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

作者:楊世敏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27日
ISBN:9789869670562
語言:繁體中文

身上的病痛,有一半是自己「養」出來的!
體質雖然天註定,後天生活習慣才是決定健康的關鍵
熬夜追劇、狂滑手機、嗜吃生冷、暴飲暴食、久坐辦公
導致氣、血、水三大不調,當然會讓身體「虛、濕、寒」
用中醫找到正確調養法,祛濕除寒就不難,斷絕慢性病纏身!

  《康健雜誌》熱門中醫專欄作家、熬夜排隊名醫楊世敏,
  全台演講破600場、逾70,000人次,把脈神準有如算命,
  不良習慣、心情鬱結,甚至夫妻吵架,都逃不過他的「醫眼」,
  他提醒:「預防大病,就要從生活裡的NG習慣開始改起!」

  都市化生活,久坐少動,使得代謝下降,加上工作步調快、壓力大,小病小痛不斷:經痛、疲倦、胸悶、頭暈目眩、常常感冒、筋骨挫傷不癒……大大降低生活品質,繼續用不良習慣過日子,會使人難以從惡性循環脫逃!

  體質=先天遺傳+後天生活習慣+客觀生活環境
  「國民中醫」楊世敏指出:錯誤的生活習慣+不辨體質亂補亂吃,容易造就「亞健康」的身體。體質並非天生不變,會隨生活習慣和年紀改變;中醫的調治目標是創造身心的「動態平衡」,因此就算是「肉雞」和「弱雞」,運動、調養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養生先從「心態」和「習慣」改起,遠比拚命進補重要!

  【體質天註定,生活習慣卻決定下半生健康】
  台灣氣候潮濕,尤其夏天悶熱讓人想整天待在冷氣房、飲冰品,外在的濕(環境)結合了內生的濕(飲食不當),容易成為急病溫床。若能從工作環境、飲食習慣,排濕除寒,下半生不補也命好!

  【萬病生於寒,強身首要先防寒】
  「天冷進補」的觀念深植人心,但中醫提醒不諳體質進補,可能堆積體內廢熱,引起來年春天綜合外邪大爆病。「冷底人」夏天對生冷也要有所節制,脾胃系統不受寒,脹氣、爛便、痔瘡說掰掰!

  【認真女人最美麗,生起病來好難醫】
  「完美小姐」的荷爾蒙跟著心情起伏跳恰恰,骨盆氣血循環不佳,經期前後氣血陰陽轉換大,免疫系統若不強健,容易累積病氣、反覆發炎不會好;運用中醫調理疏通阻鬱氣滯,迎回亮麗人生。

  ▏▍這些習慣,讓你留下健康債 ▍▏
  ●追劇追到忘我,想熬夜奪回自己的人森☛姐,妳奪的不是人森,而是健康!
  (過子時不眠,睡再多也嘸效,筋骨、循環變差,當不成女神卡卡,成了「筋膜卡卡」)

  ●臉書、IG滑不停,不想漏接最新流行、八卦話題☛腦袋過勞耗損腎,容易催化慢性病。
  (大腦過勞,耗用的能量就得從其他臟腑提取,醫師提醒「上耗心神、下吸腎精」,嗯湯啊嗯湯~)

  ●「我以前吃冰喝冷水都沒事,為什麼現在不行?」☛哥,健康存摺就跟青春一樣禁不起揮霍啊!
  (年過40代謝慢,年輕嗜生冷是提早預支健康老本,日積月累體內寒濕難排,熟年極易破病~)

  ●厝邊好康道相報,養生也要跟上流行?☛醫師提醒「聽來的偏方」最容易出代誌!
  (熱門的養生偏方和草藥,體質不適可能愈補愈冷底,小心治病不成,反「致病」)

本書特色

  ‧收錄3大類常見病機:致病習慣、體內濕寒、婦科疾病,一本完解疑難雜病。
  ‧篇篇精要的臨床手記,包含日常案例&病症解析,從小病看大病的預防!
  ‧簡易的保健妙方&自覺症狀的叮嚀,可在生活中實踐,有病調養,無病養生。

各界推薦

  ◆◆◆各界力挺◆◆◆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顧問 白里德(Bernard Bialylew)
  大新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芳斌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陳旺全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立法委員 鍾佳濱
  融會中西醫的兒童體質調理專家 顏宏融

  ❤ 專業推薦 ❤
  我是一位行醫逾四十五載的西醫,在傳統西醫的治療中,幾乎都是用西藥和手術解決病人的痛苦,然而,當我把後來所學的中醫針灸與營養學等自然療法概念用於病人身上時,再再證明人體的自癒力,不禁讚嘆中醫與自然醫學的浩瀚深遠!
  我與世敏相交多年,感謝他邀我撰寫推薦語,也慶幸有這位像「大道公」的屏東女婿守護鄉親;屏東人真是有福!
  前馬偕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大新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芳斌醫師

  楊世敏醫師,其不辭勞苦,執筆編纂本書,對於如何改善現代人因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均有詳盡解說,另有關寒性體質、生冷食物、寒冷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女性身體保養、青壯年族群的生育等問題,皆能在該寶書中尋得最佳解答,是每個家庭不可或缺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南!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講座教授 陳旺全

  中醫所有治療與養生方法皆秉持「天人合一」的精神,以期人體能自我療癒,而過程中,會因個體心性、習慣不同,有相應的調治方法,這相對西醫講求數據、均一、標準、儀器化的治療,反而帶來另一種「客製化」的治療模式。
  楊世敏院長視病猶親,深受廣大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更遵循中醫「藥食同源」的脈絡,結合農食教育的趨勢、力邀屏東縣內優秀的果農進行養生系列講座,希望民眾對在地優良農產品的關注,不限於「從產地到餐桌」,更注重「從餐桌到人體」的養生功效;不僅顧及食材口感,也要吃得健康!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楊醫師長期推廣中醫衛教,讓大家對中醫治療有更多了解和信心,特別是失智症長輩接受中醫調養後,認知功能的退化有顯著減緩,也減輕照護者壓力。對於身心靈失衡的現代人,中醫標本兼治,值得推廣!
  立法委員 鍾佳濱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楊世敏

  現任
  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屏東縣中醫師公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中醫土地公連線醫師

  1965年生,台南人。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執教鞭數年後,轉換跑道,考取第11屆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一頭栽進中醫的浩瀚學海,樂此不疲,並取得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學位。

  對於中醫學能將人體奧祕的細緻解讀透過臨床經驗的印證,感到認同並引發深究的理趣,以「法無高下,應機為上;藥無貴賤,對證方良」的箴言做為行醫準則,並以培育中醫後進為樂。透過演講教育民眾認識中醫,不遺餘力。

  著有《補錯了,更傷身》、《補對體質,更養生》、《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皆為康健出版)。

 

推薦序1 中醫調治,為民眾打造客製化的治療方針 潘孟安
推薦序2 人人家中必備書,猶如醫師在旁親診 陳旺全
推薦序3 我是法國人,也看中醫 白里德
自序 中醫養生,即是調養與治療並行的精準醫學

第一部 各種要命的生活習慣病
▏名醫說分明 ▏體質天註定,生活習慣決定下半生健康
第1章 現代人透支體能,「慢慢來」才能防病
第2章 除濕機、空氣清淨機,亞熱帶養生必備
第3章 體質不合,香草茶也會喝出問題?
第4章 吃素營養要均衡,膽固醇才能有效控制
第5章 家務過勞氣血不足,誘發反覆性尿道炎
第6章 熬夜傷身,有慢性病更要早睡、睡飽
第7章 工作慣性難改,骨骼錯位關節卡卡
第8章 運動傷害難復原,多因筋骨錯位不易察覺
第9章 飲食清淡、又運動,為什麼會得大腸癌?
第10章 中醫治乳癌,為什麼用腸胃藥?
第11章 年關勞累別隨意進補,小心補進「廢熱」

第二部 萬病生於寒,強身首要先排寒
▏名醫說分明 ▏寒性體質再吃寒性食品,代誌很大條
第12章 從寒冬到春暖,保暖頭部是防病第一環
第13章 冬天藥膳鍋吃多了,春天容易生病?
第14章 融冰計畫揮別「冰棍」體質
第15章 人過勞,心肺功能差,最忌吃冰
第16章 為何服用降壓藥多年,血壓仍起起伏伏?
第17章 「冷底」的人,就算夏天也要忌生冷
第18章 大啖盛產水果,竟然長痔瘡!

第三部 認真女人最美麗,生病起來很難醫
▏名醫說分明 ▏女性早睡不熬夜,好命一世人
第19章 女人心事千千結,容易抑鬱成疾
第20章 二十七歲卵巢早衰,問題出在氣機鬱阻
第21章 調整作息、飲食,為何經前仍頭痛、胸悶?
第22章 長期的心理壓力,移轉為性交疼痛
第23章 想美胸,先讓氣血平衡通暢
第24章 「制痘」不成,卻治出一張肝斑臉
│特別企劃│女性四十五歲存老本調氣血,美魔女不是夢
第25章 夏日養胎,孕婦到底能不能喝冷飲?
第26章 骨盆腔循環不佳,中醫調理助攻好孕


 

自序

中醫養生,即是調養與治療並行的精準醫學

  近兩年,我在每場演講都會跟聽眾分享一個概念:從臨床經驗觀察,中醫之所以養生,是因為「調養與治療同時並行」,在此脈絡下,針對疾病本身可以用猛峻治標的方法,儘快除去體內的致病因素與病理代謝廢物,讓氣血恢復初步暢通與平衡,先達到調養的目標;同時,深度強化經絡臟腑的通暢穩定性,疾病才有可能長期穩定控制,也才有「治癒」的可能。說白了,中醫的目的就是「恢復自我療癒」與「防病」的本能。

  所以,民間盛行「治病找西醫,調養找中醫」、「西醫治療較快,中醫調養較慢」的觀念,是跟我們中醫的臨床認知有差距。試想,如果一名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必須一輩子服用降血壓藥與降血糖藥,請問這治療是快或慢?我所知道的許多西醫俊傑,也不贊成患者如此依賴藥物。所以問題關鍵不在快慢,因為治療疾病本來就有「初期控制病情,防止惡化」以及「長期穩定、恢復自我正常運作」的階段目標,我想,這是所有醫學的初始共同性。

  ◎針對不同體質調治,中醫與精準醫療殊途同歸

  正因這樣的共同性,既使是講求實證的現代醫學也開始注重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二○一五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美國進入「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精準醫學的定義是:在針對每個人體質差異和疾病的異質性的特殊考量下,訂定的疾病預防、預測、診斷和治療策略;其內容包括:預防、預測、藥理基因體學及病人積極參與等。現今醫學在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與循因醫學(Mechanism-based Medicine)的基礎上,發展出「精準醫學」,它不但應用人體共通的生理和疾病的機制,還強調個人的獨特體質,特別是疾病機制的闡明對臨床正確診斷更為重要。

  這與中醫傳統的「體質學說」與「辨證論治」不謀而合,是認真看待疾病演變與最終療癒過程的必然結果,不論中、西醫,從這樣的視角觀點診治,才可稱「中西醫合療」,以成就民眾健康的福祉。

  ◎中醫、西醫互補互助,方得治道

  話雖然如此,卻不代表中醫早已囊括西醫的內涵,也不能妄言「只有中醫才能根本治病,西醫不行」,這種義和團式的夜郎自大,無助於民眾對中醫的認知與使用率,所以,在《康健》為我出版的這三本書中,我嘗試把中醫思維的精華,以現代疾病的診斷方式,用民眾易懂的話語呈現,特別注重氣候、生活習慣、飲食偏好對疾病的影響,期盼民眾能透由文章內容,能辨清疾病的本質,與個人殊異的保健之法,不管是藉由西醫、針灸、推拿蹻按、氣功、中藥、食療,都必須回歸:「明辨體質、窮究病因、謹守病機」的操作,方能達到辨證論治的精準醫學。

  所以,希望本書的讀者,別再輕易隨網路貼文起舞;很夯的蝶豆花未必適合你,蜂蜜檸檬水也未必能改變體質通治百病,因為真正學有專精的中、西醫不會如此夸夸其談,當代醫學新趨勢「精準醫學」也更不會如此。

推薦序

中醫調治,為民眾打造客製化的治療方針

  人體構造精密,其中運行機轉更是奧妙,每個人除了性別差異,生理機能、臟腑器官皆天生近似,同樣都是血肉之軀,卻在人生旅途有不同境遇。有人身體健康期待呷百二,有人卻長年遭受病痛折磨,痛不欲生;後者也許是錯誤的健康觀念、不適宜的治療,或生活環境出了問題……其中病因現代人難以深究。

  隨著時代進步、國民教育水準提升,大家更期待有品質、健康幸福的人生。擁有千年歷史的中醫,建立了「陰陽五行」概念及「人體經絡系統」理論,因科技的輔助,使一向被認為「玄學」的中醫論述走向科學化,中醫談的「症現於四肢五官;病存於五臟六腑」便可得到許多科學驗證。

  「體質不同,養生大不同」,足以顯見中醫調養極注重個別差異,比方同樣是血糖偏高,中醫不僅根據數據判斷,更要依照個人身體「寒熱虛實」的狀態,找出血糖異常的原因,再給予能夠恢復體內平衡的處方──不論是針灸、蹻按、用藥,均依照這種「辨證論治」的思維,進行調整與恢復人體自我修護的本能。

  中醫所有治療與養生方法皆秉持「天人合一」的精神,以期人體能自我療癒,而過程中,會因個體心性、習慣不同,有相應的調治方法,這相對西醫講求數據、均一、標準、儀器化的治療,反而帶來另一種「客製化」的治療模式。

  楊世敏院長視病猶親,深受廣大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更遵循中醫「藥食同源」的脈絡,結合農食教育的趨勢、力邀屏東縣內優秀的果農進行養生系列講座,希望民眾對在地優良農產品的關注,不限於「從產地到餐桌」,更注重「從餐桌到人體」的養生功效;不僅顧及食材口感,也要吃得健康!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我是法國人,也看中醫

  當我苦於坐骨神經痛時,遇到了楊醫師。

  身為一個歐洲人,起初非常驚訝他在屏東的明医診所,登記掛號的人龍有多長。來自全國各地的病患家屬漏夜排隊,就為了確保隔天能夠排入楊醫師的看診名單。當輪到我進診間時,我以為會看到一位不可一世的醫生,但出現在眼前的卻是位謙虛、腳踏實地,充滿愛與關懷的醫師;我忽然感到十分親切!

  在接下來的七年,我們成為朋友,交流了不少觀點。楊醫師見識廣博,且在治療過程中總是和藹可親,治療方法效果極好,無論在我做物理治療時或是預後,都獲益良多。

  從事旅遊業四十年來,我看到這美麗地球的環境仍然持續惡化;期間我參與了兩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分別為在卡達舉辦的第十八屆和巴黎第二十一屆大會,尤在第二十一屆達成了著名的「巴黎協議」。我與楊醫師交流時,感受到他也非常關注未來的環境、人類發展、世界和平以及其他我心繫的主題。

  楊醫師不遺餘力推廣健康概念,我視其著作、課程及講座為一份獻禮,衷心希望他的作品也能以各種不同語言出版,嘉惠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們!
 
新概念旅遊總裁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顧問
法國 白里德(Bernard Bialylew)

▏【體質天註定,生活習慣決定下半生健康】 ▏ 我曾試想:古代養生名家若生活在現代都會,會選擇哪一種養生方式? 「喝純淨的山泉水?」事實上很難喝到。 「吃無毒的飲食?」真能樣樣有機? 「吸乾淨的空氣?」現在動不動就紫爆、PM2.5充斥吐納之間。 又或者是上健身房、路跑、打太極拳、做SPA、吃昂貴的營養食品…… 網路上充滿這類讀不完、似言之有理,但彼此矛盾的養生醫療訊息,當民眾接收到愈多這類訊息,要麼挑自己喜歡的一一嘗試;要不就乾脆置之不理,反正等身體出狀況再找醫師就好。換言之,醫療保健資訊比過去更多,卻沒有相對提升民眾的健康程度,許多人是帶著各種無法痊癒的慢性病過日子,看似長壽健康,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卻無法做主。 即使古代養生名家轉世到現代,也不見得可以養生,因為如果只追逐表象多吃什麼、少吃什麼、看中醫、吃西藥……就算有AI人工智慧般的腦力,也無法理出一個保健原則。為何如此? 因為都會生活讓人幾乎必須全天待在空調建築物中,如何能夠像古人一樣吸收天地精華、做到初步「天人合一」?為了賺取生活費,行事曆排不進規律的運動行程,就算有時間,也是拿來補眠「爬枕頭山」。喘不過氣的工作壓力,如同手機從3G提升到4G、5G的速度,如何能做到眼淨、耳清、心定、無垢的心靈平靜?就算回歸土地的有機農業,農民只要擔心如何增加產量、打開行銷通路,這種壓力就會摧垮有機土壤對人體的撐持!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著眼在「『聽說』吃什麼、做什麼對身體有好處」的表面,盲目服用防癌、抗氧化食品、練氣功、拚命運動,有可能會未蒙其利,反受其害。日積月累下來,因為這些未經篩選的錯誤養生訊息,造成身體更大傷害時,即便名醫華陀、扁鵲再世,也對體質已經偏盛,病機已經複雜的病體,感到棘手難治。 那麼,養生的祕訣到底是什麼?我認為「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也大不相同;補對體質更養生,補錯更傷身。」所以「明辨體質」才是養生提綱挈領的要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