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萍散文集2:走進弟弟山(2021年新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林芳萍散文集2:走進弟弟山(2021年新版)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 林芳萍
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15篇兒童散文
★與《林芳萍散文集1:屋簷上的祕密》並列為經典姊妹作★
值得孩子一讀再讀的童年二部曲
充滿情味的精緻文字,珍藏溫暖人心的親情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經典之最
《林芳萍散文集1:屋簷上的祕密》姊妹作
在我的心裡,有兩個阿公。
一個在山裡,一個在畫裡。
一年一年過去,畫裡的阿公都沒變,
山裡的阿公卻老了……
15篇抒情動人的兒童散文‧精煉出最難忘的親情之愛
繼《屋簷上的祕密》之後,金鼎獎童書作家林芳萍,再度化身為既純真又善感的小女孩,透過她獨特的童話眼睛、童話心,以生動、溫潤的抒情文字,帶領小讀者走進青翠蓊鬱的山林鄉野,細細品味鄉居情趣、傳統節慶和濃密親情。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擅長以溫柔的童稚視角描繪家族長輩:阿公、阿嬤、叔公、二叔、尾仔伯母……甚至鄰居阿旺伯,這些慈愛、親切的長者身影,讓小讀者很容易聯想到自己身邊的親人,並隨著情緒飽滿的描述文字,對於「親情」、「家族」、「人際關係」之珍貴與美好,以及面對「傷逝」、「死別」的痛楚與釋然,各有不同的深刻體會。
資深畫家謝祖華則以特殊的透明片繪圖技法,再創作者眼中、心中質樸甜美的童年時光。在視覺設計上,巧妙的圖文嵌合與編排,更有如把北臺灣山間的微風綠意、陽光香雨統統精巧的收羅在這本書裡。
兒童散文,文字活潑洗鍊或優美流暢,主題、內容皆饒富童趣與想像力,是接續橋梁書的最佳讀物之一,也是增進語文能力的最佳寫作範本!
本書收錄15篇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短篇兒童散文,與《屋簷上的祕密》並列為作者最重要的經典姊妹作,經得起代代讀者的閱讀和傳誦,是本土兒童文學的重要瑰寶。
得獎紀錄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好書
★「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臺北市「兒童閱讀優良媒材」優良推薦
專文導賞
洪淑苓(臺大臺文所及中文系合聘教授)
許建崑(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死亡最教人難以承受的部分──要與自己親愛的人從此分隔兩地,愛別離!所以,我用筆替這些親愛的人覓得了最適宜之地:
讓叔公重回「弟弟山」上;阿公留在如畫之境;二叔走進一片櫻花林;三隻小鳥兒飛往籠外更廣闊的天空;小狗優力步向水壩的長堤之外……
這樣想,稍稍撫慰了我與親人永別的悲傷和失落,也重新給了我思念他們的勇氣。
而當我有勇氣去開啟這道生死柵門時,才發覺,儘管死亡以築堤防、建水壩的各種形式來分隔時空,卻無法切斷源源思念的流水依歸向愛的海洋裡。
──林芳萍
作者簡介
林芳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休士頓大學幼教碩士。
曾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臺北市公車詩文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首獎、金鼎獎推薦獎、信誼幼兒文學獎文字首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等。
著有兒童散文《林芳萍散文集1:屋簷上的祕密》,兒童散文詩《稻草人想說的話──林芳萍散文詩集》,兒童詩歌《誰要跟我去散步?》、《我愛玩》、《愛畫畫的詩》、《ㄅㄆㄇ唱學兒歌》、《青果子》、《彩虹花》,童話《ㄅㄆㄇ識字童話》,繪本創作《會說話的畫》,以及繪本翻譯等共百餘冊。
繪者簡介
謝祖華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插畫家、愛樂人、攝影迷。繪有《林芳萍散文集1:屋簷上的祕密》、《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李白:長安有個醉詩仙》、《風島飛起來了》、《我愛藍樹林》、《紅瓦房》,以及英譯本《橘子紅了》等書。2013年獲英國《Becoming a Successful Illustrator》一書介紹,同年並以「Great Wall」系列入選美國IPA國際攝影獎。
身為山腳下長大的小孩,其筆鋒追求自然靈性之美,從最初的風島到近期的經典文學系列,畫裡總有著回憶的味道。近來亦嘗試與建築家、音樂家、詩人跨界合作,呈現多樣的創作風貌。
自序 走過四季,荷花開
走進弟弟山
再別弟弟山
阿公的畫像
阿嬤家的櫻花,開了
誰來霞光晚餐?
飛吧!小鳥兒
沿著河堤走
竹林後的世界
翡翠山峰裡的溪
月光下的精靈
七夕夜,下雨了
金黃色的慶典
養蠶
春天的種子
一個晴朗的早晨
作品賞析之一 美的后冠 洪淑苓
作品賞析之二 用孩童的眼睛看世界 許建崑
作者序
走過四季,荷花開
那年夏天,荷花池撐起一把一把小紅傘,柔韌的粉紅荷瓣溢灑著陽光、擎托過雨露、又自在與微風攬腰共舞的時節,我感覺心湖也有一朵荷花,要綻放了。
我將荷瓣上的雨露一顆顆收集起來,每一顆,都是一滴晶瑩的淚珠;每一滴淚珠,都閃爍著一個眼角泛光的故事。
我將筆握直如挺立的荷梗,期望它能支撐所有雨滴和淚珠的重量,一旦寫了,一定要寫下去,一直到完成!
當時,我剛送叔公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程。參加叔公的喪禮,使我非常想念阿公───這位在我生命中永遠靜默付出愛的老人。阿公過世時,我人在美國求學,沒能在他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陪伴他身旁,一直是我心中深深的遺憾。
然而卻也因為缺席了一場隆盛的告別儀式,使我始終對死亡存有一份遙遠距離的想像,認為阿公並沒有真正離開我們,他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到了另一個世界。而這便是我覺得死亡最教人難以承受的部分───要與自己親愛的人從此分隔兩地,愛別離!
所以,我用筆替這些親愛的人覓得了最適宜之地:
讓叔公重回「弟弟山」上;阿公留在如畫之境;二叔走進一片櫻花林;三隻小鳥兒飛往籠外更廣闊的天空;小狗優力步向水壩的長堤之外……
在我心中,死亡不再只是一處冰冷、灰茫的幽域。它也許是在青翠的湖面下;或在碧綠的竹林之後……一經空間轉換,就能依著每個人不同的質性去到專屬的地方,在那裡,展開另一段新生命。
因此,死亡的同時竟也獲得了重生。這樣想,稍稍撫慰了我與親人永別的悲傷和失落,也重新給了我思念他們的勇氣。
而當我有勇氣去開啟這道生死柵門時,才發覺,儘管死亡以築堤防、建水壩的各種形式來分隔時空,卻無法切斷源源思念的流水依歸向愛的海洋裡。
這浩瀚無邊的愛,灌溉滋潤了大地萬物,使生命得以多樣姿彩的風貌呈現,不斷變化成長,展現明亮的生機與活力:
於是,從豐收的金黃橘園、各階段蛻變的蠶兒、蘊藏希望的種子……我搜尋到荷瓣上的陽光了。
就這樣,在隔年夏天將來之前,我完成了這本夾藏陽光和雨露的書。
我要把它獻給我已逝去的親人和朋友,也獻給那些曾經失去親愛的人的朋友。讓我們沿途走過生老病死的春夏秋冬後,相約一個雲淡風輕的晴朗早晨,一起笑看荷花擁攬微風,款款起舞……
這本書從初版到現在,十四個年頭過去了。今年,當它再度以新面貌出現時,阿嬤已經在去年往生。
我常常在想,阿嬤現在在哪裡呢?故鄉的櫻花樹在哪裡呢?記憶中的童年在哪裡呢?
時間看似改變了一切,但不能阻隔愛與思念。
當我重新再讀這本書時,我知道所有的愛與美好並沒有消失不見,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被繼續珍藏與紀念。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記憶生命中的人事物。而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將這些保存在我的文字裡。有一天,當我也不在了,希望還能留下生命中的這些美好,給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推薦序
林芳萍的文字很有滋味,我曾用「活色生香」來形容她的《屋簷上的祕密》,《走進弟弟山》依然具有這迷人的特色。許多兒童散文都會以童年為書寫對象,這本《走進弟弟山》也可從這個角度看。但林芳萍似乎決定了一個基調,那就是在敘事之外,以濃郁的抒情氣氛塑造了情境上的美感。她還擅長寫老人,在她筆下,阿公、阿嬤、阿旺伯、尾仔伯母等,都活躍於她的童年舞臺。書寫童年,其實就是在書寫一種死亡與逝去的歲月,但是因為美的理由,它們都再次復活,活在作者與讀者的心中。林芳萍的兒童散文,確實當得起「美」的后冠,令人讚賞。
臺大臺文所及中文系合聘教授 洪淑苓
兒童文學大家長林良先生曾說,芳萍具有「童話眼睛童話心」,能夠把童話精神與散文結合,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童話散文」……引領孩子及早接受生命教育,體認生活中有喜樂,也有悲傷,是童書作家創作時的重要課題之一。但兒童文學的寫作,主題卻不宜淺顯外露,誠如自名「思想貓」的桂文亞女士曾經說過的──寫作的主旨,要讓孩子踮一下腳尖才搆得到的,才會有滋味。芳萍的作品,就有這樣的高度與深度。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許建崑
在我的記憶深處, 阿嬤房間的牆上一直掛著一幅阿公的畫像。 畫像裡的阿公穿著深黑色的西裝, 端坐在一張高腳椅上。椅子斜後方,有一張雕刻精細的紅木小桌几。桌几上,擺著一個精緻的瓷花瓶,瓶裡,插了幾朵紅紅的康乃馨。 這樣的擺設和背景,看起來就像阿公在自家書房的一隅隨意留下的身影。但是,我找遍了阿嬤家的每個房間,試過了瞇著眼從各個角度看,卻總是找不到畫裡的那一個天地。 那是一個消失的角落嗎?還是隱藏在某個櫥櫃後面、必須啟動開關才會出現的密室?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相信阿嬤家真的有一處這樣的地方。因為,這畫像畫得實在傳神,尤其是阿公的臉,像用相機拍下的黑白大頭照片。只是如此單調的臉色被嵌在那些鮮豔的油彩裡,使畫中的阿公看來比真的阿公又更拘謹幾分。 掛著畫像的牆上,另外加釘了一排掛鉤,用來吊掛我們日常換穿的衣物。每天,阿公就站在畫像下面,換上一身鴿子灰的工作服,準備上山。 他總是微微揚起眉,迅速望一眼畫裡的自己,彷彿照過了鏡子之後才出門。 有時候,我也會仰起頭,凝視畫裡的阿公。 當我分享快樂的心事時,阿公緊抿的嘴會悄悄上揚成一道弧線;當我傾吐悲傷的煩惱時,阿公擺放在腿上的雙手會輕輕搖喚我坐到他膝上;而當我做錯事時,我就躲著不進阿嬤的房間,這樣就看不見阿公生氣瞪圓的眼了。 在我的心裡,有兩個阿公。一個在山裡,一個在畫裡。 一年一年過去,畫裡的阿公都沒變,山裡的阿公卻老了。 當我和弟弟到了入學的年齡,阿公和阿嬤陪著我們一起搬到了臺北,住進大都市的樓房裡,只偶爾在假日才回老家一趟。阿公上山的時間更少了。 原本,我們還擔心阿公會住不習慣高樓大廈,他卻反過來安慰我們: 「這樓仔厝哪有算高?卡高也沒比咱的山頂高!」 原來阿公默默使出乾坤大挪移,將故鄉的山搬運到都市叢林裡來了。他以此種心情待在這座水泥山中,照顧我和弟弟這兩棵唯一的小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