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
第一本扣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議題選文
「教師的教學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
接軌真實情境的文本,帶你探索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機會
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
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二○二六年,臺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
全臺三百多個鄉鎮,有近三分之一將面臨滅村危機,讓人擔心:「我的故鄉會消失嗎?」
原物料和能源越來越稀缺,全球暖化加劇,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問題變得刻不容緩……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遙遠嗎?事實上,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低落,影響經濟發展甚鉅;城鄉差距過大則是讓產業失衡、在地文化消失;而環境和能源問題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牽動著國際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
擁有多年現場教學與師培經驗的藍偉瑩,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礎,精選二十篇與全球永續議題相關的優質好文,內容含括「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大主題,從個人、地方,以至於產業發展,分層探討在經濟快速發展下,臺灣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各種考驗。
身為一個具有宏觀視野的世界公民,除了要清楚知道我們所面對的現在與未來,更肩負著改變世界的責任。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無論是氣候、經濟,甚至於疾病等,都不再只是單一國家、單一個人的事情,唯有睜亮眼睛關心自己所處的環境、養成解決問題的思辨力,才有能力回應越來越多元的議題,成為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
◎本書關鍵字:高齡社會、地方創生、循環經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公民素養
◎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生涯發展、家政、海洋、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
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
★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
本書特色
特色1 教師的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20篇優質好文,帶領讀者前瞻未來、關懷永續,培養世界公民素養。
特色2 各篇附有「偉瑩老師劃重點」及延伸思考Q&A,閱讀後開啟思辨討論,並實際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特色3 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好評推薦
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張士庭|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
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
臺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好評推薦!(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列)
選編人簡介
藍偉瑩
現任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教師教學專業精進與教師社群經營,也鼓勵教師不僅改變自己的教室、學校,也能幫助其他學校的老師。
擁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均一師培中心執行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兼專任化學教師、新北市金陵女中祕書兼專任化學教師。著有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教育,我相信你》。
在超過二十四年的教學資歷中,她極度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也深度參與課綱相關配套研擬與推動;現在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六年來踏遍全臺縣市,陪伴學校解決在師資培育、教師教學、課程設計與社群經營方面的疑難雜症。
繪者簡介
張庭瑀
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 兒童繪本插畫研究所。
一直以來都十分熱愛插畫及繪本,在當了幾年景觀設計師後決定改行前往英國研讀兒童繪本插畫,作品運用圖像中的細節搭配簡單的文字就將想法傳達給讀者。
主要繪圖媒材為色鉛筆、不透明水彩、剪貼及電腦繪圖後製。目前為自由接案插畫家,持續探索製作繪本及書籍插畫,同時也是一位繪本收集愛好者。
題本設計團隊簡介
品學堂
2013年,品學堂《閱讀理解》學習誌創刊,全力投入閱讀評量與文本的研發;以國際閱讀教育趨勢與PISA閱讀素養為規範,團隊設計的每一篇文本與評量組合,即為一次完整的閱讀素養學習。為孩子與教學者,提供跨領域閱讀素養教學教材及線上、線下整合的學習評量系統。
為推動全面性的閱讀素養教育,品學堂也走向教學現場,與各級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合作,持續為教師提供閱讀教育增能研習,同時為學生開辦營隊。期望讓我們的下一代能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選編人的話
Chapter 1 高齡社會
引言:當長壽成為日常
新獨立時代
現在不做長照,再晚就來不及了
城市與偏鄉的老後 讓長者重拾自立能力、不寂寞
誰說年輕人不做長照?從換尿管到聽照顧者吐苦水,這家咖啡館全包
入住率第一的高齡住宅!老了、失智也能冒險如「初戀」
第三人生再度燦爛
罹癌後的人生 葉金川:玩到最後一天
白髮穿搭迷倒全球八十萬粉絲 六十歲網紅夫妻bonpon做了什麼?
Chapter 2 地方創生
引言:讓地方發展得以永續
靠老屋、舊街、小農三寶,地方創生讓鄉鎮回春
不會說族語的賽德克青年,如何把家鄉變成蝴蝶天堂?
「一份留給中興新村的美好」 加拿大人不只愛上南投,還辦創生雜誌
政府、市場、服務「三不靈」!地方創生如何打通偏鄉交通?
老街上大家賣的都一樣、文創特區零零落落 地方創生兩個須知
爆紅式打卡熱點 算地方創生嗎?
Chapter 3 循環經濟
引言:環保不等於回收
循環經濟模式崛起 廢棄物華麗變身
汙染城變生態城 北九州輸出綠色成長模式
循環經濟變魔術,工廠排碳竟能做乾冰、可樂?
荷蘭打造 循環經濟新矽谷
甘蔗渣吸管很環保?救海龜前,恐先變循環經濟災難
後疫情時代新哲學:夠了就好
企劃源起
推薦文 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改變
推薦文 為孩子培養改變未來的能力
推薦文 青少年改變未來世界的寶典
選編人的話
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對世界好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面對大自然的變化,面對身邊的人事物,能夠吸引我們目光並引起思考的事情很多。不僅是好奇,困惑也是,當事物會引起我們好奇,有可能是這個現象首次被發現,也有可能是現象與過去的經驗相衝突,進而讓人困惑了。對外在世界的好奇或困惑其實是一種生物生存的本能,隨時注意環境的情形,才可能趨吉避凶。或許因為我自己是個對外在世界容易好奇又喜歡探究的人吧,所以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或是培育學生,也不覺有異,然而,隨著教書年資越來越久,便發現學生無論學業表現好壞,具有好奇心且樂於探究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當學習不再是以培養認識、探究世界的能力與因應態度為目的時,快速取得結果與只關注標準答案的成長模式,造成了孩子們逐漸失去對於世界好奇與困惑的能力,更別說是關注這個世界的變化,甚至是惡化。這些關乎全世界發展或存亡的重要議題往往是大小考試的素材,了解這些議題很可能只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表現,當議題與年輕學子間只剩下這種接觸的可能與原因時,對於議題的無感便是自然的事情了,但這樣的無感卻可能帶給環境、他人與自己莫大的危險。
我們不能不給孩子們認識真實世界的機會,因為這些都與他們的現在和未來息息相關;我們也不能不培養孩子面對這些問題該有的能力與態度,因為那將使他們無力去因應例如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乾旱洪災、海洋資源枯竭、糧食或其他資源分布不均等全球性的挑戰,別說生命意義的實踐可能無法達成,連生存都將遭遇威脅。在陪伴各地學校發展課程的經驗中,常聽到校長與老師分享,地區農業經常因為哪些商品比較熱門,大家就一窩蜂全部改種,缺乏永續發展的思維,得面對大環境不確定因素。這類的問題存在於我們與孩子的生活周遭,只要用心就能發現。
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接觸議題,是最容易讓孩子們有感的方式,因為這些現象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場域或問題的描述是熟悉的語言,唯有深刻認識議題,認同意義與重要性,才有可能願意面對它,真正解決衍生的問題,參酌地區的獨特性,試圖找到新的實踐方式。這也是現今許多協助地區發展的NGO、NPO和社會企業所努力的,透過社會設計找到新的可能,比如青銀共居。
教育現場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帶著學生關注在地重要議題,其中又以偏鄉學校最為積極,因為偏鄉的變化快且明顯,讓人無法不正視與因應。偏鄉學校不僅教授課綱規範的內容,更將在地發展放在心上,思考著如何讓孩子們對自己的故鄉產生認同,未來才能承擔地區的發展。因此,偏鄉的孩子在求學階段便有機會真正認識所在的土地——過去與現在,美好與獨特。或是因為有急迫的威脅,才讓這些地區學校積極的將這類議題放入課程中,然而,那些還未正視的家庭和學校呢?
基於這樣的初衷,本書從全球議題中,選擇三個對於臺灣重要的主題,分別是「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議題不是單一面向的問題,不同議題間經常是相互關聯的,這些議題的產生有其發展脈絡、環境條件、政策擬定、科技演進等,涵蓋的領域包含社會、自然、科技、健康、數學等,解決歷程更可能加入語文、藝術等領域的專業與能力。其中人、事、物的探討如要透澈,不僅是要有可信與豐富的文獻蒐集、詳盡的場域實察與深刻的人物訪談等,對於取得的所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進而系統思考,確認各項因素間的關係,定義真正的問題,接續為了找出合宜的因應之道,再進行一次有關於解決問題的資料搜尋、組織、分析與系統思考,發想新的可能。這樣複雜的議題探究很難在一本書中說得完全,因此本書僅呈現資料素材,期望作為接觸重要的議題的一扇窗或一把鑰匙,開啟讀者的認識與興趣,能持續關注這些議題,甚至在現在與未來投入改善或解決這些議題的事務。
本書選文都來自於雜誌報導,讓以學生為主的讀者及早接觸這類不熟悉的主題與文本型態。選文面向與次序安排分別是「議題背景與緣由」、「議題在臺灣的現況」、「國內外實例」與「不同立場的看法」,客觀的提供議題的基本資料與不同立場的觀點,在了解發展與緣由後,比較不同立場的想法,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
據此,第一個單元「高齡社會」包含八篇文本,依序為「背景說明—高齡社會的產生」、「政策說明—長照2.0」、「實務說明—城市與偏鄉的老後」、「共好實例—有本生活坊」、「他國實例—高齡住宅」、「及早因應—第三人生」、「因應態度—玩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因應態度—網紅夫妻」, 第一篇是說明全世界與臺灣高齡化的產生與趨勢,第二篇與第五篇則是對於臺灣的現況做了政策、政府與民間實務的說明,第六篇到第八篇則談到不同的人如何面對高齡生活,讓讀者對於高齡者有不同的認識。
第二個單元「地方創生」包含六篇文本,依序為「背景說明—人口外流」、「實例說明—家鄉成為天堂」、「實例說明—整合連結」、「現況說明—解決問題」、「發展關鍵—文創特區的現況」、「發展迷思—打卡熱點」,第一篇與第二篇說明地方創生的產生及面對的挑戰,第三篇到第四篇則以兩個不同取徑的例子,了解地方創生的樣貌,最後兩篇則提出目前已經看見的隱憂與迷思。
第三個單元「循環經濟」包含六篇文本,「背景說明—華麗登場」、「演變說明—都市的未來」、「我國實例—你的垃圾我的商機」、「他國實例—荷蘭的循環經濟」、「關鍵爭議—真的環保嗎?」、「其他思維—夠了就好」, 第一篇與第二篇分別談到循環經濟產生的背景,並以日本北九州的發展為例,了解循環經濟發展的歷史與影響;第三篇與第四篇分別以臺灣與荷蘭的實例,說明目前實際發生的情形與好處;第五篇與第六篇則對於循環經濟提出不同面向的思考,認為循環經濟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為了引導讀者更深入思考,每一篇文章後也提供一組思考問題,每一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廣泛理解」的問題兩題,引導讀者仔細思考文本文句或段落間的理解;第二層是「統整解釋」的問題兩題,引導讀者思考文本整體的意義;第三層是「省思評鑑」的問題一題,引導讀者思考文本意義與自身的關係,進而產生反思或行動。這些問題除了可以提供讀者自己思考外,也適合用來親子之間共學,更能夠作為教師課程教學運用。
本書有幾種運用方式:第一,學生自行閱讀與思考問題;第二,親子共讀與討論問題;第三,班級閱讀與討論問題:第四,作為學校彈性學習課程或是選修課程的內容,每週討論一篇,可規劃為一學期的課程,教師也可以結合主題,請學生延伸搜尋資料,將本書作為探究議題的閱讀與討論教材;第五,選擇其中一個單元作為學校彈性學習課程或是選修課程的主題,將本書作為認識主題各面向的閱讀與討論教材,請學生延伸搜尋資料,由教師或學生提出課程要解決的問題,產生實踐行動。本書可依據不同目的,自學、共讀或成為課程都能靈活的運用,藉此擴大學生對於議題的認識、感受與重視。
透過本書開始接觸全球或在地議題只是個開始,生於這個時代的我們,都已經是全球公民,生活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無論是氣候、經濟甚至於疾病等,都已經不只是單一國家的事情。所以應該要如何讓自己在全球脈絡下自處呢? 第一,睜開「眼」:當我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對於社會、國家或國際的重要事件或議題不在乎,我們將可能在掌握訊息不足的情形下,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或恐懼,也可能過於樂觀或無感,或做出不完整的理解與判斷。
第二,打開「心」:生活中存在多元文化也是全球化下的必然,即便在臺灣,也有許多族群,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國家或不同立場的人,以合宜的方式互動,並能進一步尊重、關懷或欣賞他人。第三,轉動「腦」:資訊大量產生下,因著社群媒體與物聯網的發展,資訊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已超乎想像,正確的知識來不及擷取,假資訊也難以辨別,培養思辨力是明智生活的關鍵。第四,放開「手」:全球化的挑戰下,人們面對的是過去從未出現的變化,僅僅以已知的知識無法因應,更需要透過實作,勇敢嘗試,才可能找出創新的解決方式。
接觸真實的世界,準備好我們的眼、心、腦與手,改變認識與回應世界的方式與目的,便邁開成為全球公民的步伐。
推薦文
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改變
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
在大學教書已經超過二十年。這些年來,我看到許多年輕人對於我們社會的種種問題是關心的。在他們之中,有的人會願意採取行動來試著解決這些問題,這很可貴。但也有更多的人,是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然後對這問題重重的世界,充滿無力感。
從某個角度來說,年輕人會有這樣的無力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接下來二十年,臺灣社會要面對的種種挑戰跟問題會越來越多,而且,挑戰一個比一個大。如何讓大家對於這些問題能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如何讓大家有信心,認為這些問題是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的?我認為這樣的意識,對我們社會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對我們的下一代而言,尤其如此。因為只有當我們的下一代對於未來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且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想法跟自信,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希望。反之,若我們的下一代對於未來的問題不甚了解,對於未來只有滿滿的無力感,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前途的。
這是為什麼,當我看完藍偉瑩老師所編著的《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光是從書名,就道盡其意旨:談未來、談世界,讓大家了解未來世界的問題與機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有「我」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信心!
在這本書裡,談到許多臺灣已經或是即將遇到的高齡化、城鄉差距、環境永續等重大議題。這些字眼雖然一天到晚出現在報章媒體上,但對許多大人或是中小學生而言:「啊,就只是字眼而已。」,其實很無感。
但透過這本書的選文,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這些議題的真實樣貌,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些議題,不再只是媒體標題的字眼;而是許多活生生的案例、故事出現在我們眼前。看了以後,會讓大家開始對這些議題很有感!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是只談問題而已。如果談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卻都沒有解方,那豈不是讓人對這世界感到更加無力嗎?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書中除了談這些議題的嚴重性外,更報導了臺灣許多人在解決高齡化、城鄉差距、環境永續這些議題的種種想法、點子,跟他們投入的心力。
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了許多人努力改變這世界的故事:不管是用新經營模式照顧長者開咖啡店的教授與社工店長,或是返鄉投入社區營造帶動家鄉的原民子弟,或是達成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可能任務的石化廠,這些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存在!讓我們覺得這世界是有機會變得更好的,這世界是有希望的!
臺灣的未來,有許多的問題跟挑戰,都需要我們跟下一代同舟一命,一起面對、一起努力解決。《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推薦給您跟您的孩子(學生)。
看完後,讓我們一起挽起袖子、一起努力讓這世界變得更好!
為孩子培養改變未來的能力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
大多數人認識的藍偉瑩老師,是在教學工作坊中,帶領各級教師在貼滿便利貼的牆上,逐步梳理學校願景,描繪學生圖像或是建構課程地圖的形象。又或是在她的著作中,跟隨她對教育問題的觀察與思考,釐清當前教育困境與機會,從正在改變中的教育現場,重新相信我們的教育正在往更好的路上前進。特別讓我敬佩的是,她為了更深入且長遠帶領各地區的學校落實教育改革,所以毅然辭去體制內的教職,成立瑩光教育協會,在教育體制外整合各界資源,派任專業教師入校陪伴,讓偏遠地區的學校,有能力發展優質的教學,照顧好每個孩子。
聽到偉瑩老師在幾乎難以分身的行程中又完成一本書時,一方面佩服她對教育焚膏繼晷的付出,也特別期待想拜讀她的第三本書——《晨讀10 分鐘: 未來世界我改變》。
偉瑩老師前兩本書,第一本是為教師所寫。第二本書,是為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所寫。這次第三本書,是為學生的閱讀與議題探究學習而寫,並且有一個關鍵特色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偉瑩老師在這本書中,以自己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思維,作為此書撰寫與編輯的脈絡。選擇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一○八課綱的八大領域課程所融入的十九項議題中「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個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編選合於議題,卻又反映不同面向的文本,提供給讀者在議題中多元探究的材料,進而培養立體化、脈絡化、系統化的閱讀與思維能力。例如在「高齡社會」的議題下,提出一個真實的情境: 「當長壽成為日常」,藉由不同的文章,開展廣泛的閱讀,思考這情況後續會面對哪些問題?對社會結構帶來什麼改變?目前高齡者如何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其子女如何因應上有高堂,下有幼子的生活雙擔?社會工作者看見什麼問題?對於長照需求日益增加,現在的系統可以應付嗎?如何補強?這些問題若發生在偏鄉,又要如何解決?高齡者自身會願意被視為社會負擔嗎?是否已經有高齡者開始組織起來,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做了什麼?……這樣開闊的閱讀與學習,脫離過往課本上單薄的基本知識記憶,而是接軌真實情境、真實生活、真實問題的探討,讓學習與生活建立同軌並進的具體實踐。
《晨讀10 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解讀為是一本有三個主題的課程設計。參加過偉瑩工作坊的老師,可以從書中看到偉瑩老師如何將教學目標,以閱讀材料的選擇,落實成為可以在教室中實現的課程。我自己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同在,問題與答案相生,深化與開展相應,學習與生活相連的細膩構思。即使單純將它當作是一本議題導向的專題報導,也是充滿探究與開拓新視野樂趣。另外值得一提,這書中沒有特別強調,但敏銳的讀者可以感受到,「問題意識」貫穿書中多數的文章。這是目前議題導向的閱讀與教學中學生與老師都要培養的態度,才能讓議題得以展開與深化。
未來世界是一團渾沌,卻又足以想像。但結果是必然的還是一切未定?是充滿良善與光明所構築的烏托邦,或是失去信仰與希望的反烏托邦?無論未來世界是什麼面貌,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世界決定於我們現在所走的每一步。
我們常說:「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但我認為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因為,孩子是帶著我們給他的教育去創造未來。從這觀點來看,或許我們才是改變未來的主人翁。因此,想改變未來,就讓孩子閱讀偉瑩老師這本新書《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讓閱讀成為一堂議題的探究實作課,讓改變未來的能力可以被擁有,讓孩子成為未來真正的主人翁。
青少年改變未來世界的寶典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在【晨讀10分鐘】系列書籍中,《未來世界我改變》的內容最「硬」, 卻也是現在學生最需要、與大考素養題最相關的一本。
本書包括「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等三部分。三大主題湊巧與近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青銀共居」、「我想開一家XX的店」、與「我們這個世代」等試題完全契合。
然而,這幾年會考作文的成績呈現江河日下之勢,滿級分的比例從一○五年度4972人(占比1.83%),一○六年度2561人(占比1.05%),一直掉落到一○八年度1304人 (占比0.61%)、一○九年度的1588人(占比0.77%)。學生之所以無法寫好這些題目,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背景知識」。
然而看完這本好書後,學生們會知道臺灣在二○二六年,因為有百分之二十人口超過六十五歲,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會理解「社區營造」是「大家來花錢」,而「地方創生」是「大家來賺錢」;除此之外,學生更能認識「循環經濟」,知道那是解決全球暖化、以及讓臺灣在未來不致成為垃圾島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本書將「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個面向做量化、系統化、與本土化的整理,非常適合由老師引導全班閱讀。此外,因為有「閱讀理解」專家——「品學堂」團隊,負責設計素養題本,可以幫助學生統整重點。如果同學們願意花時間閱讀,對未來考試素養題的理解,幫助一定非常的大。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顯學的年代,這樣一本可以從個人、地方、擴及產業發展,且具有宏觀視野的書本出版,不啻是師生之福。非常期待全國青少年閱讀之後,因為有了知識與素養,可以自信滿滿的說:「未來世界,我來改變!」
第一章 高齡社會 引言:當長壽成為日常 渴望長壽一直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閱讀歷史或神話故事時,更常出現關於追求長生不老藥的片段。無論是生活的習俗或禁忌,過年的吉祥話,都反映著內在的擔憂。害怕死亡,除了是不想失去所擁有的,更多的應該是害怕面對未知的狀態,死亡後的世界是什麼。當醫學越進步,人們離死亡相較於過去又更遠了,即便真的生病了,醫療的進步也能夠醫治或延長存活時間,因此,彼此面對死亡,更實際會面對的其實是「老化」。 年紀漸長是生命的必然歷程,關於變老這件事可以用幾個不同的詞彙來說明:「老化」、「高齡化」、「樂齡」、「活躍老化」,「老化」和「高齡化」談的是客觀事實,身體功能退化,年齡增大等,這些無關評價,只是描述狀況。「樂齡」和「活躍老化」則是在期待長者有更好的生活下被定義的。長者活得如何與我們何干呢? 2018年臺灣的老年人口數第一次超越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預計到2026年,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20%,臺灣也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老年人。甚至到2050年時,臺灣的年齡中位數將達到56.2歲,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高齡化成為我們的日常,關注這個議題不是在解決現有的問題,更是在預備我們的未來,如何因應這麼高比例的高齡社會,是一大挑戰。 年輕人在還沒有面對高齡親人的照顧問題之前,多數對於高齡化的議題是不太關心的,而平時身邊的長輩的互動或關注也有限,對於臺灣有哪些相關政策就應該更無所知了,殊不知這個問題如同少子化一般都是臺灣至關重要的事情。當出生率降低,則表示未來勞動人口的下降,當高齡人口增加,則每位成人平均要照顧長者的人數便會增加。成年人作為國家主要生產力來源下,同時承擔照顧下一代與上一代的責任,要能夠有好的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就相對困難了,這還不包含當整個國家需要耗去相當的人事物在此議題上所帶來的潛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