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習俗,傳統,禁忌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俗:文化,習俗,傳統,禁忌

作者:趙惠玲劉燁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10日
ISBN:9789865163242
語言:繁體中文

  ◎你知道,農曆七月七號,其實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嗎?
  ◎十二生肖中,華人最推崇龍,大家都盼望生個龍年寶寶,那你知道哪個生肖的禁忌最多嗎?
  ◎嫦娥其實被冤枉了幾千年?!她並沒有偷走仙丹?!
  ◎牛郎是變態偷窺狂還是深情好男人?
  ◎聽說家裡有一個會當「廖耙子」的神明,要用糖來「賄賂賄賂」祂
 
  中華傳統的民俗文化是經歷了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先民累積的智慧結晶。民俗學(folkloristics)是一門對於民族信仰、口耳相傳、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的研究學科,作用是闡明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傳統民俗現象,處於在該時空中進程流變的意義的學科。
 
  所謂民俗,便是民間經年累月所累積的智慧風俗,泛指一個國家或市民族當中,廣大的民眾所創造、累積、分享、演變、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發生,在我們四周各種生活現象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儘管人們可能不一定會注意到或意識到自己的平常生活,對整個社會或歷史有有多大的意義。但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卻深深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保存,發揮了別具特色的意義和作用。
 
  本書一共分為十章,分別為華人傳統節日、民間傳說、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禮儀文化、生肖文化、禁忌、少數民族習俗進行一番介紹,內容豐富又活潑逗趣,適合全年齡層閱讀:學生可作為課外補充,汲取新知;父母可以當床邊故事讀給孩子聽;教師能應用於課堂上,輕鬆帶動教學氣氛。
 
  讀完這本書,你可以學到:
  ⊙▽⊙傳統節日不是只有會放假的那幾個
  ⊙▽⊙顛覆以往認知的民間故事
  ⊙▽⊙揭開中國少數民族的面紗
  ⊙▽⊙饞得你口水直流的人間美味
  ⊙▽⊙絕對不可以觸犯的華人禁忌(不是反串哦)
  ⊙▽⊙十二生肖超詳解
  等上百則故事 

作者簡介
 
趙惠玲
 
  七年級生,熱愛中華文化成痴,「民俗學」研究者,曾有親自接觸中國數個少數民族的經驗。因從小常聽父母提及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一心決意編撰一本關於中華民俗傳統的書。著有《奇風異俗妙中華:民俗傳統兩千年,食衣住行超詳解》。

序言

第一章民俗之傳統節日
除夕
春節
元宵節
中合節
上已節
清明節
潑水節
端午節
雪頓節
火把節
七夕節
中元節
中秋節
重陽節
開齋節
下元節
立冬節
臘八節
祭灶節

第二章民俗之民間傳說
除夕夜「熬年守歲」的傳說
萬年創建曆法的傳說
貼春聯和門神的傳說
七郎射「夕」的傳說
怪獸「年」的傳說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元宵節點綵燈的傳說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故事
「寒食」由來的傳說
潑水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傳說
彝族英雄鬥天神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
吳剛伐桂的故事
玉兔入月宮的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節相傳的故事
祭灶節的傳說
百褶裙的民間傳說
虎頭鞋的故事
戒指的傳說

第三章民俗之服飾文化
清朝的長袍
滿族的馬褂
歷史悠久的百褶裙
國民政府的禮服——中山裝
經典女裝——旗袍
清朝的瓜皮帽
傳統的繡花鞋
革命的老鞋——草鞋
兒童的平安帽——虎頭帽
兒童的平安鞋——虎頭鞋
髮飾——簪子
耳飾——耳環
頸飾——長命鎖
首飾——手鐲
首飾——戒指
帶飾——腰掛

第四章民俗之飲食文化
北京的「傳奇小吃」
獨具特色的「名麵」
齊魯美味「北食」的代表
東北「八大燉」
西北「清真全羊席」
回族清真「八大碗」
朝鮮族特色食品有「三寶」
蒙古族的「白食」和「紅食」
皖淮美味「醫食同源」
姑蘇美食「馳譽神州」
江浙美餚「天堂美味」
巴蜀美食「百菜百味」
湘菜「辣」「臘」風味俱全
八閩美食聞天下
粵吃粵香來廣東

第五章民俗之居住文化
北京的四合院
山西的喬家大院
陜北窯洞民居
錯落有致的徽州民居
蒙古族的蒙古包
壯族的干欄民居
客家土樓民居
潮汕的府第民居
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民居
夢裡水鄉的江南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羌族的碉房與碉樓

第六章民俗之禮儀文化
奇特的跪拜禮
鄂倫春族禮儀
土家族的迎賓禮
熱情的維吾爾待客禮
塔塔爾族先「嫁」後「娶」的婚俗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彝族潑水迎親
白族的掐新娘
仡佬族的婚俗
潮州的哭婚風俗
七仙湖「五道茶」
蒙古人病逝殯禮儀
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
搖籃邊的禮儀——誕生禮
滿月酒與滿月頭
滿週歲的「抓週」
隆重的潮汕成人禮
祝壽禮儀
喪禮禮儀

第七章民俗之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之鼠
生肖文化之牛
生肖文化之虎
生肖文化之兔
生肖文化之龍
生肖文化之蛇
生肖文化之馬
生肖文化之羊
生肖文化之猴
生肖文化之雞
生肖文化之狗
生肖文化之豬
生肖文化之「本命年」

第八章民俗之遊藝文化
頗具特色的「扭秧歌」
歷史悠久的「剪紙」
鄉土氣息的「刺繡」
雅俗共賞的「皮影戲」
受人歡迎的「踢毽子」
不停旋轉的「陀螺」
好玩健身的「扯鈴」
古今皆有的「鬥蟋蟀」
寒食清明的「盪鞦韆」
寓意吉祥的「風箏」
娛樂助慶的「舞獅」
祈年降福的「舞龍」
充滿童趣的「跑竹馬」
有文有武的「鬥草」

第九章民俗之獨特禁忌
節日禁忌
數字禁忌
人名禁忌
年齡禁忌
行為禁忌
語言禁忌
藏族民俗禁忌
滿族民俗禁忌
黎族民俗禁忌
苗族民俗禁忌
客家民間禁忌
蒙古族民俗禁忌
傣族民俗禁忌
維吾爾族民俗禁忌
朝鮮族民俗禁忌
土族民俗禁忌
佤族民俗禁忌
錫伯族民俗禁忌
拉祜族民族禁忌
獨龍族民俗禁忌
鄂溫克族民俗禁忌
哈尼族禁忌
侗族民俗禁忌
布依族民俗禁忌
回族的民族禁忌
彝族民間禁忌

第十章民俗之趣味習俗
長角苗跳花坡習俗
陜北民俗——「放社」
少數民族的拜月習俗
白族的筷子歌
邯鄲除夕扔愁帽
清明習俗拾趣
白褲瑤族的蜘蛛圖騰
藏區的氂牛崇拜
客家的「崇九」風俗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北京民間絕活:「吆喝」
土家族奇特的偷俗

序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等等。
 
  中華傳統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華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歐美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
 
  (1)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華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如各民族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辟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珮、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烹飪時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像「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常聞常見的。
 
  (2)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華人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複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叔、舅舅、姑丈、姨丈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嬸、舅媽、姑姑、阿姨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
 
  (3)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區別
 
  中華民族眾多,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華民俗的整體。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如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
 
  (4)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中華傳統民俗基本上涉及的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歷了多種變革,並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卻又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發展系統。考察中華民俗的傳承,可發現其既保持著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式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
 
  總之,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引導。

上已節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漢族有吃地(薺)菜水煮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紫米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也有著不同的習俗,舉以下例子來談談各地上巳節的習俗: 福建三月三為「三月節」,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此日,眾人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家家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