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傷雜病臨床研究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中醫內傷雜病臨床研究

作者:金實 主編
出版社:人民衛生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ISBN:9787117118293
語言:繁體中文

光陰荏苒,萬象更新,21世紀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步伐逐漸加快,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日益受到重視,全國中醫藥院校招生結構相應出現了較大調整,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為了適應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我們受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和衛生部教材辦公室的委托,編寫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內傷雜病臨床研究》。 中醫內傷雜病是中醫內科疾病的主要組成部分。內科疾病的範圍甚廣,但大致可分為外感病證和內傷雜病兩大類。按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材會議的規定,將外感病證列入《中醫外感病證臨床研究》一書中,而內傷雜病的證治則屬于《中醫內傷雜病臨床研究》的範圍。內傷雜病主要是指《金匱要略》及後世內科專著記述的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疾病。該類疾病病因大多以情志失調、飲食不潔、勞逸失宜、稟賦遺傳、他病損傷等內傷原因為主,辨治方法大多按照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進行分類證治。值得指出的是內傷雜病和外感疾病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有時難以截然分開。如外感疾病邪氣稽留,內人髒腑,可導致內傷病證,而內傷雜病容易感受外邪,或因感受外邪而誘發加重。外感病證與內傷雜病兩者各有特點而又相互聯系,給疾病分類造成一定的困難,本書選擇的病種僅僅是相對而言的以內傷雜病為主的病證。 本書是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及中藥學等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是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的高層次參考書。本教材供已完成大學本科教育後的研究生學習期間使用,重點不在于教授基礎知識,因此,有關病證辨證論治的基本內容大都簡述,以避免和本科教材重復。本書的編寫原則是緊緊圍繞研究生培養目標,選擇中醫優勢病種,以問題為中心,突出本學科的重點、難點、疑點、熱點。在病種選擇上不求完整;在內容安排上不求全面;在新說及思考部分,提出問題,擺出觀點,針對問題、觀點,編者或作出應答,或將不同觀點歸納分析,或將疑問留給讀者;文中的問題、觀點、應答、分析,可能精闢準確,亦可能含糊甚至錯誤,我們將此留給讀者,如能引起評議、爭辯、思考,激活中醫學術氣氛,我們將感到欣慰。本書既綜述研究進展,提出最新科研成果;又正視現狀,解讀困惑,激發靈感,引發思索,提出問題,面向未來。在表達方式上,本書以綱要性的表述,給研究生和講課老師留有思索和研究的空間。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闡述中醫內傷雜病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及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下篇為各論,選擇病證29個,每一病證又分【正名】、【析理】、【論治】、【實驗】、【思考】五個部分,【正名】論述本病的概念、臨床特征及與本病相關的西醫病名,簡述病名的歷史演變,列舉別名、異名。【析理】即有關本病病因病機的理論探析。本欄目分經典論述及新說探討兩部分。經典論述部分,簡要介紹《黃帝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相關論述,以保持本書與本科教材的連續性,新說探討則重點介紹近代對本病病因病機的新觀點、新成果。【論治】欄目分論治研究及名家經典采擷兩部分,前者討論本病治療的思路方法及臨床治療進展,並加以評析;後者介紹民國以來著名醫家的特色經驗。【實驗】介紹本病實驗研究的概況,並歸納分析,加以評論。【思考】將古今醫家在理論、臨床及實驗研究中疑惑不清、難以解決、有爭論分歧的問題分項列出,介紹最新研究動態及人們關注的研究熱點,以啟發科研思維、活躍創新意識、促進讀者思考、激發研究生選題研究的靈感。每一病證後附列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內傷雜病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中醫內傷雜病辨病論治的思路與方法  第三章 中醫內傷雜病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咳嗽  第二章 哮病  第三章 喘證  第四章 心悸  第五章 胸痹  第六章 不寐  第七章 痴呆  第八章 胃痛  附︰痞滿  第九章 泄瀉  第十章 痢疾  第十一章 脅痛  附︰膽脹  第十二章 黃疸  第十三章 臌脹  第十四章 眩暈  第十五章 頭痛  第十六章 中風  第十七章 水腫  第十八章 淋證  第十九章 癃閉  第二十章 郁證  第二十一章 血證  第二十二章 痰飲  第二十三章 消渴  第二十四章 癭病  第二十五章 虛勞  第二十六章 癌病  第二十七章 痹證  第二十八章 痿病  第二十九章 顫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