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言時代·第二輯:南方都市報名家評論精選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7月

熱言時代·第二輯:南方都市報名家評論精選

作者:李海華 主編
出版社:南方日報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ISBN:978780652740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1元

唐太宗因科舉得人而沾沾自喜,以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南都時評雖名家雲集,卻還不敢說這樣的話,而且永遠都不敢說這樣的話。當今是個開放的時代,南都也是個開放的論壇,輿論界不存在江湖大佬,編輯部也不會因人廢言。 古人追求「野無遺賢,朝無闕政」,固然只是個理想,但若把這八個字古為今用,卻能開出一重新境界。即只要常存此念,就永無止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永遠在路上,在路上相識,相知,相伴。

口宋學勤2007:思想在破局,改革要開放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口長平 《色,戒》大批判之戒 李書記們的愛與怕 互發人權報告非止政治干戈 到底什麽是主旋律 王菲生子,媒體為什麽生病? 富士康案中可疑的第三方力量口熊培雲 更多的「釘子戶」倒在路上 不要「妖魔化」媒體批評 情婦起義只是被窩里的風暴 哪個房子不是「小產權」? 民主首先得是個東西 法治弱勢,則人人弱勢口劉洪波 「我們的世紀」到來了 「行乞證」暢想曲 為什麽我們總是「典型」? 不是缺乏丑聞,而是缺乏恥辱感口秋風 區分兩種性質的土地違法 儒家復興必須與權力划清界限 民主建設不應忽略他國經驗 法學家與民意的悲劇性隔閡 民意最終要服從憲政原則口邵建 法治的障礙在哪里 人權的障礙在哪里 民主的障礙在哪里口連岳 權利是從絕境中爭來的 人人心中都有一只「周老虎」 侮辱不幸人群的積極病 人權只有一代口五岳散人 「好吃」不是「人道」的標准口蔡定劍 制度何以不能經由惡性事件而得完善 政府尊重環境權,才是尊重人權口安替 世間不必再有《中央日報》口王則柯 最低工資線真能成為保障線嗎? 薪酬改革無損於壟斷行業高工資口劉檸 假如日本軍艦開進中國港口口何三畏 窮人需要一個保底的尊嚴口馬光遠 慎言資本大國崛起 是誰把「帶頭大哥」推上了神壇? 反壟斷法,為何十三年難磨一劍口唐吳 正視弱勢群體的心態 腐敗的最高形式是社會腐敗 曩十年砍柴 校長閱兵何以被視為僭越 窯工和蘇三的不幸與幸運口張鳴 政治教材一統為哪般 學官在,學術就是豆芽菜口趙勇 單田芳最適合《百家講壇》 「80後」作家何以主動「入會」 戶外廣告與咱老百姓的政治無意識 叫停「黃段子」,就別拿紅色景點賺錢了口葛劍雄 世遺究竟該是什麽 別指望全世界的人都學中文口葉檀 資本市場不應助推央企壟斷地位 「挾洋自重」能否保衛經濟安全? 公積金的問題不是只使高薪者受益口鄢烈山 處置政治圖騰遺產要有智慧 從停捐事件看社會心態之病象 我向受暴雨重創的濟南人民道歉 哪是「基層政權治理危機」這麽簡單 改善民生不同於施「仁政」口林達 誰的意志是「國家意志」 暴力可能不同,仇恨只是仇恨 以兩極詮釋歷史是不負責任的 正視「二二八」事件需要道德勇氣 鐵腕下的穩定無法長久口郭巍青 以公民的名義譴責暴力 歸根結底需要民主的實踐 這不是「趨勢」,這是「大赦」 農民工人大代表選出後怎樣 人人希望反腐,人人不願出頭口黨國英 基層選舉為何頻出問題 國家越民主,愛國主義越成熟 戶籍改革應該避免浪漫主義 大國何以崛起? 土地征用制度該如何改革口傅國涌 「思考課」替代不了獨立思考 公民教育靠的是行動 魯迅是酒,胡適是水口庄禮偉 商人政治家的「原罪」 李遠哲:書生從政的歧路與迷失口景凱旋 實施《勞動合同法》,政府有何責任? 誰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紅色高棉,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 當執法成為一種暴力欲望 作家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口徐友漁 用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反對「偽科學」 以法治約束「特殊利益集團」 PX事件:民權是民生的保證口趙曉 冷靜看待中國的全球競爭力上升口茅於軾 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口梁艾道中國式資訊不對稱 獲救工人應該感謝誰 對政治人物應有怎樣的道德期待 更名行動,民進黨旨在凌遲國民黨 有血汗工廠還有不准流血的工廠口吳向宏 大學生就業難與中國經濟「資源錯配」 財政增收過快將耗盡發展潛力 我對中國富人階層的忠告 娃哈哈事件只是一般商業糾紛 既幫富又扶貧的茅於軾先生為何挨罵? 通存通兌為何吃力不討好?口展江 隨意截取公民短信侵犯通信自由口何兵 許霆ATM機案:民意為何逐天涯口龍應台 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口章立凡 復興之路的前世今生 追求科學發展,民主不可或缺口王琳 公民權利不依法規而存在 內地何時才有「李柏儉案」呢?口蔓零稻 平常的一天 高考作文所傳遞的真實與美好口李公明 「七七級」的反思中缺少了什麽? 自由非只做特立獨行的豬口秦暉 雄關漫道:第二輪改革的十五年

編完這本集子,忽然記起《沙家浜·智斗》的唱段—— 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攏共有十幾個人,七八條 槍······ 雖然不無流氓氣,「老子」的稱謂尤其欠妥,但若把胡傳魁的唱詞予以「去政治化」,倒是頗能表達一個時評專欄編輯的感懷:南都個論剛推出時,不但撰稿人數量有限,稿件質量也參差不齊,急需擴充隊伍,提高裝備;經過近四年的經營,這個版面已經聚攏了一大批人,他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 「獨上高樓」 「個論」兩字作為版名初現於2004年3月2日的《南方都市報》,不過南都時評專欄的濫觴至少應追溯到2003年9月,彼時已開始約請一些專家學者就某個問題或某種動向撰文評說,只是沒有現在這樣的名目而已。作為言論家族中的一員,「個論」的性格主要是在與「社論」的對照中得以凸顯的(此外尚有「專論」、「短論」、「快論」、「宏論」、「眾論」等)。按照一位美國專欄作家的說法:「我傾向於把社論版看成是制度性的,而把專欄版看成是反叛性的。我把社論版看作是穩定的、庄重的、牢固的,而專欄則可以是快捷的、頑皮的、出人意料的。社論版發言,專欄作家作出反應。如果社論版裝備有更大的沖擊力的話,那麼專欄就有更多的趣味。」在操作上,個論版采取欄目專欄與個人專欄相結合的形式予以展開,欄目有「中國觀察」、「法的精神」、「經濟人」、「媒體思想」、「說文解道」、 「虛擬@現實」等,個人就是我們這支「隊伍」,而「人頭」絕不止本書收入的四十之數。至於究竟有多少,永遠都是個未知數。 拉上這支隊伍寫個論,起初曾在南都評論的一些讀者乃至作者中激起不小的反彈,最具代表性的看法就是宣判「南都評論已死」。何出此言?無外乎南都評論走「上層路線」使得「精英發言」遮蔽了「草根發言」,而當今乃是一個「公民寫作」的時代,意即不論「工農兵學商」「地富反壞右」,只要有一台電腦一支筆,均能「我手寫我口」,而報紙評論版承載的就應是這些聲音。誠然,人人都有發言的權利,但並不等於說人人都有發言的能力,否則何以「萬口傳」的只是「李社詩篇」?而所謂「公民寫作」,其實是個相當含混的概念:就寫作的主體而言,基本就是「人人寫作」;就寫作的旨趣而言,多為某種簡單的權利伸張。「這其中的許多發言,多是以知識的碎片為工具,論證的角度、過程與結論,也因此往往難有獨特的價值。」(李文凱:《南方都市報時評的理念與操作》)事實上,占據大部分報紙時評版面的文字均出自一些「寫家」之手,他們中的多數固非陽春白雪,可也不是下里巴人,高不成低不就,其發言的意義主要在於「搶個沙發」或者「到此一游」。況且這些發言不乏似是而非的誤導之詞,雖然世上難有絕對的真理,但總有一種意見最接近真理。為了追尋最接近真理的意見,南都個論必須「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