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深道遠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嶺深道遠

作者:莊因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8日
ISBN:9789571461687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是作者集寫作晚期的部分散文,小品文及雜文的合集。內容側重憶往,及對人、事、物的即時雜感。

  本書共分四輯。首輯「思親懷友憶故人」收錄作者緬懷母親及友朋之作,憶及曩昔相處的點滴,情意綿綿、真摯溫馨;次輯「書藝淺說」為作者論述中國文字的書寫技巧及藝術之美,希冀傳承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第三輯「雜文」為作者對生活中習見之物事及現代社會景況,闡述其真知灼見,深入淺出、富含理趣;末輯「小品」則是作者以輕鬆詼諧的筆調,直抒其情志。現在讓我們細細品讀。
 

作者簡介

莊因

  1933年生於北京,1949年隨家遷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及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現已退休,定居美國。散文風格行文曉暢、詼諧幽默且寓意深遠。除寫作外,莊因先生亦兼善書藝及繪畫,深具知識分子的雅懷流風及對文化傳統的關注。著有《莊因詩畫》、《莊因詩畫(二)》、《八千里路雲和月》、《詩情與風骨》等十餘本著作。
 

前言

第一輯 思親懷友憶故人
嶺深道遠──懷念母親   3
敬悼大愛摘星詩人紀弦   10
懷念高克毅先生睿智諧趣的風格──記花旗二高之一   14
懷念摯友高恭億──記花旗二高之二   27
追記「華癡」許世旭教授   35

第二輯 書藝淺說
淺說書之藝   43
如何學寫中國字   50

第三輯 雜 文
中國國歌再譜新聲芻議   61
臺北行──老漢歸國十一日鈔   71
十六羅漢尊者造像   96
假作真時真亦假   104
天地一沙鷗   109
舊事新談   114
盛事之嬰   118
晚 晴   123
食藝與食德   128
無字天書   135
漂泊的兒童   139
配 件   145
淺說「精誠不散」   149
什錦果盤   153
書香散淡   161
杖   166
耳 語   172
猶憶歌聲話當年   176

第四輯 小 品
夾竹桃與牽牛花   193
月餅的滋味   197
鞦 韆   200
搖籃曲及其他   203
老來俏   207
記夢一則   212
九重葛   217
春之命題   222
虹   227
酒的聯想   230
餘 韻   233
送報甘苦談   238

前言

  思親、懷友、憶故人,是本書重點。而對母親的懷念,則又是重點的重點。所以,排在全書之首,以篇名「嶺深道遠」提升為全書書名,就是這個道理。中外皆一,除了極鮮少的例外,總地來說,為子女的都冠以父姓。可是在人生的過程中,父親除了投精成孕,培育一個人的生命到入世的全部歷程,多半都是母親獨力完成的。母親的愛與恩,恰如明月在天,輝散出平和、慧亮、溫暖和慈愛的光芒,不似太陽照射得使人螫痛,氣極敗壞,火躁甚至感受到壓力。感恩,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首先應該感的人就是母親。

  「嶺深道遠」,不但是懷舊,也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感念。作者不用嚴肅的文字闡釋生活,也不用浪漫亮麗的辭藻去凸出生活,而僅用感性理性交織的文字去述說鋪陳。這使生活在生活中,更富有嶺深道遠的深遠意義。

  一切的新,都萌發於固有的舊。這是我邁入老境後真正的體驗。非常厚實。而人生苦短,出自深嶺,路途何其長遠。

嶺深道遠──懷念母親去年十一月初旬自大陸回來,收到住在紐約的三弟莊喆的信,說:「《嶺深道遠》之展(在臺北市亞洲畫廊)適在媽媽仙逝後二日,是繼去年在歷史博物館的羅漢像主題展後以山水為主題之展。感念父母養育教化之恩,如今已近垂暮之年,這點成績就獻給他們二位吧。我這次回臺之行是別具意義,尤需向你詳說媽的人生最後一程:上月二十五日晨抵桃園機場,至臺北途中塞車,遂以手機撥給靈弟,當即知媽的心跳已降至最低,要我逕赴陽明醫院病房。到後與老母耳語,未幾心跳恢復幾至正常。難道不是知道我嗎?下午我去辦理諸事,囑咐小弟隨時通知我。次日六時即起身,因昨晚睡得不好。去大安公園晨走一小時,回程在和平東路上『丹堤咖啡』吃早餐,返師大學人招待所,得靈弟電話留言,稱媽媽已在清晨三時二十分仙逝了。」媽媽可說是客死他鄉了。而得知她老人家客死他鄉的我,卻是在她生我於斯的故鄉北京。我是在那裡旅遊作客投宿海淀區花園路北大醫學部第三院留學生公寓得知她老人家仙逝的消息。提供消息的是人在他鄉之鄉(臺灣臺北士林外雙溪洞天山堂)的四弟莊靈。從他鄉的美國,暫回原本故鄉而今已是他鄉的我,得悉母親的去世當然是慘然的。而母親在他鄉(母親的故鄉是東北吉林)之他鄉的臺北駕鶴而去,似乎更其慘然了。尤其是駕鶴西歸的正確時刻是清晨三時二十分,人都在夢境中特別清寂的瞬間。媽媽生我於北京的協和醫院。而我此次知悉她老人家的過世雖非人在該院,卻也是在與醫有關的北大(醫學部)三院,似亦可謂巧合了。媽媽大概至死還不知道,其實她生我於斯的協和醫院仍在,經過了驚天動地的災變後連名稱都未更改。但是,她老人家老年的病情已不容我知道她是否仍知。媽媽給予我生命,可是我此生第二度回到了已經易名的故鄉北京,而竟是在那兒得知她離鄉戰亂中南北奔走最終結束了坎坷一生的地方卻是海外孤島的臺灣。最令我感到遺憾與悲痛的是,她與我的永別,竟是當我人在他鄉既溫且生的故鄉茫茫然的睡夢裡。喆弟真的比我幸運,因為他畢竟在媽媽謝世前趕到病榻與之耳語,讓媽媽「已減至最低的心跳幾至恢復正常。」而我沒有。誰會知道如果我有機會在她告別人世前跟她耳語,她是否會明張雙目,望著我,甚至會跟我說些什麼?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