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了就好: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醒了就好: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作者:措尼仁波切艾瑞克.史旺森
出版社:眾生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1日
ISBN:9789866091452
語言:繁體中文

擁抱真愛,其實是個放鬆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要連結最初的愛,
超越習性的束縛,找回美好的自己。
 
  14段檢視自我的旅程,
  帶你直視想法、感覺與身體的反應,
  突破各種習氣的牢籠,接收內在智慧傳達的真實訊息。

  我們害怕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會面臨障礙,甚至受到傷害。我們累積了一層又一層的「我是誰」與「我能夠達成什麼」的想法。我們學習如何定義自己,並且緊緊抓住這樣的定義,這個「自我」的維持程式,讓我們無法發掘生命的本質──開放、無懼與愛。

  本書作者措尼仁波切以鮮活、幽默且善用譬喻的風格,一方面結合了深厚的修證體驗,一方面精確掌握了當代形形色色人們的生活特質與困境,因此清晰且精準地指引了佛法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之道。全書詳盡地分享他如何跨越自己的心牆、揭露控制我們生命多年的各種習氣,並且提供各種禪修方法突破自我的形象,引導我們培養一種清新、活潑與正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況、自己的面貌與能夠達成的目標,讓我們記得「我是誰」的真相。在14段練習的過程中,再度喚醒我們的能量與富足,不僅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永恆的滿足,同時也激發並鼓舞了整個世界。

名人推薦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措尼仁波切是一顆稀有的珍寶,這位老師將佛教傳統的甚深知識,以非凡的洞見結合我們在現代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在本書中,他透過日常生活的例子,巧妙地結合「本質愛」與「微細身」的甚深教導,讓我們明白克服恐懼與侷限是辦得到的,並且點燃每個人內在本俱的無限智慧與慈悲。

  李察‧吉爾(Richard Gere)
  本書激勵我們去尋找自己暫時失去的東西,並且開始踏上修道,再度連結我們深層的本質,那是喜悅與開放,超越所有的條件與制約,就如同無雲且明亮燦爛的天空。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措尼仁波切以獨特的方式,融合了通往覺醒之路深切的智慧、燦爛的明性與童心。他以令人愉悅的故事,提供一條實用心理學的洞見與心靈的方法,從這些生動與甚深的內容中,我們感受到與他同在的喜悅。凡是想要擁有更愉悅生活的人,《醒了就好》這本精采的指引,提供你進入更深奧的意義、更寬廣的心,以及愛的火花。

推薦序作者    

  陳玉慧(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記者)

作者簡介

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他,是一位在西方弘法二十年的佛法老師,知道現代人各種心靈困境;
  他,是竹巴噶舉大手印與寧瑪大圓滿兩大傳承的具格上師;
  他,1966年出身藏傳佛教著名的證悟家族,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的曾孫,大圓滿偉大上師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子嗣,名聞東西方的大禪師明就仁波切的兄長。
  他,捨出家戒,成為一個已婚男人與父親,讓他培養了更高的敏銳度,了解全世界的在家修行人所要面對的問題。

  被十六世大寶法王所認證的措尼仁波切,從當今最偉大的上師處:包括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祖古烏金仁波切、康祖仁波切(Khamtrul Rinpoche)、阿度仁波切(Adeu Rinpoche)與紐修堪仁波切等藏傳佛教寧瑪派與竹巴噶舉派的訓練。他熟練掌握藏傳佛教的修持與義理,並以淺顯易懂的教學風格,慷慨、自嘲式的幽默,深入的觀點,洞見人類的本質,同時指引佛法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之道,深受全球弟子的愛戴。

  措尼仁波切網站:www.tsoknyirinpoche.org

執筆者簡介

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

  畢業於耶魯大學及茱利亞學院,從1995年開始學習佛法。他曾與詠給.明就仁波切一同完成了紐約暢銷書《世界上最快樂的人》(The Joyful Living)與續集《你是幸運的》(The Joyful Wisdom),並與噶瑪巴共同創作《神聖的預言》(The Sacred Prophecy)一書,內容是關於噶瑪噶舉傳承的歷史。此外,他也是《What the Lotus Said》(暫譯:聽聽蓮花怎麼說)的作者,內容是記錄他的東藏之旅。

譯者簡介

林瑞冠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戲劇系碩士、政治大學廣電系學士,曾經任職商業周刊記者與表演工作者,並於1998年成為佛教徒。譯有《你是幸運的》、《小吉寶貝》等書。

【前言】  找回最初的火花,還原真實的自我  李察‧吉爾
【序言】  關於本書的二三事  艾瑞克‧史旺森

1.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習性,以及一條需要跨越的橋。有些人習慣性的認為自己是脆弱的、無能的、孤單的、不討人喜愛的、有壓力的或疲倦的,並且陷在這種看法中……

喚醒/轉動的輪子/緩慢而穩定/觀察/仁慈/真切,卻非真實/習性的衝擊/敞開心,敞開意/與眾不同的禮物

2.出發
生命的峰迴路轉真是有趣,客氣的說,從表面看來生命並不是很「愉悅」,但是我學到了一件事情: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生命會把自己帶向何處。……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重點是對於可能發生的變化,開放你的心與意。

傳承/見地的改變/祖古的問題/平衡 ∕ 困難的選擇/意外的成為老師/熟練的技巧/夾心問題/巧妙能力

3.火花
每個人的心底深處都有開放、愛與明光的火花,它不會黯淡無光,而且能夠被點燃。這不僅能夠溫暖我們的生命以及我們身邊的人,也能夠溫暖整個世界。

本質的第一個面相:空性/電影/空性的練習/本質的第二個面相:明性/瞥見明性/專注的改變/本質的第三個面相:愛/本質愛/本質愛的體驗/無限的愛/菩提心/問題的核心/勝義與世俗/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憶持/羽毛

4.對「我」的誤解
我們學習如何定義自己,並且緊緊抓住這樣的定義,即使這些定義並不適用或具有自我毀滅性。這個「自我」的維持程式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感覺與行為多年。

火車/想像力/「自我」的故事/兩種實相的平衡/第一層「我」:僅僅是我/改變/第二層「我」:堅實的我與堅實的他/第三層「我」:珍貴的我/第四層「我」:社會化的我/種子/有用的自我

5.方法
佛陀在超過四十年的弘法期間,指出有四個地方可以做為專注的對境,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就可以更為覺知與警覺,並且與生命的基本火花之間培養熟悉的感覺,並讓這個火花逐漸發展為菩提心,一顆完全覺醒的心。

正念/心/覺知與警覺/心與意識/正念的目的/∕喚醒自心/正念的四個基礎

6.專注於身體
我們通常在面對困難的時刻,就會忘記呼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稍微地失去正念,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手邊的難題,忘了自己的身體,忘了自己的意,忘了自己的心,忘了自己有能力扮演的角色,而成為情況下的傀儡。

姿勢/掃描/注意/移動/色相/回想奇蹟

7.微細身
為什麼微細身被稱為「微細」呢?其中一個理由,因為我們很難察覺氣、脈與明點之間的交互作用,除非失衡的狀態,完全展現為情緒、身體或內心的障礙或問題。

微細部位/擁抱難堪/關於平衡/失衡的原因

8.學習駕馭
修持微細身的關鍵要點,就在於注意到我們的感覺,並且學習歡迎它們、接納它們,與它們互動,而不是任由它們掌控我們,或者我們掌控它們或捨棄它們。

拆開/對話/瓶氣/重整

9.內在速限
當我們尋找自己的內在速限時,重點不是放在一般我們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或者是完成的工作量,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考慮到我們執行工作時的態度。

開車去工作/找到速限/循環/希望與漢堡

10.專注於心
就如同花費時間讓自己覺察與警覺到身體知覺或感覺,「心念住」同樣的不需要分析,只需要單純地注意:「噢,有個念頭,哎呀,它離開了。來了另一個念頭,它離開了。」

跑馬燈/時間與距離

11.內在空間
打開你所有的感知,看看你周圍的環境,看到所有的對境,感受所有的感知,不要排斥任何事物。你可以感受到那個開放嗎?你看到、聽到與感受到事物的那個單純覺性?

準備/第一次瞥見/反應 ∕ 麻煩/大圓滿∕修持/另一個方法/沒有失敗

12.整合
消除習慣的模式需要一些時間,也許是一生。但是,我們不需要疏遠或將自己從自身體驗中抽離,也不需要斥責自己爆發複雜的情緒、理智或身體事件,你要做的是在習性生起時,擁有一種體驗性的敏感度。

深層的體驗/身體內的廣大境/情緒的廣大境/廣大的心/放下/不同的途徑/慢慢來

13.付諸行動
大部分的人比較喜歡把悲心說為同理心,對於別人的痛苦產生同情的反應。雖然這種說法並不會相去甚遠,但是根據我被教導的是,悲心不僅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行動。

一片葉子的教導/以菩提心為修持/布施/戒律/安忍/精進/禪定/智慧/合作

14.信任
無論我們的經驗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單純地與那個體驗同在,並且欣賞它,這就是我們心與意真正的轉化、真正的療癒與真正的開放。

船隻/放下

詞彙表
致謝詞

前言    

找回最初的火花,還原真實的自我

  如果你想要捕魚,就到大海去找;
  如果你想要探尋自我,就觀察你的心。

  第一次見到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是在一九九七年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的利奇菲爾德(Litchfield)。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圓滿」(dzogchen)閉關,因此我相當的興奮,而且心中也頗為緊張,可是並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仁波切是一位優秀且真誠的老師,在他的風趣、幽默與極為率真的個性下,我們的心很快地就安定下來。同時,他也激勵我們反覆地發掘自身「本然的本質」(natural essence)與「俱生本性」(original beingness)開放的真諦,並且安住於其中。在那次閉關之後,我就視他為一位值得信賴的老師與珍貴的朋友。他是那種你會一直期待見到他,並想跟他在一起的人;當你想起他,心中會會心一笑。這是多麼的有意義。措尼仁波切在藏傳佛教一些偉大的上師座下學習,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的老師都已經遠離人世了,不過,在古老西藏偉大的瑜伽修行者與我們身處迷惑的二十一世紀之間,仁波切強而有力地銜接了這二者。對於這二方面,他能完全掌握自如,同時讓我們感到輕鬆自在。

  仁波切為了更有效地幫助我們突破自我施加的侷限與嚴肅感,因此,他非常用心地去了解人類心智的特性。永恆的愛、智慧與喜樂是可能呈現的,但是,我們卻陷在自我與自己的想法之中。

  「本質愛」(Essence love)是開放寬廣且毫無偏私,那是孩子天真的歡笑中所蘊含的自由,那是我們的快樂不需要任何理由時,一種幸福的溫馨感。這就是仁波切解釋的「由開放與智慧所產生的無條件的仁慈、溫和與情感,經過滋養,能夠成為溫暖整個世界的光燦火焰」。這就是以喜悅的愛,擁抱著生命與生命中所有瘋狂的事情。

  我們會發現自己就是如此,因為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我們身為人與生俱有的權益。正如我們都有一雙眼睛和兩隻手臂,我們就是這個基本的愛,然而,由於它被覆蓋與迷惑,所以我們無法認出它或感受到它,於是終其一生都在感情、金錢、權力、事物與想法中追逐它,彷彿我們內在的失落感,能夠從自身之外找到。我們也許可以暫時獲得紓解,但是那終究讓我們感受到空虛、疲憊、恐懼與憤怒。我們在內心的某個角落會察覺到這一點,而且在最赤裸的時刻,我們感受到在忙碌生活表層下的空虛與憂傷。由於我們的渴望如此強烈,而且在心底深處認為,我們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

  本書激勵我們去尋找自己暫時失去的東西,並且開始踏上修道,再度連結我們深層的本質,那是喜悅與開放,超越所有的條件與制約,就如同無雲且明亮燦爛的天空。認識我們的本質,慈悲的溫暖就能夠自然展現在我們的所有行為。這條道路並非神祕難解,也不需要什麼特殊能力。它是實際的、邏輯的且清楚明瞭。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在根本上,我們跟愛是共振的。我們就是無限的愛,無論我們是快樂或悲傷,愛時時刻刻散發至每一個角落。

  我們也許見過這樣的人,有些人在達賴喇嘛(Dalai Lama)或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身上看到,或者在自己的父母身上見到。他們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微笑,並且感受到無做作與自然的溫暖。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散發出無我的慈悲光芒,我們認識到那也是我們自身真實的一面。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初的火花,這火花能夠擴大為熊熊烈火,而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我們自己。


李察‧吉爾(Richard Gere)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