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工作術,高手這樣練成:一句話、一張A4紙,一年就從全身菜味,提升為《財富》雜誌評比世界第一流的人才。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P&G工作術,高手這樣練成:一句話、一張A4紙,一年就從全身菜味,提升為《財富》雜誌評比世界第一流的人才。
P&G,全球規模最大消費品製造商,
擁有25個價值各10億美元的品牌,例如幫寶適、潘婷、SK-II等。
該企業成功的祕密,便是《財富》雜誌認定為世界第一的員工能力。
奇異、微軟、迪士尼等知名企業的幹部和社長,許多都出自P&G。
作者杉浦莉起是P&G少見的空降部隊(上一個工作是路易威登集團),
曾參與SK-II、幫寶適品牌,並獲P&G最優秀員工獎(12萬人中只有2%)。
如此優秀的她,剛進公司時,竟也覺得自己的表現實在糟透了,
但一年之後,P&G裡標準化的工作術,讓她的能力脫胎換骨。
◎P&G的口頭禪,成就世界第一
‧見面第一句一定先問:「你的目的是什麼?你需要幾分鐘?」
作者上班第一天,因找不到座位,才開口問同事:「抱歉,打擾一下……。」
沒想到對方竟回:「你的目的是什麼?你需要幾分鐘?」
看似非常無理的回答,竟落實在所有P&G人的日常工作中,理由是?
‧不說「辦不到」,要說「怎麼樣才能成長?」
部屬即使提出一份無可救藥的提案書,主管們還是要絞盡腦汁先予以誇獎。
之後,主管會修改,10次、20次是家常便飯,新人更被退回重寫五次以上,
理由是?如果10句話能用8句話說完,請修改!
‧筆記只能寫一張A4,三分鐘內要讓對方理解
提案、結果報告書、指示書等,在P&G裡都稱為筆記。
什麼是好筆記?必須讓人在三分鐘內理解,
所以不能用沒有上下文的PowerPoint,要用非常口語化的Word。
(怎麼寫?本書有範例)
◎P&G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是主管
‧當洋芋片上出現黑點的風險管理
當顧客來電投訴「洋芋片上隱約看到黑點」,
有客戶反映,「給寵物的食品有問題,我要退貨」時,
看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性產商怎麼處理?要不要道歉?又該怎麼訴求?
‧P&G的時間管理:決定不做什麼
「那些事非你做不可嗎?」、「可以交給別人嗎?」
P&G主管每天都要思考這些事情,並有意識的授權給部屬。
還有,P&G的開會結論,在會議結束時就寫出來了;
每個人進公司一年後,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導師;
而且,部屬問主管的問題,都要精準到主管只須回答「Yes 」或「No」。
(一般公司,主管問部屬的問題,反而是只准部屬回答「Yes 」或「No」。)
這套讓其他公司搶挖角的P&G工作術,
讓你即使是全身菜味的新鮮人,也能走向世界一流。
各界推薦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劉奕酉
職場、社群觀察家/侯智薰
作者簡介
杉浦莉起
DELICE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上智大學外語學系畢業後,進入LVMH(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擔任CELINE的宣傳公關,之後進入P&G日本公司,在市場行銷部參與SK-II、幫寶適等多項品牌的品牌傳播,獲頒最優秀社員獎等多項殊榮。
現已自立門戶,為了讓女性能夠開心且活躍於職場,推動多元化,及以女性活躍為主的企業培訓與演講活動,同時,也會提供品牌推廣的協助,也是支持女性美麗健康的品牌「The LADY」的創辦人。
著有《成為總是做出最佳選擇的人》、《努力獲得肯定的女性工作術》、《完美老公培育術》等多部書籍。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譯有《20年後的我,會在哪裡?》、《用Excel取巧學統計》、《看得見的人體結構》、《資本主義在崩解,我們還有什麼路可以走?》等(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推薦序一 用對力氣、聰明努力,你能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體驗/劉亦酉
推薦序二 吸取帶走的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侯智薰
自序 出自P&G的人,各行各業爭相挖角
前言 P&G工作術,創造世界第一
第一章 P&G的口頭禪,成就世界第一
1. 見面第一句先問:「你的目的是什麼?」
2. 不說「辦不到」,要說「怎麼樣才能成長」
3. 主管這樣給建議,部屬就不會嫌你囉嗦
第二章 P&G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是主管
1. 抓住顧客的高興、快樂、幸福
2. 五個E,鍛鍊領導力
3. 洋芋片上看到黑點的風險管理
第三章 四大行動,提升工作品質
1. 一張A4筆記紙,讓人三分鐘就理解
2. 共享成功,也共享失敗
3. P&G的時間管理:決定不做什麼
4. 管理你的主管,和主管的主管
後記 方法很簡單,人人都能辦到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用對力氣、聰明努力,你能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體驗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劉奕酉
許多人覺得,工作與生活無法兼顧,我也曾經這樣深信著。
初入職場時,為了能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獲得主管與同事的認同,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甚至犧牲了生活休閒與人際互動,只為了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幾年下來,我的確獲得了大幅成長與工作上的肯定,但換來的是更多的挑戰,也犧牲了個人時間,這不僅僅影響到我的生活品質,也連帶影響到工作上的表現。
我只是想努力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結果兩樣都做不好。直到我開始接觸時間管理的技巧之後,情況才開始逐漸好轉。我發現要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要提升效率、更要提升效能,才能真正發揮「管理」的成效。
提升效率,是如何把事做對,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升效能,則是如何做對的事,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投入。
做對的事,再把事做對才有意義,我想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概念。
我相當認同作者所說的,時間管理的重要關鍵,在於要具有「自己的時間主人就是自己」這樣的所有權與責任感。能夠管理個人時間的只有自己,在追求工作、生活平衡時,往往會傾向於時間的平衡,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品質。
因此,在P&G裡,不使用「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這樣的說法,而是倡導「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管理」(Better Work & Better Life Management)的時間管理方式。
而本書提到,標準化的工作術,可以說是作者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下,所學習到的技巧,也是她多年來能持續拿出完美成果的祕訣:從改變工作與生活上的「質」出發,進而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管理的每一天。
要達成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管理的兩個關鍵是,設定工作與生活的各自目的,以目的為優先,並安排時間。這樣的觀念所帶來最大的效果,就是清楚區隔出「應該做」的事,與「不需要」的事,讓優先順序更加明確,時間管理也會更加順利。
如此一來,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上,都有餘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從容面對各項挑戰,不只是完成、更能拿出完美表現。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受益不少,也歸納出三個重點:
1.改變語言:先處理心情、再解決事情,往往更能事半功倍。
2.改變想法:以終為始,從目的與目標受眾,來思考完成一件事的有效方法。
3.改變行動:用對方法,就能同時提升時間管理的效率與效能。
具體的思維與技巧,各位都可以從書中找到,並獲得更多的啟發。正如作者在最後所說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在工作及私人方面都成功的人」。
我相信你也可以。
推薦序二
吸取能帶走的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職場、社群觀察家/侯智薰
此書是作者整理她曾在P&G跨國消費日用品公司的工作故事,以及學到的職場工作術。
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想起上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運動互聯網公司Keep。Keep是一間由App起家,之後發展出運動服飾和飲食商品的品牌電商。除了智能硬體,如手環、跑步機和筋膜槍,也發展了實體健身房,更舉辦各類運動賽事。
我剛入職的那段日子,就像作者在開篇所描繪的震撼經驗一樣。可能是臺灣還沒具有完整體系的互聯網公司,畢竟我們大多的商業行為,都是建立在Facebook或Google的服務上。
但在中國,他們的商業服務,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態裡,Keep首要的目標,就是讓用戶想到「運動」這個關鍵字時,不會去搜尋引擎或者社群網站上搜尋,而是直接想到要進入該企業的App裡,接著被引導,或者輸入關鍵字搜尋。
這樣的商業生態,使得「目標思維」,成為Keep所有行事準則的核心,用戶的需求,也是該企業下判斷時的第一考量,跟作者所分享的P&G公司的思維,算是挺有共鳴的。
不過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因為市面上很多公司往往說得滿嘴好話,實際上卻是以老闆的目標為目標,以股東的需求為需求,把用戶放第二,把員工放第三。
坦白說,我從第一章開始,就是抱著懷疑的心情在看本書,我心中的問題是:「為什麼消費日用品公司,可以做到這樣的文化?」
不過我並沒有看不起不同的業態,而是因為消費日用品,能從用戶獲取的數據有限,不像網路服務,能從用戶的行為軌跡、時長還有用戶背景輪廓去疊合分析,哪一群人,在哪個階段,可能遇到了什麼問題?而日用品若要做A/B測試(按:一種透過分析使用者經驗,來優化的方式)的成本也很高,那該怎麼去判斷這是用戶真正的需求,或只是企業單方面猜想的需求?
沒想到作者運用一個又一個歷歷在目的故事,從會議、合作案,再到意見回饋等,幾乎是我們在職場中會遇到的各式場景,讓我由衷佩服這間公司,這文化確實值得我們自省和學習。
本書看似是一本工具書,但我更覺得它是從故事和場景出發,讓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原來還有不同種的思考和應對方式。
最後,我想說,我寫這段推薦序的「目的」是什麼。讓你對這本書更有興趣、給出版社的夥伴一個交代,這些都只是結果。
對我來說,目的是檢視自己過去的工作方式,思考哪些能力是可以帶著走的,而不只限制於特定公司的環境裡。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持續寫作,甚至開始經營Podcast節目《雷蒙三十》,如同作者一樣,她在P&G磨練後,將這些能力帶走並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價值創造者,將工作和生活個人化。
我相信現在已經是個體崛起時代,我們都要能從工作和生活上,去吸取那些可以帶著走的能力,而我認為這本書,就是一個好的參考和素材,推薦給你。
自序
出自P&G的人,各行各業爭相挖角
初次見面,或是,好久不見!我是杉浦莉起。
時間過得真快,2013年出版這本書到現在,已經過了五年(按:本書於2018年,在日本重製出版文庫版本)。我不管在公事或是私事上,都有了許多改變。
現在的我,以 DELICE 公司負責人兼品牌價值創造者的身分,為企業提供領導力、女性職業培訓,及品牌推廣與營銷傳播諮詢的服務,除此之外,我還建立了調整女性肌膚平衡的保養品品牌「The LADY」,同時也應許多讀者的要求,開始舉辦個人研討會,實現了許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我還藉著新書《成為總是做出「最佳」選擇的人,不後悔的「選擇」課程》(按:日文原文書名:いつでも「最良」を選べる人になる後悔しない「選び方」のレッスン,Discover 21)發行的機會,把名字的漢字寫法,從里多改成莉起(發音不變,仍是 RITA),同時還加上了「工作&生活本質主義者」這樣的稱號。這算是一種變化吧。
我會有這些變化,大部分都來自於這本書所帶來的各種因緣際會。「因為這是公司讀書會所指定的書,所以我就來參加研討會,希望接受老師的指導。」有些人是因為如此,而專程來參加社外研討會。
真的有許多企業為了學習「P&G工作術」,委託我培訓或諮詢。P&G工作術之所以受到如此大力的好評與支持,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最近離開P&G的前輩或同事們在職場上的卓越表現,讓各行各業爭相挖角。就算業界或領域完全不同,他們卓越的成就仍然令人神往。
不管是現在 Facebook Japan 的社長,還是在旅遊網站貓途鷹(TripAdvisor)「2018年日本主題樂園排行榜」中,超越迪士尼的日本環球影城(USJ),以及麥當勞、麒麟啤酒、樂天、可口可樂、資生堂、雲雀國際(SKYLARK GROUP)、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上島珈琲店、默沙東藥廠(MSD)、優衣庫(UNIQLO)等,這些挽回劣勢,或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司,全都有P&G培訓出的人才,因此,P&G才會被世界譽為人才輩出的企業。
日本首屈一指的某大企業,曾有年輕員工說服公司內部高層,邀請我協助內部員工培訓。對方表示:「本公司希望導入P&G『以客為尊』的商品開發技巧,還有市場行銷的觀念,請擔任我們公司的顧問。」
後來,這些員工在上我的課時,認真思考自家企業如何成長、積極推動公司內部發展,懷抱著衝勁。我可以和他們一起挑戰、定睛看準AI時代的未來,真的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
但是,那段期間的進展並不順利。那時我懷上第二胎,並在懷孕期間住院,迫使我不得不取消所有工作,等於是一切從零開始!當然,我至今仍一邊撫養兩個幼子,一邊在有限的時間裡,推動先前提出的活動。
現在是工作和生活都十分自由的時代。我們必須以人生百年時代(按:人類壽命達百歲。)為出發點,一邊發揮、琢磨個人實力,一邊轉變工作和生活。最終目標不是平衡工作與生活,而是工作與生活個人化!
衷心期待大家都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做出一番成績、有所成長,擁有完美工作、完美生活的每一天。只要大家能有效運用P&G工作術,那便是我無盡的喜悅。
見面第一句先問:「你的目的是什麼?」 在P&G裡面,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先聽到:「你的目的是?」這句話幾乎是員工們的口頭禪。任何計畫都必須先有明確的目的,以便隨時回答問題。 為了讓大家澈底了解那種情況,我經常在演講上分享,我進入公司15分鐘後的震撼教育事件。 先決定目的,再採取行動 我進入P&G的時候,公司內部幾乎沒有空降部隊(P&G本身的文化是培育社會新鮮人、內部晉升),因此,迎接空降部隊的機制和環境並不完善。當時P&G正值行政部門委外承包時期,所以我第一天上班時,完全沒有半個人事總務人員提供協助。事前只有告知我,報到的地點位於神戶的P&G日本總公司。 「到公司之後,請跟服務臺說主管的名字,然後直接上21樓。」說是這麼說,但服務臺前並沒有助理人員前來迎接。 踏出電梯,來到21樓之後,也沒有任何人來迎接,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打開設有安全系統的門。等我好不容易走進辦公室,卻沒有半點歡迎新人的氣氛。來回穿梭的忙碌人群裡面,也沒有半張我熟悉的面孔。 即便我這張陌生的臉孔,不安的環顧著四周,仍沒有半個人主動上前招呼。而且,主管事前只在電子郵件裡面交代:「抱歉,第一天上班卻沒辦法招呼妳。我必須出席一個會議,所以上午不在。辦公室裡應該有空位,請妳先坐在那。」 可是,我怎麼可能知道哪個座位是空的! 如果是過去自己待過的那個高級名牌世界,應該會有人事部人員或主管,全程陪同在側,然後把自己介紹給部門員工,受到熱烈歡迎,同時還會準備優雅的迎賓午餐,P&G這間公司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令我相當愕然。不安和驚訝,讓我的腦袋陷入瘋狂狀態。 15分鐘後的震撼教育 就在不安即將轉變成憤怒的時候,我突然鬆了一口氣。因為我看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在進公司之前,我們曾彼此介紹過。 我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出聲喊住她:「好久不見。我是杉浦,今天來這裡報到。抱歉,打擾一下,方便請教些問題嗎?」 沒想到她回我這麼一句話:「談話的目的是什麼?需要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