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民的戰爭求生手冊(非官方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台灣平民的戰爭求生手冊(非官方版)
唯一專為台灣地區所有手無寸鐵的平民所寫之戰爭防災寶典
這是一本出於對局勢的憂慮,發自內心對同胞的愛,唯一針對台灣地區特有的狀況,專為所有手無寸鐵的平民所寫的戰爭防災寶典。主題涵蓋:認識戰爭、辨別開戰徵兆、避難計畫與物資儲備、緊急避難包、平民戰爭求生、戰場急救常識以及戰後復原。
全書內含150幅彩色物件插圖以及全頁面示意圖。身處世界兩強爭霸的風口浪尖上,和或戰,你無能為力,但有些觀念不可不知,有些物品不能不備。
多一分防災準備,多一分生存機率!
作者簡介
林凱斌
金門縣人
國立台灣師大附中畢業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
景文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研究所碩士
金門防衛司令部步兵少尉排長
軍用自救互救訓練課程結業
內政部防災士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急救員
經濟部初級天線設計工程師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關於戰爭
第1節 戰爭是什麼?
第2節 平民如何看待戰爭?
第3節 著手準備!
第4節 開戰的徵兆
第2章 和平時期的準備工作
第1節 家庭戰時計畫與行動
第2節 水
第3節 食品
第4節 裝備、工具與生活物品
第5節 藥品
第6節 文件
第7節 兒童、婦女與老人
第3章 緊急避難包
第4章 戰爭降臨
第1節 戰爭想定
第2節 開戰:第一波攻擊來了!
第3節 續戰:城鎮戰
第5章 平民戰傷急救
第6章 終戰之後
第1節 歷劫重生
第2節 未完待續的歷史篇章
推薦序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唐.陳陶《隴西行》
那早已在前線荒漠中陣亡的戰士,都還仍是遠方閨中婦女們夢裡牽掛著的愛人;短短一實一虛兩句,道盡戰爭殘酷的一面。戰火帶給人民的,永遠是痛苦和災難,不只讓生命消亡,也毀滅了一個個家庭,造成難以計數的有形、無形損失。
戰爭無情。
由於地緣位置的關係,自兩岸分治以來,金門首當其衝,成為雙方對抗的熱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國38年極為慘烈的古寧頭戰役,以及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造成軍民死傷、房屋毀壞,其後二十年「單打雙不打」所帶來的精神折磨更是現代人難以想像,金門人是「過去」兩岸武裝衝突下最無辜的犧牲者。在「戰地政務」體制下,民眾被編入民防自衛隊,協助搶修工事、道路、運送傷患、埋葬遺體、整理空投傘具、搶運軍品、修理船舶、構築防空、防砲掩體等,我也曾受召參與軍事訓練,出操、打靶,中年人普遍都有砲戰的記憶,更年長的鄉親甚至親眼見證古寧頭戰役中斷肢重傷徹夜哀號的傷兵和屍橫遍野的慘況。
和平無價。
幸好,自民國90年起,在平等的基礎上互助互利,金門、廈門開始小三通,隨後全面通航、通商、通郵,雙方往來日增,109年度台灣對大陸貿易總額2,162億美元、成長13.5%,其中出口1,514.5億美元,佔出口總額43.9%,維繫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2020年9月《遠見》調查,過半的民眾不希望兩岸兵戎相見,願用和談解決分歧。然而,輿論瀰漫著只要沒有跟大陸對罵、扮演主戰派,就遭到口誅筆伐,一再把深知戰爭風險、提出警語、奔走和平的人抹紅為投降派,捨棄先前交流的共識基礎,關係逐漸陷入谷底,新冠肺炎疫情又讓情勢雪上加霜,和戰議題亦隨中美對抗熱度升高而沸沸揚揚,台北市民聽聞戰機低空演練的聲音竟以為是開打了,軍購數千億元卻買不到高枕安眠。
超前部署。
這本九萬餘字的手冊不似傳統防災工具書或野外求生書籍,僅介紹狀況的處置,而是進一步強調預先防災的重要性:認識戰爭,盡力謀求和平;並加入作者深刻的人文關懷元素,穿插許多縱向的歷史故事與橫向的近代國際軍事衝突,試圖創造出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時空感、同理心,再輔以大量的彩色插圖,使得在講述應對嚴肅的平民戰爭準備議題的同時,增加不少閱讀的知識性與可讀性。
莫啟戰端。
覆巢之下無完卵,身為親身經歷戰爭洗禮的金門人,除了請主政者記取戰爭教訓,以基於善意的作為讓台海免於兵凶戰危,民主國家的公民也要能體認和平的可貴,慎選出願意以行動追求和平的執政者,勿讓金門人已承受過的苦難,降臨在海峽東岸的婆娑寶島。
金門縣立法委員 陳玉珍
作者序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總是來自那些不必上戰場的人。」《1984》喬治.歐威爾
想像一下,今天下午6 點30 分,正當人們結束了一天例行的工作後回到家,華燈初上,一切如常。第一群砲彈卻毫無預警地密密麻麻從天而降在附近爆炸,在僅為台北市或台南市區一半大的區域,二小時之內落彈四萬餘發,當日受砲擊五萬七千多發,四十四天內被打了四十七萬發砲彈,造成三千餘軍民死傷(594 人死亡)。民國47 年8 月23 日下午6 點29 分以前,那些人都還跟現在的你我一樣呼吸著、好好地活著,是被門縫夾到手指都會覺得很疼的人;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後,他們就一生傷殘或是從此不在了。在往後的二十年,超過七千三百個日子裡,在現今仍由中華民國所統治的領土上:福建省金門縣,當日曆上是單號時:砲擊!雙號,停火。
兒時經常玩沙嬉戲的地方,曾有宣傳砲彈鋼片襲來,差點小命嗚呼。這種全宇宙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特異戰爭類型形塑了幼年最初的記憶,天真地以為傍晚的夕陽紅霞是藍色的天空被兩岸不絕於耳的砲火給打紅了的。金門一直維持軍事戒嚴管制到民國81 年,整個童年記憶就是滿街軍車與說著異於金門腔閩南語的台灣大兵、入夜宵禁人車不准通行、室內燈光絕不可外露、單號電影院沒有開放。從小看著具有特等射手資格的小學教師父親把沉重的五七式步槍拿回家保養;和姊姊去村子旁邊的戰車部隊鑽進坦克車裡握著根本扳不動的五零機槍朝天空瞄準;清明節進入高射砲部隊營區裡掃墓(國軍在家族祖墓旁蓋了許多碉堡和兵棋台);在海邊與軍區最常見「雷區」、「禁區:擅入者格殺」警示牌。繳交規定數量的老鼠尾巴或蒼蠅才好申請路條去小金門;去台灣則必須申辦一本黃色的往返許可證,並把鈔票換成沒有加印紅色「金馬地區專用」的新台幣,耐心等待核准乘坐搖晃且又瀰漫柴油味的平底軍用登陸艦到高雄;特權或是緊急事故才得以搭乘簡陋而又吵雜的螺旋槳C119「老母雞」飛台北(國小時醫生診斷心臟疑似有問題,「有幸」乘坐到台北長庚檢查)。依然記得被彈片打中延誤治療而發炎瘸腿的表舅一拐一拐地走路的樣子;民眾在漆黑的防空洞躲砲擊期間生下嬰兒不知道確切的生辰;聽著父親述說村裡誰給砲彈打到而留下遺腹子;鄰村兄弟二人被國軍徵召去碼頭搶灘扛物資卻遭火砲擊斃;母親娘家鄰居一對夫妻在田間先後被兩發砲彈奪命;也有人在路旁坑洞躲砲擊遭爆炸的土石掩埋。某位台灣籍軍官在菜市場讓砲片削去了頭顱;家裡寶貴的耕牛也給砲彈打死了,連老家也曾被宣傳彈頭打穿幾面土牆射入正堂後面,頓時三合院裡黑煙四起,只差幾寸祖父就可能重傷或喪生,姑姑飛奔進去救人。
能想像那是什麼日子?對比一下,當現在颱風過後只是停水五天,或是夏天跳電二十四小時的不便,能比?當年的戰火是否會隨著已遷居台北的我降臨台灣,讓這一生經歷第二次戰爭歲月?下一代會和我幼時一樣有戰爭經歷嗎?
時間往前推移到明朝崇禎六年(西元1633 年)八月,荷蘭艦隊劫掠福建沿海,迫使廈門、金門及附近村落提供食物;同月,荷蘭艦隊正式向明朝宣戰,是年十月鄭芝龍以奇襲和火攻戰術,在金門南岸料羅灣擊敗荷蘭船隊,東方國家再次擊敗代表西方殖民帝國的武力。蕞爾小島,願意或不願意,一次次被戰爭推上歷史舞台。
把時空拉回到民國110 年的台灣島來。思考一下,是否人民不想要戰爭,戰爭就不會來臨?今天或過去四十年沒有戰爭,戰爭就永遠不再降臨?十九世紀中葉以降,金馬台澎地區因為政治、經濟、戰略地位特殊,以至於常被大國搬上了檯面充當對弈的棋子,從未持續享有超過五十年的和平。民國47 年、67 年台灣本島尚能處於戰場之外,而今各種陸基遠程火箭、飛彈、戰鬥機、轟炸機、艦艇的火力都能輕易覆蓋台灣全島,面對太平洋兩岸兩強的爭鬥,不禁令人憂慮下一次戰爭的熱點不只是台灣海峽西岸區區金門島這個級別的。
希冀以此拙著,拋磚引玉,當局在積極規畫正規軍與後備部隊的訓練及戰備之外,也可指導教育包括軍人眷屬及兒童老弱婦孺在內的二千三百萬未參與軍事行動的平民,官方版的完整平民戰爭生存之道,包括:認識戰爭、辨別開戰的徵兆(第一章)、避難計畫與食品用品藥品的準備工作(第二章)、緊急避難包(第三章)、戰爭中的平民求生(第四章)、戰傷急救常識(第五章)以及戰後復員重建注意事項(第六章)。
災害管理首重防災,對可能發生的災害事先做分析與預防,從根本上防止災害發生;其次為可能發生的災害預做整備、應變與復原。戰爭當然是重大的人為災害,為了防治破壞力如此巨大的災害,就應該積極尋求各種防範戰爭發生的方法,在戰爭發生前,謹慎執行、竭力爭取和平,倘若不幸一切嘗試都失敗,戰火在未知的時間點降臨,才被迫進入實際運用戰前整備訓練與物品的階段,在戰爭期間妥善應變,並活到戰後復原重建階段。可惜,時下普遍瀰漫不懼一戰的言論,得意於取得天價二流軍火,高歌闊步向紅線前進,妄想開戰後有外軍甘冒掀起世界大戰風險來援。
在「戰爭」二字之前加上什麼神聖的形容詞或是賦予哪個偉大的意識形態,會改變人民的意向?若是用自己或父母、子女的生命、身體的一部分和財產去交換那些價值,還能保持慷慨激昂?在引用以色列或是瑞士做為以小搏大的典範或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全民防衛的範例前,不妨先去了解這些國家是屬於什麼條約下的軍事同盟,他們遭受攻擊後必定有盟國以武力介入。台灣地區是否真的沒有通往終極和平的道路可走?和戰決於朝堂,市井小民無力可回天。
我們依然活在歷史中,還有機會創造歷史,一頁沒有血腥的歷史;只是,古今中外,人民和政府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習到任何教訓,反而抱持各種深信不疑的信念,爭戰殺伐,不絕於史。未來萬一戰火不幸再度降臨,平民身為國家的基石,即使無力止戰,至少目前還有機會獲取在戰爭中避難的知識並有足夠時間準備;戰場環境瞬息萬變,沒有絕對有效的行動準則,事前妥善準備與學習,遇險臨場判斷,才能企求提高生存機率,和我們千百年來的先祖一樣,在難以計數的武裝衝突中存活下來。
◎金馬台澎地區和附屬島嶼地處多事的西太平洋、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夾在兩大強權之間,同時具備一方所宣稱「固有領土、核心利益」的堅決主張和另一方戰略前沿的對抗熱點,身處其中的我們不僅應該了解戰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應該知道當戰禍再次降臨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知曉戰爭期間平民可以選擇的因應之道。第一章 第一節 戰爭是什麼?「戰爭不絕於史只因群體的憎恨是如此容易被挑動,而理性與包容卻是罕見與脆弱的——人性不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學和工業技術快速發展,全球貿易緊密結合,輪船、鐵路、電燈、電話、無線電報等堪稱當時劃時代的高科技紛紛問世,英國與德國是「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列強間習以仲裁解決紛爭,以至於歐洲人認為自己夠文明,不僅不會有大戰,兩個主要國家間的戰爭也不會發生。事實上,一戰前的一百年間,除了海外的殖民地戰爭以外,歐陸大國不太和比鄰的國家直接開戰;當時英國人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的暢銷書《大幻覺》(The Great Illusion)即強調,妄想通過戰爭獲取國家利益是可笑的。1914年以前,沒有任何一個強國想打一場全面的歐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約20,000,000人死亡。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50,000,000人死亡。二戰結束至今七十餘年間還發生了韓戰、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越戰、黎巴嫩內戰、兩伊戰爭、南斯拉夫戰爭等為數眾多的聽過與沒聽過的戰爭或武裝衝突,以各種非核子傳統武器和小型彈藥殺死多達五千萬人,傷殘人數難以估計,原子彈的發明並沒有使戰爭從此消聲匿跡。關於「戰爭」的定義與描述,自石器時代對於獵場的爭奪到核子時代意識形態之爭,戰爭的意涵演變極大;從徒手、使用石器到隱形戰機、無人載具,戰爭武器不斷進化;從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軍事學的角度,戰爭的定義互異。有人類歷史便有戰爭,最終形塑了當代世界所呈現的國家、國界、民族與文化;當人類社會越文明、科技越發達,殺害同類的手段便越殘忍、越有效率。「何謂戰爭?」以最直接的方式描述,戰爭是以武力迫使對方服從己方意志的行為,戰爭由戰役所組成,最基本的核心則是戰鬥,戰鬥就是把軍人甚至平民大量殺傷、殺死,並將敵方武器、財產、社會或組織破壞、掠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