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2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伊東豐雄(2版)

作者:Nikkei Architecture 編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 編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25日
ISBN:9789571180274
語言:繁體中文

建築大師伊東豐雄40年來的主要作品全紀錄

  本書收錄2007年之後完成的近作共4件,包括2009高雄世運主場館,充分展現躍動感的螺旋狀大屋頂。

  兩位大師:伊東豐雄 ╳ 隈研吾的對談,談阪神大地震後的設計潮流。

  以及伊東豐雄親自談持續變化的40年:
  「也曾有過對沉重建築的反抗」(1985)
  「甚至想過乾脆放棄設計好了」(2001)

  受到電視節目及生活類雜誌的影響,這十多年來一般大眾對「建築家」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這是由於一般大眾對建築及建築家產生興趣,而非建築界對社會大眾的開放。期望本書能超越「伊東豐雄作品集」,更能為大家解讀「建築界還欠缺什麼?」時提供一些靈感來源。
   
  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一般公認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建築家。本書是他40年來主要作品和歷程的全紀錄,包含他的成長過程、競圖奮鬥記和伊東流的發想術與組織論,以及他的作品從「浮游感」到「幾何學」的轉變,再邁向「會呼吸的建築」。此外,還收錄1985至2010年的訪談及對談,解讀伊東對建築想法的瞬息萬變,是一般「作品集」無法做到的,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伊東不將自己封閉於建築界的評價之中,而樂於面對「社會」。曾說:「從反映時代與都市這一層意義來看,我認為建築是很社會化的。而這也是建築最有趣的地方。」他自評為「凹型的建築家」,也就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並做出回應」因此和他有接觸的人,也因為接受了刺激而有大幅成長。本書特別邀請50位友人和後輩,透過他們的雙眼來解析伊東的「核心」,絕對是全面認識大師不可錯過的書籍。

  23件主要建築作品的介紹與設計圖:

  鋁之家[1971]|中野本町之家[1976]|銀色小屋[1984]|SAPPORO BEER北海道工廠GUEST HOUSE[1989]|風之卵[1991]|八代市立博物館 未來之森博物館[1991]|Amusement Complex H[1992]|下諏訪町立諏訪湖博物館.赤彥紀念館[1993]|八代市立保壽寮[1994]|大館樹海巨蛋[1997]|大田區休養村TOBU[1998]|野津原町廳舍[1998]|大社文化會館[1999]|仙台媒體中心[2001]|布魯日臨時建築[2002]|蛇型藝廊 臨時建築[2002]|松本市民藝術館[2004]|TOD’S表參道大樓[2004]|Green Green[2005]|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2007]|座.高円寺[2008]|高雄市運主場館[2009]|Porta Hotel Fira[2010]

  50人談伊東豐雄的核心:

  藤森照信/月尾嘉男/石山修武/菊竹清訓/遠藤勝勸/石田敏明/妹島和世/萩原朔美/法眼健作/橋田真木/西澤大良/大井清嗣/松永安光/山本理顯/塚本由晴/貝島桃代/西澤立衛/藤本壯介/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C. Balmond/小野田泰明/安東陽子/佐佐木君吉/村松映一/原義孝/山田浩/鈴木明/五十嵐太郎/瀧口範子/寺田真理子/泉洋子/東建男/城戶崎和佐/佐藤光彥/曾我部昌史/KDA/古林豐彥/柳澤潤/松原弘典/平田晃久/中山英之/末光弘和/百田有希/小屋かをり/井本惠英/末田龍介/奧山惠美子/中澤新一/茂木健一郎

作者簡介

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 Toyo Ito:備受國際矚目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1986年以「銀色小屋」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3年以「仙台媒體中心」再次獲獎,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獲獎資歷豐富,包含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1998年)、日本藝術學院獎(1999年)、威尼斯建築雙年獎「金獅獎」(2002年)、英國建築家協會(RIBA)金獎(2006年)、朝日獎(2010年)等。

譯者簡介

龔婉如

  文藻外語學院日文科、東京家政大學造型表現學系畢業。曾任日商出版社編輯、廣告公司翻譯等,目前為專職翻譯。熱愛旅遊、美術工藝及馬拉松。譯作有《赤朽葉家的傳說》、《魔王》、《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視覺藝術聯想集》等書。

CHAPTER1   邁向「會呼吸的建築」(2007年以後)
 PROJECT01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2007年]
 PROJECT02   座.高円寺[2008年]
 PROJECT03   2009高雄市運主場館[2009年]
 PROJECT04   Porta Hotel Fira[2010年]

CHAPTER2   伊東豐雄的成長歷程[1941-1986年]
 READING01   從諏訪時代到獨立
 READING02   「住宅的時代」編年史
   鋁之家[1971年] 
   URBOT-002A[1971年]
   URBOT-003[1971年]
   黑之回歸[1975年]
   中野本町之家[1976年]
   HOTEL D[1977年]
   名古屋PMT大樓[1978年]
   小金井之家[1979年]
   笠間之家[1981年]
   銀色小屋[1984年]
   RESTAURANT BAR NOMADO[1986年]
 INTERVIEW01   「"純文學"般的建築如今已不成立」[1985年]
 COLUMN   50人談伊東豐雄的核心[前篇]
   藤森照信
   月尾嘉男
   石山修武
   菊竹清訓
   遠藤勝勸
   石田敏明
   妹島和世
   萩原朔美
   法眼健作
   橋田真木

CHAPTER3「浮遊」的時代[1987-1993年]
 PROJECT05   SAPPORO BEER北海道工廠GUEST HOUSE[1989年]
 INTERVIEW02   「所謂的建築並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事」[1989年]
 PROJECT06   風之卵[1991年]
 PROJECT07   八代市立博物館 未來之森博物館[1991年]
 PROJECT08   Amusement Complex H[1992年]
 PROJECT 09   下諏訪町立諏訪湖博物館.赤彥紀念館[1993年]
 INTERVIEW03   「捕捉穿越時代的空氣」[1993年]

CHAPTER4競圖的時代[1994-2001年]
 READING03   伊東事務所的競圖奮鬥記
 PROJECT10   老人安養機構八代市立保壽寮[1994年]
 READING04   競圖報告.仙台媒體中心
 INTERVIEW04   「紀念碑般的建築和時代是背道而馳的」──與隈研吾對談[1995年]
 PROJECT11   大館樹海巨蛋[1997年]
 PROJECT12   大田區休養村TOBU[1998年]
 PROJECT13   野津原町廳舍[1998年]
 PROJECT14   大社文化會館[1999年]
 INTERVIEW05   「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在製作過程中越來越強」[2001年]
 PROJECT15   仙台媒體中心[2001年]

CHAPTER5   「新幾何學」的時代[2002-2006年]
 PROJECT16   布魯日臨時建築[2002年]
 PROJECT17   蛇型藝廊 臨時建築2002[2002年]
 INTERVIEW 06   「近代建築另一頭有著『新裝飾』」[2003年]
 PROJECT18   松本市民藝術館[2004年]
 PROJECT19   TOD’S表參道大樓[2004年]
 PROJECT20   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核心設施[2005年]
 INTERVIEW 07   「我想做出一棟屋頂和牆面之間沒有區別、渾然一體的建築」[2006年]

CHAPTER6   伊東流發想術.組織論
 READING 05   初出茅廬時代的工作與交流
 READING 06   解剖.伊東事務所1992
 INTERVIEW 08   「細部施工和尺寸是概念表現的手段」──與遠藤勝勸對談[2008年]
 READING 07   解剖.伊東事務所2010
 INTERVIEW 09   「目標是成為SONY或HONDA那樣的研究機構」[2010年]
 COLUMN   50人談伊東豐雄的核心[後篇]
   西澤大良
   大井清嗣/松永安光/山本理顯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西澤立衛
   藤本壯介/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
   C.Balmond/小野田泰明/安東陽子
   佐佐木君吉/村松映一/原義孝
   山田浩/鈴木明/五十嵐太郎
   瀧口範子/寺田真理子/泉洋子
   東建男/城戶崎和佐/佐藤光彥
   曾我部昌史/KDA/古林豐彥
   柳澤潤/松原弘典/平田晃久
   中山英之/末光弘和/百田有希
   小屋かをり/井本惠英/末田龍介
   奧山惠美子/中澤新一/茂木健一郎

[卷末]
伊東豐雄年譜
STAFF LIST
SNAP/交友錄
後記(伊東豐雄)
執筆者/報導刊載號

前言

Nikkei Architecture編輯部

  本書是『NA建築家系列』的第一冊,收錄了建築專業雜誌《Nikkei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NA)裡的伊東豐雄訪談、主要建築作品的完成報告等內容,還有數篇全新內容,並依年代及主題別重新進行編輯。
    
  我們之所以選定伊東豐雄做為全新系列的第一冊,有三個原因。第一,伊東本人與一般民眾都公認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建築家。本書收錄了1985年至2010年各個時代的訪談及對談共九篇,全部讀完一遍後就可以發現伊東對建築的想法可以稱得上是瞬息萬變。以相反的角度來看,唯一不變的地方可說是他對於「變化」的強烈意志吧。想要解讀這種極具震撼力的思想變遷,是一般所謂「作品集」無法做到的,而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選擇伊東的第二個原因是,他不將自己封閉於建築界的評價之中,而是樂於面對「社會」。伊東的一次接受NA訪談(1985年)時曾經這麼說過:「從反映時代與都市這一層意義來看,我認為建築是很社會化的。而這也是建築最有趣的地方。」(70頁)而在往後的更多訪談中他不停提到「社會」這個詞彙,讓我們了解他確實並非以資優生自居的態度。在最近的訪談(2010年)中,伊東提到:「希望(伊東事務所)成為也受到一般民眾信賴的存在。」(273頁)這樣的態度非常符合NA此一新系列的編輯方針──『與社會的連結性』。
    
  第三個原因在於伊東具有廣闊的人脈網絡。著名的建築家有很多種類型,伊東自評為「凹型的建築家」。也就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並做出回應」、「如果沒有安排一個人不斷進行攻擊,就無法順利進行討論」(皆為55頁)。因為這樣,所有和伊東有接觸的人也因為接受了刺激而有大幅的成長。本書中將邀請五十名因此實力大增的年輕後輩、各自開拓出道路的友人們,透過他們的雙眼來解析建築家伊東豐雄的『核心』(76頁及274頁)。
    
  受到電視節目及生活類雜誌的影響,這十多年來一般大眾對「建築家」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這是由於一般大眾對建築及建築家產生興趣,而非建築界對社會大眾的開放。期望本書能超越「伊東豐雄作品集」,更能為大家解讀「建築界還欠缺什麼?」時提供一些靈感來源。

後記

  自從在青山設立小小的工作室,至今已經39年了,而我自己也已經69歲。明年創立40周年時,我即將屆滿70歲。
    
  這段期間以來,我都抱持著不想回顧過去的心情,從事著建築這份工作。我一直想嘗試新的主題,也不希望自己的風格被固定住。希望今後也一樣可以和年輕人一起做些更年輕的事。

  不過,讀著這次出版校對時,「50人談伊東豐雄」的內容令我不禁感慨萬千。讀著每個人對我的看法,和這個人相遇時他對我說過的話,讓我決定自己想法和前進方向、如果這個人沒有對我這麼說的話,那個建築說不定就不會實現了等等想法就逐一浮現眼前。讓我深深覺得,我是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才得以繼續從事建築的。學生時代的同學、以前的員工、客戶、建築家友人、家人等,雖然每個人的時代和立場都不一樣,但是我真的是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除了這裡的50人之外,還有數不盡的人們,都是因為大家的支持,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之所以會這麼想,完全是因為自己是一個晚熟的人。大學時會專攻建築,也只是順其自然,而且建築系裡還有許多比我更優秀的朋友。雖然我喜歡設計,但也還不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可以在菊竹清訓下面工作,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除了手動不起來這件事之外,當初的我還是個自以為概念必須合乎理論、只會滿口理論卻提不出什麼idea、讓老闆和前輩頭疼的人物。如果現在我的事務所裡有像過去的我這種員工,一定會很不得人緣。菊竹對我的包容,讓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謝之意。

  而當我獨立之後,許多優秀的所員都願意貢獻他們的努力,也因此許多建築才得以實現。
    
  「50人談伊東豐雄」中,西澤大良說我是典型的老么建築家,這個說法非常妙。一定是因為我老是露出疑惑的表情,所以讓很多人忍不住想要照顧我吧。
    
  雖然有時我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但人的性格不是那麼輕易可以改變的,所以今後應該也會繼續麻煩大家吧。
    
  只有一點,是我自己非常希望可以取得主導權的。那就是希望能實現由我的雙手培育出年輕建築師這件事。即使不擅長畫圖,我還是希望培養出懂得思考建築為何的建築家,這是我唯一的心願。
    
  不過,我究竟可以從事建築到什麼時候呢?我希望還有10年的時間可以繼續探索新的建築。只有這麼做,才得以回報一直以來支持著我的人。
    
  最後,在這裡向為了出版此書而對我進行訪問、執筆、編輯等多位相關人士致上最深的謝意。


伊東豐雄 2010年3月22日

INTERVIEW 05 「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在製作過程中越來越強」超越眾人習慣的「仙台媒體中心」 1995年在公開競圖中獲得首獎的仙台媒體中心於2001年1月正式開幕了。贏得競圖後6年,伊東認為自己「對建築的想法有了改變」。我們邀請伊東本人回顧一下這項對他改變重大的案子的製作過程。 ──競圖當初提出的image後來保留了多少?就你的印象來說。 老實說整個都變了。當初的image是希望藉由網狀的管來讓人感覺不出重量,雖然事實上是柱體、是結構體,但卻希望看起來不像結構體。但是實際上完成的作品還是看起來就是結構物,一棟支撐絕大重力的建築。特別是因為施工期間很長,在工程中一直面對著與鐵的決鬥,所以「用鐵做成的建築」這個想法非常強烈的留在腦子裡。雖然是這樣,但是當然不會因此有「案子不順利」的想法。反倒是覺得自己對於建築的想法在這6年間似乎有了變化。 ──可以仔細說明一下嗎? 過去我似乎一直把心放在「希望做出完全符合image的空間」、「希望消除物體的存在感」那樣的建築。但是藉由媒體中心這個案子,讓我更加關切製作流程中的溝通、建築被使用的方法、更偏社會話的問題。 ──你的意思是說在確認建築意義的同時,一邊製作嗎? 以往在我想要蓋的建築中並沒有感受到這一點,不過媒體中心是一個比我想像中更強韌、更單純的建築。這個強韌、單純、節奏明快完全表現在製作過程中,吸引許多人的注意,而最初那個單純的image也在與這個案子相關的所有人之中被大家共有,進而撐起了這個建築 ──媒體中心是怎麼樣的設施? 首先,這是個具有4種功能(圖書館、藝廊、影像媒體中心、為視聽障礙者提供情報)的複合式設施。由於是複合式的,所以圖書館部分就不會是以前那種僅止於圖書館的圖書館。藝廊部分也是一樣。另一點是,因為名稱叫做「媒體中心」,所以我們一直有個疑問,電腦時代的公共設施應該是怎麼樣的型態呢? 從這兩面來看,大家相同的共識就是「應該和以往的設施完全不同」。所以不管是圖書館部分或市民藝廊,在「媒體中心」這樣的名稱之下,各個部分都某種程度地融合在一起,並且各自冒出頭來,不局限於固定框架的狀態下完成了。也因為如此,開幕之後看起來就像個舒適、放鬆的設施。這一點讓我非常的滿足。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