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奇蹟
這些充滿愛的分享
是一份最誠摯的禮物
為了準備你我用全新的眼光
面對自己生命的奇蹟
《奇蹟》是一位科學家、醫師透過短篇故事,與你我分享點點滴滴的心靈之旅。
且讓我們一起回想,從出生到現在,是不是也有過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以及屬於我們個人的奇蹟?
「我會談這些實例,是因為捨不得看到那麼多小孩、年輕人甚至成年人,一天下來隨時都有數不完的奇蹟──人生點點滴滴,其實都是奇蹟──卻因為人類集體的文化和觀念的洗腦,而讓我們否決它們。」
「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其實不是人類最高的追求。剛好相反,人類最高的追求,最多也只是把自己找回來,把我們生命永恆的部分完全活出來。」──楊定一
愛與智慧是一體兩面,不可能分開
楊定一用他個人的實例,透過充滿藝術性的表達,打破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規則與慣性,讓所有關於生命的理論活了起來,同時也為我們每一位解開真實的謎──我們這一生為何而來?我們這一生的目的又是什麼?人生最終的答案,又在哪裡?
他透過《奇蹟》這本書,邀請我們親身踏上這一趟潛入心的生命旅程,恢復個人對生命的記憶,鬆脫這一生遭遇和成見的制約,活出原本不敢想像的圓滿、快樂、自由、美、勇氣和愛──你我自己的奇蹟。
《奇蹟》讀者搶先試聽《生命的醒覺之旅》7分鐘(風潮音樂授權),這是楊定一博士在尚未寫《奇蹟》時意外錄下的作品,從最誠懇的心流出來的聲音,陪伴你我想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奇蹟。
「全部生命系列」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與《好睡》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希望在這個快步調的社會,幫助你我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每一個人回到均衡。畢竟,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然而,一切都是幾面一體。有了「全部生命系列」的基礎,自然可以在這個最完整的預防醫學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愛、平等、寧靜與希望。
從《靜坐》,「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到《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再到兩本問答《十字路口》、《插對頭》,以及之後的《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逐漸地,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從「空」看著「有」,從內心看著外在,從「在」看著「做」,從「心」看著「人」。
隨著每一個作品,我們深入的,不是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層面——生命最深的智慧與慈悲。這,是人類終極的療癒。
作者簡介
楊定一博士
文字作品:《真原醫》、《靜坐》、《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十字路口》、《插對頭》、《時間的陷阱》、《短路》、《好睡》、《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
音聲作品:《等著你》、《重生:蛻變於呼吸間》、《你.在嗎?》、《光之瑜伽》、《真實瑜伽》、《呼吸瑜伽》、《四大的瑜伽》、《最終的真相》、《瀑布跟水滴的靜坐》、《岩漿的靜坐》、《森林的靜坐》
影音作品:《螺旋舞》、《結構調整》、《蛻變.重生》與《這裡.現在》一日共修營實錄DVD、《真原醫運動新觀念》
編者簡介
陳夢怡
編有《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結構調整》、《十字路口》、《插對頭》、《時間的陷阱》、《短路》、《好睡》、《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
譯有《靜坐》、《呼吸的自癒力》、《奇蹟半生緣》、《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親子關係:世間最難修的一門課》、《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等書
誌謝
編者的話
序
01 不想出生
02 星球的聲音
03 我們每個人的光譜
04 足球帶來的一堂課
05 心裡有太陽
06 往心內觀想
07 天使
08 跳到天花板
09 顛倒的唸書
10 時-空
11 從一個感官,跳到另一個感官
12 從靛藍小孩,水晶小孩,到人類的未來
13 母親的愛
14 父親的付出
15 人生的流浪
16 成長在巴西
17 彭姆姆 Sister Emmanuelle
18 神聖的空間
19 耶穌,透過聖經來教我
20 巴西的小嬰兒
21 食物鏈
22 沙灘上的耶穌會修士
23 尋,尋什麼?自己不知道
24 卡夫卡 Francis Kafka
25 無所不在
26 無思無想
27 杜博斯 René Dubos
28 歌德爾定理
29 紐約的一家書店
30 六祖壇經
31 自由墜落
32 內爆
33 從自由墜落,到內爆,再墜落,再內爆
34 宇宙,用螺旋來說話
35 過去的記憶
36 鏡子裡的人,是誰?
37 市集,一個教室
38 大自然,大愛
39 石頭說話
40 海底也說話
41 多重宇宙
42 我是誰
43 什麼是修行?
44 曼哈頓東河的日出
45 「我」創出來的世界
46 我不是自由
47我的老鼠老師
48念頭的世界
49南西 Nancy
50造物主,是誰?
51我是全部,我什麼都不是
52透過每一口呼吸,我延伸這個世界
53享受沒有夢的深睡
54佛性
55大菩薩
56觀世音菩薩
57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特質
58兜率天
59藥師佛
60苦修
61時–空也離不開螺旋
62 人間的牽絆
63 母親與我
64 各地的老師
65 閉關
66 宇宙帶來的下載
67 自然療法
68 食物的祝福
69 生命的一些奧妙
70 身體的結構來到我眼前
71 人生的舞蹈
72 海豚與我
73 手上的蝴蝶
74 魚鷹
75 眼鏡蛇的偶遇
76 人生的海嘯
77 集體的力量
78孩子的練習
79宇宙對我說話
80重回巴西
81水晶的故事
82飛行物
83海裡的生命
84神聖的槽
85阿拉斯加的療癒師
86能量場的加持
87向過去的聖人致敬
88坎昆的聖人
89樣樣都像雲
90走過鏡子的長廊
91到處都是奇蹟
結語
後記 反復的工程
編者的話
《奇蹟》這本書,是目前所有寫作裡,最享受的一次。
每一章寫作的過程,都非常單純,只是記下楊定一博士個人的回想,無論情感、敘述、語言都是新鮮的。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負擔。
寫作的時間,在二○一七年夏天八月。約莫兩個星期左右,完成了初稿。我還記得,最後一章是在晚上九點完成,比平常工作結束的時間早得多。我換上球鞋,去基隆河右岸走了近兩小時,把完書的感覺散一散。夜風習習,對岸環東大道的車燈在流水與夜色間穿梭。我想著剛剛才完成的這件事。一切,彷彿在一個世界,又不在同一個世界。
相信讀者只要翻開書,就能體會到這一百多張天真爛漫的插圖是《奇蹟》的一個特色。非但每一章都有圖,而且是提前約莫半年就請 Simon 開始作畫。我記得楊博士有時一天就提出四、五張圖的構想,而 Simon 竟然也能一天回上四、五張草圖,這種超乎默契的一致,始終在整本書裡流動。
完稿後,楊博士先分享給幾位朋友,反應多半是很喜歡也很期待。然而,還是有少數朋友不是很理解創作的心情,而甚至把這本書當作楊博士的自傳來看待。當然,現在回想起來,可以明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體會楊博士寫作《奇蹟》的情懷。其實,這本書最多是楊博士對個人的經過充滿感激,而願意拿出一些片段當作實例,親身鼓勵大家活出自己的奇蹟。此外,這本書沒有別的用意,更不足以承擔自傳的角色。
因著這樣的轉折,楊博士也就在《奇蹟》送廠印刷前,請康健出版配合,延後發行。楊博士有時候還會跟我半開玩笑:「我們把稿子鎖到保險箱裡,等哪一天我離開了,再拿出來發表。」我也只好跟著開玩笑:「好啊,最好把密碼拆成三組分開保管。要三個人都到齊了,才可以打開。」
現在回頭看,這個波折完全是剛剛好。畢竟,從經驗去貼近「全部生命」的理念,還是需要多展開一些觀念,讓大家可以有一個深入和親身體會的基礎,而不會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動與現象。
暫緩出版,對周遭許多朋友有很大的衝擊。然而,在這段期間,楊博士和我還是照常寫作,又完成了《十字路口》《插對頭》《時間的 陷阱》《短路》《好睡》《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 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這些書。
也許讀者之前已經注意到,「全部生命系列」在《定》和《結構調整》之間的編號 10,是一直保留給《奇蹟》的。我想,楊博士選擇這麼做,一方面是為原本的創作順序作一個紀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來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整個創作的流動。
楊博士時常告訴我:「這些書,是宇宙在透過我下載,想表達祂自己。倒不是因為作家想寫什麼而來的。」兩年後的現在,時機到 了,《奇蹟》才要出版。
這個過程,對楊博士的創作形式,也是一個決定性的轉捩點。畢竟「全部生命」本來也不全靠閱讀的邏輯去了解,而楊博士本著科學家的性格,樣樣都喜歡做實驗。接下來,也就比較投入影音的作品,尤其是讀書會,透過多重媒介的互動,達到心的共鳴,而不知不覺地接觸到更多各地的朋友。無形之中,創造了一種心的共振場。這是最不可思議的。
陪著「全部生命系列」走到這裡,好像也打破了我對時間的觀念。楊博士常跟我說,任何事,該是什麼,就是什麼。急也急不來,慢也慢不了。話中不急不緩,不徐不躁的心境,對我而言,也就是奇蹟之一。
序
我會寫這本書,是希望引發你我每一個人回想——自己這一生,從出生到現在,有多少次,遇到不可思議的現象。
無論是巧合,或是一些沒辦法以邏輯、理性解釋的發生,雖然我在這裡稱為奇蹟,但其實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
可惜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把它過濾掉,不光是認為不可能,還覺得需要做種種解釋,來把它「理性化」。我們不光對自己是如此,對小孩子、其他的人也同樣做這種嚴謹的過濾,需要把人生最不可思議、最美的部分做一個分析、理性化,而把這個美消失掉。
透過這種過濾,我們最多也只是不斷強化眼前的「真實」, 而這種「真實」最多也只是反映自己的限制和質疑,以及我們對自己與別人種種負面的看法。
這是我認為最可惜的。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為止,不斷洗腦自己,洗腦別人,認為全部都應該符合我們的理解與期待。面對任何出乎意料的現象,更往往透過我們自己建立的理解和期待帶來一個反彈——不光認為不可能、不應該是這樣子或那樣子,甚至希望做一個變更,好帶回到我們所認為的「正常」,來符合我們的「期待」。
這幾十年來,我認為這種反應反而是最不理性,對我個人是最不可思議的。
我這一生全部的觀念,可以說都跟一般人顛倒。幾十年來,也就好像在一個沙漠或孤島上,看著這世界。
有時候會掉眼淚,會為了人的痛苦和無明而著急,希望用種種個人的方法做個推翻。
但是,有時候,又充滿了笑容,看著人的傻勁多麼可愛。清楚看到是一個幻覺,而同時知道——活在這個人生幻覺裡的人,從來不知道這是幻覺。這種天真的嚴肅,是多麼珍貴。
看著人間這樣的劇情,我也只好跟著笑。我想表達,這種「神聖的鬧劇(divine comedy)」,才是最大的奇蹟。但我相信,你我可能從來沒有體會到。一個人年紀大了,心境成熟了,反而可能鼓起勇氣,做一些其他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我有勇氣寫這本書,也只是如此。
我當然知道提出與自己相關的實例,也可能造出爭議乃至於辯論。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又相信——如果我自己不把個人生命的奇蹟拿出來分享,又怎麼有資格談這個題目。
所以,我在這裡把一些個人經驗到的簡單的奇蹟,透過插畫家 Simon 的創意帶出來。最多,只是給你我做一個參考。
首先,這些奇蹟的紀錄,不見得符合實際時間的先後。畢竟,許多經過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而這些經過,最多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在看,在表達上不能說是真正客觀。
此外,這些奇蹟,對我個人有多少代表性?坦白講,沒有太大的代表性。還有許多奇蹟,可能比這裡談的實例更大,但是我決定暫時不提。我心裡知道,那些例子對一般人而言,可能玄到一個地步,而不能完全理解。我寧可暫時保留。
我這裡提出的一些實例,是比較容易透過藝術表達的,才先把它們拿出來。
我會談這些實例,是因為捨不得看到那麼多小孩、年輕人甚至成年人,一天下來隨時都有數不完的奇蹟——人生點點滴滴,其實都是奇蹟——卻因為人類集體的文化和觀念的洗腦,而讓我們否決它們。
我相信,假如你可以接受這些實例,也自然可能有一樣多或更精彩的實例可以分享。這一來,我很有把握,人生對你我就不會那麼堅實,也不會只是充滿絕望、痛心而沒有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和「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讓你我充分體會:一個人,往外在世界去找,絕對找不到人生最後的答案。
相反的是,一個人要完全潛入心,再潛入心,再更深地潛入內心,才可以找到這一生所希望的全部解答。
更不可思議的是,你我會發現,追求到最後,你我自己就是我們想得到的答案。
也就是說——你我其實不是這短短的生命,不是眼前所見的衝突、心中的難受、感情上的失落、眼淚流不完的悲傷、一個失望、再一個失望。
都不是,你我是——完整,圓滿,神聖,永恆,大愛,大喜樂,大平靜。
答案,從早到晚都在我們自己。
但因為我們非要探出頭往外尋,才一生生耽誤過去。不光永遠找不到答案,反而投入因–果的世界。
愈走,陷得愈深。
把我們的原本完全忘記了。
然而,一個人只要往內完全反轉,而且是徹底、一百八十度地反轉。讓內心完全超過外在的喜事、財富、名譽帶來的注意,也就自然重生。「奇蹟」這兩個字,也不用再去追求或分析。
每一個瞬間、每一天、每一個禮拜、每個月、每一年、這一生、還沒有到來的一生、數不完的生生世世,你早已活出奇蹟——大的奇蹟、小的奇蹟、不可思議的奇蹟、人間想不到的奇蹟——全部,你都可以活出來。
假如我講的這幾句話,你不光是不驚訝,而可以完全接受,認為是再明白不過。那麼,我認為這本書,包括前面的作品,也就達到它的目的。
你我也就一起活出生命的奇蹟吧。
書摘1第二十三章 尋,尋什麼?自己不知道我在巴西長大,我的印象中沒有什麼東方哲學的書好讀,全是西方的典籍。從最早希臘的蘇格拉底、《聖經》,到當代法國、德國或當地的作品。小時候讀書很快,學校或公立圖書館有什麼書,幾乎全都讓我看完了。九歲到十幾歲之間,我們住在巴西北部濱海的海西菲,學校圖書館所有的書,從第一本到最後一本,我都看過。回想起來,我對那位圖書館員特別感激。我記得,學生最多只能同時借三本或四本書。然而,這位金髮的女士,當時應該有五十多歲,每次都讓我拿兩個大袋子,帶幾十本書回家。不到兩三天,我就回去,再重複一次。她很好奇,認為我不可能看得完那麼多書。有一次,她忍不住拿了其中兩、三本書,一本是莎士比亞,一本是她很熟的文學作品來考我。我記得自己不光是答出書裡的細節,還跟她討論書的意義,以及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或那麼寫。我看見她不可思議地搖搖頭,笑了起來。接下來,她再也沒有考過我,而讓我繼續把圖書館的書一袋又一袋地借回家。我記得當時我自己一個人在圖書館,或者在家裡看書,有時往窗外看,別的小孩都在玩。那時,心中好像在找,但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看懂,卻同時知道那不是我在找的東西。就連我所讀到的所有哲學作品,包括蘇格拉底,都不是我想找的。唯一比較接近我心裡所追求的問題的,是《聖經》。不光《新約》,還包括《舊約》〈創世記〉〈詩篇〉〈箴言〉。我自然被耶穌所講的話吸引,尤其欽定本的文句(詹姆士王譯本,King James version)。我認為耶穌的話特別美,每一個福音的經句,我會重複再重複去唸,甚至在心裡全都背起來了。然而,我並不是透過讀把它背起來,而是這些話對我個人有很深的共鳴,就好像驗證了我心裡早就明白的。所以,不費力就記起來了。有一陣子,甚至哪句話出在《聖經》哪一個章節,我都知道,都說得出來。只是後來幾十年沒有用,也就不再去記了。對,是驗證。我突然發現,其實,我在找和驗證是同一件事。就好像透過耶穌的話,可以驗證我最內心想表達的一切。而這一切,好像不符合一個小孩子在人間體會得到的現實。也就這樣子,讀到耶穌的話,讓我心裡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寧靜。我現在回頭看,也只能將它稱為是一種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