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 :認識真實的自己,溫柔看待心底的傷,才能找到與這個世界共處的頻率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 :認識真實的自己,溫柔看待心底的傷,才能找到與這個世界共處的頻率
「願你不僅有正能量和堅強,更有悲傷和脆弱。
願你不僅能去吃喝玩樂,更有地方可以大哭一場。
也求你別再一味正能量,我也想看到你的脆弱和悲傷。」
──叢非從
你總是「假裝我很好」嗎?
你有多久沒有允許自己表達內心的需要?
明明笑不出來,卻還是擠出笑容;
明明覺得好疲憊,卻還是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
明明很想自私一次,卻還是裝出熱情友善的樣子……
「一個人一旦有了『不能脆弱、不能悲傷』的禁忌,
他就開始了身心的分離。」
人之所以身心不一,是因為潛意識裡感受到分享和敞開的危險。
為什麼覺得分享和敞開很危險?
因為「曾經受傷」,受傷的記憶被我們牢記在心,
所以,我們學會只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
我們假裝堅強、假裝快樂、假裝熱情、假裝友善,
只希望別人能更接納我們一點。
身心分離的人,隱藏了真實的自己。
當你不再真誠,你就和別人有了隔閡,
你發現自己無法和人建立長久的、真正的親密,
不只是和家人,也可能是和朋友、情人,
在關係中的你越來越不自在、不快樂,
你問:「那,我該怎麼辦?」
資深心理師叢非從,
透過脈絡清晰的「層層分析」,
引領你了解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
真正了解自己,接住自己的脆弱、不安、迷惘,
從傷痕中學習復原,找回屬於你的完整。
◎「了解自己」+「做出改變」= 活出你的「完整」:
給不允許自己脆弱的你──
【了解自己】你不是不需要別人照顧,而是過去的經驗讓你不相信有人能照顧你。
【做出改變】一個人健康的狀態是,堅強時願意照顧他人,脆弱時敢於依賴他人。你可以在脆弱的時候,表達需要和依賴。
給總覺得疲憊不堪的你──
【了解自己】你想要的太多了,每天都在發現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個都想調整、進步、完美,結果當然是又累又失去方向。
【做出改變】你需要學習放棄,所有的「得到、做好」,都是以放棄為代價的,減少對不重要東西的投入,才能保證對重要的東西有足夠的投入。
給習慣迴避社交的你──
【了解自己】你如此不安,從來不曾真正享受關係,只想著如何付出才能被接納。
【做出改變】練習與人分享,即使是你的難過與消極的一面。
給不自覺就開始挑剔伴侶的你──
【了解自己】關係越近,就容易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對方。你對伴侶的挑剔,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挑剔。
【做出改變】練習尊重對方做為另一個個體的存在,並且試著愛自己原本的樣子。我愛的是對方,而不是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對方是一個獨特的人,不是滿足我的工具。
透過本書,你將從了解「真實的」自己開始,
讓傷痛得以被看見,終止挫敗的人際相處模式,
活出不一樣的自己,開出不一樣的結果。
本書特色
★★★當當網心理勵志暢銷作家TOP1!讀者一致五星好評!★★★
‧資深心理諮詢師叢非從,將【自己】、【人際關係】、【親密關係】透徹解析,理路清晰、簡單易懂,你會發現自己從未意識到的內在想法與盲點,並且重新認識關係的本質。
‧【46篇文章,帶領你直探內心】,你將會發現【原來我在關係中的恐懼和擔心是這個】,當你從覺察自己的脆弱開始,就有機會走向「完整」,突破與人相處的挫敗迴圈,請相信,你值得被愛,也能愛人。
‧作者本身也經歷過人際關係的挫折,也曾經失去自信,他以心理學幫助自己,更以親切幽默的口吻,以文字溫柔陪伴你面對內在的恐懼,從自我探索、接納到做出改變。
好評推薦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
黃山料「一件襯衫」創辦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從傷痕裡掙脫,你已畢業,沒有留級。活出真誠並最有力量的自己。──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這是一本陪你解開心結的書。那些在你心裡一直徘徊不去的聲音,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安撫。——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你心中曾有的那些傷痕,都可以在這本書之中找到慰藉。一起克服內心的恐懼與不安,找回勇於愛人與被愛的自己。──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越小的時候被傷害過的話,就會記在心裡越久。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找到從傷痕中復原的力量;找到重新愛人的勇氣。──「一件襯衫」創辦人 黃山料
作者簡介
叢非從
資深心理諮詢師。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與國內外眾多一線老師學習薩提爾、釋夢、催眠、精神分析、存在─人本等,一系列的心理學理論及技術。
目前,他在北京開設了「北京叢非從心理諮詢工作室」,也是微信公眾號「丛非从(congnotcong)」的主筆。長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設「薩提爾模式自我成長工作坊」、「OH卡(潛意識直覺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等課程,無數人從中受益。
另著有《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寶瓶文化)等多本暢銷好書。
作者序〈你允許自己,遇見更好的你嗎?〉
第一章
人生很多不幸,都是「命中註定」
──練習,允許自己走向幸福
人生的很多不幸,都是潛意識裡自己創造的
做個敢於傷害別人的壞人
你不需要那麼堅強,你也是個孩子啊
又累又不開心,是你主動選擇的
你沒有被原諒的經驗,就不會想到去原諒別人
有些事不是你的錯,但你得學習承擔
迷茫,是對自己不夠勇敢的一種迴避
關於「我這個人說話就是比較直」
關係中的控制欲與妥協
第二章
為何我們往往「知道,卻做不到」
──留意你的動力來自於愛,還是恐懼?
當你太累了,身心會向你索取「專注照顧自己」的時間
「知道卻做不到」的好處是「不用成功了」
明明還不夠成功,為什麼還是愛拖延、不努力、沒有意志力
不允許自己放縱,是你的心沒有允許過自己
說話緊張,源於相信自己不夠好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總覺得好累,是因為你想要的太多了
冷戰後,主動的人才是強大的人
總是渴望被誇獎,是要填補童年時缺乏的肯定
第三章
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是在「人際關係」中形成的
──關係,是一場平等的對話
一個人對你生氣,跟你做了什麼沒多大關係
從否定中看到意義,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想要的不是優秀,而是被看見
高冷,是為了隱藏內心的脆弱
你不需要融入群體,讓群體融入你就好了
比發洩憤怒更傷人的是忍住憤怒
付出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對方從你這裡獲得了什麼
不自信,是不敢自信
自信,就是我允許自己被否定
學會在關係裡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第四章
學習「愛和被愛」,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我愛你,愛的是你,而不是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他憑什麼要一直很愛你呢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向一個滿足不了你的人討愛
他不如當初對我好了,卻會對別人好
你看到什麼,你的世界就充滿了什麼
無條件的愛,不是無論你怎麼做別人都愛你
當你不再挑剔自己,你就不再挑剔伴侶
個性不合說穿了,是你跟自己不合
自己做不到的,才會要求別人
一百分的愛,會讓伴侶窒息
看不見差異,就會產生衝突
你覺得他不夠愛你,是因為這是你想要的結果
第五章
要自己太快改變,無異於對自己使用暴力
──或許會花一些時間,花一些精力,但你終將會懂得如何愛自己
我們是如何證明自己不夠好的
不敢拒絕,是一種對自己的看不起
煩躁,是因為我們不能接納自己的無能
抱怨,是願意敞開自己、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孤獨,是因為內心沒有愛
回報別人的付出,有時是劃清界限的表現
真實,是讓人真正活過來的唯一途徑
作者序
你允許自己,遇見更好的你嗎?
我身邊有很多「正能量癌患者」,有的甚至已經「病入膏肓」。怎麼說呢?
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無意識要求自己:
要開心。要正向。
要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
不要破壞氣氛,也不要影響別人的心情。
要堅強,不要去麻煩別人。
要把自己好的一面給大家,藏起自己的不好。
要保持正能量的狀態,時常當別人的開心果。
要像太陽一樣散發溫暖,保持正向。
要……
彷彿開心、積極、陽光、好形象、堅強、正向才是對的,才是應該做的,應該追求的;而悲傷、消極、邋遢、脆弱,都是應該儘量消除的。
所以,每當下班的時候、放假的時候、聚會的時候,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想盡辦法開心,去唱歌、去旅遊、去約會、去購物……
可是,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真的是從內心深處感覺開心嗎?
每次與人相聚後,一個人回到家,那份難以言表的失落卻分明告訴他們──你補充的是「假的正能量」。
於是,出現了一個詞,叫做:節後憂鬱症。
很多人喜歡表現自己。
在人群中,帶著刻意或無意,展示最好、最陽光、最棒的部分,讓人覺得你好棒、好開朗。或者表現你很善解人意的部分,讓人覺得你很善良、很熱情。可是每次回到家,你難以言表的孤獨又在告訴你,你認識那麼多人,卻沒有一個人在你心裡,沒有一個人跟你是親近的。
我想,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時候:
越是快樂,越是悲傷。
越是歡樂,越是失落。
越是表現,越是孤獨。
當然,不是所有時候都是這樣的。
有一次,我一個不是很熟的朋友失戀了,突然找到我。按照傳統思路,別人難過的時候,要哄他開心嘛。我帶他去看了部喜劇片。從電影院出來後,我笑得人仰馬翻,他卻說,好難受。我才意識到,這不僅是一部喜劇片,更是一部關於背叛、欺騙、出軌的電影。作為一名下不了班的心理諮詢師,我趕緊找家安靜的咖啡館,藉著燈光昏暗、音樂憂傷,疏導他的情緒,讓他大哭了一場,他終於感覺舒暢多了,而我也終於感覺跟他沒了隔閡。
一個人內心的悲傷,無法透過快樂來排解。在悲傷的時候,越是要求自己快樂,悲傷就越是被堵住,感受就越是明顯。用快樂來填補悲傷,悲傷就會在快樂離開後強烈反彈。
悲傷被堵住了,你跟別人之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連接。
人與人之間是透過感受的表達來連接的。也就是:我有一種情緒縈繞在心間,你看到了它,理解了它,我們之間就產生了連接。如果你能替我表達出來,我們之間就產生了親密。
這就是共情──最好的心理治療處方。
如果我不能表達真正的情緒,你也不能看見它,我們兩個一起迴避它,我們之間就出現了捅不破的隔閡,你走不近我,我走不近你。
情感被堵住,隔閡就產生了。情感被分享,能量就流動了。
情感被堵住的情況很多:
‧理性會堵住情感—─你見過很多理智的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該怎麼做,知道怎麼利益最大化,能給你很多建議,但你就是感覺靠近不了他們,因為他們的感受被堵著,沒有表達出來。
‧反向會堵住情感—─明明是這種感受,他卻非要表達為另外一種。這時候你會發現你也感受不到他。例如,媽媽怕傷害孩子,在難過的時候強顏歡笑,孩子並不會感受到快樂,反而感覺不到媽媽。
情感流動的方法只有一個:選擇真誠。
當我發自內心真正快樂的時候,我把快樂分享給你,你感受到了我的快樂,我就會感覺跟你很親近。比如我中獎的時候、領到年終獎金的時候、夢想實現的時候、交了新朋友的時候……
如果你被我的快樂感染,由衷地跟著我一起快樂,替我感覺到快樂,我就會更快樂,這時候我的快樂就在流動了。
但是如果你沒有接住我的快樂,我的快樂就會被堵住。比如你嫉妒我,或者看不起我,或是你對快樂有顧忌,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有什麼好炫耀的?不過是僥倖而已……
這時候我的快樂就像在冬天被硬生生澆了冷水一樣,瞬間凝固。
如果我悲傷的時候,我能把悲傷分享給你,你感受到了我的悲傷,並理解了它,你靜靜地陪我一起悲傷,允許我悲傷,我的悲傷就會流向你,你就會替我消化它,我的悲傷就流動起來了。
再比如我感到孤獨的時候、自卑的時候、挫敗的時候、絕望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有一個人傾聽、陪伴,並理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當我悲傷的時候,如果我不能允許自己悲傷,就無法表達悲傷。此外,如果你不能允許自己悲傷,就不會允許我悲傷,就會安慰我別悲傷,用「別想那麼多」「開心點」「來,我帶你去電影」等話語來堵住我的悲傷,這時候,悲傷就成了我們之間的禁忌,無法流動。
一個人能量流動的狀態,就是快樂的時候快樂,悲傷的時候悲傷。
這時候他跟人建立了連接,感受到的就是喜悅,而不僅僅是快樂。一種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力量和感動,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還好有你。
能量流動的人是有活力的、喜悅的、幸福的。他能做自己,他身心一致。
一個人一旦有了「不能悲傷」的禁忌,他就開始了身心的分離。
有個來上課的學員,剛來就很熱情地幫助別人,讓人感覺他真好。直到第三天,鋪墊了很多之後,我嘗試揭開他的真實面目:你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友善呢?明明內心很計較。他起初極度抗拒回應我,像個溺水的人在掙扎一樣。
我問他:計較又怎麼樣呢?
他說:計較就很自私。
我問他:自私又怎麼樣呢?
他歇斯底里地大吼了一聲:自私就沒人喜歡我了!
然後他開始默默抽泣。
原來,他是那麼怕不被人喜歡,所以拚命隱藏自己的計較與自私。
他不允許自己自私,所以就把自私的那一面完全隱藏起來,表現得一點都不計較,給我們一個過於熱情善良的假象,卻也總給我們距離感。
而人之所以身心不一,是因為潛意識裡感受到了分享和敞開的危險。
敞開自己,如果被接住了,那是流動的、親密的、通透的、舒暢的;如果沒有被接住,那就是危險的、毀滅的、無自尊的。
這種危險,來自我們潛意識裡的認識:
悲傷會打擾到別人,是不被歡迎的。
消極是負能量,是不被歡迎的。
哭泣是軟弱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自私是壞人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軟弱的人都該死,是不被歡迎的。
……
以上這些認識,來自我們的早年經驗。在我們小時候,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們的爸爸媽媽根本承受不了,他們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感受,也不允許你有負面感受。每當你有軟弱和悲傷的表現時,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阻止你:
‧ 強行打斷。他們對你說:「不許哭。」使用命令、控制、威脅等方式強行阻止你的悲傷和軟弱。
‧ 婉轉打斷。他們帶你去遊樂場玩,看看這個、玩玩那個。打斷你的悲傷,強迫你轉移注意力。
於是我們懂了正面感受是安全的、被喜歡的,負面感受是危險的、不被歡迎的。我們總是願意表現出好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壞的一面;總是喜歡表現出開心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難過的一面;總是喜歡表現出堅強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脆弱的一面。
久而久之,我們忘記了自己其實是有悲傷的,忘記了自己也有脆弱。我們即使知道,也不願意歡迎它,更不願意讓別人知道。
我們習慣了把快樂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
我們習慣了把堅強留給別人,把脆弱留給自己。
可是,每個人都有悲傷時刻,每個人都有軟弱時分。你不展示它、不分享它,就隱藏了真實的自己。這就意味著你不再真誠,你有了很厚的保護殼,是不真誠讓你跟別人之間有了隔閡。
也許你不能跟每個人都分享你的悲傷,但你可以跟願意接納你的人敞開心扉,去分享。
你只需要跟幾個人建立親密連接,一生就夠了。
願意接納你的人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你可能喪失了分享悲傷和脆弱的能力。只有找回這種能力,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找到真正的溫暖,找到滋養,找到補充,找到活力,也找回你自己。
願你不僅有正能量和堅強,更有悲傷和脆弱。
願你不僅能去吃喝玩樂,更有地方可以大哭一場。
也求你別再一味正能量,我也想看到你的脆弱和悲傷。
【你不需要那麼堅強, 你也是個孩子啊】 ──無論你長到多大,都可以在某些時候成為某個人的孩子 人一定要堅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堅強成為一種文化與追求,滲透到了很多人的骨髓裡。 印象中,當我們談論「女人」這個詞的時候,傳統印象上是像水一樣柔軟、喜歡依賴、需要男人呵護與保護。現代流行的則是「女俠」、「女強人」等詞彙。 成為這樣的女人並非不好,只是有時我會為她們感到心疼,因為不少這樣的女性真的相信:這個時代,誰都靠不住,只能倚靠自己;誰都不能依賴,只能強大自己。 聽著都讓人心酸,這得對人多絕望才這麼想。 同樣讓人心疼的,就是比女強人更加堅強的一些男人。 他們堅信:男人不能脆弱、男人是頂天立地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蘊含強烈的悲壯感。社會文化要他們堅強、要勇敢,比賦予女人的還要深遠。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真的很堅強、很獨立,他們事業有成,所向披靡,獲得了很多成就。然而我無法羡慕他們,因為他們在另一片世界—感情裡,過得非常貧瘠。 那些非常堅強的男人和女人,感情生活都不怎麼順利。 堅強的人,會喪失一種能力,就是依賴他人的能力。 依賴是幸福的,依賴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像個嬰兒一樣,獲得了呵護與滋養,覺得非常安心。嬰兒狀態,是一種多麼幸福的存在。 依賴他人的時候,人就成了一個嬰兒。 一直堅強的人,一直都是個大人,喪失了成為嬰兒的能力。他們獨立且有能力,不需要別人照顧。其實他們並不是不需要別人照顧,而是不相信有人能照顧他們。 很多人不敢依賴,因為依賴是危險的,依賴意味著要交出自我,交由別人控制,而別人不可控。除非很信任一個人,不然會怕得要死,寧願把自我牢牢抓在手裡。 不依賴的確是安全的,同時也是勞累和孤獨的,意味著在你的世界裡什麼都要自己扛。 我認識一位女士,是個成功人士,開公司,收入是老公十倍之多。在外精明能幹,在家勤勞持家。她從小就非常優秀,從來不知第二名為何物。她看起來那麼堅強開朗,卻總是焦慮而勞累,以至於身體頻頻出毛病。 在跟她進行潛意識探索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然後她就哭了。 「妳知道嗎?妳也需要被保護。妳還知道嗎?妳也是個孩子啊,也需要被寵愛。」她說,周圍的人能力都比她差,誰能保護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