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朝聖者與朝聖者的再出發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俄羅斯朝聖者與朝聖者的再出發

作者:佚名
出版社:光啟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30日
ISBN:9789575465346
語言:繁體中文

  一位三十多歲居住在俄羅斯鄉間的男人,在太太過世以後,遠離傷心地,遊蕩於西伯利亞的原野間,期盼有一天能到耶路撒冷朝聖,了卻一生心願。
  某一天,在教堂裡聽到有人說保祿宗徒教導人要「不斷地祈禱」,但是「什麼是不斷地祈禱?」「為什麼要不斷地祈禱?」「不斷祈禱對一個人究竟有什麼意義?」「人如何能在煩瑣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祈禱?」
  為了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他遍訪各聖堂、長老。他們教他誦唸<耶穌禱文>,並以《聖經》和《教父選集》中的教導解答他的疑惑。在實際操練之後,朝聖者終於在各種境遇中,學會什麼是「不斷地祈禱」及其如何幫助人體驗滿被的聖寵。
  《俄羅斯朝聖者之旅》(The Way of A Pilgrim) 與《朝聖者的再出發》(The Pilgrim Continues His Way) 為十九世紀基督宗教文學與靈修學傳統中經典性的作品。樸實謙卑的文字風格、豐富悠遠的靜觀傳統,及其中不可思議的神祕經驗,相信必能讓讀者對「祈禱」有耳目一新的深刻體會。

出版者的話
  《俄羅斯朝聖者之旅》(The Way Of A Pilgrim)與《朝聖者的再出發》(The Pilgrim Continues His Way)為基督宗教文學與靈修學傳統中經典性的作品,作者不詳。可能是由兩位不知名的作者分別寫成,時間約在十九世紀。
  在民國六十九年,光啟文化事業(原光啟出版社)曾經以《東正信徒朝聖記》之名出版The Way Of A Pilgrim。《東正信徒朝聖記》已絕版多時。此次我們將這絕版書重新改版並更名為《俄羅斯朝聖者之旅》,且為求完整,將《朝聖者的再出發》合在一起出版,使讀者能更全面地領會以〈耶穌禱文〉祈禱的美妙。
  本書〈前言〉保留劉鴻蔭神父為《俄羅斯朝聖者之旅》(即原《東正信徒朝聖記》)所寫的文章。文內清楚介紹這部不知名作品的可能來源,及其內容和靜觀傳統的主要思想。《俄羅斯朝聖者之旅》從一個尋求理解《聖經》中「不斷祈禱」之意義的普通求道者為出發。本書雖名列經典,但以遊記的方式寫作,內容淺白,充滿故事性,讀來清新可人,絲毫沒有沈重難解的困擾。《朝聖者的再出發》係由另一位作者接續其故事傳統,但較著重於討論祈禱各層面的問題及其意義。
  我們虔誠希望這本書所介紹的平易與踏實的祈禱方式能滋潤許多渴慕真理的靈魂。對於以短誦方式祈禱有興趣的讀者,也可進一步閱讀敝社出版的《清修庖廚中》,書中介紹十七世紀在法國加爾默羅修會,服務於廚房事物的勞倫斯修士,他如何在瑣碎的柴米油鹽中,以短誦和心神的專注達到不斷祈禱和天主臨在的境界。
  甚願這分分秒秒與神同在的經驗,能幫助我們領受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滿溢的福份。
光啟文化事業敬上
前言
  《俄羅斯朝聖者之旅》外文第一版於一八七○年在俄國喀山(Kazan)問世,後於一八八一年及一八八四年修訂再版。十月革命後,又由委哲斯勞(Vycheslavtsev)教授於一九三○年在巴黎再版。
  該書作者姓名不詳。根據一八八一年版的序文,該書可能是喀山附近聖麥克修院(St. Miohael's Manastery)中一位名為派西烏斯(Paisius)的院長所作;但是根據其他史源,作者又可能是奧勒耳省(Orel)一位名為奈姆多夫(Nemytov)的農夫。
  該書雖然稱為遊記,但卻以授課的方式編纂而成,顯然不是出自普通人手筆。該書應該是經過了相當的修飾,其編纂程序可能是這樣的:先由一位或數位朝聖者提供資料,然後再由一位修士編纂成書,以作為靈修課程的教材。
  該書的歷史背景是一八五六年至一八六一年的俄國生活,亦即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以後至取消奴隸制度以前。書中提到的人物大都是當時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企求贖罪的親王、酗酒的守林者、沒有信仰的書記、被發配到西伯利亞的刑囚、皇家的驛員、森林中的逃兵,以及貴族、公務員、教師、鄉間的堂區神父等。書中並呈現出農業時代俄國所有的優點及缺點。此外,該書還描繪出俄國的景色,如一望無際的森林、散布在路邊的客棧、顏色鮮艷的教堂,以及閃爍奪目的鐘樓等。而作者最終的目的卻是希望透過這些表面的五光十色,來顯現靈性的完美。
  書中主角所依據的兩本書是《聖經》及《教父選集》(Philokalia)。顯然這位十九世紀的俄國正教朝聖者深諳東方教會最古老的一種傳統,亦即靜觀傳統(hesychasm)。這種傳統起源於西乃山及埃及曠野時代。這個東方教會的神秘學派,經過歐里澤及尼沙國瑞(Gregory of Nyssa)的啟示,認為人的最終目標應是與神同化,也就是要恢復人與神的相似。因為神是按照祂自己的肖像來創造人類(創一~#Uee1a),神因為愛人類而居於人心中,並將人類提高到一切受造物之上,這就是所謂人與神的相似。
  這種靈修的傳統受了第五世紀偉大靜觀者的影響,漸漸形成於東方隱修院中。其祈禱生活是以「心」為中心。因為「心」是理智的中心,應該毫無保留地轉向神。因此人們應不停地以「主,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憐憫我」這句禱詞來滋養「心」。這就是第六世紀以來克里馬格(Climaque)所稱的〈耶穌禱文〉。
  當然,這種禱文本身並不能使人收斂心神,但由於修德及受上主愛的光照,會使人易於祈禱。這與西方教會中的玫瑰經和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相似。不過這種理論極易產生問題。在大神秘的影響之下,有人開始以為在心中體驗出超自然的力量是必要的,認為如果沒有具體地體驗到聖寵,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基督徒。有些人又過分強調生理的重要性,認為要藉著某種姿勢、心的跳動以及控制呼吸等動作,才能達到祈禱的境界。這未免有點矯枉過正,因而終於在第十四世紀引起強烈的爭執。
  無論如何,本遊記完全是俄國朝聖者的體驗,而且這種體驗是純正的。雖然有時候他似乎認為唯有〈耶穌禱文〉才能讓他體驗出「主是如何美善」,然而他愛上主之情卻是偉大而感人的。同時,他的苦修為他甚至是一種護衛。他身無一物,各處流浪,不停地祈禱,為他可以說是注意上主奧蹟的方法。
  他的信德是以《聖經》及傳統為基礎。任何人向他求教,他都提供他們實際的建議,並為他們解釋道理。他一切作為的最後目的是靈修的成全,而苦修是靜觀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說他的一切行為都是以信德為出發點。
  這位朝聖者在這墮落的世界中奮力前行,走向天國中的耶路撒冷,他希望將來有一天靈魂、肉身能一起進入天國。因此,嚴格說起來,這和西方教會是無分軒輊的。
  本譯文曾刊載於《鐸聲月刊》(159?165期),在付梓前承裴效遠神父和羅招弟小姐作文字上的整理,特此銘謝。──劉鴻蔭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