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翳禮讚:幽寂美學的終極書寫,谷崎潤一郎淬鍊日式底蘊隨筆代表作(二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陰翳禮讚:幽寂美學的終極書寫,谷崎潤一郎淬鍊日式底蘊隨筆代表作(二版)
美不在於物體本身,
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
耽美派大師集美學大成,影響無數日本各界美學實踐者
谷崎潤一郎淬鍊日式底蘊隨筆代表作
陰翳,是時間的光澤──
透入白濛微光,仰賴陰翳濃淡而生的和室門窗,
黑漆飯鍋裡,如珍珠瑩潤生光的雪白米飯。
還有,唐紙的初雪表面,輕飄飄地將光線吸入……
「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推崇在室內用餐最宜用漆器,因為在幽暗微光中,漆器之美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緩緩誘人陷入冥想;品嘗羊羹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更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
從微觀的視角出發,谷崎在平淡的生活純然引出美的溫潤與風雅,為日式美學特有的古蘊作了最佳的詮釋。
「至少在文學的領域,我想喚回我們早已失去的陰翳世界。」──谷崎潤一郎
本書收錄谷崎美學隨筆共6篇:〈陰翳禮讚〉、〈懶惰說〉、〈戀愛與色情〉、〈厭客〉、〈旅行種種〉、〈廁所種種〉。從各種層面驗證《陰翳》美學,並以詼諧幽默的手法呈現。如在〈戀愛與色情〉中,提到現代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黑暗,他認為黑暗令人惶恐、寂寥,卻又令人懷念,但習慣光亮的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春宵恍如夢,不妨曲肱為枕」的美妙心境。另外,谷崎潤一郎似乎對廁所情有獨鍾,除了在〈陰翳禮讚〉中談到「寒風吹拂自風流」的雅興,又在〈廁所種種〉提及元代藝術家倪瓚,為了不看到自已的排泄物,特意蒐集大量飛蛾翅膀放入如廁處,使排泄物在掉落之時,隨即隱沒於羽翅,頓時無影無蹤,足見風雅。
然而,與其說《陰翳禮讚》是一本單純介紹日本美學的隨筆集,不如說,本書透過日本美學,引領讀者發現「個體的美學起點」,並提供讀者考察生活的線索。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認為,作為建築師必讀《陰翳禮讚》;知名攝影師杉本博司甚至直接以「陰翳禮讚」為名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更受書中描述羊羹盛於漆器段落的啟發,拍攝出代表作〈夜之海〉;另外,因無印良品廣為人知的設計師原研哉,亦受到本書影響,從單純對白色的偏愛,發展出「空即設計」的理念。各界美學實踐者,都因為本書提出的幽微況味與細緻官能,得到靈感上的啟發,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美學樣貌。本書甚至影響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傅柯,他在論文〈真理的歷史〉中言明:「《陰翳禮讚》是一本偉大的著作,其中關於美與光的論點,直接影響我的美學思維。」
作者簡介
谷崎潤一郎
1886年生於東京日本橋。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肄業。1910年初試啼聲,發表短篇小說〈刺青〉、〈麒麟〉等,大受好評,從此登上文壇。作品多以女性崇拜、戀物癖、嗜虐等強烈慾念描寫作為基底,將感官美學推展至極致。日本文學界奉其為經典的耽美派大師。曾以《細雪》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及朝日文化賞,以《瘋癲老人日記》獲得每日藝術大賞,1949年獲頒日本文化勛章,1960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65年因腎病辭世。
代表作有《春琴抄》、《痴人之愛》、《細雪》、《鍵》、《瘋癲老人日記》等。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
陰翳禮讚
懶惰說
戀愛與色情
厭客
旅行種種
廁所種種
陰翳禮讚9如果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我每次看到日式房間精心設計的壁龕,總不免感嘆日本人是多麼了解陰翳的祕密,在光影明暗的分別使用上是多麼巧妙。因為,其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機關。簡而言之只是用清潔的木材和清潔的壁面構成一個凹陷的空間,讓引入其中的光線在凹陷空間的每個角落產生朦朧的陰影。即便如此,我們會望著填滿上方橫木背面、花器周圍、高低雙層裝飾架下方的幽暗,明知那只是平凡無奇的陰影,還是感到唯有那塊空氣好似凝然沉澱,被單獨抽離,永世不變的閒寂占領了那塊黑暗。想來西方人所謂的「東方的神祕」,大概就是指這種昏暗擁有的詭異靜謐。至於我們,少年時代凝視照不到太陽的茶室與書齋的壁龕深處,總會萌生莫名的恐懼與寒冷。而且那神祕的關鍵究竟何在?如果揭開謎底,那其實是陰翳的魔法,一旦把每個角落形成的陰影趕走,壁龕頓時會恢復平凡的空白。我們祖先的天才,就在於任意遮蔽虛無空間,自行創造陰翳的世界,形成任何壁畫或裝飾皆無法媲美的幽玄韻味。看似簡單的技巧,其實相當不易。比方說壁龕側窗的挖空方式、上方橫木的深度、框架的高度,不難想見每一樣都付出了肉眼看不見的苦心,尤其是書齋拉門那白濛濛的微光,令人不禁駐足在前忘卻時光的流逝。本來書齋正如其名,是在那個地方看書才設有那種窗子,曾幾何時卻演變成壁龕的採光來源,不過在大多數場合,那與其稱為採光口,毋寧是用拉門的白紙過濾側面射來的室外光線,藉此減弱光線。照亮那拉門背面的逆光光線,是多麼清冷,多麼帶有清寂的色調!當院子的陽光鑽過簷下,經過走廊,終於抵達壁龕時,已經無力再照亮物體,彷彿失去了血色,徒然突顯拉門的白紙那種慘白的顏色。我經常佇立在那拉門前,凝視雖然明亮卻毫無刺眼之感的紙面,若是大型寺院建築的室內,由於和院子的距離遙遠,光線變得更稀薄,春夏秋冬,不分晴雨,從早到晚,那種朦朧微光幾乎毫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