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真好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熟年真好
熟年真的好嗎?
預防晚年窘境有方法。
禪法安心,生老病死不徬徨。
快樂銀髮族,人生正美好!
在熟年階段,面對這些過往點滴時,沒有強烈的得失心、侵犯、干擾,或者是挫折,對於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可以帶著一個距離去觀看,這是我們在熟年階段最大的資糧。
-楊蓓
熟年是人生的成熟期,應該豐收一生的辛勞,但為何有人一無所得,有人滿載而歸?如何愈老愈成熟,愈活愈年輕?
面對熟年的功課,如何自在過關?楊蓓教授以其心理輔導專業、多年禪修體驗,親身經歷現身說法,陪伴讀者一起面對熟年課題:一、熟年真相:認識熟年;二、熟年準備:啟動自我統整;三、熟年功課:接受無常別離;四、熟年真好:圓滿過人生。
重新自我統整,開創晚年好風光,以默照禪修方法,欣賞全新的自我,將無常的人生轉為自我成長的資糧,享受熟年好滋味!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第二屆理事長,現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專長領域為:團體工作、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心理衛生、禪修與心理健康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長年擔任法鼓山義工,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叛逆中年》、《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前言】熟年,熟了嗎?
Chapter 1:熟年真相:認識熟年
「老」是怎麼一回事?
重新思考人生價值
為人生重新命名
Chapter 2:熟年準備:啟動自我統整
從價值分裂到自我統整之路
從角色開始自我統整
從社會認同到自我認同
Chapter 3:熟年功課:接受無常別離
面對死亡,明白存在意義
學習聖嚴師父的眼光與胸襟
向父親學習付出的快樂
真正打從內心學習獨立
Chapter 4:熟年真好:圓滿過人生
默照妙用過熟年
熟年懺悔心清淨
熟年的智慧與慈悲
一切感恩,一切圓滿
【後記】這個熟年,真好!
前言
熟年,熟了嗎?
二○一四年,欠下法鼓山邀約的「熟年真好」四堂課,因為面臨喪夫之慟,只覺得這熟年真是不好。
二○一五年,在傷痛與失落的煎熬中,每天提著心,讓日子盡可能地過得平穩,只覺得這個熟年走得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唯一告誡自己的,就是老實過日子。
二○一六年初,很想償還幾個曾經欠下的邀約,不論是屬於心情的,還是具體的。其中,硬著頭皮分享了原訂的「熟年真好」講座。心是無法自欺的,這四堂課真的只能說是邁入熟年的序幕,為自己過往的所思所行,做一個逗點式的整理,對聽者是否有功能,真的無力回應!到了這個年紀,歲月大概只能留下些許面對自己與接納自己的能力。
二○一六年的春天,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裡,去了一趟印度,巡禮佛陀一生的聖蹟,在每個佛陀曾經走過、坐過、住過、說過的點,駐足、停留、感受、沉思,穿越時空的連結感悠然而生。
旅行,是一個返觀自照的機會,佛陀的生命故事,更是如影隨形地在每個現場,讓人想想自己、他人、世界和宇宙,彷彿4D的科幻片,然而,不論思惟如何無遠弗屆,終究回到根本問題-生命是什麼?活著所為何來?這樣的問題,在每天的日子裡持續地發酵著。
回來後,重看《熟年真好》的手記時,問自己:如果是先去了印度,再講這個題目,會有什麼不同?我想,我會更貼近自己,更凝視生死,但是也更無言。
活在娑婆世界,人,是渺小的,與眾生一般,但也是獨一無二的。恆河邊上虔敬清洗身心的人和路邊行乞的人,有什麼兩樣嗎?正覺大塔內各路的修行人馬和塔內常住的狗群們,有什麼兩樣嗎?重點是生命總是在知與不知之間擺盪,也在因緣和掌控間流轉,而我們,即使已進入熟年,真的熟了嗎?
佛陀離世已超過兩千六百年,廢墟與聖蹟只在一念之間,感動之餘,又想著佛陀的真知灼見是如何入了人們的心,這生滅之間,常讓人無言以對。
那天,先去了佛陀涅槃的所在地-拘尸那羅,憑弔的不知是自己的傷感,還是世尊住世的圓滿;孰知,第二天我們行色匆匆直奔佛陀的出生地-藍毘尼,在尼泊爾邊境等待簽證時,在車上望著滿街的人車在塵土中呼嘯來去,只覺得這生死逆向的旅程,真是一種發人深省的弔詭和顛倒,「生死」和「死生」有差別嗎?差別的是人心啊!
所以,熟年,是一個標記,還是一個過程?是自己與過往生命歷程的對話,抑或是一個時空交錯的循環?都是,也都不是。因為這一世的生命還未到盡頭,我還可以行行、走走、坐坐、想想,看看自己成為因緣的一部分。
熟年,好不好?隨它去吧!
後記
這個熟年,真好!
校「熟年真好」的書稿時,心裡頭總有一個部分虛虛的,卻是找不到虛在何處。內文不夠紮實的虛,由來已久,前面出版的書都曾經歷這過程;而這次的虛,不同於往常,好似生命到了這節骨眼,心裡翻出的語言,應當更貼近生命的核心,但是,我做不到,心,就虛了。
《中庸》裡有段話:「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段話道盡生命的層次,其中根本在於「至誠」。我想我的虛,在於還無法以至誠面對自己與他人,而在講述熟年的時候,那個虛一直在敲打我,而不自知。
至誠,是一種真誠,真誠地面對所有,面對得愈深刻,心地愈踏實。熟年正是一個赤裸裸地面對的時刻,當我發現了「虛」,也注意到這個敲打的時候,心,就安定下來了,因為知道自己的自我統整,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帶著在日常生活中修練的心情,柔軟誠摯地面對自己的心虛,能否盡性,能否與天地同參,都已不是重點了。
走筆至此,心中無限歡欣,人貴自知,知道自己還擁有無限的可能,這個熟年,真好!
Chapter 1:熟年真相:認識熟年重新思考人生價值人的一生很公平,年輕時體力好,就是該面對挑戰、該努力;等到努力過後,發現力有未逮,也意味著已經過了人生高峰,代表人累了要休息,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現在很多人選擇提早退休,可以解釋為他很早就疲勞倦怠了,也可以理解他很早就老了。可是,我想強調人生的公平是:你真的努力過,經驗到人生的高峰,等到進入高原期時,疲累的感覺出來了,此刻人會想要放下很多東西。圓形監獄下的人生動力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藉由「圓形監獄」(Panopticon)理論,以一座虛擬的監獄來說明人的生命樣貌。這座監獄是圓形的,被囚禁者的牢房在這座圓形監獄的周圍,圍成一個圓形,而監看中心則在這個圓形監獄的中心,二十四小時監視著被囚禁者在監獄裡的一舉一動。這個概念比喻人只要出生到世界上,就活在圓形監獄裡,永遠處在一個被他人觀看的狀態下,同時,也因為這種觀看的存在,於是形成約束自己的力量來源,並促使你努力向上,提醒自己不要出差錯。人生歷程的所有努力,不只是給自己看的,最重要的是要讓那些觀看你的人,認為你是努力上進的。人在這樣的動力下,便漸漸地與主流社會的價值靠近。什麼是主流社會的價值?就是人要活著有用。現代社會如果有人遊手好閒,在家裡當啃老族,會不會被批評?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很多人即使周圍沒人施壓,仍然覺得自己不能活得像個廢物一樣,那是因為別人的觀看已經內化,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沒有人逼迫,你仍然會勤奮努力,會順從這個主流的社會價值,不成為社會的寄生蟲。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一定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就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人只要活著就要努力,不管你是為自己或為別人,才會活得有價值。例如,有的女人生了一堆孩子,這是不是一種成就?當把孩子撫養長大,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做父母親的人便會覺得吾願足矣。你身上的那個咒語:「人要努力才能夠有價值」,也很自然地就傳到孩子的身上,當孩子像父母一樣努力地去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鬥時,父母會深感欣慰。因此,即便你只是一個家庭主婦,都是一直在這個主流社會裡,隨眾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