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海味文學宴:32個飲食成語故事、60題語文造句運用、18道中華美食典故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山珍海味文學宴:32個飲食成語故事、60題語文造句運用、18道中華美食典故

作者:管家琪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ISBN:978986449222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45元

「中華美食故事系列」
故事女王管家琪最新力作
108課綱提升跨領域素養最佳讀物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做菜。
  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做了一番梳理和介紹
 
  你知道「姜太公釣魚」,最後到底是誰上鉤了呢?
  商紂王的得意設計「酒池肉林」究竟有多奢侈?
  項羽在率軍渡河後「破釜沉舟」,用意何在?
  還有我們常吃的早餐燒餅、油條在歷史上有什麼典故?
 
  《山珍海味文學宴》以輕鬆有趣的文筆,
  敘述與飲食相關的成語及其美食的由來與傳說。
  讓我們一起參與這場文學與美食的盛宴吧!
 
本書特色
 
  ★「山珍海味文學宴」——從美食與文學的連結中學習成語,培養文學素養。
  ★「美食典故小學堂」——介紹18道中華美食名菜的典故、歷史與傳說。
  ★「字字玄機」——以填字遊戲的方式,整合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及語詞,構思巧妙、樂趣無窮。

作者簡介
 
管家琪
 
  華文世界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1960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祖籍江蘇鹽城。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7年,1991年5月底辭掉記者工作之後,即在家專職寫作至今,一直在少兒文學領域努力耕耘,著作甚豐。目前在臺灣已出版創作翻譯和改寫的作品逾400冊,在香港、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等地也都有大量的作品出版。曾多次得獎,例如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臺灣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等等。作品曾被譯為英文、日文、德文及韓文,並入選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的語文教材。經常至華文各地中小學與小朋友交流閱讀與寫作,廣受歡迎。
 
繪者簡介
 
尤淑瑜
 
  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美術編輯,現為自由創作者,擅長繪製兒童教材、雜誌、書籍,另有合作桌遊、建案經驗,作品有《貓巧可》系列、《貓熊.日常》、《聊齋誌異》、《童詩動物遊樂園》等。

自序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山珍海味文學宴
錦衣玉食:吃好穿好,奢侈過日子
衣食父母:生活全靠你,萬事多拜託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稻或麥?傻傻分不清楚  
姜太公釣魚:別有一番心思
暴殄天物:浪費物力,不知珍惜
酒池肉林:誇張到離譜的奢侈浪費
鯉魚跳龍門:飛黃騰達
魚目混珠:珍珠變成死魚眼珠      
兔死狗烹: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
黃粱一夢:榮華富貴不過好夢一場  
不為五斗米折腰:為了骨氣,寧可餓肚子
火上澆油:越幫越忙的豬隊友
破釜沉舟:不留後路,決心往前衝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生殺大權握在別人手裡  
三碗不過崗:老虎的運氣真是背  
魚米之鄉:不愁吃喝的富饒之地
粗茶淡飯:簡樸平淡的生活滋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世上沒有無中生有的魔法
酒囊飯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借酒澆愁:喝了酒還是會流淚    
畫餅充饑: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    
望梅止渴:曹操的機智  
瓜田李下:不必要的誤會能免則免
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桃李滿天下:教過的學生,多得不得了
一飯千金:非比尋常的一頓飯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浪費是一種罪惡    
杯弓蛇影:自己嚇自己 
固若金湯:無比堅固的防禦力  
二桃殺三士:虛榮心會致命  
豆蔻年華:少女的青春時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珍惜此刻在你身邊的人

美食典故小學堂
壹 餃子
貳 燒餅
參 油條
肆 羊肉泡饃
伍 春捲
陸 燒賣
柒 鮮花餅
捌 小籠包
玖 刀削麵
拾 皮蛋
拾壹 鍋貼
拾貳 涼皮
拾參 窩窩頭
拾肆 驢打滾兒
拾伍 綠豆糕
拾陸 老婆餅
拾柒 八寶酥
拾捌 冰糖葫蘆

讀後活動
字字玄機

作者的話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管家琪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做菜。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談中華美食。
  「食」,當然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小到以家庭為單位,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比方說,我是一直到國一在同學家吃飯時,才從同學家的餐桌上認識洋蔥,還記得當時我一問「請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大家都一臉驚訝的看著我,好像我是一個外星人,因為我媽媽不愛吃洋蔥,我們家的餐桌上從來就沒見過洋蔥;又如,我的爸爸是法官,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順便「開庭」,教訓一下小孩,每每舉證確鑿,讓犯人無可抵賴,只得乖乖低著頭猛扒飯,把那些教訓一起吞下肚;國中時期我念的是女校,我的便當盒全班最大,總有同學驚嘆「哇!比我哥哥(或弟弟)的便當還要大!」,這是因為媽媽沿襲外公外婆的習慣,從來不留剩飯剩菜,我們家的冰箱只要到了晚上,打開一看裡頭幾乎都是空的,只有冰開水;既然晚餐一定要全部清空,在大家下桌以後,剩下的一點剩飯剩菜肯定就會被媽媽掃進我們的便當裡……
 
  就像媽媽不留剩飯剩菜的習慣是來自於外公外婆一樣,我自然也有一些在「食」這方面源自母親的習慣。比方說,我不怎麼吃零食,吃正餐,頂多偶爾跟朋友們喝下午茶時會吃塊蛋糕之類,但我理解吃零食是一種生活樂趣,大多數的小孩都愛吃零食,所以在我當了媽媽以後,在兩個孩子還小時,我有一條家規,就是每天都要等到晚餐過後才能吃零食,因為「要好好吃正餐,不能用零食來代替正餐,身體才健康」的觀念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小時候媽媽幾乎不讓我們吃零食,我則是做了一點點調整……
 
  現在,我的小孩長大了,我從他們的生活,也看到一些他們在「食」這個部分來自於我的影響,而他們也有自己的調整……
 
  所謂的文化,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自己的生活習慣,其中當然就包括飲食習慣,而大至一個民族,關於「食」當然有很多有趣、有意思的部分。尤其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光是「食」的部分就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知識,很多都離不開歷史,因此從這套書裡,你會讀到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
 
  這套書一共五本,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做了一番梳理和介紹,有關於中華美食的基本常識、傳統節慶飲食、名人與飲食文化、酒的故事、茶的故事、蔬果的故事,以及語文中的飲食文化等等,還有一百道中華美食的典故(穿插在每一本書裡,數量不一)。
 
  我想強調的是,這套書始終是環繞著文化、故事的角度,所以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很多知名美食,譬如「糖醋排骨」、「魚香肉絲」、「八寶飯」等等,在「美食典故小學堂」裡卻看不到,這是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相關的、或是可寫的(不會少兒不宜)的典故。還有一些菜餚雖然本身有故事,可是不符合現代保育觀念,而且現在也幾乎絕跡(譬如廣東菜裡曾經有過的「龍虎鬥」,是吃蛇和貓),我們也就不收錄進來了。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生殺大權握在別人手裡 「俎」(ㄗㄨˇ),是切肉的砧板。「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字面上的意思是說,人家是切肉的砧板,我們是魚肉,比喻情況危急,已經是任人擺布的境況,生殺大權都掌握在別人的手裡,因為魚肉不會沒事被放在砧板上,肯定是馬上就要被切被剁被料理啊。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是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鉅鹿之戰」兩年後,是楚漢相爭的轉捩點,所以司馬遷(生於西元前145年,卒年不詳)用濃墨重彩的方式來加以描寫,這段故事是《史記》中非常有名的段落,情節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我們先把幾個重要的人物介紹一下。 領銜主演: 劉邦(西元前256—前195年),漢王。 項羽(西元前232—前202年),西楚霸王。 聯合主演: 張良(生年不詳,卒於西元前189年),劉邦的首席謀士。 范增(西元前277—前204年),是項羽主要、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謀士,比項羽年長四十五歲,比劉邦大二十一歲,被項羽尊為「亞父」。 項伯(生年不詳,卒於西元前192年),是項羽最小的叔父,在鴻門宴上不動聲色的保護劉邦。 項莊(生卒年不詳),是項羽的堂弟。在《史記.項羽本紀》裡被提到的地方不多,卻留下一句有名的俗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是指劉邦,這是因為劉邦在起義之初是沛縣的領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項莊表面上是在舞劍,其實真實的用意是想要趁機刺殺劉邦,被後世引申為表面上在做某件事,實際上是想用這件事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意圖。 樊噲(西元前242—前189年),是劉邦原配呂后的妹夫,西漢開國元勛,早年曾以屠狗為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話就是他說的。考慮到樊噲曾經做過屠夫,由他說出這句話很自然。 曹無傷(生年不詳,卒於西元前206年),是劉邦手下的一名將領,隨劉邦起事,是導致鴻門宴事件發生的關鍵人物。 話說項羽率楚軍準備攻取關中,到達函谷關時見到有劉邦的漢軍防守,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秦朝的都城咸陽,勃然大怒,因為當初他們約定好「先入關中者為王」,難道劉邦這是膽敢要稱王了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