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科學:走路背後不可不知的大腦機制,讓都會人更有創意、更會社交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7月

走路的科學:走路背後不可不知的大腦機制,讓都會人更有創意、更會社交

作者:謝恩・歐馬洛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4日
ISBN:978957865479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77元

  久坐不動不只對你的身體有害,更對你的大腦有害
  神經科學家告訴你走路背後的祕密

  站起來,一起走路吧!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是哪些特質讓我們不同於其他所有生物?走路,而且是兩足直立走路,比起語言、烹煮食物、使用工具等能力,更讓我們人類獨一無二。

  然而,我們的大腦會受制於身體如何活動而形塑。當你在都市生活,習慣待在室內空間,總是以車代步,久而久之你的肌肉會退化,你的大腦也會變得遲鈍僵化。反之,當你的腿開始移動時,你的眼珠也開始移動,你的想法也跟著動起來,思緒也變得更為清澈,難怪說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移動的心智」。

  換言之,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跟直立走路脫不了關係。我們是所有物種中唯一用雙足走路的,這讓人類經驗到跟這世界獨特的關係,甚至改變了我們跟這世界的關係。同時,直立走路,讓人類的身體從頭部到腳趾都出現大幅度的調整與適應。我們的脊柱垂直於地面,頂端的頭部可以自由活動。至於我們的的近親黑猩猩,則使用一種雙足型走的中間步驟,在走路時結合了手腳的並用,但這在陸地上行走並不特別有效率。

  甚至可以說,雙足走路讓我們人類走出非洲,並散布最遠的阿拉斯加和澳洲,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優勢的物種。

  在這本讚歎走路帶給我們身體和精神上的好處的書中,愛爾蘭神經科學家謝恩・歐馬洛(Shane O'Mara)說,直立走路,釋放了我們的雙手,然後以細微但重要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活動,於是也釋放了我們的思想。
      
  書中先從演化角度,談到走路的古老起源,接著從結構型態學角度,講到我們的大腦、神經及身體為了操作走路的步驟,有了飛躍性發展。最新研究揭示,為了要好好走路,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要取得平衡。再者,為了在擁擠的城市不至於迷路,還啟動我們內部的GPS系統。

  此外,走路帶來其他移動方式無法給予的體驗。在走路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緒也不斷運作,我們能更創意地思考,情緒壓力也得到抒解。更有甚者,走出戶外是一種社會粘合劑,具有社交功能。很多內心話在一起散步時袒露,很多會議在走路中完成,很多共識在遊行中凝聚。一個宜行走的都市,也會是一個有助於社交的宜居城市。換言之,走路帶來的美好經驗,有助於城市的重塑和改造。

  作者一句非洲諺語說:「如果你想要走快點,自己走。如果你想要走遠點,一起走。」走路的社交意義不言而喻,為了共同的理念和目標,人們會一起走路。走路帶來的一體感,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走路是簡單就可以做到的。然而作者提醒我們,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為了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而設計,我們正為了缺乏移動的生活付出代價。因此,我們要重新開始走路,無論是上山,或是去到公園,或只是上學和工作,也不管是漫步、閒蕩、遊晃、溜躂、遊行、健行、大步走、踏步走,走路對於個人和社會的諸多好處,開始走的人就會知道!
 

作者簡介    

謝恩・歐馬洛  Shane O’Mara

  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大腦研究實驗室教授,為該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曾任歐洲領先地位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三一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也是Wellcome Trust高級研究員和愛爾蘭科學基金會首席研究員。他寫過幾本書,包括:《為什麼酷刑不起作用:審訊的神經科學》(Why Torture Doesn’t Work: The Neuroscience of Interrogation),並撰寫許多科學論文及報章雜誌文章。他喜歡走路,只要時間允許隨時隨地都愛走路,也熱愛都市漫步。@ smomara1 www.shaneomara.com

 

前言
 
第一章:走路為何對你有好處
第二章:走出非洲
第三章:如何走路:走路的機制
第四章:如何走路:你要走去那裡
第五章:在城市中走路
第六章:身體及大腦的鎮痛軟膏
第七章:創意與走路
第八章:社交與走路
 
後記
誌謝
註解
索引
 

走路與社交 我會避開某些步行路程;我從未進行過朝聖之旅,我可能永遠不會這麼做;我從未夢遊,也希望永遠不會如此;我從未捲鋪蓋走人過,也從未走上紅地毯。我希望能避開這兩個狀況。我也沒參加過太多次示威遊行。 我生命中最棒的幾次走路經驗,都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進行的,通常是在城市中,也常在鄉村地區。其中幾次最棒的走路經驗,是在寒冷但豔陽高照的日子中進行的,一絲絲寒意避免身體過熱,陽光則讓每件事物的輪廓變得更明顯;而對話輕鬆地流過。 夜間行走可能有一點奇怪,或許有一點反社交,但它提供了某種特別的東西,特別是當你和一位朋友穿過沒有車流的安靜街道、走過櫥窗邊一瞥生命與光線的吉光片羽,或是仰望著天空,知道家中溫暖的床鋪在等著時更是如此。夜間行走,存在著某種超越世俗、讓你以不同方式觀看這世界的東西。 偉大的都會詩人湯馬士.金希拉(Thomas Kinsella)在他的史詩《夜行者》(Nightwalker)中寫道:「影子都活了起來。它們碎步快跑並搖曳著╱在表面上」。如果你自己一個人,這可能有點嚇人,但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奇妙的轉變,尤其是有伴時,平凡普通的事物此刻變得煥然一新。 而將這些步行連結在一起的,是經常不被瞭解而遭到否認的一點:究其核心,就是走路的重要社會功能。我們為了某個理想一起行走;我們為了找尋能共同分享的食物一起行走;我們為了社交理由一起行走;我們為了改變世界一起行走;我們為了幫我們自己以及彼此尋找更好的生活一起行走。 我們演化成要一起行走,而社交性的行走是有展示意圖的,傳達了我們共享意圖以及集體的目標。社交性的行走可能是最棒的走路形式,無論是為了某個共同目標行走,還是因為沒有特定地方要去,大夥就一起蹓達都是如此。 然而,我們常忽視了團體走路的範圍―—這團體可能是核心家庭、延伸家庭、一群鬼混的青少年、剛從高爾夫俱樂部離開的長者們,或是踢著正步的士兵們。將走路看成一種純然孤獨的活動,是個嚴重的錯誤。如同我們稍早看到的祖先「行走的夏娃」一般,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走路這行為,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