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人CEO的零社交成功技巧:不用口才、也不用讀空氣的溝通法,無須討好任何人也能勝人十倍。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邊緣人CEO的零社交成功技巧:不用口才、也不用讀空氣的溝通法,無須討好任何人也能勝人十倍。

作者:石倉秀明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26日
ISBN:9789865548438
語言:繁體中文

  ◎一群人一起聊天,你多半只能點頭微笑,講「喔」、「哇」。
  ◎看到上司就緊張,腦袋一片空白,更別說看著陌生人的眼睛好好說話。
   ◎做業務能衝高薪,但我口才很差、性格內向,不可能當業務。
 
  你也是這樣定位自己?
  但根據統計,美國40%的商業權力掌握在性格偏內向的人手裡,
  例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其共通特質就是:不擅長表達。
 
  作者石倉秀明,是日本新創遠距公司Caster營運長兼董事,
  他從小知道自己是邊緣人,同學、同事之間流行什麼,他從來跟不了;
  就算加入討論,也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還有一個超地雷的人格特質:不會察言觀色,也就是不會讀空氣……。
 
  但他靠特有的邊緣人零社交技巧,
  從助理小弟,一路跳槽到知名人力公司瑞可利,
  更建立全球最大的遠距公司,管理700名以上的員工。
  甚至躍上富士電視臺,(省話一哥卻)擔任節目名嘴。
 
  這個超邊緣人性格的CEO,怎麼辦到的?
  他說:不會說話就不要說、不會讀空氣就不要讀,
  過度的善解人意反而是大忌,我只做自己擅長的。
  
  ◎不善於溝通,工作如何十倍勝?
  溝通能力當然重要,但沒有目的的談話,多半是瞎聊。
  所以,他自創因數分解表達法:就算話很少,別人也能一聽就懂。
  什麼是因數分解表達法?社長依照情境一一示範給你看。
  
  至於最困難的──和初次見面的人很難聊?
  作者說他從不找話題,而是選座位。
 
  ◎聽不懂就直問,只說自己會說的話
  對方說太快或太難,聽不懂?此時只要問一句:「具體來說,你的意思是?」
  不會說話的人,不要刻意的客套。你要說「很像自己會說的話」,才不會緊張。
  真不知說什麼,你就準備一個能打動人心的故事,然後只說它。
  
  ◎職場邊緣系也能辦到的溝通技巧
  聚餐時眾人酒酣耳熱,你總是被晾在一邊?邊緣人CEO只用三句話。
  一有空檔就問大家:「要喝什麼?」、「要加點什麼?」、「吃完了?我請人來收。」
  不僅能刷出存在感,大家還覺得你很溫暖。
 
  萬一場面開始冷,你也不用焦急的讀空氣,
  作者有三個魔法問題,只要你一開口,保證對方侃侃而談。
  還是很怕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你可以側身並肩坐,外加一點小動作。
 
  開會時不擅長說自己意見?那就當主持人吧!
  面試時,萬一主考官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作者有兩個絕對不冷場的標準應答,保證對方不想讓你走,開心跟你聊。
   
  很多工作,不需溝通能力;很多人際關係,無須讀空氣,
  邊緣人CEO的零社交技巧,讓你無須討好任何人也能十倍勝。
 
各界推薦
 
  美國Give2Asia家族慈善經理/張瀞仁
  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王介安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予昕

作者簡介
 
石倉秀明
 
  1982年生於日本群馬縣。曾任瑞可利人力資源行銷單位;2009年6月,跳槽至當時僅有5名員工的求職網路公司Livesense,擔任「JobSense」負責人,僅花費兩年半就幫助公司上市,創始人也因此成為東證Mothers上市公司中最年輕的社長。之後於DeNA電子商務事業本部擔任營業負責人、新事業及人才招聘負責人。
 
  現為Caster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兼董事,僅花費5年,便建立日本第一、全球最大級的遠距工作公司,管理700名以上的員工。2019年7月,亦兼任新事業「bosyu」負責人,目標是打造每個人都能自由勞動的社會。
 
譯者簡介
 
劉淳
 
  兼職日文譯者。東吳大學日文系、東海大學日文所畢業。曾旅居北海道及京都,喜愛日本四季分明的美。
 
  譯作:《聰明女子好廚藝》、《做出第一眼抓住人心的好簡報》、《貨幣改變文明:掌握貨幣就能掌控世界》、《簡約與優雅:法國女人的生活美學》等書籍。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一 邊緣系成功人士的職場溝通/張瀞仁
推薦序二 不擅言辭也很好,只須活出你的原廠設定/蘇予昕
讀者推薦
前言 有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溝通能力
 
PART 1 我是邊緣人CEO,從不靠社交做生意
1.我會凸顯我的強項,迴避弱點
2.過度善解人意,是溝通的大忌 
3.任何事情我都提早30分鐘行動
4.我從不勉強自己創造人脈
5.抱歉,同理心是天生的……我沒有
6.不會溝通?就用別人的嘴,解決問題
7.你的年薪到底由誰決定?打破市場價值的迷思
 
PART 2 不善於溝通,工作也能十倍勝
1.溝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並非正相關
2.你得先有工作,才有人脈
3.彼此沒有目標的談話,就是瞎聊
4.我自創的因數分解表達法
5.90%的人都用錯溝通方法
6.怕生的人不用尬聊,而是「選座位」
 
PART 3 把失言變加分的回話技巧
1.想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然後只說它
2.能不見面就不見面的電話名單管理法
3.聽不懂就直問:「具體來說,您的意思是?」
4.主管要配合部屬的理解能力下指令
5.用發言筆記,看穿職場心機
6.省略客套話,單刀質問才有力
7.信任是一種加法
8.我會準備四種不同長度的回答版本
9.一張投影片,只講一分鐘
10.只說「很像自己會說的話」
 
PART 4 只做擅長的事,只說該說的話
24 同樣一句話,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
25 溝通就是增加對話與回應的次數
26 情商高的人,從不強求別人理解
27 跟人說話時我側身並肩、移開視線加上小動作
28 總想討人喜歡,是在浪費自己時間
29. 連CEO也要懂的阿德勒課題分離
30 最好的溝通,就是好好聽人說話
31 不要把精力放在鍛鍊口才
 
PART 5 閒聊是領導者的最強軟實力
32 不要認為聯絡一次,別人就能理解你
33主管如何帶人又帶心?閒聊
34 一封郵件,只說一件事
35 比防範員工偷懶更重要的事
36 最高明的差勤管理:彈性但有規則
 
PART 6 職場邊緣系也能辦到的溝通技巧
37 不擅長說自己意見的人,就當主持人
38 冷場時,你就問這三個問題
39 秒回覆不是效率,反而是風險
40 邊緣人CEO 的萬用破冰法
41 「大家最後還有什麼問題?」……你怎麼回?
42 聚餐老落單?我只做這三件事
43 線上溝通,貼圖使用要小心
44 不要試圖討好任何一個人,包括主管
45 做不到,就跟別人坦白說
 
結語  遇到不擅長的事,我直接放棄


推薦序一
 
邊緣系成功人士的職場溝通
美國Give2Asia家族慈善經理/張瀞仁
 
  人家常說:「偶像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理想類型。」你崇拜什麼樣的人呢?在打開《邊緣人CEO的零社交成功技巧》之前,我沒想過有任何職場書會以兩位棒球選手來開場,而且還不是鈴木一朗、松井秀喜(按:日本知名旅美棒球選手)這種家喻戶曉的球星。元木大介是不喜歡練習的天才選手,成名早、頭腦好、長得又帥,但後來只繳出一般般的成績,並未成為大家期望的救世主。川相昌弘就更不起眼了,長期擔任第二棒的他,專長是犧牲觸擊,也就是在他最擅長的戰術中,最好的結果就是讓自己出局。
 
  「喜歡這種球員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應該也是很非主流吧!」我在心中猜想,後來證明我是對的,本書作者石倉秀明不只非主流,甚至還有點怪咖。但他分享的經驗與策略,卻屢屢讓我無法自拔──「對,我也討厭處理職場的人際關係!」、「沒錯、沒錯,帶人累死了,而且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激勵團隊成員。」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度對著眼前的文字狂點頭,還不自覺的大聲說出:「是不是!」活像看鄉土劇對著銀幕大哭大罵的婆婆媽媽。
 
  我特別認同書中的「定位」(positioning)和專準(simplifying,集中精力在最少但最重要的事情上)策略,簡單來講就是:不會做的事就不要做、會做的事就做到最好、不確定就直接問;以前的方法如果不管用了,就換個沒做過的方法試試看。
 
  一般人或許覺得這是自我放棄或不夠圓滑,但深深體會「有些事情學不來就是學不來」的內向者如我,反而覺得這是極度聰明且有效率的方法。
 
  溝通能力不好怎麼辦?作者說,全方位溝通能力強的人,根本少之又少,與其試著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不如分析哪種溝通是你最需要的;如果真的不擅長面對面溝通,就試著用遠距或文字的方式把事情做到好。同樣的,聚餐時沒辦法炒熱氣氛、團體中不會察言觀色、不討人喜歡……這些一般被認為是職場地雷的特質,作者都有、到現在也都還是,但他想辦法避開缺點、用盡量簡化的策略解決,我覺得不僅勵志到不行,而且非常實際。
 
  回到棒球場上那兩位選手的例子,頭腦極好的元木大介後來轉任教練,也擔任球評、甚至在綜藝節目上相當活躍。他自己年輕時不喜歡練球,擔任教練後注重溝通、給予選手許多自主性的執教風格,反而讓他受到歡迎。而專長是犧牲自己的川相昌弘,以生涯533次、成功率超過九成的犧牲觸擊,寫下世界紀錄,目前在日本、臺灣都有很高的人氣。
 
  這些聰明打造自身專長和特色,在競爭激烈的職棒場上成功建立自我品牌的選手們,就是作者石倉秀明制定策略時參考的樣子。
 
  你喜歡的偶像是誰呢?分析他們的成功故事、看看他們的方法,或許也可以帶來些不同的啟發。
 
推薦序二
 
不擅言辭也很好,只須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予昕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到處演講,而之中最常獲邀的主題,就是「溝通」。可想而知,我們對溝通能力的重視程度。
 
  然而,很多觀眾都有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我是要來教「說話」的,他們會告訴我:「心理師,我很憨慢講話,請教我如何表達?」、「我很內向,不太會說話,所以工作/感情/人際失敗。」大家期待我提供各種神奇的話術,讓每個人走出演講廳後都能舌粲蓮花,好似這樣就能順利開展人脈關係,愛情事業兩得意……(美好幻想無限開展)。
 
  在溝通講座的一開始,我開宗明義的告訴大家:「說話,只是溝通的其中一個要素,而且我認為是最不重要的要素。」此時,通常會看見觀眾驚愕的神情;接著,我會和大家重新定義溝通,它不只是說話,更包含了傾聽、觀察力、同理心、對情緒的覺察、親和力、理解力、邏輯思考、共感、提問能力、表情肢體的回應等幾十個要素。
 
  所以,不會說話沒關係,有社交障礙也很好,這世界不需要那麼多談話高手,反倒需要更多懂得「傾聽」的人,真正聽懂別人的需求,或勇敢的將模糊不清的語意問個明白。
 
  本書作者石倉秀明認為,我們都無須完美、不必樣樣精通,讀不了空氣就不要讀,天生沒有同理心就做好事前準備;只要找出你所擅長的溝通方式,即便只有一、兩個也行,加以強化形成個人特色,這才是讓我們既獲得成功,又能輕鬆做自己的關鍵。
 
  另一個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是作者相當接納自己的「邊緣人」特質,打破眾人以為「有人脈,才有錢脈」或「討人喜歡,才有機會」的迷思,這同時也讓我如釋重負。因為,雖然我天生有著外向的性格,但我也非常不擅長帶有目的性的社交,光是建立人脈這個概念就困擾我多年,逼著自己去了幾次,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扭捏,而這份扭捏讓身邊人更難懂我,明明很開朗,為何那麼邊緣?
 
  看完這本書,我猜你能更接納自己的不一樣,無論內向或外向,我們都尊重自己的原廠設定,並且活出這個設定的長處;我相信,最重要的人脈是自己,當我們以最舒服的樣貌呈現在職場及生活中,自然能發揮強大的潛力,並自動吸引貴人來到生命裡!


前言
 
有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溝通能力
 
  「你有什麼樣的溝通困擾嗎?」
  在我動筆寫這本書之前,我詢問了一些人,得到了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例如:
 
  「不擅長跟初次見面的人對話。」
  「在人多的場合會怕生,無法大方開口說話。」
  「一看到上司,腦袋就一片空白。」
 
  我很了解上述這些感受,因為我也不是天生就擅長溝通的人。
  相反的,我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溝通能力之低,甚至可以說是有溝通障礙的程度。
 
  每次聽到我這麼說,許多人都會倍感驚訝。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我是新創公司的營運長兼董事,又經常上臺演講或是擔任電視節目講評等公開露面的工作吧。但其實,我真的超級不會講話。
 
  不僅無法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就連臨機應變、發表意見、很快就得人緣,當然也是做不到。
 
  即使是和員工一起聚餐,我也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就落單;每次參加人多的派對,有時也會因為怕生,甚至連一張名片都換不到。除此之外,我還曾在自己主講的活動交流會上,一個人呆呆的站在原地……。
 
  不過,也正因為我有相同的經驗,所以非常了解各位讀者所遇到的溝通難題。
  其實,許多人都誤會了一件事。
  那就是:「沒有溝通能力,就無法工作」。
 
  不會溝通,等於不會工作?
 
  「溝通能力不強,就無法工作。」
  「不會說話,就不能當業務。」
  「不了解對方的心情,就無法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既定思考,或許是因為市面上到處充斥著與溝通說話相關的書籍。
  其中,又以如何建立人際關係這類主題居多。
  於是,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把溝通能力低,和「無法建立人脈」、「不會工作」劃上等號。
  然而,依我來看,即使溝通能力低、沒有人脈,仍然可以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為了向大家傳達此理念,也才有了這本書。
 
  超邊緣人的助理小弟,為何能連續跳槽再當老闆?
 
  首先,讓我稍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兼職電話行銷(以下簡稱電銷)。
 
  我的家庭並不富裕,所以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半工半讀、靠自己賺取學費。但由於過度勞累,大三時身體一度撐不住,因此後來決定退學。之後,我成為飛特族(freeters,非典型的正職工作,例如派遣、定期契約等),開始在電話行銷公司工作。
 
  電銷工作時薪很高,而且有業績獎金,單月平均收入約有60到70萬日圓(按:約新臺幣15萬至18萬;全書日幣依臺灣銀行3月公告之均價0.26元計算)。事實上,當時就有資深同事單純是因為時薪很高,一待就是超過10年。
 
  的確,在一般公司當正式員工,除了年薪較低以外,生活品質多半也無法提升,因此我能充分理解為什麼有人寧可兼職做電銷。
 
  而我的職涯轉捩點是在工作一年後的某天。
 
  那天,我在兼職徵人雜誌,看到一篇「工作3年、獎金2百萬日圓」的廣告,是瑞可利的CV職缺(career view,瑞可利為日本人力公司,CV為其獨創的約聘員工制度),約聘期固定為三年。
 
  當下,我只覺得要是約聘期一到,能拿到2百萬就太棒了,因此連具體的工作內容都不清楚就去面試了。慶幸的是,我的運氣不錯,面試非常順利,被錄取的隔月就開始上班。
 
  只不過,我在瑞可利工作僅一年就被升為正式員工,所以最後並沒有拿到那2百萬(按:因約聘期未滿)。
 
  後來,我在瑞可利工作了4年,又跳槽到尚處草創期的求職網路公司Livesense。這次會想再跳槽,是因為我看了日本知名遊戲社群公司CyberAgent(按:日本網路廣告代理商,旗下有網誌「Ameba」等相關事業)社長藤田晉所寫的《在澀谷上班的董事長告白》(幻冬舍)。在讀完那本書之後,我對新創公司感到躍躍欲試,不過當時正值雷曼兄弟金融風暴時期,幾乎沒有公司在徵人。整體的職缺比前一年少了約70%。
 
  在如此嚴苛的環境下,依然有開職缺的就是Livesense。當時,我還想這間公司要不是超級棒,要不就是腦袋有點奇怪吧。
 
  儘管前途茫茫,但我認為這時候打算跳槽的人一定不多。也就是說,競爭者少,成功跳槽的機會相對也高,而想跳槽就得趁現在。果不其然,我順利進入Livesense工作,在那邊待了兩年半,而後擔任「JobSense」(現為Machbaito,為Livesense旗下的打工求職網)負責人。
 
  接著,我又跳槽到DeNA(按:日本網路公司,創立之初以電子商務起家,現在營運範圍涵蓋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娛樂)。
 
  坦白說,在Livesense工作很自在,但同時也讓我開始掙扎:這樣待在舒適圈真的好嗎?我還是想試試看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
 
  當時,正值社群遊戲退燒期,許多在各產業有亮眼成績的人紛紛跳槽。而我也想證明,在這些經歷顯赫的優秀人才之中,自己依舊能脫穎而出。因此,我才決定跳槽到DeNA,並從業務做起,之後又擔任業務負責人、新事業負責人與人力資源工作。
 
  最後,我離開公司並獨立創業,擔任Caster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兼董事。
 
  Caster包括「CASTER BIZ」與「bosyu」(按:bosyu 將於二○二一年六月底停止服務,並改名為bosyu Jobs)兩大線上服務,前者主要提供線上承包祕書、人事、會計等後勤業務的外包服務(outsourcing);後者則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透過網路向大眾取得企業所需的解決方案),在個人之間承攬及發包工作。
 
  此外,在2014年創業之初,我的公司早已落實遠距工作,目前在日本全國45個都道府縣,以及16個國家,共有700名以上的員工,幾乎所有人都是遠距工作。
 
  善用內向性格的力量
 
  歷經瑞可利、Livesense、DeNA、Caster等公司,我的業績一直都是數一數二。
 
  之所以能夠有一番成績,是因為我經常提醒自己避免用自己不擅長的方式和別人競爭,才掌握了一套致勝方法。本書將一一介紹這些技巧與訣竅。不過,如同前文所述,本書一概沒有「教你克服怕生、害羞,變身溝通達人」的內容。
 
  事實上,我反而想告訴大家,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依然可以藉由改變思考方式,巧妙的補強自己的缺點。
  希望本書能帶給跟我一樣,沒有溝通能力、在人際關係上受挫,工作也不順遂,因而徬徨迷惑的讀者一點啟發。

溝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並非正相關 會溝通,和會工作,其實是兩件事。 尤其,有一件事讓我體悟很深。 在 DeNA 工作時,我在人資部門負責招聘新鮮人,邏輯分析力是公司最重視的能力之一。 為了測試邏輯分析力,第一關面試會採取小組討論,並運用「費米推論」(Fermi Estimation Technique,透過某種推論的邏輯,可在短時間算出正確答案的近似值,被廣泛應用在企業徵才)來設計考題。 這時,發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分組討論中,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求職者。有些人口齒伶俐,從假設到結論的過程中,卻反覆出現矛盾;有些人即便口才不好,但只要被問到:「你有什麼想法?」他的反應又有如天才般令人驚豔。藉由這個經驗,我認為單以小組討論的表達流暢度,並無法正確判斷出求職者的能力。 於是,隔年,我把第一關面試改成了筆試。如此一來,成績就不會被口才和應變能力所左右,也有助於我正確評斷面試者的邏輯分析力。 溝通能力高的人,在職場上往往較占優勢;如果這些人能及時察覺周遭氣氛,就更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然而,這些能力在面試時或許是一種優勢,但在真正的工作現場,個人的能力一旦受到考驗,只有會說話是無法派上用場的。 彼此沒有目標的談話,就是瞎聊 溝通能力確實在許多場合都很重要,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問各位:「什麼是溝通能力?」我相信幾乎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問一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百種答案。 這是因為,溝通這件事無法一概而論,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的。比方說,光是溝通的種類,就大致可分成工作會議之類有特殊目的的類型,以及沒有特殊目的的閒聊等。接著,依溝通方法的不同,還有傾聽、說話、肢體語言等方式。而這些方法除了因場合而異,每個人也都有各自擅長和不擅長的溝通方法。 因此,我認為不能用「溝通能力」這種籠統的詞彙來概括一切。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模式,我試著用因數分解的方式來拆解。接著,我漸漸發現了自己的特性,例如:我無法跟他人產生共鳴,也做不到察言觀色,但傾聽別人說話對我而言並不難。此外,我也不擅長閒聊,或是以建立關係為前提的對話,但如果是聊工作就沒問題。如此逐項拆解之後,就能找出每個人特有的溝通能力。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