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裡的私釀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土裡的私釀
「土壤」,賦予了「文化即土壤」的隱喻,將台灣的水果農產品入酒,喝酒、調酒,是為了能夠理解一支酒的來源始末,回歸到酒液尚未發酵、米麥與果實尚未被採集,還留在土田裡的原貌。作者認真地看待這每一滴穀糧的精魄,重新解讀調酒以及酒類品飲文化背後的文史現象、社會脈動,爬梳文學、電影、藝術文化、釀酒歷史,獨特鮮明極具深意。
全文分【文學與酒】、【私釀】、【酒造】三輯短章與<碗底沉雪>、<杯口浮雲>兩篇長製。文章似酒, 共構微醺的文化之旅。創作<青梅>是專為追花妻子所研發的調酒。十天、半個月,然後是十年、二十年,就這麼釀著兩人的天長地久。<鄉愁的顏色是黃的>宜蘭特產金棗糕搭上58°特優黑金龍高粱,鴨賞、膽肝,佐以龜山島的傳說、太平山的日出,思鄉情緒炸得亂七八糟。<尹公館的酒保>午點是寧波年糕、湖州粽子,晚飯是金銀腿、貴妃雞、醉蝦、嗆蟹。前後腳跟著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調酒給她與她的牌搭子們喝。<酒徒已遠>談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周星馳用筷子夾住醫生的舌頭,《食神》晚宴摔破的那支一九八二年思美酒莊的拉菲紅酒。戲諷品酒,還有紅酒的高貴形象。長篇<碗底沉雪>寫中台日韓的酒釀和米穀酒,脈絡綿延,串聯濁酒、白酒的品飲歷史。<杯口浮雲>以虛構的筆法,寫中世紀歐洲啤酒的興起與台灣啤酒始末,饒富趣味。
喝不完的不是酒,而是總有讓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台灣的水果農產品亂入酒譜,一道道混納乾坤,接上本土風味的地氣,這些超市或菜市場貨架攤位上的水果,足以讓你驚喜爆表,難以抗拒。用台灣的眼光來看待源於西方世界的調酒文化,不僅是口味上的變體、食材上的差別,是更深層的創意結合。文字發生氣息,產出味覺,釀成極為珍貴的閱讀經驗。
Ginspiration發琴吧、Inn Bistro、Swagger x Old'98、Bar春花、艾澤拉斯小酒館、Hotel Indigo Pier No. 1、微醺告解室,多位知名調酒師聯手,創造獨一無二的風格酒譜,重磅呈現土地私釀的美好!
本書特色
★ 將調酒與台灣在地農產結合,特色鮮明、創意十足。文章中附上酒譜。
★ 以酒為主軸,暢談酒與文學、電影、藝術文化,豐富可期。
★ 解讀調酒以及酒類品飲文化背後的文史現象與釀酒歷史。
名人推薦
名作家 廖玉蕙、資深旅遊記者/作家 黃麗如、誠品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 李絲絲 好評推薦!!
特別感謝Sidebar SoSo 專業協助
作者簡介
侯力元Dior
高雄市人,就讀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時,發表論文研究閃靈樂團的神話思維,對流行音樂與文化有深刻的見解。因為論文研究之需,頻繁出入幾間老字號的搖滾酒吧,漸漸地對調酒產生興趣。陰錯陽差應徵了酒吧的外場工作人員,進而擔任調酒師助理,從此踏上了立志成為調酒師,亦不忘發揚調酒與品飲文化的傳道者,宛如羅馬時代晃蕩在草原上的巴克斯們之一員。
二○一五年出版《微醺告解室:一名調酒師的思考與那些酒客的二三事》,入選《二○一五飲食文選》。
酒譜設計《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
FB專頁:微醺告解室- Dior Hou
作者序
【輯一】文與酒
1. 尹公館的酒保
2. 酒徒已遠
3. 敬溫羅汀時代
4. 我與偵探書屋與酒
5. 春風豈有不得意
6. 美國最恐怖的故事
【輯二】私釀
1. 青梅
2. 鄉愁的顏色是黃的
3. 浮塵子
4.木羨
5. 國民外蕉
6. 正宗雞尾酒療法
7.京都季後賽
8. 作兵那時節
【輯三】酒造
1. 不撤薑食
2. 以酒為藥
3. 甜蜜詛咒
4. 止戰之泉
5. 酒的教育不能等
碗底沉雪
杯口浮雲
青梅迎面而來的旅人身上,纏著一股異香,香氣說明了前方梅林綻放處處,應有八分滿。到了那個時候我才曉得,暗香疏影不是古人的誇飾美談,不見花蹤的馬路上,不時都有香氣飄來,梅花薰襲著往來的人,初聞甚濃烈,越久越見芳醇,早春的風一吹上臉龐,連著掃下幾片花瓣;我來自一個以梅花作為國族象徵的島嶼,從小到大,梅花往往只能以圖畫或照片的形式出現,直到去了這趟櫻花國日本,終於看見傳說中的傲雪凌霜。眼見梅花之前,我和妻子都看過青梅在樹梢的樣子。我們跟團,搭車上了泰安鄉的梅園部落。那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梅子產地,導覽的小手冊,不管是梅園、天狗、二本松、雪見等等,和味濃厚的地名,全都是日本人曾深入到這個深山地方來的證據。住在山上的部落兩天,接待的民宿主人說,這附近除了梅子,還有李子柿子等各種溫帶果樹,不過因為梅樹種得最早,日治時代就直接被稱為梅園。民宿主人帶我們去採梅,只見他用一根長木棍,一棒一棒,將梅果打落在地上鋪好的紗網裡;碧綠的梅子,就這樣一籃一籃地被搬到路邊小攤子上賣。原來泰安鄉的小部落裡,還過著上古《詩經》摽有梅的老日子,打下了一網的青梅,不小心被遊人踏壞幾顆,梅果的酸甜氣息散逸在風中。臨去前的晚宴,民宿主人準備了一桌的梅子大餐餞行。他說,山上的梅子除了銷往城市,大部分也是被農家們醃起來,等到像我們這些觀光客上山的時候,就掏個半斤的醃梅子出缸,將梅子去籽取肉,剁成梅醬,用來沾魚柳、涼拌山菜、炒一道梅汁排骨、煮一鍋梅子雞,就是豐盛的梅子派對。山上隨手取來都是簡單的食材,但有了那缸陳年醞釀的珍貴梅肉,輕輕挖一小勺,就能讓家常菜變成追逐著季節尾巴的旬味料理,稍加綴飾,幾乎可以比拚上正統的精緻和食了。後來也的確在日本嘗到精緻的梅子,不管是飯糰裡的紀州紅梅,還是梅汁汽水,甘酸爾偶帶鹹的滋味,和那年在山上部落嘗到的果真有幾分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