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兒童權威心理醫師的心靈育兒法,化情緒難處為正面力量,陪伴孩子安心探索成長之路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兒童權威心理醫師的心靈育兒法,化情緒難處為正面力量,陪伴孩子安心探索成長之路
\480萬名父母一致信賴的日本專業兒醫教養新作/
★爸媽安心育兒系列★
育兒路上常常力不從心、手足無措?
雖然帶孩子已老神在在,但想尋求更多安心教養之道?
兒童心理醫師專業解惑,讓父母放下質疑對錯的重擔
在0~3歲最關鍵成長的這三年,
打造讓孩子勇敢向前的保護傘,
育兒從此不疲憊、不心累!
★從小天使到小惡魔,充滿挫折的教養路
從第一次伸手捧著自己的孩子開始,看著懷裡小小的、軟綿綿、紅撲撲臉蛋的小傢伙,身為父母的我們經常想著:「啊~希望寶貝平安長大,健康幸福就好。」但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教養路上的挫折卻經常磨損了我們這樣簡單的信念。
本書作者經過無數次的個案諮詢與研究後,深刻體會家有幼齡孩童父母的慌張與焦慮,和聽不懂言語的小半獸人互動中產生各種失措與焦躁,加上旁人過多的指點,讓育兒路上更無所適從。
因此作者以兒童心理的專業角度,提出了「給對愛就不怕寵壞」的安心育兒之道,指引父母如何以正確態度面對彼此的「第一次」,如何給對孩子適切回應,察覺孩子的真實需求,找回寬心教養的力量。如果您是以下的家長,那麼你一定要看這本書:
◎剛走在育兒路上,每天看著懷裡的小寶貝卻手足無措的新手父母
◎已有老大經驗,但仍然覺得育兒之路好挫折的雙寶、三寶爸媽
◎育兒之路已經走得老神在在,想繼續探索安心教養之道的爸媽
◎希望能為寶寶每個成長的「關鍵第一次」留下回憶的父母
★能感受父母之愛的孩子最幸福
0~3歲的孩子講不聽、也說不動,從小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每天都在測試爸媽的耐心底線。面對哭鬧不休的小小孩,我們經常斷了理智線、煩躁不已,但是在吼罵過後,又開始懊悔自己的兇悍,又沮喪於自己的教養是否失敗的疑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養育出幸福的孩子。以下這些困境,身為父母的你是否覺得很熟悉:
◎寶寶哭個不停,餵了奶、換了尿布還是哭不停
◎孩子愛生氣,一哭就是一個小時
◎孩子只要不開心,就會打父母、丟玩具
◎家中兩個孩子總是吵架搶玩具,學不會分享
◎孩子愛搗蛋,常常在幼稚園捉弄同學
0~3歲時期,是我們能為孩子打造「自我肯定感」的心靈基礎年齡,所謂的自我肯定,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抱持著「自己是很重要的」、「活得有價值」、「被需要」的心情。這不需要額外多做些什麼,就像被媽媽抱在懷裡的感覺,就算偶爾鬧個小脾氣,也能繼續一起大笑,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起享受共處的時光,就能培養出肯定自我的價值。而書中作者還提出更多新世代的教養觀念:
1、落實「境教」,給孩子安心的環境
「境教」就是讓孩子在充分安心的環境下長大。有了安心的環境,就能養成健康的心態,才能培育出終其一生幸福的正向性格。
2、嬰兒的「語言養成」,跟孩子說越多他越安心
父母平時就要和孩子多說話,尤其換尿布、大哭時,將孩子的負面情緒轉述出來,「不舒服嗎?」、「寂寞了嗎?」,更能安撫寶寶的情緒。
3、撒嬌不是錯,適當依賴更會獨立
其實,孩子只要在情緒得到滿足,反而比較會說「我要自己做!」。不讓孩子撒嬌,就是對他撒手不管,這不是「獨立」,而是「孤立」。
★「寵愛,但不寵壞」,親子溝通這樣說
●孩子總吵著要買玩具,賴在賣場不走
【寵愛不寵壞的魔法話語】
1.同理孩子的心情「你喜歡這個對吧。但是說了不行,你很難過吧。」
2.哄哄他並抱緊他。如果沒有效果,就說明理由「但是,我們現在要……。」
3.即使這樣孩子還是不聽話,還是又哭又鬧,不行的事情還是要說不行。
反覆幾次後,孩子就會以自己的方式,學會這個家的規矩,也會慢慢聽你的話。
●孩子不收玩具,常常把玩具倒得到處都是
【寵愛不寵壞的魔法話語】
1.「你還想要一直一直玩對不對!」
2.「但是媽媽叫你把玩具收起來,你很難過對不對?」
3.「那媽媽傳送能收東西的能量給你喔!」
●睡前孩子要看卡通,說不行就大哭
【寵愛不寵壞的魔法話語】
1. 「小花最喜歡佩佩豬了吧!」
2. 「但是媽媽卻說已經晚上了不能看!很難過吧。」
3. 「我們手牽手一起睡覺吧。已經沒事了喔!」
★媽媽們的育兒兩難,如何將愧疚轉換為愛的力量?
作者在諮商時也曾遇到這樣苦惱的媽媽:「原本因為愛孩子而離開職場,沒想到專心帶孩子之後卻發現每次面對孩子哭鬧,就會煩躁生氣,然後又對那樣的自己失望。」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性格各有不同,無須太過自責,當你對孩子發火發過頭時,就想著「現在的他這樣就很好了」,試著放鬆一下,現在做不到的,以後或許就能做到,這樣想就夠了。
研究顯示,「自我肯定感低」的父母,較容易在育兒路上產生自我質疑與焦慮情緒,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心靈。書中針對自我肯定感低的父母,提出如何正向自我鼓勵的建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愛的力量讓孩子幸福,我們也因此願意變得更強大。父母們是否也曾出現這些情緒難處:
◎身為職場媽媽,卻好想請育嬰假,每天都想陪著孩子……
→並不是一定要媽媽二十四小時陪伴,才能養出幸福的寶寶。研究顯示,托育的時間長短,並不會影響寶寶的發展,而是鮮少與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才會左右孩子的發展。
◎沒想到請育嬰假之後,反而覺得天天面對孩子更容易煩躁……
→請先暫時放下重擔吧!即使會支出一些費用,還是把孩子送托兒所,反而會減輕一些壓力,也會對孩子更溫柔。父母自己要先開心,才能打造出一個開心養育孩子的環境。
◎每次放孩子一個人看卡通,就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
→父母總是很忙碌,做家事、煮飯、處理雜事,很難專心陪孩子玩。無法馬上回應孩子的撒嬌、陪伴時,只要好好傳達當下的狀況與心情,就可以讓他感到安心。
本書特色
► 專業解惑,育兒路上不茫然
兒童心理醫師親自出馬,針對養育嬰幼兒容易產生的疑惑,提出讓父母舒心的解答,教你順利教好0~3歲小小孩。
► 分齡解讀寶寶各階段的心靈發展狀態
圖解實際育兒情境的正確與NG觀念,讀懂孩子情緒,就能輕鬆解決教養大小事。
► 收錄讀者共鳴心聲,負能量一掃而空
運用生動可愛的輕鬆情境漫畫、貼切有趣的情節,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產生共鳴,看著看著就會爆笑與流淚,負能量也一掃而空。
名人推薦
☆ 暖心‧專業推薦 ☆
林靜如 作家、律師娘
周育如 清大幼教系副教授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 日本亞馬遜讀者5顆星推薦 ☆
「生完孩子兩個月了,在我心靈疲憊時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本書,每每都點醒了我,書中可愛的插畫也同時療癒了我。總之,現在要盡可能讓孩子適時依賴撒嬌,確實建立自我肯定感。」
「閱讀這本書,讓我得到許多寶貴的建議,照著書中所寫去做,正在哭的孩子也安靜了下來。這本書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和孩子的思維同步,又體諒父母的心情,書中的文字簡直是魔法。」
「獻給力不從心的媽媽們,孩子總是愛亂發脾氣,一直在想自己照顧孩子的方式真的沒問題嗎?開始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沮喪的照顧一天到晚愛生氣的孩子,甚至想著『只有我家的小孩這樣嗎?誰來救救我。』直到我遇到這本書,自覺會被罵得狗血淋頭,映入眼簾的卻是『自我肯定感』這幾個字,讓我知道比起管教,更要緊緊擁抱、理解接納孩子。」
「書中沒有責備任何人,閱讀過程中不會被狠狠刺傷,溫柔的建議讓我忍不住流下淚來。同時也發現作者站在親子雙方的角度,理解到雙方的想法,再訴諸於文字。是一本中立立場的育兒書。」
「這本書是為了一歲女兒買的,書中的插圖非常容易理解,文字也很流暢。不只適合年輕人閱讀,也適合照顧孫子的祖父母,是一本橫跨多世代的優質教養書。」
「這本書陪伴我的育兒生活,打算隨時放在手邊翻閱,至於這系列的其他本,我也預計收集下去。」
「做為新手爸媽,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很多,心裡也很徬徨,閱讀這本書,具體提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投注心力的方向,例如0~3歲的自我肯定感;3~6歲的生活常規;6歲以上的學習認知,讓我在訂定育兒目標時明確很多。身為忙碌的家長要讀完300多頁的書籍,真的很困難,但書中的插圖及漫畫,讓我讀起來很輕鬆,也得到很多參考及建議。」
作者簡介
明橋大二
兒童諮商心理醫生。
專業是精神病理學、兒童、青春期精神醫療。
1959年(昭和34年)出生於大阪府。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部,現職為真生會富山醫院心理醫療系部長。兒童諮商所特約醫師、NPO法人兒童權利支援中心palette理事長、富山縣虐待防治顧問,做為富山縣霸凌問題對策聯絡會議委員,處理兒童相關問題。
著書有《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師的入世智慧(合著)》、《明橋大二快樂家庭育兒系列》、《教出耀眼的孩子》、《孩子你不是一個人面對:給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17個教養提醒》、《傾聽心理的聲音:親子間的心靈管道有好好地流通嗎?(暫譯)》等書。
目前為了向日本全國推廣養成自我肯定感的育兒方式,舉辦「育兒開心顧問養成講座」,培育支援人材。
(詳見npo-palette.org)
● 明橋大二官網www.akehashi.com
繪者簡介
太田知子
1975年於東京出生,2歲兒的母親。
從事繪圖、漫畫工作。
著作有 育兒開心時光(暫譯) ①∼③
小蘋果和太陽森林的夥伴們(暫譯) ①∼⑤
譯者簡介
陳雯凱
淡江日文人,曾於日本留學,現為日文譯者。
喜愛遨遊在文字海洋裡,探索未知新世界,用指尖上跳躍的譯文搭建橋梁,讓讀者通行無阻。
譯有《我的數學拿高分》、《醣質OFF!控醣控脂全家餐》、《日本職人親授!造型菓子麵包》、《川合式開腳伸展操》、《大富豪獨門私藏‧一生受用の強運行為學》、《免換鍋!一鍋到底正統西班牙燉飯》等書。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前言】讓孩子幸福成長最重要的事
【第一章】3歲以前很重要!建立孩子「我是重要存在」的黃金時期
【第二章】0~3歲的心靈教養
孩子在還沒學會說話的嬰兒期,就能感覺得到各種人事物
.孩子的生日或運動會等活動,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機會
【第三章】寶寶什麼都不會做嗎?
嬰兒的要求不同,哭聲也不同;他的微笑具有觸發親情的力量
【第四章】孩子的心靈,會擺盪在依賴和獨立的兩端,逐漸長大成人
【第五章】依賴和獨立都照著孩子的步調,
請別剝奪他想要「我自己來!」的獨立之心
【第六章】小時候盡情依賴的孩子,未來也能長成獨立自主的人
【第七章】只要孩子的依賴得到滿足,就能培養體貼的心,
也能建構深厚的人際關係
【第八章】給孩子愛,絕對不是唯命是從
理解「撒嬌」和「撒野」的差異
【第九章】分齡教養,符合孩子各階段的學習
.0歲~1歲
.1歲~2歲
.2歲~3歲
.「三歲定終身」是什麼意思?
【第十章】育兒困境1
寶寶哭不停,抱抱、餵了奶、換了尿布,還是一直哭泣
.對哭不停的寶寶試試這招
【第十一章】育兒困境2
孩子一哭就覺得煩躁
.大家的「育兒事」
【第十二章】育兒困境3
孩子不願意和朋友分享玩具
【第十三章】育兒困境4
孩子愛生氣,每次一哭就是一小時,心好累
.反抗期的任性小孩:要容忍他到什麼程度才好?
要從哪些地方責罵他才好?
【第十四章】育兒困境5
最近和「不要、不要!」期的孩子相處,
每天都很煩躁,常常發飆
.五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是「高敏感兒童」
檢測孩子是不是「高敏感兒童」的23個項目
【第十五章】育兒困境6
孩子實在不聽話,忍不住動手打了他
【第十六章】爸爸育兒
對孩子、全家人的幸福都意義重大
【第十七章】家庭主婦很輕鬆嗎?
工作還有休假,育兒卻是24小時全年無休
【第十八章】孩子不聽話,讓人煩躁、失去耐心的時候,暫時放鬆一下吧!
【第十九章】孩子的成長,並不會因為是單親家庭就出現問題
【第二十章】自信心低落的爸媽不斷增加,如何找回做父母的自信
.比起「完美媽媽」,孩子更喜歡「會犯錯的媽媽」
【第二十一章】產後也會感到心靈疲勞,產後情緒低落與產後憂鬱症
【第二十二章】孩子是珍寶,父母也是
♥快樂的育兒祕訣
Q&A 收錄和父母諮商時,最常被詢問的問題
Q1 孩子還小,我應該要全心全意地專心育兒嗎?
Q2 孩子太任性,是因為自己太溺愛嗎?
Q3 忙碌時,無法馬上回應孩子撒嬌,該怎麼做才好?
Q4 孩子對祖父母撒嬌的時候,父母應該要嚴厲一點嗎?
Q5 孩子給別人添麻煩的時候,我很嚴厲地罵了他……
Q6 孩子會打父母、丟玩具,怎麼說都不聽!
Q7 孩子太黏人,父母什麼事都不能做……
Q8 要急著讓孩子戒掉奶嘴嗎?
Q9 為什麼孩子想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哭鬧?
Q10孩子愛搗蛋的行為,好像都是因為我的關係,心裡覺得很失落
Q11孩子常常和兄弟姊妹吵架,該怎麼教?
Q12我的孩子被說可能有發展障礙?
Q13「我可能不小心虐待了孩子……」內心感到不安
♥九成的育兒煩惱,都會隨著孩子成長慢慢解決
【結語】在育兒路上,給足自己愛與自信,與孩子心更近
前言
讓孩子幸福成長
最重要的事
獻給即將要養育孩子的你,首先,應該知道的一件事。
要養育出幸福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學業很重要;也有人想要教育出一個,遵守規矩、聽話的乖孩子。
當然,這些都很重要。但要讓孩子過著幸福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我肯定感。
所謂的自我肯定感,就是讓孩子秉持著「自己很重要」、「活得有價值」、「被需要」等心情。
簡單來說就是,「做自己就好」。
而我們能為孩子打造自我肯定感的心靈基礎年齡,大約在0∼3歲時期。
就像是被媽媽抱著的感覺,得到母親的安撫,即使偶爾鬧個小脾氣,只要一起歡笑,透過這些互動,就能培育孩子,擁有肯定自我的價值。
分齡教養,符合孩子各階段的學習
0歲~1歲
雖然寶寶能察覺自己的心情與需求,但還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情。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就算訂定規則讓他遵守,也是行不通的。寶寶是無法理解也無法遵守的。
為了保護這個時期的孩子,只能讓他遠離危險,而不是要他遵守規則,父母要提供一個安全、不危險的環境(不要放置危險物品、架設圍欄)等。
因為寶寶還不能完全理解父母,所以父母會一直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在回應孩子心情及需求的同時,孩子心中,就會萌生出自己的存在是被接受的、活著是好的心情(自我肯定感)。比起教養,此時期重要的是先培養出自我肯定感。
1歲~2歲
此時期的孩子開始慢慢能理解父母親的話與指示,雖然能理解,但還無法遵守。要幫他穿、戴什麼,就會一直說「不要」。父母親得有耐心地聽他說。
孩子說:「不要,不要!」其實是在說:「我也是一個人」、「請認同我這個人」。透過認同孩子的自我主張,迎合他(並非唯命是從),不管孩子是聽從父母的話,還是反抗,父母都需好好地看著孩子,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藉此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2歲~3歲
此時期的孩子不只能理解對方說的話,也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不完全能按照著父母的話或指示來做。此外,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逞威風、任性、做反覆無常的行為或是在進行集體遊戲時,可能也會表現不佳。這時,就需要父母從旁協助。
此時期的孩子開始會有自我主張,不只是對父母,連對兄弟姊妹與朋友也是如此。與朋友遊戲時,出現對方不配合自己的狀況,就會產生雙方自我主張相互衝突的情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逐漸學會人與人相處的規矩,學會區別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有時可能會在朋友互動中受傷,這時候就需要父母支持。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好好培養親子關係,讓孩子變成什麼話都願意對父母說的關係(自我肯定感也會被培養出來),是很重要的。
孩子太任性,是因為自己太溺愛嗎?
在2歲這個年紀,正巧是第一反抗期(第一獨立期)的尖峰,總之一定很棘手。人稱「2歲小惡魔」,國外稱為「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兒童)」,是非常可怕的年紀。而孩子「無論如何就是不聽話」,並非媽媽太溺愛所導致,這就是一般的2歲兒童。
孩子嘴上說著「不要、不要」、「自己做、自己做」非常有自我主張,就是不聽父母的話。「那你自己做做看啊!」試著讓他做,鐵定又會失敗。「所以我不是說了嗎?」父母總是不知不覺又發飆了。
但是,若以發展階段來看,孩子能好好展現出自我主張,就是其心靈逐漸獨立的證據。不如說,就是因為媽媽有好好育兒,孩子獨立心才得以順利萌芽。親子關係建立得當,孩子能安心,才能夠展現自我。
如果孩子開始進入反抗期就先安心吧!總之能好好育兒到這個步,父母就能安心了。
如果把這個反抗期想成是「因為太溺愛而變得任性」,卻對反抗期的孩子嚴厲地責罵,一味想壓制住他。雖然表面上他會變得比較平靜,但獨立心被奪走,反而會降低生存欲望。
雖然現在可能會很辛苦,但只要第一反抗期結束,大約3歲半到4歲左右,就暫時能比較平靜。在那之前,只能暫時陪伴他,放棄改正他,父母基本上最需要的就是配合孩子的腳步。若孩子發現你能懂他的心情,反而會讓孩子安心,就會平靜下來。
雖然這麼說,但並不是所有一切都一定要順著孩子的心意。就算是2歲兒童,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也一定要傳達給孩子。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讓他區分,父母懂得他的「心情」,但那「動作」不好。或是稍微改變當下要做的事情:「你想要怎麼做?」透過讓孩子做選擇,也是讓他聽話的方法之一。
如果這樣他都不聽話,「現階段孩子還做不到」就暫時放棄吧。過一陣子,譬如收玩具,「這個是這樣做!」首先父母先示範給他看。就算他好像沒有在聽,但也會成為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客觀看待自己行動的契機,或許在不久之後孩子就改變想法了。
忙碌時,無法馬上回應孩子撒嬌,
該怎麼做才好?
有無法回應孩子撒嬌的時候,要根據年齡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譬如,寶寶在媽媽去別的房間時醒了,發現媽媽不見後就哭了。對寶寶來說,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這種時候,我覺得馬上回到他身邊會比較好。
孩子到了2∼3歲才會慢慢學到,媽媽就算不在眼前,但並不是不在這個世上,人還是存在的(這叫做物體恆存)。但是對0歲的寶寶來說,如果媽媽不在眼前,就是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他會變得極度不安。
有一個遊戲叫做「躲貓貓(Peek-a-boo)」,據說寶寶能透過玩躲貓貓,學習到雖然看不見媽媽的臉,但媽媽絕不是從這世上消失,媽媽還好好的在身旁這件事。「躲貓貓」,在精神分析學上也有很大的意義。
到了某種程度、年齡,稍微等待一下他就能做得到。然而,也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似乎不重要,所以對方都不為自己做任何事,自己的事情對他來說無所謂。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把狀況與心情用語言好好地傳達給孩子。
「我現在真的沒辦法過去,但等等就會去了喔。」
「媽媽也很想陪你,但現在沒辦法,可以等我到洗完碗嗎?」向孩子傳達你的處境,我想他就會安心了。
孩子會打父母、丟玩具怎麼說都不聽!
2歲的兒子從1歲開始,就常常對我拳打腳踢。最近不只是對身為媽媽的我這樣,連對下班回來的爸爸也是如此,甚至向我們丟玩具。就算跟他說「這樣會痛,不要在這樣了」,他也不聽。
年紀很小的孩子,有時會對父母拳打腳踢。他們是以什麼心情來打人呢?一種是事情不如自己所想的進行時,因為無法好好的表達煩躁與不滿的心情,就會以打父母的形式來呈現,也就是「易怒」的表現之一。1歲半過後,孩子就慢慢地有自我主張,想要照著自己所想的做,但還無法做得很好,這種矛盾的情緒,也會以易怒形式展現。2歲時會達到顛峰,3歲開始就會逐漸減少。隨著語言的發達,會以「笨蛋!」等言語表達替換掉原本的發洩形式。大約到了4歲,就會養成忍耐力與社會性,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情就變得易怒。
另一種是接觸父母的手段之一,以拳打腳踢的行為來表現。就像國小的男孩有時會故意捉弄喜歡的女孩一樣,當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心情時,反而會利用行動來表示。
.第一反抗期:心靈養成中重要的事情
說到孩子的心靈發展,0∼3歲是心靈養成基礎與建立自我肯定感的時期。詳細可區分為0∼1歲半與1歲半∼3歲。0歲∼1歲半是透過父母好好地擁抱、接受孩子,養成絕對的安心、信賴關係的時期。相對地,1歲半∼3歲即所謂的第一反抗期(獨立期),此時期就是孩子確認自己即便有自我主張但在反抗、生氣、哭泣、鬧脾氣等負面情緒產生的情況下,自己也能被接受,不會被忽視的時期。
為了培養出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這兩點是必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不管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都不會被忽視的安心感。」
「不當好孩子也沒關係」這個心情很重要,這樣講各位可能很難理解。以商品為例,此商品如果為不良品就會被退貨。但孩子並不是商品,就算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無法迎合父母的期待,那也是自家的孩子,無法被取代。絕不會與其他孩子做交換。然而,卻也有孩子無法擁有「不當好孩子也沒關係的安心感」,經常處於自己會不會被父母拋棄的不安全感內。這樣的孩子,通常無法適切地展現自我主張。
.從媽媽關卡,晉升到爸爸關卡
只要爸媽還在身旁,孩子就必定會確認這些事。孩子被媽媽抱著時,就算反抗,媽媽也不會丟下自己,就會從媽媽身上獲取安心感(自我肯定感)。接下來對爸爸也會做相同的事情,並從爸爸身上獲取安心感。像這樣的狀況,我將其稱為「媽媽關卡破關後,接下來前往爸爸關卡」。
孩子在媽媽2年半期間無時無刻地陪伴下,就破了媽媽關卡,爸爸關卡則因為爸爸時常不在,所以還沒有破關。而現在爸爸終於能經常陪在身邊,孩子也能安心下來,開始突破爸爸關卡。這時候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交給爸爸來就行了。
當然,向孩子傳達不能打人、打人別人會痛的觀念很重要,但小孩子要能懂得對方的心情,還要根據對方來控制自己的行動,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並非馬上讓他不要打人,而是透過反覆的行動奮戰中,培養出「就算是這樣的自己,爸爸也不會無視我,而是陪在我身邊」的安心感。獲得這種安心感的孩子,心靈會更快成長,也能體諒對方的心情。
有人可能會擔心,如果這麼做,允許他的行為,未來會不會演變成對父母拳腳相向?但事實是相反的。小時後能好好表現出不滿與憤怒心情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就能慢慢學習如何掌控情緒。若長大之後會對父母拳腳相向,對弱小的人施以暴力,通常都是小時候沒能好好表現出憤怒情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