪親,是人生最重大的變故,也是每個人遲早會面臨的事。
  然而,我們很少能敞開內心,盡情悲傷。久了,心靈就生了病。
  我們給自己太少時間去哀悼,只求盡快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彷彿一切從未發生;一句「節哀順變」,更是讓喪親者默默吞下眼淚,以堅強的硬殼偽裝自己。

  事實上,我們不僅擁有悲傷的權利,更需要學習如何悲傷。

  曾陪伴1000多位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馮以量,在十幾歲時,就經歷了父母先後罹癌過世的椎心之痛。他知道,被留下來的人,將面臨許多課題,那是不知如何抒發的哀傷、未曾妥善梳理的情緒,無人可傾訴的思念……他以31個真實故事引領我們,讓凝固的哀傷融化、流動;也讓我們看見,每個人的悲傷是如何獨一無二,無法量化,更無法比較。藉由這本書,我們將學習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允許悲傷,留下愛。

本書重點

  ◎    人生路上,我們終將失去所愛之人。摯愛親友的死亡,將為生命帶來深沉的哀傷,如何正視哀傷、允許哀傷、與哀傷共存,是人生中最需要學習的一課。

  ◎    大部分人的哀傷,並不需要被治療,也無須被輔導,只要安靜的陪伴。然而人們往往太晚學習,導致面對重大喪亡時,只能不知所措,或慣性地去壓抑哀傷。如何陪伴他人的哀傷,陪伴自己的哀傷,是這本書的主要課題。

  ◎    哀傷是一種情緒,一種能量,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學習不把哀傷視為「負能量」,便能讓哀傷流動,轉為愛與思念。

  ◎    內附「13個讓喪親者得到善生」的實用建議,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悲傷,允許生命裡的種種失落。

名人推薦

  ★楊育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前馬偕醫院院長)專文撰序。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周志建(故事療癒作家、資深心理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感動推薦。

作者簡介

馮以量

  目前任職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並擔任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安寧志工督導。畢業於馬來西亞和豐興中中小學、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化學工程系榮譽學士學位、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學位。

  曾任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第十屆副會長、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任職資深醫療社工、新加坡善友輔導中心任職輔導員兼訓練部主管。

  2011年入圍馬來西亞十大傑青。
  2011年獲《星洲日報》讀者票選為十大本地最受歡迎作家。
  2009年新加坡總統頒發「醫療仁心獎」。

  著有《已亮的天空》(2005)、《尋找光和愛》、《把愛帶回家》(2008)、《陪你到最後》(2009)、《最好的告別》(2012)。
 

【推薦序】哀傷、愛與思念     楊育正    13
【自序】請還悲傷一個原貌     17
【特別收錄】面對喪親者,我們可以做的幾件事。   24

因失去而開始       31
我們誤以為不談起失落,就不會勾起哀傷,彷佛事情就可以如此過去,生活的步伐也可以如常運作。
真相是:失去摯愛的哀傷是無法壓抑、遺忘,更是無法逃避的。

隱藏哀傷的哀傷   36
我們以為我們不說「哀傷」,它就不在了。我們以為我們不再感受「哀傷」,它就過去了。問題是,我們不再說它、不再感受它時,被隱藏的哀傷因為沒有任何管道可以流動,離開,導致每個家庭成員都各自面對著自己的哀傷,卻又不可讓彼此知道……

不是我不要哭  42
要處理小孩的悲傷,只有一種方法:請允許他們悲傷。

當喪禮完成後   47
當下的我,讓自己的哀傷浮現。不批判、不抗拒、不排斥,也不分析,完全單純地用眼淚來傾瀉自己對五姑的思念與不捨。我知道我正在安撫著自己的哀傷……

一個不會傷心的男人   54
我問他:「你知道爸爸的悲傷去了哪裡嗎?」他點頭,紅著眼睛看著我。
我繼續回應:「是的。此時此刻,爸爸的悲傷在你的身上流露出來了。你這一刻連接到爸爸的哀傷,還有爸爸的孤單。」

允許悲傷  61
當男童的悲傷能夠透過父親表述出來時,他心中的悲傷便得到了一個被關注的位置了……

你的哀傷是獨一無二的   65
請允許你的哀傷可以處於任何狀態。它可以是凝固的,也可以是流動的;可以是不變的,也可以是多變的。你的哀傷是獨一無二的……

媽媽的味道   70
弟弟希望爸爸不要把媽媽的東西丟掉,更加不可以丟掉媽媽的味道。如果連媽媽的味道都丟掉了,那麼弟弟就再也沒有媽媽了……

給爸爸最後一次的成績單   75
是誰說,在死神面前,我們沒有權利說笑?即使人生如此困苦,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微笑和希望。唯有愛,才能撐住這一切的痛。

爸爸可以放心了   89
他看著垂危的爸爸,哭著說:「爸,如果這我也可以做到,你就可以放心了。我是有能力照顧媽媽和妹妹的。」

我要做回一個好人   95
我知道現在沒有什麼事是可以做的。可是,我會做回一個好人。我知道媽媽最擔心我……

從未消失的飯菜香  100
請不要急著從悲傷的幽谷走出來,那裡頭有逝者留給我們深深的愛。籌足了愛,我們再慢慢地從悲傷走出來,也不遲。

別困死在蛹裡   106
每個人的蛻變都有自己的步伐。喪親的我們,有時真的需要把自己化成蛹,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去醞釀,可是,你不要把自己困死在蛹裡。

讓喪親者得到善生   110
很多時候,不多說話反而是更好的存在與陪伴。如果他願意多聊,就多聽。和他共同分享對亡者的回憶……

我的哀傷心甘情願   116
所有慣性的生活行為裡都有愛,此番掉進哀傷裡,我也是因為愛……

留下遺物延續愛   119
請把你想要的遺物留下,間接地也留下亡者給你的關愛和思念。它們足夠讓我們有力量繼續活下去……

把祝福送給父親   124
我對她說:「有什麼話想對爸爸說嗎?」
她搖頭三次,堅決地。眼淚卻在眼眶裡打轉,很努力地不讓它流下來。

我一直都在天上祝福你   134
要是還可以的話,我會給那時候僅有四十歲的父親一個擁抱。希望他自己也有辦法照顧好他那內心小小的自己。他那內心充滿坑坑洞洞的心靈,他也辛苦了……

巨人的眼淚   139
「她不只是你的病人,你也不只是她的醫生。她是你的太太,而你是她的丈夫。」聽到了這一句話,他流下了眼淚……

躲在衣櫃裡的哀傷   143
眼前這位喪偶的男同志,和其他喪偶的異性戀者經歷的心路旅程,是一樣的。請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選擇如何哀傷,也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選擇如何去愛。

我有悲傷的權利   149
我可以隨時自由地表達悲傷的感受。當我想要聊聊時,可以去找願意傾聽我並愛我的人。當我不想談這件事時,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死亡沒有結束關係  155
孩子走了,不過你和他的關係沒有結束。不管他在還是不在,他永遠是你的兒子,而你也永遠是他的媽媽。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不是關係……

找到心中的寧靜   160
別被社會的眼光給束縛,別讓社會的對錯來決定我們要如何去經歷自己喪失親人的悲慟。只要心中得到寧靜,誰說不能夠每天都來墓園看小孩一面?

化哀傷為能量   166
她期待丈夫可以多諒解內心還未復原的創傷,可是,丈夫卻以為只要再生一個寶寶就可以讓妻子忘卻喪嬰的哀傷。在哀傷的道路上,他們倆的步伐不一樣,方向更不一樣,彼此的期待都不被滿足……

讓凝固的哀傷融化   171
大家都心疼一名僅有十二歲的女孩在失去母親之後,沒有任何管道抒發自己喪母的失落,就一直任由滄桑歲月消磨著生命能量,就這樣活到四十幾歲……

爸爸盡力了   188
你生命的能量,有一大半是他給你的。如果你否定他、拒絕他,你生命的能量將會丟失一大半……

謝謝你照顧我的爸爸   197
媽,我們是三個不同的生命個體,我需要尊敬我們三人不同的命運……

哀傷需要堅韌的心   201
喪親時,請別低估我們面對困境的韌性。連小孩都能說出讓大人放心、支持的話來,試問,成年人怎麼可以不繼續往前走?

唯有愛可以療癒這一切   205
這麼年幼的孩子,就要去學習如何應對一個「只講錢,不講情」的世界,我們的社會給了這些弱勢的孩子一個怎樣的生活環境?

耶誕節快樂   210
當他要禮物的時候,難免會想起父親。他向家人表達了這份渴望。但是媽媽不願意買,哥哥、姊姊也都不願意買給他……

獨有的生命條碼   216
多年後,哀傷已經不痛了,卻留下了思念的疤痕,成了我連結父母給我的愛,也成了我獨有的生命條碼……
 

推薦序

哀傷、愛與思念

  只為 你的悲哀已揉進我的
  如月色揉進山中 而每逢
  夜涼如水 就會觸我舊日疼痛           
                             
─席慕蓉〈非別離〉

  今年是我行醫第四十年,四十年來,我看到台灣對病人照顧有很大的改變。近二十五年來我專注於婦科癌症,回想多年前行醫伊始,癌症醫師面對癌症,可用的治療不多,許多時候醫師都束手無策,這時醫師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是面對治療失敗,深覺無以面對病人,於是漸疏訪視,病人就在醫師的態度上面看到自己的前景,彼此無能為力。第二種態度則是深覺挫折和愧疚,雖仍維持日日巡房,但就如電影《心靈病房》(Wit)裡那位年輕醫師傑森,每天探訪病人時只剩一句台詞:「How are you doing today?」

  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看到許多絕症都已漸有有效的治療和控制,尤其在一九八○年以後,安寧緩和醫療的風潮已傳到台灣,五十年前桑德絲Cicely Saunders 所創始的Hospice(臨終關懷,又稱安寧照顧)的概念在台灣迅速被大家認同而推展,清楚楬櫫對末期病人須有效的疼痛控制和症狀治療、給予病人尊嚴、同理、尊重,即使我們對疾病已無法治癒,我們仍有許多著力之處施行安寧緩和醫療,尤其是全人、全隊、全程、全家、全心的照護原則,已經成為醫療極限處醫療團隊共同遵循的準則,而多專業團隊的照護方式,更是從陪伴病人延伸到陪伴家屬,從追求使逝者平安,延伸到使生者也無憾。近年來靈性關懷師的紛紛投入,更使善終和善生更為周全。

  提到善生和善終,就不由得令人想到長年在善生和善終這個主題上努力的馮以量。馮以量是知名的資深輔導員,他處理過的個案經歷遠逾千例,他精於提供個人輔導、家庭輔導、團體輔導,提供家庭重塑、喪親失落輔導與臨終關懷,他並因如此豐富的經歷,在輔導人中他也重新一再的挖掘自己心靈深處的自我,並有所成長。他說:「喪親的痛永遠走不完,它只能不斷的轉化,就像被烙印的傷疤,雖然永遠無法磨滅,可是能夠結疤,不會永遠淌血。」這是馮以量多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自己從幼年喪父、喪母的心靈困境中破繭而出的成長經驗。

  如今他將多年處理喪親者的核心議題「如何處理哀傷」的豐富經驗,藉著一個又一個的實例寫成本書,讓讀者學習如何讓「凝固的哀傷融化」,讓愛與思念在正向的思緒中溫馨的流動,正向的面對哀傷,使它成為一種力量。

  十九世紀美國小說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說:「There is a sacredness in tears. They are not a mark of weakness, but of power. They speak more eloquently than ten thousand tongues. They are the messengers of overwhelming grief, of deep contrition and of unspeakable love.(淚水是神聖的,它不是柔弱的記號而是力量的表現,淚水遠勝於千言萬語,訴說著強烈的哀傷、深沉的悔恨,以及無可言喻的愛。)」著名的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也說:「哀傷的五個階段是一個骨架,讓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我們逝去的親人一起生活下去。」

  「正向的面對哀傷,讓愛與思念在正向的思緒中溫馨的流動,使它成為一種力量」是我感受馮以量此書所傳達的最重要訊息。

  我近年來多參與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事工,對心靈照顧有較多的接觸,有幸能先讀馮以量此書,深受感動並多學習,深願藉此推薦,是為序。
 
楊育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自序

請還悲傷一個原貌

  很多人以為我很強大,其實不是的;很多人以為我很幽默,其實也不是。這些光亮的面貌只是我生命中眾多面貌裡的其中兩個部分而已。

  我有強大和幽默的一面,我喜歡如此光亮的自己。同時,我也擁有很多黑暗的面貌。

  哀傷曾被扭曲

  過去有很多時光裡,我把自己躲在浴室裡,邊洗澡邊流淚;有些時候,我把自己跳進泳池裡,一面游泳,一面讓眼淚流下;也有些時候,我把自己藏在電影院的角落裡,藉著電影感人的對白及畫面,流著那些我不曾被處理的失落;更有些時候,我獨自開車時,自己一人哼著那些總有辦法勾起我生命寂寞的歌曲;有時候,我允許自己掉淚,有時候我不允許,甚至還會用手打自己後腦,不讓自己掉眼淚。

  哀傷之所以如此扭曲及壓抑,主要原因是從小我就失去了讓哀傷流動的能力。媽媽希望作為男生的我不要常流眼淚。小時候,只要我一哭,媽媽就會鞭打我、打我後腦,直到我不哭為止。只要我不哭了,我就不會再被懲罰。

  「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
  「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哭,醜死了!」
  「你哭,你就很女性化。男人是不哭的!」
  「你再哭,我叫(已逝多年的)爺爺來找你!」

  以上這些都是阻止小時候的我哀傷的咒語,大人們留給我的批判和恐嚇植種在內心,經年,累月……

  哀傷持續擴大

  一路上,我成功地被訓練擁有不再哭的能力,卻也同時失去面對哀傷的能力,讓一路上的哀傷持續重疊、累積,進而壓抑。

  哀傷,自父母相繼去世後,揮之不去,也逃不開。哀傷,極度陰魂不散。

  在深夜裡,我總是沒有辦法阻止哀傷不斷擴大。

  在寂寞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令我哀傷的事,那些我失去的重要人物。

  卻又總是在晨曦來臨時、在群眾面前,我再次用回我強大的、幽默的面貌來應對這一切。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的孤單總是自己陪,我的哀傷只有自己靜靜在擦淚。

  而我,很討厭如此脆弱的自己。

  這龐大而且被壓抑的哀傷,我無法、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因此曾萌起兩次自殺意念,以及一次有計劃性的自殺。

  學會融化哀傷

  就在這樣的時候,許多病人出現了。許多喪親者告訴了我當他們的摯愛去世後,他們如何面對自身的哀傷。

  原來,一個人需要讓哀傷還原。不需比較、不需批判、不需建議,就是讓哀傷還原而已。

  是死亡讓我謙卑,是哀傷讓我柔軟。

  從見證他們流淚、陪著他們流淚,到我和他們一同流淚的歷程裡,我看見了自己的突破與成長——是他們教導我如何讓凝固的哀傷融化,讓流動的哀傷轉化,化為思念與愛。

  如今,我很舒服地和大家分享我的哀傷,也很自在地讓自己的眼淚在群眾面前流下。我從個案們的身上學習了很多,得到了很多的感動。得到了他們的允許,我把一部分的他們帶到了你的眼前,希望透過真實的故事,給你的生命一些善生的允許,讓我們僵固的一些社會文化,得以在你內心稍微鬆動一些。

  最近,我有了一個新發現,我發現原來我只懂得流眼淚,我的哀傷是沒有哭聲的。過去成人世界授予的教育及關愛,也讓我的哀傷失去了哭聲。不管怎樣,我,依然願意在這段成長道路上,和大家一同繼續學習、成長。

  各位讀者,你手中捧著的這本書,是我在這三年內做了三次大幅度的修改,決定擱置所有有關悲傷輔導的道理及理論,就只想簡單地用我最真誠的文筆來和你說故事。無非就是希望能夠營造一個安全且不威脅的閱讀環境,讓你也能夠和自己的哀傷共處。

  且讓我們一同還悲傷一個真實的原貌。

  祝願你也能找到如何與哀傷共處之道。請好好地善生。

  祝福書中所有的真實人物,祝福各位,也祝福自己。
 

因失去而開始當摯愛的人去世後,喪親者在往後的日子裡開始需要經歷哀傷。那段哀傷的道路,有些人只花了一小段的時間,就能回到正規的生活上;有些人用盡一生的力氣,依然陷在哀傷的漩渦裡,走不出來。我十三歲失去父親,十八歲失去母親。在毫無選擇下,我在那六年的青春期裡被迫面對失去雙親所帶來的打擊。這一份雙重的失落,讓我幾乎窒息,促使年少的我頻頻想放棄生命。那時候的我不懂得如何處理哀傷,也沒有人教導我如何處理它,所以我嘗試去壓抑它、遺忘它、逃避它。現實的生活裡,身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主動和我去談起這兩次失去父母的悲傷經驗。我就這樣在傳統封閉的文化下逐漸長大。逃避哀傷,傷害愈大我們誤以為不談起失落,就不會勾起哀傷,彷彿事情就可以如此過去,生活的步伐也可以如常運作。真相是:失去摯愛的哀傷是無法壓抑、遺忘,更是無法逃避的。哀傷就像掃在地毯底下累積多年的垃圾,不時發出異味;哀傷也像處於不鏽鋼鍋裡的高壓熱氣,不時發出高亢聲響;哀傷更像隱藏在心裡的一枚針,在深夜裡不停地刺探那還在淌血的心靈傷口。還記得當時二十幾歲的我,每逢週末來臨時,一股沉重的憂傷經常會導致我無法呼吸、無法獨處在睡房裡,雙手不斷顫抖的我,只好往外逃跑,我想遠遠地逃開那憂傷,可是它卻怎麼也甩不掉。於是我染上酒癮。我若不靠酒精麻醉自己,便無法在深夜裡入睡。除了憂傷,我心中也有一股無法掌控的怒氣。只要看到不順遂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就會大力地咬傷自己右手食指的第二節肌肉,也會大力地拳打自己的後腦。當同事的表現、親友的作為不符合我的要求及期待時,我就會大聲叱罵。那源源不絕的怒氣,讓我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和別人的關係都變得緊張、焦慮,漸形疏離。其實,那些憂傷所帶來的酒癮、怒氣所帶來的破壞,都和我失去雙親的哀傷有很直接的關係。當我不去直視哀傷這感覺時,它就轉化為癮與怒了,像雪球般愈滾愈大,直到癮與怒放肆地蔓延在我各個層面的生活裡。我當時無法察覺,也無力處理。有一次,我站在高樓頂層,頭腦冒出了一句話:「如果現在能夠跳下去,那該多好!」二十六歲的我知道事態嚴重,必須自救,於是鼓起勇氣尋求輔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