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紐慶的家族治療百寶袋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米紐慶的家族治療百寶袋

作者:薩爾瓦多.米紐慶麥克.瑞特夏曼.博達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6日
ISBN:978957693850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66元

家族治療是非常複雜的過程
你永遠在探索一家人互相影響的方式
意義就在關係裡

  我加入這個團體的那個週五走進米紐慶博士家,喝了濃濃的咖啡,
  吃了他們招待的葡萄、糕餅、乳酪,坐在他們從餐廳搬到客廳的木椅。
  他向大家打招呼,自我介紹,問大家:「你們有什麼問題嗎?」──莎拉‧沃克

  享譽全球家族治療大師米紐慶,從事家族治療近60年,應兩位大學教授之邀,數年來每週五在家中主持研究生的實習訓練,協助新手治療師處理各種難題:

  ‧    第一次見面的家庭提出棘手問題,要求你解決,你該怎麼做?
  ‧    新手治療師如何克服「表現焦慮」、「了解技巧但不知如何運用」等困難?
  ‧    治療師如何自在地面對不確定、衝突和挑戰?
  ‧    立意良善的治療師具備了足以成功的專業知識,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米紐慶在本書前半部探索過去幾次晤談經驗,介紹治療師如何使用工具百寶袋(包含基本原則、技巧、探索次系統及治療師的自我);後半部讓讀者參與私密的週五晤談,之後進入米紐慶分別諮詢三個家庭的治療現場,對比新手與大師運用專業技藝的不同,幫助讀者以嶄新角度看待自己及家族治療工作。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李維榕(亞洲家庭治療學會及上海家之源臨床總監)
  林麗純(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諮詢教授)
  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劉  丹(北京清華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

  聯合推薦(謹依姓名筆劃排序)

  這個等級的老師,世上沒有幾個了,老人也把他一生積累的智慧,一絲不苟地向這一班初出道的治療師們傳授。這本書就是這個難得經驗的成果。──李維榕(亞洲家庭治療學會及上海家之源臨床總監)

  米紐慶相信很多看似屬於個人的症狀,反映的其實是家庭關係的壓力,他的用意不在責怪家庭,而是相信家庭握有改變之鑰與相互療癒的力量。──林麗純(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諮詢教授)

  地球上最資深的家庭治療師,娓娓道來他的治療哲學與風格發展的來龍去脈,並介紹這個經典治療取向的最新發展。全書充滿實際會談歷程,讓你彷彿親臨現場,細細品嘗家庭治療的精髓,令人一開卷就欲罷不能。──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閲讀過無數令人眼花撩亂的家族治療相關著作後,米紐慶的這本書卻是令我觸動最深的,因為他是一個智者總結一生的智慧凝結而成。它的内容如此簡潔,又如此深刻。闔上這本書,我開始明白,在成為家族治療師的旅途中,什麼才是「大道至簡」。──劉丹(北京清華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

作者簡介

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博士

  醫學博士、家族治療大師、結構派家族治療先驅,曾任美國費城兒童輔導診所、家庭中心總監、紐約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教授,著有《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族治療的故事》、《家庭與伴侶評估:四部模式》、《貧民窟家庭》、《厭食家族:探索心身症的家庭脈絡》等書。

麥克.瑞特(Michael D. Reiter)博士

  領有執照的家庭與婚姻治療師,美國新東南大學社會行為科學院的家族治療教授,著有《治療晤談》(Therapeutic Interviewing)和《家族治療的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 in Family Therapy)。

夏曼.博達(Charmaine Borda)博士

  領有執照的家庭與婚姻治療師、心理諮商師,在美國佛羅里達植物園市(Plantation)創辦私人執業的藍色躺椅公司(The Blue Couch, Inc.),並兼董事職。

審閱者簡介

林麗純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諮詢教授、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系統取向家族治療訓練講座講師/督導。

譯者簡介

張美惠

  台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RV親情新幹線》、《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偉大的追尋》、《愛是有道理的》。

【推薦序1】   家庭治療界的一代宗師   李維榕    
【推薦序2】   相互療癒的力量         林麗純
【推薦序3】   溫柔而堅定的專注       劉  丹
【熱情推薦】   一開卷就欲罷不能       趙文滔
前言
謝辭
第1部 技藝的概念與實務
第1章 家族治療的技藝
家族治療師的百寶袋‧基本原則‧技巧‧探索次系統‧治療師的自我‧工具的目的‧續篇

第2章 症狀:挑戰症狀只存在一位家庭成員身上的概念
案例‧系統的解構:外化‧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3章 開展家庭成員的身分
多重身分‧晤談‧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4章 解構家庭組織:探索次系統
家族治療:案例分析‧第一次晤談‧第一次晤談的尾聲‧第二次晤談的前奏‧第二次晤談‧探索家庭組織:這個案例的啟示

第5章 治療師的風格
治療風格

第6章 善用家族治療師的百寶袋
案例:對話與分析‧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2部 技藝的教與學
前言

第7章 安琪拉與提問的方式
督導晤談:對話與評論‧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8章 成為超級保母的奧莉薇
討論:學生與督導者‧我們能學到什麼?

第9章 從錯誤中學習  莎拉‧沃克
看你的左腳‧羅德里格斯家庭‧結論‧我們能學到什麼?‧治療師‧外化症狀‧多重身分‧家庭組織

第10章 太近的代價  羅珊‧帕斯可
夫妻與本能反應型的治療師‧第一次晤談:羅珊的訪談‧建立連結……過猶不及‧位居衝突核心‧退後卻沒退出‧第二次晤談:米紐慶的訪談‧既連結又不連結‧我們能學到什麼?‧外化症狀‧多重身分‧家庭組織
‧反思(米紐慶的評論)

第11章 米紐慶博士的六個啟示  海倫‧雷諾斯
威爾森一家‧啟示一:讓你的聲音變得更豐富‧啟示二:在關係的層次介入‧啟示三:傳達可能讓人不安的訊息‧啟示四:坦然接受你是不確定的專家‧啟示五:發掘互補性是展現智慧的開始‧啟示六:變成既權威又有趣

第12章 米紐慶與威爾森一家
我們能學到什麼?‧外化問題‧多重身分‧家庭組織

第13章 在變動中鍛鍊技藝
後現代主義與系統取向家族治療‧系統取向治療與敘事治療的共同點‧系統取向治療與敘事治療的差異維持系統觀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家庭治療界的一代宗師

  Minuchin是個不倒翁,也是家庭治療界活得最長久的一代宗師。橫跨業界六十多年,他幾乎是與家庭治療這個專業一同發展及成長的。

  二○一四年暑期我到他在佛羅里達的家作客,九十多歲的老人,仍然十分興奮地帶著一小隊研究院生做督導。督導是一個講求精細的過程,督導者必須全神貫注,一點一滴地協助被督導者活用治療的技能及擴展自己的侷限。他認為學院教導岀來的治療師,往往是滿腦子的理論,難以投入來訪者的經歷,而近代家庭治療的培訓,又常常集中在技巧的訓練。因此,他強調治療師的use of self,理論必須與治療師的個人風格配合,以達到融會貫通,而不是盲目地把來訪者塞入理論的框架內。要達到這個境界,治療師需要深層次的訓練、琢磨,並非只説一些鼓勵性的好話。

  只見這一班青年弟子,戰戰兢兢地出示他們做家庭治療的錄像,然後聚精會神地聆聽老師的分析和講解。他們知道機會難得,這個等級的老師,世上沒有幾個了,老人也把他一生積累的智慧,一絲不苟地向這一班初出道的治療師們傳授。這本書就是這個難得經驗的成果。

  Minuchin的特長之一,就是以最簡短的話語去表達一些十分複雜的理念。無論在寫作或教學都是一樣。這種表達方式,用字不多,卻帶著一種張力,讓人不知不覺就賦予全部專注。年紀老了,他的聲音就更緩慢,好像全不經意,但是語文的組織,卻是緊扣得天衣無縫。因此,當他駡你的時候,你會覺得特別入肉;當他讚你的時候,你又會特別飄飄然。

  這本新書,在理論上没有太多新意,連引用的例子都是來自以前的著作。但是對很多舊理論,卻以全新的意念去演繹。對進行家庭治療過程中的細節,尤其精心雕琢。在這本著作中,他以更精簡的語法來描述治療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元素,一字一句,都是藝術家的手筆;不但對初學者、對資深的治療師,也有很深遠的啟發。這本書對翻譯者將是一個大挑戰,因為其文字的精簡和考究,正是英文原名「技藝」(crafts)所強調的細節之一。

  我每次聽Minuchin講學,都是一次發人深省的經驗,讀其書如見其人,希望這本書也能給你帶來新經驗。


李維榕
(本文作者為亞洲家庭治療學會及上海家之源臨床總監、美國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ies教授,榮獲美國家庭治療學會二○一四年「對家庭治療理論及實踐的傑出貢獻奬」)

推薦序

相互療癒的力量

  米紐慶又出新書了,距離我審閱他上一本書的譯本《家庭與伴侶評估:四部模式》,過了七個年頭。這期間,家族治療的督導與訓練工作在我的專業生涯中漸形重要,原因無他,有太多來自醫療體系、校園體系、社福體系、司法體系的助人專業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中不斷見證家庭關係在個人生命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意識到助人專業需要學習有效地與家庭工作。

  國家地理頻道有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報告狗班長》(The Dog Whisperer with Cesar Millan),專家西薩‧米蘭每一集的開場都開宗明義地說:「我矯正狗的行為,我訓練主人。」狗主人最煩惱的問題,不外狗狂吠擾鄰、攻擊咬人、破壞家具等,這些行為需要被矯正,但最先需要被訓練的是狗主人,他們需要學習面對狗的問題行為時,改用有效的反應策略。這改變的背後需要有關狗行為的知識,對於狗所處環境的認識,了解狗與主人或其他寵物的關係與互動,以及對主人與狗脾性的了解。西薩‧米蘭在我看來是一位有狗家庭的家族治療師。

  高齡九十三歲的米紐慶,參與推動家族治療的發展大半個世紀至今,仍念茲在茲研究家族治療教與學的歷程。他曾經語重心長地說:「做為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我感到非常羞愧,有愈來愈多的孩童,小至三、四歲,被餵食精神科用藥!」實務上常見父母希望消除孩子的問題行為,殊不知他們使用的方式,反而助長了問題行為,最後很悲哀地以為自己養出了一個壞小孩或是有病的小孩。具家族治療師身分的米紐慶相信很多看似屬於個人的症狀,反映的其實是家庭關係的壓力,他的用意不在責怪家庭,而是相信家庭握有改變之鑰與相互療癒的力量。

  本書一如米紐慶過往的著作,主體是人與人的互動紀錄,包括家庭成員間的對話、家庭與治療師的對話、督導者與受督者的對話,米紐慶其實也嘗試跟讀者對話,即使他聽不到讀者的回應。對話是本書的血肉,米紐慶家族治療的百寶袋則提供了支撐的骨幹,讀者隨此脈絡,得以領略對話中豐富的關係意涵,以及治療者運用自我與技巧的巧妙之處。

  日前一位研究生為其論文要求訪談,他想了解源自西方的心理治療理論是否適用於台灣的華人社會處理親子衝突議題。我想許多個別心理治療理論不同的主張,大抵強調覺察個人的認知、情緒或行為,相信人要為自己負責,鼓勵個人照顧自我的心理需求,在生活中自我實現。這些主張落實在人際差異的處理,類似家庭衝突時,有時容易擴大為黑白、對錯、權利之爭。系統取向家族治療的模式協助家庭,以不同的視野看見自己、看見家人、看見彼此之間的舞蹈,透過與家人建立新的連結,看見脫困的新選項。

  二○一三年年底我參加香港家庭治療學院(The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所舉辦的亞洲家族治療研討會,得知南韓於二○○四年已立法通過,全國149個健康家庭支持中心免費提供伴侶或家族治療給有需要的家庭。雖然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國家,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與會者卻都非常興奮。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希望感,原來家族治療的信念,透過努力,可以如此落實在國家政策中!


林麗純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諮詢教授、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系統取向家族治療訓練講座講師/督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