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健康管理模式探討研究ILOSH107-A309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健康管理模式探討研究ILOSH107-A309
肌肉骨骼傷病是勞動者工作能力下降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提早退休的顯著因子,其盛行率高而且病期長,全面影響勞動者、雇主以及國家社會。由於影響肌肉骨骼傷病的因素眾多,其防治分級健康管理模式不易建置,目前相關法律僅明訂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勞工健康檢查之分級健康管理制度,過去勞安所研究已初步建立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防治健康管理架構,為評估其可行性,以協助企業與勞工健康服務人員藉由評估與篩檢工具早期發現高風險個案,並以健康管理分級防治策略提供介入措施,有效降低勞工產生肌肉骨骼職業傷病之風險,提升勞工之工作適能,特規劃本案。 研究方法包括立意選取一家運輸物流業公司,配合其年度員工健檢,完成514位勞工自填肌肉骨骼問卷調查以及動作評估測試;試行健康管理四級防治之介入模式,探討三種模式介入(團體衛教、個別諮詢、影片教學)之成效;舉辦北、中,南區3場次焦點團體座談會暨勞工健康服務人員(護理師)工作坊,由職業護理相關學會推薦護理師參與;辦理1場次勞工健康服務人員(物理治療師) 職場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暨人因評核教育訓練,建立師資人力資料庫。 研究結果完成514位勞工利用自覺肌肉骨骼痠痛問卷調查以及物理治療師針對各部位基礎動作篩檢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每個人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骨骼傷病風險值,並分為極低風險、低風險、中度風險、高度風險四個不同等級。結果顯示各部位肌肉骨骼痠痛皆以低風險者比例最大,幾乎佔了七八成的受試者,下背、肩膀以及頸部是前三大痠痛高風險部位,推測可能與工作性質息息相關;三種介入模式(團體衛教、個別諮詢、影片教學)成效,299位勞工接受團體衛教,分析其課前與課後問卷,發現參與者基本知識問題之分數從課前平均之76.81分,進步至課後之80.30分,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可提升基本知識也能釐清常見錯誤觀念;209位勞工接受個別諮詢,介入當天最不舒服部位之疼痛分數平均為2.84±1.00分,而經過30分鐘的評估與個別諮詢後,疼痛分數下降至平均1.54±1.06分,前後差異達到統計上顯著意義;接受線上系統之影片教學計89位,超過98%都同意影片能夠幫助了解運動的執行,並提升運動的意願和信心;焦點團體座談會暨勞工健康服務人員工作坊計36位護理師參加,針對健康管理模式、人因危害評估指引之實務困境以及勞工健康服務人員合作模式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辦理職場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暨人因評核教育訓練計51位物理治療師參與並建立師資人力資料庫;根據焦點座談、教育訓練參與者回饋意見編撰與修正肌肉骨骼傷病防治指引、手臂肩頸及下背部肌肉骨骼痠痛預防健康管理手冊;建置工作適能與肌肉骨骼健康管理系統與網頁,運用工作適能指數量表分析勞工各方面的需求,除提供相關衛教資源及所有面向相關解決策略的資訊外,亦由多位具多年專業臨床經驗之物理治療師提供肌肉骨骼篩檢邏輯,並拍攝多元的運動影片,讓勞工採用最方便的方式,能夠在工作場合執行簡易的運動,以減低累積性的傷害。 本研究三種健康管理介入模式(團體衛教、個別諮詢、影片教學)成效良好且可行性佳,建立職場物理治療師人才資料庫,可提供企業多元的選擇,建議政府宜繼續擴增人才資料庫,並持續舉辦多場勞工健康服務人員(職場護理師與物理治療師及職場醫師)的合作講座或聯繫會議,以跨專業模式介入肌肉骨骼傷病防治工作。另建議企業於勞工健檢時可納入肌肉骨骼動作篩檢,針對分級健康管理進行改善措施,並善用本研究發展之工作適能與肌肉骨骼健康管理線上系統,以達健康促進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