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

作者:北川富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ISBN:978957327480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50元

為大地策展,以藝術開創地方!
世界最大戶外藝術節發起人的第一手全記錄
文創、社造工作者的實踐典範 / 旅行、藝術愛好者的完整收藏

  全球最大國際戶外藝術節、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農田作為舞台、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大自然;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居民的智慧及社區的資源,振興日漸凋敝、人口外流的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地區。

  國際知名策展大師、大地藝術祭發起人暨藝術總監北川富朗,鉅細靡遺地敘述這個「以藝術開創地方」的宏大計畫,如何從提出構思、促成藝術家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到吸引160萬人感受大地藝術之里。本書收錄大地藝術祭的企劃軌跡、實踐歷程及五屆活動的精彩作品,猶如一場視覺饗宴。隨著書頁翻動,大師現身說法、匯集歸納10種創新思維,分享如何藉藝術超越地區、世代與領域的隔閡,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協同合作模式,是所有文創產業與地方再造工作者借鏡的典範!

名人推薦

  一襲白西裝,一頂白方帽,一雙白皮鞋,脖子上繫著一條紅色寬領帶,左肩背著皮革軟包,蹣跚的從機場入境大廳走來。紅白配色的服裝及表情嚴肅不做客套寒暄,這是多年前,和北川富朗初見面時的第一印象。
  越後大地和瀨戶內兩大藝術祭的開幕式,往往看到他躲在角落邊,抽著煙默默地看著熱鬧的外頭。從年輕氣盛的學運領導人,到年邁穩健的藝術祭策展人,這一路近五十年的藝術運動歷程,可以從隱藏在裊裊香煙中的眼神裡,略窺一二。
  兩大藝術祭造就了非凡的成果,也指引了一條非都市資本,去主流中心的藝術可能性。而如此規模龐大的藝術祭中,北川富朗只幽幽地說:「透過藝術,希望那些被遺忘的地方能拾回希望,被冷落的孤寂老人們能綻放笑容。」字句間,是浪漫理想主義者的靈魂。
  一場偉大的藝術革命運動,只要一句平凡的話語,就能撼動人心。──林舜龍(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展藝術家)

  從大地藝術祭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正好提供了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活生生、大格局的例子。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是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
  大地藝術祭是源自北川富朗的藝術教養、西方藝術策展經驗、新潟家鄉的憶象,社會變遷的理解和人文關懷等等的文化底蘊、轉化和構思的創意。
  經過多年的孵化、意會、組合,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文化加值與體驗觀光所帶來的財富。其解決社會問題、創新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是社會創新的典範,更進一步促進了全民美學素養和提升國民生活環境,並且形塑了藝術造鎮、生態策展和文化外交的經營模式。
歷經兩千多場與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說明、協調和共創,最後還是比預期晚一年開幕,但他卻抱持「能做就做」的態度,樂觀成功地舉辦第一屆的大地藝術祭。
  大地藝術祭舉辦10年之後,他的創意和經營模式得到企業家福武總一郎對家鄉的期望,而促成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這就是創新擴散。
  這本書不是從文創產業的產業端出發,因此沒有強調其中眾多的小確幸和大格局創新的專利智財,而是從大地藝術季10個創新思維角度切入,特別值得臺灣有意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藝產官學研教民」參考。──吳靜吉(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教授)

  北川富朗教授以高度的藝術家熱情、創造力及政治家的淑世理想,懷抱著一份純粹的信念──要讓偏鄉的老人微笑起來。二十年來,他策動的「大地藝術祭」以藝術的公共化為手段,以人道關懷為本,超過2000次馬拉松式的跨領域在地溝通,北川以藝術的力量成功的翻轉了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
  北川跨越了城市與鄉村的鴻溝,國際與在地的藩籬,開啟了藝術與農民的對話,促成企業與藝術的合作,更持續地處理政府與民間的磨合與挑戰,大地藝術祭以嶄新的模式跨越了藝術與社會的疆界。讓越後妻有青年漸漸返鄉了,廢校空屋活起來了,山村燃起了希望,區域振興了,老人微笑了……。
  2009年我因返鄉策展「村落美學──礁溪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造訪越後妻有而促成了宜蘭縣礁溪鄉大忠村、六結村與日本穴山村締結姊妹藝術村,初識北川先生,雖嚴肅外表,卻內心溫暖,因其深厚的藝術人文底蘊,才能開展出大地藝術祭恢宏的氣度與對人類不凡的影響力。
  身為策展工作者,謹以此文向北川先生致敬,因其無比的耐力,智慧與創造力及對土地與人民的大愛。──林秋芳(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振興地方經濟或觀光,真的只能靠開闢樂園或建設賭場嗎?
  ──這是我在旅行的過程中,常常會思考的問題。但,日本人的答案顯然並非如此。近年來由於帶團工作或自助旅行,有機會造訪日本的偏鄉或小島,親眼見證、親身體驗到建築與地景藝術和地方風土與人文結合,並且吸引來自日本甚至世界各地訪客的實例;對於原本學習美術設計、現又從事觀光旅遊產業工作的我,有著難以言喻的深刻感動。
  正如北川先生在書中寫到,「我想讓那些一戶戶人家逐漸消失的村落中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有開心的回憶,即使只是短期間也好」──其實並不需要過高的陳義,只是依循著如此單純的理念,便創造了當地人、訪客、土地與藝術家之間的邂逅。這般美麗的情境,我也希望在我們的土地上能到處實現。──工頭堅(資深部落客、國際領隊,《欣旅遊》總編輯)

  在國家產業分工擠壓的過程中,山村變荒村,微笑失落,產業蕭條。
  我們的四季,我們的雪,我們的老屋,我們的田園,喚起了,團結了,感動了,一顆顆的心靈。
  梯田中的人形、高空中的蜻蜓、老屋中的刻痕,幻化了;原本的懷疑、原本的生疏,在一次次的溝通協調中,幻化了,荒村變成藝術村。
  14年來的累積,協同合作的社群共同治理模式,撐起了可持續發展的網絡,新的信任,新的文化,新的生態,新的經濟,帶來新的希望;藝術成為路標,人來了,讓人恢復了對土地的信心,充滿笑容的新故鄉,正在形成。
  向北川富朗們致敬,在面對全球化及災難化的世界中,這些「集體英雄」正在創造一個新文明。──廖嘉展(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東方的「大地藝術祭」、西方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用現代美術使地方再生的方程式!──福武總一郎(福武書店創辦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總製作人)

  「大地藝術祭」顯示地方進步之路。──關口芳史(新潟縣十日町市長∕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長)

作者簡介

北川富朗(北川FURAMU)

  1946年出生於新潟縣高田市(現上越市),東京藝術大學畢業。

  現為「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三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房總國際藝術祭市原ART×MIX」(2014)藝術總監,並擔任Art Front Gallery代表取締役會長、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理事,以及女子美術大學研究所、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名古屋藝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

  曾經策劃「高第展」(1978-1979)、「給孩子的版畫展」(1980-1982)、「不要字母,國際美術展」(1988-1990)等。主要的地方再造計畫包括「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三年展」(獲「故鄉活動大賞總務大臣獎」、「哇!日本大賞內閣總理大臣獎等獎項)」、「水都大阪」(2009)、「新潟水和土藝術祭」(200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0, 2013)」(獲海洋立國推進功勞者表彰獎)以及「德島LED藝術祭(2010, 2013)」等。

  主要得獎經歷:
  ◆法國藝術文化騎士獎章(2003)
  ◆波蘭文化勳章(2003)
  ◆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藝術振興領域,2006)
  ◆國際交流獎勵賞、文化藝術交流獎(2007)
  ◆香川縣文化功勞獎(2010)
  ◆澳洲榮譽勳章(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2012)

  主要編著作品:
  ◆《不是我,是不知火之海》(1981,現代企劃室)
  ◆《閱讀高第》(1984,現代企劃室)
  ◆《現在,良寬在這裡》(2004,現代企劃室)
  ◆《逸格的系譜 愚蠢之路》(2007,現代企劃室)
  ◆《希望的美術、協作之夢 北川富朗的40年:1965-2004》(2005,角川學藝出版)
  ◆《大地藝術祭指導手冊》(2010,角川學藝出版)
  ◆《藝術的地殼變動》(2013,美術出版社)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地域研究所,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編輯。她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圖畫書編輯與作家,雖然年紀不小,但是內心的小孩充滿了好奇與衝勁。

前言 全球化時代的美術

作品篇

Concept 01 以藝術作為路標的里山巡禮

Concept 02 在他人的土地上創作

Concept 03 人類就在自然之中
           從里山開始
           美術是測試自然與文明、社會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方法
           梯田就是美術
           「土」形塑的日本文化
           所有場所都反映世界
           即使嚴苛的現實也能作為題材,開出花朵
           活用雪的特質
           豪雪孕育出的產業和稻米

Concept 04 藝術發現地方
           藝術發掘地方資源
           將時間的形象化
           以「不存在」為作品

Concept 05 活化舊事物,創造新價值
           活化舊事物,創造新價值
           空屋再生連結起人和土地、人與人的關係
           動手讓空屋復甦
           空屋創造新社區
           學校是地方的燈塔
           學校是連結村落與世界的關鍵舞台
           以學校為宿舍
           商店街成為慶典的空間

Concept 06 超越地方、世代、領域的協同合作
           藝術就像「嬰兒」
           超越地方、世代、領域的協同合作

Concept 07 公共設施藝術化
           藉由公共事業留下藝術作品
           將震災復興的亭子變成能劇的舞台
           道路、停車場、廁所的藝術化
           JR飯山線的藝術計畫
           可以住宿的詹姆斯.特瑞爾之作

Cencept 08 獨特的據點設施
           作為大門的美術館──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奇那列」
           越後妻有整體縮影──松代雪國農耕文化村中心「農舞台」
           全體居民都是科學家──越後松之山「森林學校」Kyororo

Cencept 09 生活藝術
           脫美術、泛美術
           探究美術館的存在方式
           打開五感的聲音
           身體表現是有未來的
           在鄉間舉辦祭典
           在越後妻有的土地上拓展新的攝影表現
           人類創作的東西都是「美術」
           「食」中亦有藝術
           何不嘗試里山「花道」

Cencept 10  全球化/在地化
           亞洲的交流據點-?東亞藝術村
           以「人」和外國連結-?澳洲之家

資料篇

關於越後妻有
「大地藝術祭」前史──開始之前
藝術祭的構想、及其背景
實踐中──回顧過去五屆的大地藝術祭
為大地藝術祭增色的刊物
在越後妻

臺灣版序

  地球誕生之後的37億年間,生命為了延續,歷經許多艱辛。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世界、國家動向如何改變,人們依舊得活下去。我想,假如能盡力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社區,將會多麼開心啊。這就是我的初衷。

  「美術應該陪在人的身邊,發揮作用」,這是當時的第二個概念。

  有關美術,為何現代美術和人不親近?我發現,現代美術只在都市的美術館及藝廊展出,實在太狹隘了。難道祭典、飲食、街頭表演、庭院不算美術的一環嗎?即使只探討阿爾塔米拉(Cueva de Altamira)和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之後的美術,仍能深刻了解美術是人類與自然、文明、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尤其當地球環境發生危機、偏重資本主義的倫理理性,人類貧富差距日益增大時,更需要美術這位好友發揮作用吧。

  很高興臺灣能出版中文譯本,特別要感謝丘如華女士等人的大力相助。以臺灣為中繼站,智人夏娃的子孫渡海來到日本列島。過去包括臺灣、香港、福建、江南、山東、遼東、朝鮮、日本列島西南部、沖繩、中國東海沿岸一帶,是跨越國家的交流圈,往來海上的人們牽繫起的柔和景象,仍依稀可見。然而,這一帶海域不久後成為「戰爭之海」。我曾經數次造訪臺灣,雖然時間很短,卻能感受臺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無限的和樂。我所參與的兩個藝術祭,越後妻有的落葉闊葉林文化色彩甚濃,瀨戶內海則屬於常綠闊葉林文化,但我希望靠這個計畫,讓兩個風味不同的文化連接亞洲的海洋,讓生活於此的老爺爺老奶奶展露笑顏。我的概念之一是「人類就在自然之中」,另一個則是「海洋的復權」。

  不只是在日本這種所謂的國家,我更希望各城鎮透過交流,使各地的文化與特色更加生氣蓬勃、更加豐富。美術應該就是這個重要的媒介吧。


北川富朗

◎以藝術作為路標的里山巡禮 大地藝術祭──這個自然與人類交織的祭典,在越後妻有(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的里山展開,每三年舉行一次。從2000年舉辦第一屆開始,現在已舉辦到第五屆。以里山為背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了超過兩百件作品,點綴在田間、農舍、廢校之間(為背景)。這些藝術作品更常設在六個區域(十日町、川西、松代、松之山、中里、南津),統稱為「大地藝術祭之里」。 第一屆有32個國家148組、第二屆有23個國家158組、第三屆有40個國家225組、第四屆有27個國家228組,到第五屆有29個國家與地區的175組藝術家參加。所有參與的藝術家,都有部分作品留下,散置於全區各處。 雖然當初有人建議「把作品集中展示,不但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容易吸引觀眾」,可是考慮到全區約760平方公里,且有200多個村落。到了冬天,冰雪封路,村莊便處於孤立狀態,村裡的人過著互相幫助,自給自足的日子,這便是他們生活的實況。同時各個村子之間有共通點,也有所差異,若能全部走一遍,應該會更深刻感受到越後妻有,或是日本山區的情況吧。 都市的特色是講求效率;日本的都市集中,並邁向所有物件均質化。但是越後妻有這個地方,與「尋求最大量的最新資訊,並且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的都市價值觀正好呈反比,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徹底非效率、把藝術品到處散置在各個村莊,讓作品離散的作法,反而成為大地藝術祭的特色。 把作品當作路標,讓人們遍訪這個地區。在相距甚遠的作品與作品之間移動,我認為體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觀看距離的不同,使得觀者自然而然感到耳目一新,並以新的角度觀賞下一個作品。 藝術作品讓自然之美更為豐饒、顯現,也讓層積時間浮現,透過這些作品使造訪的人五感開放,與自己遺傳因子相連的遠古記憶為之復甦。 大地藝術祭之旅也是我們的生活、時間之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