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一本讀通腦中風之成因、預防與復健的最新知識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腦中風:一本讀通腦中風之成因、預防與復健的最新知識

作者:蔡東翰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12日
ISBN:9789864433896
語言:繁體中文

列居2016十大死因第四名
好發於50歲以上的年長者

  本書以最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表,一步步帶你明白腦中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從腦部的基本構造、發病的因素與導火線到發病的緊急處理、治療方式,再到病後的護理與復健……讓你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冷靜以對!

  關於腦中風,你一定要知道:
  ‧腦部的構造
  ‧腦中風的成因
  ‧治療腦中風的方式
  ‧罹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如何預防腦中風
  ‧如何照護中風患者
  ‧中風患者的日常訓練
  ‧中風患者的復健方法
  ‧如何選擇輔助器具

本書特色

  1.啄木鳥醫師──蔡東翰最新力作!讓你輕鬆瞭解腦中風究竟是什麼。
  2.除腦中風的成因、發病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外,更大量收錄復健要領,幫助患者達成生活自理的目標!
  3.除文字解說外,更附有大量圖表,圖文並茂更好閱讀!

作者簡介

蔡東翰 醫師

  現任七賢脊椎外科醫院脊椎外科副院長。以望、聞、問、切為行醫準則,致力於微創手術的推廣。親切的笑容、精湛的知識與技術,以及二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使蔡醫師深受病患的支持與信賴。

  曾任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科主任、台灣神經外科及神經脊椎外科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血管外科與介入治療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理事。

  與盧智賢、顏哲宏醫師合著《啄木鳥檢查法》。

  FB:啄木鳥醫生 蔡東翰 @totalspine

序 「臨微不亂」+「腳比讚」=急性腦中風

PART1 腦中風基本知識
腦部的構造
腦部的血管
腦中風的發病原因
中風的後遺症
中風的併發症

PART2怎麼診斷腦中風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的徵兆
腦中風如何分類
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的臨床症狀
出血性腦中風
出血性腦中風的臨床症狀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短暫性腦缺血(小中風)
腦中風患者應進行哪些檢查
腦中風患者應進行哪些化驗

PART3 腦中風的治療與預防
如何搶救中風患者
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
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式
如何預防腦中風
預防腦中風的三個級別
如何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如何預防中風復發
慢性疾病患者如何預防中風
預防中風的飲食原則
預防中風的運動原則
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PART4 中風患者的日常保健
各時期的中風患者應護理的重點
中風康復護理的目標是什麼
中風患者的居家環境安全
照護者應做好哪些護理記錄
吞嚥障礙的照護要點
如何協助患者用餐
感覺障礙的照護要點
失語症的照護要點
腦壓升高的照護要點
大小便失禁的照護要點
日常衛生的照護要點
肢體無力與癱瘓的照護要點
中風患者的姿勢擺位
患者如何自行轉位
中風患者如何選用輔助工具

PART5 中風患者的復健訓練
復健治療的好處
中風復健的原則與步驟
復健訓練時應注意什麼
開始復健──被動運動
開始復健──主動運動
開始復健──吞嚥訓練
開始復健──語言訓練
開始復健──記憶訓練
偏癱患者的復健訓練
面部癱瘓患者的復健訓練
如何預防中風患者肩膀疼痛
如何為中風患者按摩
中風復健新科技



「臨微不亂」+「腳比讚」=急性腦中風

  腦中風的治療近幾年無論是內科的藥物治療,還是外科的手術治療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像是效果好、意外出血的風險更低的藥物被開發出來,以及經由腦血管導管直接將血栓取出,延長了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的方式。但無論如何,發生腦中風時,搶時間趕快接受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準則。目前國內國外都有簡單的口訣,讓病人可以輕易地分辨腦中風的發生。在國內推廣的口訣是「臨危不亂」。

  「臨」—臨時手腳軟
  「微」—微笑困難
  「不」—不輪轉說話(說話不流利)
  「亂」—不亂趕快就醫

  但有一種常見的疾病—急性顏面神經麻痺,也是「臨」時發生臉歪嘴斜,不能「微」笑,講話漏風「不」輪轉。一般遇到這種情形往往「手腳發軟」,以為自己中風了。

  這兩個疾病要如何區分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我檢查看看有沒有「腳比讚」的情形發生;如果呈現陽性反應,那幾乎可以確定是腦中風,一定要趕快就醫。再來就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不會造成手腳無力,多是以為自己中風才嚇到手腳無力。

  當我們發現有這些「臨危不亂」的主觀症狀時,就有可能是腦中風找上門了。除此之外,以下我將提供一個客觀的簡易神經理學檢查手法,當我們施作這個手法並呈現陽性反應的時候,更加可以確認是腦中風的發生。為了方便一般大眾學習這個手法,我把它暱稱為「腳比讚」;在醫學專業上來說這個測試手法叫做babinski’s test 或Plantar reflex。這個手法即是拿一個微尖的東西輕輕刮腳底板,並注意觀察對方腳拇指的反應,若輕刮腳底時,腳拇指也跟著往上翹,即是有意義的陽性反應。

  總而言之,測試自己有無「腳比讚」的情形比較容易區別。所以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記憶:

  「臨微不亂」+「腳比讚」=急性腦中風

  臨床上不論任何症狀常常都會被病人聯想到腦中風,例如板機指。手指頭彎曲後彈不起來也可以被聯想成中風,可見一般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感有多大。

  腦中風大致可分成栓塞性的腦中風以及出血性的腦中風兩種。出血性的腦中風病情變化會更快更嚴重,其中又以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最為嚴重,病人的死亡率往往大於50%。可以說是非死即傷,稱它為猛爆性的腦中風一點也不誇張。

  然而一般民眾反而對這個腦動脈瘤的疾病非常陌生。腦動脈瘤在還沒有破裂的時候,95%以上是沒有症狀的。當它被發現的時候都是因為已經破裂造成腦出血了,但這時候早就為時已晚。所以如何在動脈瘤還沒破裂之前就把它診斷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就統計而言,大約有3%的人會有腦動脈瘤,要把這些人找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一點症狀都沒有,也沒有任何特徵,而且在以前,一定要做腦導管的血管攝影才能在動脈瘤破裂前診斷。腦導管的血管攝影是非常侵入性的檢查,大約會有1%的病人在接受檢查時會發生腦中風,風險不低。 幸好現在有屬於非侵入性檢查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只是在檢查的同時需要注射顯影劑,一般只有腎功能不好以及對顯影劑過敏的人才不適合接受這項檢查,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病人都適合。

  至於哪些人特別需要檢查呢?也就是說哪些人比較可能會有腦動脈瘤的存在,它的危險因子包含哪些呢?

  1.大於40歲的人
  2.女生的風險大於男生
  3.停經後雌性激素低的女生
  4.抽菸
  5.有三高的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6.藥物濫用的病人
  7.頭部曾經有外傷的人
  8.有腦部動靜脈畸形的人
  9.有腦動脈瘤家族史
  10.血管硬化的人
  11.曾經有血路感染的人

  危險因子愈多愈需要檢查,一旦被發現有動脈瘤也不需要過於恐慌,動脈瘤只要不持續變大,一般是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大原則來說小於五至七毫米的腦動脈瘤是不需要積極處理的。這些人只要定期接受腦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追蹤。一旦發現它有變大的情形才需要積極地處理它。至於處理的方式有兩大類,第一類是進行開顱手術將動脈瘤夾閉;第二類是透過腦導管的技術將動脈瘤栓塞掉。至於選擇哪一類方式就非常專業了,需要個案處理。詳細跟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溝通後,才能下決定,並沒有一定的做法。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的危險因子時,可要求醫師做腦部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第一次做檢查可能需要自費,但這個檢查不只可以檢查出有沒有動脈瘤,也可以看出腦部血管的品質,譬如有沒有狹窄,其實就算自費也非常值得。若真的發現有動脈瘤存在,之後每次的追蹤就可以健保給付。這樣臨床醫師就比較不會有被健保局核刪的壓力。一般民眾也可以解決心中的疑慮,不再疑神疑鬼。

  本書將詳細介紹腦部的解剖及生理、病理,腦中風的成因、分類及如何保養,深入簡出,力求讓各位讀者很快就可以對於腦中風有個基本且全面的概念。不再只是聞「腦中風」色變,無所適從。

蔡東翰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