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沒事教室(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賈桂琳‧伍德生獻給當代之作)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賈桂琳‧伍德生獻給當代之作)
2020年國際安徒生大獎、紐伯瑞文學獎、林格倫兒童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賈桂琳‧伍德生獻給當代之作
當大人把生活變得更糟,
六個孩子,在一間沒有老師的教室,
等待他們的是怎麼樣的未來?
▍內容簡介
老師要我們每星期去一次「沒事教室」,
在那裡,六個全校最邊緣的孩子坐在一起,
在那裡,什麼話都可以說,
在那裡,要聽別人的煩惱……
老師找來海莉和其他五個陌生的同學,請他們每星期五到「沒事教室」——這裡不用考試、不用寫作業,只要圍成圓圈坐著聊天,直到下午三點。
爸爸不在身邊的海莉,失去了母親,現在,連唯一照顧她的叔叔也即將離開。當老師說「無論如何,你們要照顧彼此」,海莉很困惑:她還不了解母親離開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埃斯特班的父親因為移民身分被逮捕,一家人可能會被迫分開,還有艾胥頓經常被高年級欺負,只能默默忍受,阿莫瑞則是懼怕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新聞中遭警察射殺的少年……大家不但各有心事,還起了爭執——一群連自己都照顧不來的人,如何守護彼此呢?
擔任過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的賈桂琳‧伍德生,自述本書正是為今日而寫。當大人把生活變得糟糕,六名同學傾聽彼此的心聲,也回溯自己的傷疤,唯有「故事讓自己變得堅強」,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溫柔之書。
▍溫暖推薦
吳在媖 兒童文學作家
李崇建 作家
林美琴 作家、閱讀教育講師
林怡辰 閱讀推廣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家盈 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負責人
許慧貞 明義國小教師
楊俐容 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葛容均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謝春貞 土城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書籍特色
1. 討論種族、階級議題時的絕佳讀本,每個人都該一讀的重要書
作者將多元、深刻的政治、社會議題融入故事情節,包括:種族、移民、階級、家庭等問題,六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讓讀者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自己身處的世界。
2. 承接青少年成長時期的不安
書中角色們面對失親、霸凌或歧視等不同的生活困難,展現不安、恐懼或憤怒,「沒事教室」給了這六個原本隱藏內心世界的孩子自由說話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彼此傾聽、互相支持。
3. 展現「故事的力量」
本書用溫柔的文字,傳達出「故事」能夠為青少年帶來的力量,透過訴說與傾聽自己與他人的故事,來化解歧見、釋放恐懼、感受希望。
4. 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不可錯過的傑作
榮獲各大文學獎肯定,並在2020年得到國際安徒生大獎的賈桂琳‧伍德生,用文字串連起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世界不可分割的關係,讓讀者在故事中重見平等、包容、互助、原諒等珍貴的價值。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以上
*關鍵字:家庭、友誼、多元文化、移民、種族、身分認同、霸凌、反歧視
*領域: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好評推薦
星期五的5 0 1教室,是支持,是歸屬,也是希望……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書,看見少年們的力量。──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這六個孩子由面面相覷到交付彼此心事的過程,實踐了在不同小說中追求對話與理解的作者,希冀能找到的某種真正的傾聽與理解。──黃筱茵(本書譯者)
許多扣人心弦的橋段,很深刻,那的確都是青少年獨有的態度和反應;從一個沒事教室裡醞釀的每段生命故事,都是直指自我的核心價值。──陳家盈(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負責人)
在這間教室,沒看到學生共同產生憤世嫉俗的自毀效應,卻往正向的大道走,這跟孩子訴說的話題十足有關,孩子們到底在這間讓人安心的教室說了什麼?有哪些觸動人心的話呢?你一定要看……──謝春貞(土城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伍德生在這部作品中,再次展現她一貫細膩的敘事風格,以及對於重要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檢視。──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伍德生在這部動人的小說中,讚揚對人類有益且不可或缺的價值,包括:同情、理解、安全和自由。作為詩人和說故事大師,伍德生用精鍊的語言去表達書中角色的情感,並深入探詢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本小說展現了美國政治和社會議題如何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這本書將在讀者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記。──《出版者週刊》星級評論
伍德生講述了一個團體共同成長的強大故事。書中角色建立關係的過程顯而易見──他們非常真實的去討論個人和全球性議題。這本書用精巧的文字和清晰的敘事,講述一個令人傷心又充滿希望的故事。這是一部不同凡響且正逢其時的作品。──《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這本書中有神奇的魔法,伍德生為新聞事件添加詩意和回憶,使它們變得更加栩栩如生,並藉由理解和愛來減輕書中角色的創傷。海莉的生長歷程交織在整本書中,吸引著讀者的關注。隨著這些孩子逐漸成為彼此的避風港,作者巧妙的告訴讀者,如何找到人與人之間所需的牽繫。──《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伍德生以公平、家庭、友誼和勇氣作為故事主軸,用悠然感性的文筆和回憶的散文敘事講述這個故事。這本精采的小說出版得正是時候,每個圖書館的書架上都該有一本。──《學校圖書館雜誌》星級書評
作者簡介賈桂琳‧伍德生Jacqueline Woodson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目前和家人一起定居在紐約。曾在種族隔離社區長大的經驗,讓她善於用故事講述深刻的社會議題,將移民、階級、性別、種族等題材昇華為充滿藝術性且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代表作包括榮獲科瑞塔.史考特金銀牌獎的《其實我不想說》、獲美國夏洛特‧佐羅托童書獎的《每一件善良的事》,並以《圖帕克與福斯特之後》(After Tupac and D Foster)、《羽毛》(Feathers)、《自由之路》(Show Way)多次獲得紐伯瑞獎,近期作品自傳式小說《棕色女孩的夢》(Brown Girl Dreaming)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大獎肯定。伍德生曾獲頒林格倫兒童文學獎,獲選為第六任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以及美國NAACP協會年度卓越青少年文學獎章。二○二○年獲得國際安徒生大獎殊榮,評審認為她的作品「文字優美有如詩歌,角色富含生命力並充滿希望,對話精妙,讀來栩栩如生、貼近真實,給讀者豐富的閱讀體驗」。伍德生認為「故事會帶我們走進意想不到之處,遇見意想不到的人」,而她的作品帶人們重新審視世界,學會對生命的尊重與理解。譯者簡介黃筱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班〈文學組〉學分修畢。曾任編輯,翻譯過繪本與青少年小說等超過兩百五十冊,擔任過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審與九歌少兒文學獎評審等,並為報章書本撰寫許多導讀文字。近年來同時也撰寫專欄、擔任講師,推廣繪本文學與青少年小說。從故事中試著了解生命裡的歡喜悲傷,認識可以一起喝故事茶的好朋友。繪者簡介六十九聽不見的插畫家——六十九於生活、歷史文化的觀察與想像,畫出簡樸與滿足的幸福感。
讀完了《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非常喜愛,也非常感動,讀完的當下並沒有將書闔上,因為我又再重複讀了兩次! 許多扣人心弦的橋段,很深刻,那的確都是青少年獨有的態度和反應;從一個沒事教室裡醞釀的每段生命故事,都是直指自我的核心價值。文本裡頭的孩子都是我們會遇見的少男少女,因此能夠推薦「他們」的故事,我感到無比榮幸!
──陳家盈(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負責人)
看這本書像喝酒般,情感面慢慢醞釀散發,後勁真的很強。
這故事發生在美國,這是一個讓人覺得可以翻轉人生,可以實現夢想的國家。但這塊土地跟世界的許多角落一樣,幾乎都上演相同的問題──非法入境、種族歧視、霸凌、學習不順、親人入獄……
拉雯老師的班上有幾位學生,分別遇到上述困境,拉雯老師非常有智慧與勇氣,她知道若讓成人來主導整個輔導的歷程,學生未必全然卸下心防,輔導成效有限,她大膽的設立「星期五的沒事教室」,讓孩子自己來走出心理焦慮與不平衡的危機。在這間教室,沒看到學生共同產生憤世嫉俗的自毀效應,卻往正向的大道走,這跟孩子訴說的話題十足有關,孩子們到底在這間讓人安心的教室說了什麼?有哪些觸動人心的話呢?你一定要看……
──謝春貞(土城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名家導讀一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守護你我的地方
文/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拉雯老師說,每天都該問問自己「如果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我會幫忙守護其他人嗎?我會成為另一個需要庇護的人的港灣嗎?」這句話,呼應了這本書的英文書名──Harbor Me。
每星期五的下午兩點到三點,六位特殊的孩子──埃斯特班、提亞哥、荷莉、阿莫瑞、艾胥頓、海莉,齊聚在501教室,沒有大人在旁,一個小時內,什麼話都可以說,沒有人會評論,想做什麼都可以。因此有了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星期五的沒事教室》。
星期五的501教室,裡面沒有大人。
星期五的501教室,六位十一、十二歲心裡有傷的少年與少女。
星期五的501教室,拉雯老師說:「我不會聽你們對彼此說的話,這是你們的時間、你們的世界、你們的空間。」
孩子,可以有完全的自由嗎?
每一位孩子,成長的過程,幾乎全天都在老師或家人的眼皮子底下。
這裡是美國耶,應該是自由的土地吧,可是我們自由嗎?才怪,我們走到哪裡都踩到規則。不准跑、不准罵、不准玩、不准大吼大叫、不准熬夜……大人才是自由的人……
特殊的孩子,六位。
有人願意給他們完全的自由嗎?
要完全信任,才可能放手。
這群少年與少女有的是非法移民、有的是原住民、有的困在種族歧視跟霸凌裡、有的父親在監獄、有的失去父母親……他們其實還年輕,卻要學著接受,事情可能在一分鐘內發生變化──當你正在桌上擺放餐盤時,電話響起,帶來了壞消息。
對他們來說,被批評、責罵跟排擠都是日常,每天占據心頭的,常常是恐懼、煩惱、憤怒與憂傷。在學校,每天都像在參加一場節節敗退的比賽,假裝不在意自己的學業成績,但其實很在意。在一般教室裡,打開書,可是不曉得有沒有人能讀進一個字。
星期五的501教室,一開始,他們是抗拒、不知所措的。靠自己慢慢摸索,呼吸著501教室安全的氣息,漲滿的情緒與傷痛,才逐漸流淌出來……
星期五的501教室,六位躲在自己心裡房間的孩子們,嘗試對彼此伸出一點點觸手。星期五的501教室,六位孩子們,傾聽彼此不想跟外人說的故事,默默守護彼此的傷口。當你說故事的時候,就像在釋放你體內所有的恐懼。說吧,說吧,就在星期五的501教室。
本書作者賈桂琳‧伍德生藉這本書寫出了美國的社會現象,也寫出了孩子潛藏的心聲,一個個在星期五的501教室說出了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將501教室變成一個錨,定住了六位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勇敢面對外界的挑戰。
星期五的501教室,是支持,是歸屬,也是希望。因為你的故事,我感覺到一些希望。真實人生故事一個一個被揭露,被聆聽,座位的圓圈慢慢變小,椅子比以前靠得更近,孩子們逐漸展露微笑。
在這個對孩子們來說還不太了解,卻要每天面對的世界裡,星期五的501教室,是他們合力創造出來的避風港,能夠如此,都是藉著孩子自己的力量。
相信孩子的力量,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吧!這幾年我倡導「99少年讀書會」,核心宗旨就是給孩子自由選書、自由討論的空間與權利,大人不干涉,讓孩子們自己做主。現在全省五十個以上的少年讀書會,孩子們用他們的參與,一再證明──大人的介入真的沒必要。
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書,看見少年們的力量。
名家導讀二
將每一個故事刻印在自己心上
文/黃筱茵(本書譯者)
故事、故事、故事……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行走,可是有多少故事真的被聽見?翻譯《星期五的沒事教室》對我來說,是一段將埋藏的故事從角色的心底翻找出來,努力傾聽,然後把每一個人的故事刻印在自己心上的過程。非常安靜,因為需要用力聆聽;也非常喧囂,因為我明白故事之後,還有故事……
安徒生大獎得主賈桂琳.伍德生用這部細膩如詩、目光清明的小說,訴說夾繞在美國歷史與文化地層中的不公與矛盾,還有每個人的生命中,想要被聽見的聲音。故事的結構看似簡單,觸及的議題卻相當廣泛:美國夢畫出的夢幻泡泡,對有些人而言是不是可見卻不可及呢?嚮往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世界,是不切實際的渴望嗎?故事快樂的結局啊,真的存在嗎?
在小說裡,包括敘事者海莉在內的六名十二歲學生,一起被分到拉雯老師的班上,在老師指定的星期五下午一個小時的時間內,聚在由舊美術教室改成的501教室,使六個人的生命深刻的交會。在一般的眼光下,他們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可是六個孩子由面面相覷到交付彼此心事的過程,實踐了在不同小說中追求對話與理解的作者,希冀能找到的某種真正的傾聽與理解。
海莉在沒事教室用錄音筆錄下每一個人深藏心底的故事。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與家庭,有來自多明尼加的移民,有從外州搬來布魯克林的波多黎各孩子,家境、國籍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卻都在「沒事教室」這個只專屬於他們六個人的空間與時間裡,學習到各自生命中重要的事。
爸爸在年幼時就因故入監服刑的海莉,作為故事的敘事者,自己就面臨一段困難的從壓抑到接納與說出的過程。在逐漸鬆開心防的歷程裡,海莉常思索自己與其他人腦袋裡上鎖的房間究竟都放了些什麼。她學著觀察自己,也竭力理解他人。這樣的經歷儘管非常艱辛,卻是每個人必須盡力面對的功課。
小說的原名Harbor Me,若直譯成中文是「守護我」的意思。作者藉由角色們曲折的心事,以及欲言又止、最後終於道出的話,反覆探問的,是作為理解彼此的命運共同體,我們是不是願意真心守護彼此?當歷史總為了各種政治正確的因素而埋藏從前發生過的人與事,甚至壓制各種亟欲說出的細小聲音,我們願不願意用誠實真摯的心傾聽,守護這種種被壓迫的、不同於主流或大眾的,或是自成一章的生命故事?你,願意原諒,並且繼續細聽與你並肩而行,或擦身而過的每個聲音嗎?
名家導讀三
族裔故事的重量
文/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繼《其實我不想說》、《棕色女孩夢》等諸多作品後 ,獲獎無數的非裔美籍作家賈桂琳.伍德生於二○一八年再度為兒少與世界出版了一部動人的作品。不論是撼動人心的原文書名Harbor Me,又或是惹人好奇且閱讀過後耐人尋味的中譯書名《星期五的沒事教室》,伍德生在這部作品中,再次展現她一貫細膩的敘事風格,以及對於重要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檢視。 這回,伍德生構想了一組六位國小高年級生,被學校實驗性的安排於每週五下午帶至「美術教室」(實為the ARTT Room,即A Room to Talk之縮寫),讓他們在沒有成人監聽或在場的前提下,各自述說他們的心事。
孩子們真是心事重重啊!在這部作品中,有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埃斯特班,時刻擔心並牽掛著因非法入境而遭逮捕入獄的父親;來自波多黎各的提亞哥歷經與媽媽走在街上使用西班牙語交談卻被「美國人」怒斥「這裡是美國,講英文」的遭遇;因身為「富家女」的荷莉而承受排富之意識形態上的排擠(亦為一種霸凌);向來喜愛饒舌的阿莫瑞傾訴因「長大了」不僅無法再如年幼時毫無顧忌的投入父親懷抱,且因其非裔美籍的身分,而被顧忌族裔關係之緊張敏感的父親告誡不許再玩玩具槍的成長心聲;身為白人小孩置身於多數為黑人之環境地盤而遭霸凌的艾胥頓;當然,還有紅髮褐膚的主角海莉,終究須得面對其混血之裔的身分並學習諒解父親因酒駕而導致車禍的生命故事等等。
伍德生於這部藉由多元兒童視角並以兒童本位進而發聲的作品,再次揭露美國非但難以成就「文化大熔爐(the Great Melting Pot)」,就連作為族裔「沙拉盤(Salad Plate)」,其箇中滋味亦是難以吞嚥。伍德生從未想要孩子們──以及成人端──毫無自覺的吞嚥這盤難吃的沙拉!而這部作品生動細膩的彰顯兒童同樣有話要說,孩子們亦有話語權,成人們應當多加聆聽孩子們的心聲,感同身受的體驗他們的境遇,尤甚者,了解孩子們心目中的「理想國」。那個理想國度,不論在當代的世界何處,都應是真正自由的,一首詩能夠容納不同語言的書寫及朗誦,歷史與族裔根源不該被遺忘,兒童可以關起門來,不受成人的監聽與監控,敞開胸懷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
然而,族裔的多元包容真是容易被說得輕巧,甚至成為自欺欺人的國家口號。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發生在美國、發酵於全球的「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抗議活動,足以讓我們熱愛、誓死也要守護的臺灣從中取鏡。究竟是為什麼讓「省籍情結」在臺灣從來就無法成為「過去式」?臺灣也有臺灣自身的歷史傷疤,這些傷痛究竟要到何時且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癒合?我們亦有移民與移工的事實,但平心而論,臺灣人民是如何看待、對待移工和所謂的新住民以及他們的子女?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倘若臺灣也施行「星期五的沒事教室」,我們會聽見什麼樣的兒童心事與心聲?
筆者由衷慶幸小麥田出版社為臺灣大小讀者引進並翻譯了這部作品,並真心期盼臺灣作家、教育體制,甚至臺灣社會也能夠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這將會是個挺好的開始!
「放下你們的鉛筆,跟我來。」 我們六個站了起來,身上的學校制服是白襯衫加上深藍色的長褲或裙子。我們可以搭配任何自己想穿的夾克、鞋子或褲襪。那天我穿了藍白條紋的褲襪,荷莉的褲襪上則是有紅色的星星。 …… 拉雯老師說:「帶著你們的書,今天不會再回這間教室了。」 我們拿著自己的東西,跟著拉雯老師在走廊上前進。 拉雯老師拿出她的手機說:「大家笑一個。」照片裡,荷莉和我緊緊牽著手,我們的褲襪看起來比什麼都顯眼。阿莫瑞的連衣帽往上拉起一半,提亞哥、埃斯特班和艾胥頓都沒有看鏡頭。現在這張照片貼在我的冰箱上,照片裡的我們看起來都好嫩,臉頰還帶著嬰兒肥,制服的襯衫沒有塞進長褲或裙子裡,提亞哥的球鞋鞋帶還鬆開了。 我們跟在拉雯老師身後,順著走廊往下走,她的高跟鞋輕輕的敲擊地面。我想說不定有一天我會長大到可以穿上帶著小小鞋跟的黑鞋,在走廊上行走時,鞋跟也會像這樣發出聲響,而且還有學生跟在我後頭,他們都有點愛我。 有兩個小孩在走廊上奔跑,但他們一看到拉雯老師就停下來慢慢走,讓我差點笑出聲來。 …… 抵達501教室時,拉雯老師幫我們打開教室門。沒人知道要做什麼,所以我們只是走進教室站著不動。教室裡很明亮,聞起來像是剛剛才清理過一樣,和叔叔用來清理家中地板的香皂有相同的味道。我和荷莉還在讀三年級的時候,這裡曾經是美術教室,但是後來有人給學校足夠的經費,在地下室開了一整間藝術工坊,所以這裡變成了普通教室。我們偶爾經過時還會對彼此說:「你記得那裡以前是美術教室嗎?」 「歡迎來到501教室。」拉雯老師說。 荷莉跑在最前面,我們其他人跟在後頭四處張望。 舊美術教室裡只有幾張排成圓圈的可掀式桌椅,和一張沒有椅子的教師辦公桌,牆上掛了一個大時鐘,還有一些以前學生畫的閃亮太陽圖畫用圖釘釘在櫃子上。 埃斯特班問:「我們要轉到新班級了嗎?」他把背包放在兩腳之間,雙手環抱著自己的手臂。 阿莫瑞已經把手臂從埃斯特班的肩膀上移開,但還是站在他的身邊。埃斯特班一發抖,阿莫瑞就把手臂放回原來的位置。我聽見他小聲的說:「別擔心,兄弟。沒事、沒事,拉雯老師不會帶我們去我們不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