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隆盛的傳世智慧:南洲翁遺訓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西鄉隆盛的傳世智慧:南洲翁遺訓

作者:王光波
出版社:大旗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ISBN:9789869393157
語言:繁體中文

  我至今將《南洲翁遺訓》置於案頭,時時翻閱。每每能從中汲取生活道路上的珍貴啟示。年紀愈長,經歷愈多,從此書獲取的教誨愈加銘刻於心。——稻盛和夫
  
  西鄉隆盛,日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維新志士之一,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共譽為「維新三傑」,雖然他的政治理念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最後一生以悲劇收場,但他自始至終都堅持武士道的精神,被後世敬為「最後的武士」。
  
  日本武士雖然隨著西鄉的辭世而在時代的進程中成為歷史,但他所代表的武士精神卻經由後人整理的《南洲翁遺訓》一書而流傳至今,成為引領日本人精神領域的必讀經典,梁啟超、黃遵憲、譚嗣同、王韜以及現代許多企業經營者皆深受其思想影響,其中尤以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為代表。
  
  本書編錄《南洲翁遺訓》三十六則,以正心、養志、礪心、克己、修器、無私、人本、利他、永續、靜心為主題,重新闡釋西鄉隆盛對人生的體悟。以敬天愛人之心經世治人,洞悉日本企業成功精神,師法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人生圭臬。

  傳主簡介
  
  西鄉隆盛(1828~1877)
  
  初名吉之助,號止水,後號南洲。幕末時期的薩摩藩士,明治前期的政治家,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被譽為「最後的武士」。
  
  出身下級藩士,後為倒幕運動的指導者,致力薩長同盟;戊辰戰爭時,身為大總督府參謀,指揮征東軍東下,使江戶無血開城。在日本近代史上,其與大久保利通(1830~1878)、木戶孝允(1833~1877)同是倒幕和維新之中心人物,被譽為「維新三傑」。
  
  《南洲翁遺訓》是西鄉隆盛的語錄匯編,也是西鄉哲學的精髓體現。西鄉隆盛深受儒家傳統思想薰陶,在他的這本遺訓中,最突出的一個主題就是「敬天愛人」。這個理念後來影響了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稻盛和夫,並成為稻盛哲學的主體內容和京瓷的重要經營理念。
  
  本書匯集了西鄉隆盛的人生哲學精華,對其修身、處世、經世等思想進行深入闡釋,既是對經典的挖掘,也是對我們所處現狀的剖析反省。
  
  

前言
 
卷一 正心 持純粹之心,做至誠之人
第一則 人生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平日裡反省修身,可以臨事不亂
第二則 不必為身份低微而妄自菲薄/做一個純粹的人
第三則 不主觀、不獨斷、不固執、不唯我/有一顆「至誠純心」
第四則 以寬厚心待人,以公平心處世/守誠是一種生存資本
 
卷二 養志 蓄志以養力,用力以養行
第五則 最困難的時候最接近成功/有熱情,再帶點偏執
第六則 不求與人相比,但求成就自我/要成為大人物,先有成為大人物的想法
第七則 願景是一切事務的第一步/有所決定,便立即行動
第八則 即使只有1%的機會,也要做好100%的準備/學知識,更要淬煉見識和膽識
 
卷三 礪心 以冰的理性和火的熱情做事
第九則 做大事要頂得住誘惑,放得下利益/要比任何人都更努力
第十則 未雨綢繆抓機遇/積極思考,效率更高
第十一則 遠離僥倖,靠實力讓自己強大起來/因勢利動,相機而起
第十二則 迅速地踏過錯誤才是改過/不為失敗找藉口
 
卷四 克己 從任性生長到知性成長
第十三則 成功後也要保持警覺/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第十四則 先管理自己,再領導別人/做自燃型的人
第十五則 放下財名利/失敗不是常態,成功也不一定常在
 
卷五 修器 養氣魄,煉氣格
第十六則 要有成事的氣度和格局/最重要的不是位置,而是視野有多廣
第十七則 「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該買」/再艱難也要振作
第十八則 有硬氣和硬骨/先勝在氣勢上
第十九則 比別人看得遠,比別人先一步/大事要事優先,瑣事小事容後
 
卷六 無私 帶著覺性過日子
第二十則 以愛己心愛人/要擺脫不幸,得克服自私、勢利的人性
第二十一則 笑著聽反對的聲音/不以個人好惡為標準
第二十二則 別把對手當敵人/內省的力量
 
卷七 人本 用人的核心在於提高人的品格
第二十三則 用人要秉持公正和勇氣/與其許以金錢,不如授予榮譽
第二十四則 不惜重金聘用好的人才/以人為本
第二十五則 不同時期,不同的用人標準/能用君子,善用小人
第二十六則 留住人才,首先要製造人才/人格魅力是最強的領導力
 
卷八 利他 成事的秘訣是永不衰竭的利他心
第二十七則 利他分享才能利己/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第二十八則 給弱者生存的空間/追求互利的長尾效應
第二十九則 承擔社會責任才是企業家/做企業不是節省成本,而是創造高價值
 
卷九 永續 晚稻式經營才是永續之道
第三十則 與其盲目擴張,不如明智堅守/向上看,不忘自己限度
第三十一則 先做老二,再做贏家/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創新才能活下去
第三十二則 以誠為本的經營利器/不空不浮地做事業
第三十三則 不是人力配合程序,而是程序匯合人力/堅守核心,從一而終
 
卷十 靜心 以從容淡定沉澱人生
第三十四則 專注於做好每件小事/耐住寂寞,沉心做事
第三十五則 與其抱怨苦難,不如笑納一切/苦不入心,不忘微笑/用駱駝精神堅守夢想
第三十六則 忙中抽身,靜濾思緒/用知足的尺丈量生活
 
西鄉隆盛年譜

前言
  
  日本東京都台東區的上野公園,有著「日本第一園」的美譽。自一八七三年建立以來,它以景色之秀美、人文之深厚而久負盛名。上野公園的所在原是德川幕府的家廟,因而古跡繁多。遊客在欣賞如畫美景的同時,目光也會被離公園大門不遠的一尊銅像所吸引。對於熟悉銅像背後故事的人來說,那裡是整個公園最具日本色彩也是足以代表日本近代歷史的地方。
  
  一八九八年,在明治政府的主持下,這尊銅像被立於上野公園,銅像所塑的人物,一手牽著狼狗,一手握著腰間的劍,目光堅毅,氣勢威武。此人便是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明治三傑」的西鄉隆盛,一個從外表來看肥胖而憨傻的男人。
  
  西鄉隆盛的確做過一件憨傻的事情。那一年,三十一歲的西鄉為了不讓躲避幕府追殺的朋友獨赴黃泉,與其一起跳海自盡。結果,西鄉被救起,而朋友卻淹死於海中。
  
  所謂憨傻,對出生於傳統武士之家的西鄉而言,實乃武士之職責,這職責是對主君為忠、同輩為誠、親友為愛、國家為義,即大義名分。自二十八歲那年立志勤王,西鄉始終如一地奔走在重建日本的道路上。即便兩番入獄,遭人白眼,甚至被親朋誤解,被主君流放,也無改初衷。
  
  一八六四年,走出牢獄的西鄉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以明志:
  
  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  
  縱不回光葵向日,若無開運意推誠。  
  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  
  生死何疑天賦與,願留魂魄護皇城。
  
  對於那段顛沛曲折的日子,西鄉曾這樣說:「行道者,顧逢困厄,立何等艱難之境,事之成否、身之死生,無關也。……予自壯年屢罹艱難,故今遇何事,皆不動搖,實乃幸也。」
  
  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擔常人所不能擔之責,故有非常之心、非常之志,才能為人所重,追隨左右。
  
  一八六八年,討幕戰爭爆發。名義上討幕軍統領是熾仁親王,但實際靈魂人物則是任大總督參謀的西鄉隆盛。在西鄉的謀劃下,討幕軍用了約一年的時間,澈底擊敗幕府勢力,日本得以進入交織著變革與衝撞的明治時代。
  
  一八七○年,功成名就的西鄉隆盛以「功不蓋主」為由辭去所有公職,返回老家薩摩藩。不過,真正令西鄉離開政治中心的是,他看到許多高官追名逐利,窮奢極侈,完全喪失了曾經為國家與百姓身負大義的品德;更令他失望的是,明治政府頒佈並實施了一系列有損下級武士利益的政策,導致下級武士階層在明治維新後生活陷入了困境。
  
  西鄉不能忘記這些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這直接導致了日後西南戰爭的爆發。最終西鄉兵敗身亡,被明治政府奪去所有名銜。然而他在民間聲望卻有增無減,每當有落魄的武士找到西鄉,請求幫助而又不能解決時,西鄉就任其在門口的錢櫃任意取用。
  
  他還曾為了一個參加討幕戰爭的士兵的生活寫信給薩摩藩主,信中寫道:「臨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後,即行拋棄,影響德義。」
  
  「德」與「義」無疑是西鄉生命中最看重的兩種品質。它取義於傳統思想,又植根於近世的日本,構築起了西鄉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一如孔子所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所歸無外乎真、善、美三個字。
  
  西鄉隆盛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勛業,本人雖遭受不公,但明治政府很快便恢復了他的名譽,這也是其獨特品性得到世人尊崇的結果。這種精神特質隨著日本國力的提升逐漸傳到了大清。在清末戊戌變法到民國初期間,西鄉隆盛幾乎成為當時在中華地區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人。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奉勸譚嗣同逃往日本,譚嗣同告訴梁啟超:「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其弦外之音,是自己願殺身成仁,而勉勵梁啟超能像西鄉隆盛那樣,最終完成維新事業。
  
  次年,梁啟超在上野公園瞻拜西鄉隆盛的銅像,梁啟超很欽佩西鄉隆盛的人格:視富貴如浮雲,視名利為糞土。「近世之豪傑,如西鄉南洲者(西鄉隆盛),殆可謂無欲人矣。」
  
  依信念而活,照理想而行,可謂真人,如稻盛和夫所言「不圖名譽,便很難對付」,生活事業亦如是。「男兒立身唯一劍,不知事敗與功成」,更是體現了西鄉的人格力量,事業的成敗,對於真正的英雄而言,是無足輕重的。
  
  西鄉隆盛獨特的人格和品德,引導的不僅是他自己,更是當世的我們,因為一個真正的英雄,當是超越時代、影響久遠的。人活百歲,終將湮滅,當地位、財產、利益、私欲都隨著肉身的離去而灰飛之時,唯有品德與性情留存久遠。這也是在西鄉死後,他的親朋依其平日所言輯錄《南洲翁遺訓》(其號南洲)的初衷。
  
  本書編錄《南洲翁遺訓》三十六則,以正心、養志、礪心、克己、修器、無私、人本、利他、永續、靜心為主題,重新闡釋西鄉隆盛對人生的體悟。這體悟雖發自百餘年前,但對當下生活於都市中的人們依然有著振聾發聵的現實意義。
  
  作為稻盛和夫先生的同鄉前輩,西鄉隆盛是稻盛從小的偶像、心中的大英雄。稻盛將西鄉的格言「敬天愛人」奉為京瓷公司的社訓。在稻盛的著作《活法參》中,他詳盡地解讀了西鄉人生和西鄉遺訓中的寶貴思想,可以說,《南洲翁遺訓》中所蘊涵的智慧是稻盛最為推崇的人生經營智慧。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變的永遠是人心和意志。正因如此,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有的人喪失了信仰,有的人迷失了方向,有的人失去了本心,從而走向了人生正途的反面。有首歌這麼唱:「是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其實,重要的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問自己,是否依舊秉持著一顆「初心」:
  
  於事業,是否精進;  
  於他人,是否容納;  
  於己身,是否磨礪。
  
  當我們能不摻雜私念地問自己的內心時,我們就更加接近西鄉的精神世界。這也正是此書給予我們的幫助。  

卷一 正心 持純粹之心,做至誠之人 第一則 欲修其身者,必須先正其心。心正者,修身時才不易踏上彎路、入了魔障。沒有自省就難有成長,不下工夫則根基不牢。求大成者並無捷徑可走,修身為先,當日日自我省察,步步腳踏實地。 【遺訓】 修己立人,勿期臨事,事臨則欲克不能。故大成以修身為先。 【釋義】 修己立人,如果只是臨場發揮,是不可能收到實效的。因此,我們要把修身養性的功夫下在平常,循序漸進,最終才能成功。 人生當從無過中求有過 一八五八年冬,島津齊彬暴病而死,身為齊彬最重要的親信而剛剛在日本政界嶄露頭角的西鄉隆盛,迅速從政治的中心跌落。隨後鎮壓倒幕派的安政大獄興起,京都一時間黑雲壓城。作為尊皇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西鄉與僧人朋友月照被迫離開。 幕府的搜捕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政局風雲翻覆,西鄉與他的朋友們第一次陷入絕望。月照是重要通緝犯,在薩摩藩尋求庇護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後,二人決定一同自殺。出於對月照僧人身份的尊重,西鄉沒有用武士的方式結束生命,而是接受了月照跳海的決定。 二人跳海之後又被人救起,或許是西鄉的身體更為強健,在經歷數日昏迷與神志不清後,西鄉活了下來,而月照的靈魂卻永遠留在了薩摩藩鹿兒島灣黑沉、冰冷的海水中。醒來的西鄉對此耿耿於懷,慚愧不已,一是因為朋友已死而自己卻得以苟活,二是因為自己採用了一種武士不齒的死亡方式。當西鄉決定用武士刀結束生命、遵從與朋友的約定時,卻遭到了親友的阻攔,死事未果。 從求死的意念中掙脫出來後,西鄉對生存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活下來的意義是什麼?思考的結果是,西鄉開始堅信將有重大的使命等待他去完成,而這是命運讓他活下來的理由。「人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的這唯一的生命是偶然還是上天的設定?」對於這樣的疑問,西鄉沒有立即做出回答,而是在之後的人生中逐漸接近答案的。 思考生命的意義,首先必須要做的是深刻認識自己。智者懂得明慎之道,明慎之道的根本在於能夠自我省察,瞭解自己的性情,使修養和天性能夠互相平衡。「故先修身養性而後成也」,這句話可視為西鄉一生的詮釋。西鄉之用意在於先自我省察,隨後在時時修身、時時精進中省悟人生的意義。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