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品賞六部曲之4:武藝 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武俠品賞六部曲之4:武藝 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
※一位學術界大師的武藝夢,細剖武術之來龍去脈
※論述各大武術門派,探究武術相關問題!揭開武俠小說不為人知之謎!?
※文史工作者的另類養成法實例!
武俠大師金庸逝世一週年,留給武俠迷無限遺憾。為緬懷金庸,特別規劃《武俠品賞六部曲》,以憶念金庸、重溫武俠!
武俠品賞六部曲1:論劍之譜(上)武俠五大家品賞
武俠品賞六部曲2:論劍之譜(下)武俠五大家品賞
武俠品賞六部曲3: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
武俠品賞六部曲4: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武俠品賞六部曲5:修訂金庸(上)金庸小說新版評析
武俠品賞六部曲6:修訂金庸(下)金庸小說新版評析
※兩岸知名武俠評論家龔鵬程、陳墨聯手出擊!
※集結武俠小說五大名家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臥龍生共襄盛舉!
※武俠風雲會,大俠來過招!武俠五大名作家完整品賞,龔陳六部曲一次收齊!
鼎鼎大名的《易筋經》究竟是什麼來由?
武當、峨眉、青城、崆峒、崑崙武術究竟和小說有何不同?
武術是我少年時最喜歡的活動,如今年歲老大、江湖夢遠,徒能於紙上談俠說劍,不無感慨。而頻年混跡上庠,講論詩書,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看來好像也不適合再去聒絮好勇鬥狠的武林舊事了。可是少日一段情緣,竟爾割捨不禁……
我之習武,本不是用來做學問的,主要是技擊實戰,每天邀人手搏,打得個不亦樂乎。可是由習武而博考文獻,考稽參互其異同,竟使我獲得不少文獻學的知識與方法,對武術史有些瞭解,實為意外之收穫。我後來成為文史工作者、學者教授,契機實肇於此。
此書首論達摩《易筋經》,次論張三丰武學,間接就說明了少林派與武當派的相關問題。接著分論崆峒、崑崙、峨眉、青城各派,及迷蹤拳、筋經門。少林、武當、峨嵋、崆峒、青城是傳統門派,迷蹤拳也是傳統拳種,但崑崙是新興門派,筋經門則不見經傳,乃所謂「秘傳」之學。武術門類雖雜,大體不外這幾種。
大體介紹了大陸武術門派功法與發展狀況之後,繼之就要討論台灣。台灣的武術十分複雜,作者以宜蘭縣為例來做說明,並以台灣北部淡水的海盜史來為它之所以武風盛行做個背景的補充,以供想像。
作者簡介
龔鵬程
當代著名文人學者,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並為美國歐亞大學校長、南華大學及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禪武協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學術著作七十餘種,曾獲中山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著有《中國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知識與愛情》、《龔鵬程四十自述》、《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九州心影錄——遊必有方》、《九州心影錄——龍行於野》、《九州心影錄——時光倒影》等百餘部作品。
自序
達摩《易筋經》論考
張三丰武學論考
峨眉派武術探秘
青城派武術探真
崆峒派與崑崙派的武學
金庸小說與武術
葵花寶典
武林玄學
筋經門的武學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林明昌)
迷蹤拳之謎
馬來西亞精武門的故事
淡水海盜小考
台灣宜蘭縣的武館
台灣中華合氣道的故事
琉球武術小記
日本的劍術
武士禪
拳經九論
劍法要略
奇門秘技
武學與醫藥學
醫.武.道
武狀元
宗教與武藝
南拳北腿
中庸之道
清人筆記中的少林武術
尋找南少林
技擊文化學
拳喻
金鐘罩
周作人《看雲集》自序說:「書面上一定要有序的麼?這似乎可以不必。但又覺得似乎也是要的。假如可以有。雖然不一定是非有不可。」文勢扭捏,一句一斷,正表明了寫書人替自己的書作序時之複雜心情。那用一整本書都講不清楚的心緒與想頭,竟要在這一篇序文裏寫明白,豈是易事?賭起氣來,就索性不想寫了。可是真不寫嘛,自己心上又過不去,於是終究還是會說一說。雖然說得囁嚅蹇澀,讓人覺得還不如不說的好。 我寫此序時,便頗有此種情緒。武術是我少年時最喜歡的活動,如今年歲老大、江湖夢遠,徒能於紙上談俠說劍,不無感慨。而頻年混跡上庠,講論詩書,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看來好像也不適合再去聒絮好勇鬥狠的武林舊事了。可是少日一段情緣,竟爾割捨不禁,仍要耗費我許多筆墨,想來亦自覺可笑。 舊作《俠的精神文化史論》之自序,曾略述我少年俠行,那實在是荒唐浪蕩,不堪回首的。大抵我先是從文字上獲知了一些武林掌故、技擊佚聞,其後便實際練將起來。以一本李英昂先生所編的《二十四腿擊法》入門,故首先接觸的就是北派長拳之體系。先學十二路潭腿,繼練功力拳、華拳、甘鳳池所傳少林拳、太極拳、螳螂拳等,漸漸泛濫無歸,南拳北腿,什麼拳種都要去找書來練一練,四處打聽得有什麼高手都要去會一會。台灣與香港的武術書,幾乎被我搜羅淨盡,還要去柔道館、空手道館體會體會,能找到的各種譯介,也都窮力搜集。六、七年間,積書數百種,養成了我後來做學問的一些習慣或方法,並讓我大體摸熟了中國武術之來龍去脈及各門各派的功法特點。 我之習武,本不是用來做學問的,主要是技擊實戰,每天邀人手搏,打得個不亦樂乎。可是由習武而博考文獻,考稽參互其異同,竟使我獲得不少文獻學的知識與方法,對武術史有些瞭解,實為意外之收穫。我後來成為文史工作者、學者教授,契機實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