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理隨筆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柳宗理隨筆

作者:柳宗理
出版社:大藝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27日
ISBN:9789869111560
語言:繁體中文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沒有創造就是模仿,不能稱為真正的設計。」

  從橋樑、餐具、椅子的設計分析、
  日本的民俗造形、尼泊爾的工藝文化觀察,
  以及父親柳宗悅與藝術家友人的作品與收藏,
  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思想的完整集結。

  柳宗理(1915-2011)是日本設計界代表性人物,亦是二十世紀最為西方設計界推崇的亞洲設計師之一。

  身為日本「民藝運動」創倡者柳宗悅的長子,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攻讀西洋油畫,其設計耳濡目染自柳家的獨特環境,提出了民間器物的哲學性與實用性思考,並對於「無名設計」反芻與再開創。

  1950年成立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設計的作品獲得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蝴蝶椅」與「大象椅」更被譽為二戰後日本設計的代表作;金屬與陶瓷的家居及餐廚用品亦廣為人們推崇。此外,知名的設計作品廣及天橋、高速公路隔音牆、人孔蓋、公共家具等等,也為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札榥冬季奧運設計聖火火炬。

  他站在現代主義時代的前端,並濟接包浩斯學派的想法,也曾與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合作。他的作品兼容西方現代主義思維,融合傳統的日本民藝元素,細膩的手工質感又帶進工業生產之優勢,巧妙地尋得民藝與工業間平衡點,最是為人樂道。曾言「True beauty is not made, it is born naturally.」。

  他對於日本設計的思想與發展脈絡影響深遠,也受到海外設計界極高的推崇,作品位列巴黎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美術館與瑞士Vitra設計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特別是家用器具,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真正從「用」出發,「是手要使用的東西,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有答案。」

  1977年起擔任父親柳宗悅設立的日本民藝館第三任館長,並且長年任教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對培養後進設計師不遺餘力,2002年當選文化功勞者。

  本書精選集結柳宗理各個主題的重要論述,分為六個部分:

  ◆「何謂設計」深入闡述柳宗理對於「無名設計」、「工業設計」、「傳統與設計」等議題的看法。

  ◆「設計產生的瞬間」臚收了數件柳宗理的經典設計,由柳宗理來破讀當初設計的背景與脈絡,以及過程中的故事。

  ◆「新工藝/生之工藝」精選了柳宗理在《民藝》雜誌上的專欄。由「工藝」的角度介紹各種製品的美好,選物廣及棒球、計算機、吉普車、蛋糕等。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談論日本、拉達克、尼泊爾、不丹、南義等傳統造形與民間文化。

  ◆「民藝與現代設計」追溯民藝運動極其重要人物,以及續接現代設計的歷史切片。論及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的收藏、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的成就、柳宗理的家族,後至民藝運動今後開展與夏洛特‧貝里安。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詳細介紹柳工業設計研究會以及柳宗理的年譜簡表等。

作者簡介

柳宗理Sori Yanagi

  (1915年6月29日―2011年12月25日)

  日本工業設計大師。

  柳宗理深受西方建築思想家柯比意,及其身為「日本民藝之父」的父親柳宗悅先生的啟發,是連結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東方與西方設計思想的橋樑。具有強烈的直覺分析力,重視手感與機能性,作品多造型獨特又兼具實用功能。

  1957年以蝴蝶椅獲得米蘭展金獎,一躍成為國際知名設計師,此後五十年源源不斷的創意,對日本當代設計有著深遠影響。

何謂設計?
  無名設計
  所謂工業設計
  產業設計在造形上的訓練
  傳統與設計
  對抗設計的一致化
  對美麗橋樑文化的期望
  機械時代與裝飾
  設計考

設計產生的瞬間
  設計產生的說明書
  采木拼嵌的包裝
  膠帶台
  塑膠與產品設計
  現代餐具(陶磁器)的設計
  蝴蝶椅
  橫濱地下鐵的車站家具設計
  天橋與都市美
  高速公路的設計

新工藝/生之工藝
  新工藝
  生之工藝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
  纏──純粹而強烈的「輪廓」
  謙遜簡樸又純潔之形──注連繩
  花紋摺
  糕點模印美考
  潑釉考
  拜見懷山面具
  紅瓦上的石獅爺
  拉達克的工藝文化
  尼泊爾之眼
  不丹建築與慶典
  南義土盧洛民家

民藝與現代設計
  宗悅的收藏
  河井寬次郎的「手」
  濱田庄司的成就
  幕尚未落下
  苦鬥而精采的人生
  柳宗悅的民藝運動與今後開展
  貝里安二、三事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宗理 年譜簡表
  初刊一覽
  刊載圖說一覽
  說明

無名設計當「設計」這個字眼傳遍大街小巷,人人掛在嘴邊,無論什麼都要跟設計扯上邊,所有人都在談論起設計師後,沒多久就出現一股抗衡的力量,認為有些設計根本與設計師無關,於是就有了「無名設計」(anonymous design)這個詞彙。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是在一九五六年,華勒斯(Donald A. Wallance, 1909-1990,譯註:美國金屬工藝家,同時也是家具及工業設計師)的著作《美國產品設計的型態》(Shaping America's products)中。這本書中除了有知名設計師的作品,還介紹了像是牛仔褲、化學實驗的容器,以及廚房用具等無名設計。另外,一九六四年知名設計評論家魯道夫司基(Bernard Rudofsky, 1905-1988,譯註:出身於維也納的美國建築師,同時也是散文作家。作品內容多為他在世界各地的見聞,內容包括建築、人體、服裝、都市生活等)出版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也廣受好評。本書中介紹了從世界各地不同的土地環境上自然產生的原住民住宅建築,非常具有特色,這些無名建築的精妙之處,對照醜陋的現代建築,為社會帶來莫大的警惕,的確是一本好書。 最早邁入近代化的美國,在經濟成長之後,開始生產過剩,進入浪費的時代。在激烈的商品競爭中,為了勝出必然會不擇手段,設計師也無可避免受到波及。換句話說,設計將一古腦兒地轉往商業掛帥的方向。當然,也有少數像伊姆斯夫婦(Charles & Ray Eames,譯註:一九七○年代美國設計師、建築師。使用模鑄膠合板及塑膠、金屬等素材設計家具,對二十世紀的工業設計帶來很大的影響)這麼誠懇優秀的設計師,努力在設計界維持名聲,但大多數設計師為了煽動消費者的購買欲,都熱衷於走重口味的刺激設計;同時為了加速商品循環,也將重心放在變化迅速的流行設計上。這類設計叫做「衝動設計」(impulse design),也就是說,在這樣雜亂不必要的誇張衝動設計氾濫之下,人們會感到疲憊,視野變得空虛。於是,便出現了什麼都沒有的設計,也就是所謂的無名設計。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