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家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家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比較經濟類別暢銷圖書
全面剖析北歐國家競爭力、創造力與軟實力
★★《商業周刊》第1559期〈商周書摘〉搶先報導★★
全球各項幸福指數調查不勝枚舉,在林林總總的排行榜中,北歐國家總是名列前茅,令人讚歎不已又心生羨慕。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這些國家究竟有什麼妙計,能夠乘風破浪、挺過一連串難關?成功的「北歐模式」實在讓人很想直接複製照做,問題是,我們學得來嗎?如果北歐國家做得到,我們為什麼不行?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二〇一七年排名,挪威奪下寶座,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第五,瑞典第十。「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二〇一七年榜單中,瑞典排名第二、芬蘭第五、丹麥第八、挪威第十四、冰島第二十五名。品牌研究公司Universum的國際調查顯示,「全球勞動力幸福指數」第一名是丹麥,挪威緊隨其後,瑞典第四,芬蘭第七。國際智庫組織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公布二〇一六年度的「列格坦全球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erity Index),挪威、芬蘭、瑞典、丹麥再度進入排行榜前十名。
地處高緯度的北歐五國,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福利好、工時短、所得高、治安優良、預期壽命長、新創企業多、新聞自由度高,富有公益精神、自由民主且政府公開透明;在許多人眼中,北歐簡直是最接近烏托邦的理想之境,也是世界各國的典範。不少人認為北歐的高納稅、高福利制度值得仿效,似乎只要依樣畫葫蘆,國家體制便可脫胎換骨、人民就能高喊「我們最幸福」。
然而,要享受多少權利,就要承擔多少責任;北歐國家的福利制度構建在高稅率的基礎上。更何況他們在經濟上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維京人的後裔就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在探險旅途中也會犯錯。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冰島,三大銀行破產、股市重挫百分之九十五、匯價崩盤,這樣的錯誤令人震驚。另外,回溯一九八○年代,挪威和瑞典也曾經犯下一連串嚴重的經濟錯誤。
作者喬治・萊基認為,在幸福表象背後,現代維京人勇闖新世界的膽識、堅持到底的做事態度、分析問題的思維邏輯、不短視近利、重視公平正義與團結合作的「維京精神」,才是北歐五國擁有高度國家競爭力的主因。
《北歐模式》或許是你讀過最有趣的經濟學著作。喬治・萊基帶領我們揭開北歐的神祕面紗,探討北歐人民不但是世界上最快樂、同時也最具生產力的背後原因,並解釋北歐近年驚人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與挑戰,正是我們目前遭遇的難題。他在書中列舉實例,展示財政平等的正面效果如何帶來更多的個人自由、更靈活的環境政策、更健康的公民,以及共享的社會正義目標。觀察現代維京人的探險故事,反思我們的處境,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利用經濟政策創造平等。
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各項國際評等也只是參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維京後裔用主導維京船隻設計的某些特色來構思經濟對策,並非出於偶然:宏觀的視野加上務實的方案控制,仰賴互信團結與合作;這種雄心與群體的結合,促進了自由與平等。維京經濟的基本設計,不但促進了公平正義,也促進了生產力。如果我們認同這些價值觀,就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學習,而第一步就是願意離開安全的港灣、跨出舒適圈,勇敢探索新世界。
本書特色
◆市面上雖有許多北歐主題的書籍,但大部分的內容較為片面,只討論單項議題或著重表面。本書不單看北歐人民的幸福程度,更深入挖掘背後的成因,從北歐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等知識破題切入,再一一深入各項議題,讓讀者對北歐各國有全面認識。
◆作者以幽默風趣的語氣探討經濟政策、新創企業、勞資關係、兩性平等、犯罪率、健康保險、教育體制、環保政策等主題,並佐以實例說明北歐的作為如何在這些方面超前世界各國。
◆北歐的經濟規模不似美國、英國、中國那麼龐大,反而和臺灣較為類似。北歐國家歷經外籍移民、健保制度、金融系統、環保政策、在大國環伺中求生存……等種種難關,我們也面臨了同樣的挑戰,相信讀者讀來必定有所感受與啟發。
權威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倪安升Nicholas Enersen/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
張台麟/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莊恆盛/駐丹麥台北代表處代表
廖東周/駐瑞典台北代表處代表
(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你背負學貸嗎?工時變得更長,也沒有休假嗎?你不確定現在是否可以扭轉世代的極端不平等?現況是可以改變的。《北歐模式》帶領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組織我們的經濟,將人類與地球放在第一位。」──查克・科林斯(Chuck Collins),美國智庫「政策研究」資深學者,著有《生於三壘》(Born on Third Base: A One Percenter Makes the Case for Tackling Inequality, Bringing Wealth Home, and Committing to the Common Good)
「北歐模式相當成功,這些國家的生活水準就是證明,他們不但擁有開放的國際貿易,而且具備先端科技。如果你想要知道這個模式的起源與結構,這本小書是個很好的起點。」──迪恩・貝克(Dean Baker),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負責人,著有《操縱》(Rigged: how globalization and the rules of the modern economy were structured to make the rich richer)
「本書內容豐富、讀來有趣,又來得正好:這恰巧是美國現在所需要的!萊基打破了『我們不能擁有我們想要的社會』這樣的迷思。為本書提供的明確證明喝釆!」──法蘭西絲・摩爾・勒佩(Frances Moore Lappé),著有《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
「《北歐模式》告訴我們,我們面對範圍廣泛的問題時,沒有理由不進步。喬治・萊基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環保主義者、作家、明德學院的傑出學者及350.org網站創始人,著有《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Eaarth: Making a Life on a Tough New Planet)。
「喬治・萊基數十年來一直提醒我們,非暴力是一種多麼有力的工具;這本以斯堪地納維亞為主角的書,讓我們看到非暴力的戰術與卓越的組織能力,在北歐國家的政治管理與經濟上,帶來持續不斷的改變,還有公平、正義、幸福與可能的價值與信念。本書是一趟冒險,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戰地指南。」──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萊基結合了歷史分析、經濟數據和採訪得來的意見而成的作品,傳達出的思想,比這些單一項目的表現都要多更多。《北歐模式》講述的是一個經濟變革以及改變基礎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在當代的政治論述中,顯然是極度需要的。」──理察・墨菲(Richard Murphy),《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
作者簡介
喬治・萊基 George Lakey
曾任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座教授,主持社會變遷與全球非暴力行動資料庫研究。萊基出版過許多書籍和論文,並曾為「投身非暴力」新聞分析網站及《共同夢想》等出版品撰文,他的九本作品都是有關於改變以及如何改變。萊基得到馬丁路德和平獎(Martin Luther King, Jr., Peace Award)、羅布森社會正義獎(Paul Robeson Social Justice Award)、蒙塔古衝突解決獎(Ashley Montague Conflict Resolution Award);2010年獲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協會選為「和平教育家」(Peace Educator of the Year),並因其致力於公益榮獲長頸鹿獎(National Giraffe Award)。
萊基第一次被捕就是為了公民權利靜坐;他當時在斯里蘭卡,赤手空拳地捍衛人權,曾為了抗議美國阿帕拉契山頂的煤礦遷移一事,徒步二百多英哩。他也創立了數個社會改革組織,包括「為改變而訓練」以及「地球貴格行動隊」。
譯者簡介
蔡裴驊
臺大外文系畢,教過英文、當過導遊、開過有機咖啡館,在媒體圈混跡十餘年,目前任職於電子媒體,每天都比太陽早起。其實最愛的是翻譯、貓咪、有意思的電影和音樂。譯有《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我的混亂,我的自相矛盾,和我的無限創意: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
推薦序/現代「桃花源記」
各界好評
引言/發現旅遊指南之外的現代維京人
第一部 他們如何站上頂峰
第一章 作為冒險家代表的維京人——那時此刻
第二章 在全球化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
第三章 維京人迷失方向,銀行家失控
第四章 冰島爆發最嚴重破產,之後谷底反彈
第五章 挪威如何採用北歐模式增強本身
第二部 規畫在北歐國家的生活
第六章 新創公司比美國多:支持企業家、勞工與兩性平等
第七章 小農與合作社:北歐模式的關鍵人物
第八章 預防貧窮:北歐人瞭解先進的經濟制度如何能夠消弭貧窮
第九章 創造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第十章 打破教育的壁壘與終生學習
第十一章 要有所得,就要付出:維京人的稅賦制度
第三部 今日的挑戰——他們以及我們的
第十二章 讓種族與其他差異創造全民福利
第十三章 達成防止氣候變遷的高遠目標
第十四章 北歐模式與美國有何相關?
謝辭
注釋
推薦序
現代「桃花源記」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一看到「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社會福利」就浮現腦際,而二十一新世紀「歐債危機」的出現,社會福利的氾濫是罪魁禍首眾人皆知,希臘的慘狀更是典例。不過,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卻都不但屹立不搖,而且在經濟發展、生活水準、人均GDP等,還都有傲人的表現。
北歐國家成就輝煌
北歐五國不只在經濟成長、失業率這種傳統指標表現佳,在晚近流行的「幸福指數調查」,也都名列前茅。「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二〇一七年排名,挪威奪下寶座,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第五,瑞典第十。「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二〇一七年榜單中,瑞典排名第二、芬蘭第五、丹麥第八、挪威第十四、冰島第二十五名。其他的相關調查報告,也都顯現出相同的結果。
那麼,同樣是「福利國」,北歐五國為何不但沒和希臘等「歐豬各國」同樣沉淪,還反而表現出欣欣向榮呢?為何高福利沒讓北歐五國走向「高負債」,其人民沒養成依賴懶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有答案存在心中,那是非常簡單的:「北歐人具有倫理道德」,這也只是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早在十八世紀就提出的看法。這本《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家》(Viking Economics: How the Scandinavians Got It Right-and How We Can, Too),證實了這個觀點。
本書作者喬治・萊基(George Lakey)是位社會學家,也是社會運動家,現年八十歲,美國人,妻子為挪威人。他赴挪威教書考察,做田野調查研究,親身融入北歐人的生活,不是窩在研究室裡寫作的學究。他將幾十年的觀察研究結果寫成本書,將稅金高、福利佳、經濟繁榮、工時短、生產力高、政治民主自由且官員不貪腐的北歐國家神祕面紗揭了開來,稱之為「北歐模式」或「維京經濟學」。
揭開北歐面紗
本書分三大部、十四章,第一部描述北歐維京人如何邁向頂峰的歷史;第二部記述當前北歐諸國的生活、經濟與政策制度;第三部則提出北歐國家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在第一部中,作者以幽默的筆調簡述北歐諸國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他們面對全球化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並使用何種政策;北歐各國如何面對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和它們的現況,特別將冰島為何選擇破產,痛定思痛揚棄金融泡沫、回歸傳統農漁業的浴火鳳凰故事揭露。
第二部描述北歐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秉持早年維京人與海洋搏鬥的冒險犯難精神;當今北歐的新創公司竟比美國還多;而北歐國家政府對企業家、勞工、兩性平等的政策支持是如何,北歐經濟的主要方式是小農與合作社組織又是如何?北歐的扶貧政策、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免費教育和醫療政策又是怎麼回事。作者在本部最後提到,北歐人相信「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這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要有什麼收穫,就要怎麼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法嗎?
作者在第三部中提到今日北歐國家的挑戰,其實也是全人類的挑戰,特別對種族差異和氣候變遷這兩大全球共同的課題;北歐國家要讓它們轉為創造全民福利的因素,以及他們如何做?其他國家應不應該學,能不能學,怎麼學呢?這本書指點了明路。
這本書也提到北歐國家的高福利制度、教育訓練免費、醫療免費、工時低、假多等等,許多學者專家就拿它來要求自己國家也應該仿效,因而訂定法令強制執行;臺灣就是這樣,我們的「一例一休」制度就是最好的例子,搞得人人叫苦,問題就在「強制」,因為只看到表象而模仿,倒果為因,也就是「東施效顰」。
不是福利,而是服務
北歐維京人「自助、互助」,表現出「分工合作」,其「合作社」是自願性組織,與共產黨的「人民公社」完全不同,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無私、合作」精神。北歐人不認為他們在享「福利」,而是在從事「服務」。我們掛在嘴上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是一種口號,但北歐人卻實際在「做」。他們重視「人」,投資於人,全面性的教育、訓練就是在強化「人力資本」,重點是無論是提供者或接受者都是發自內心,真正想學到東西,也真正地提升人力資本,於是生產力就實質增長,生產的量與質也因而增加,經濟成長水到渠成,進而也得以省時省力,終而工時就可減低、假日就能增加了。在臺灣,早年許文龍先生經營的奇美公司,很早就實施週休二日,是他自動施行的,並非政府強制的呢!這和北歐國家的情況是相互輝映的。
此外,北歐國家深知「有得必有失」、「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道理,他們的免費教育、醫療等等,由「高稅收」可見一斑。但他們繳稅是樂意的,因為納稅人知道這些資源不會被亂用,也不會被汙掉,這也就是「合作」的高度發揮,亞當・史密斯在《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這本經典中強調的「分工合作」精義,在北歐國家實實在在地實現了,其根本還得立基於「人心」――善心、愛心、同理心,這也就是亞當・史密斯在一七七六年出版《原富》之前,在一七五九年就出版的《道德情操(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的用意了,畢竟「人心不善、不正」,再好的制度、政策都會「適得其反」造成傷害呀!
北歐人具愛心、善心,可由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發生在挪威那件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上看出,一位土生土長三十二歲的挪威人,在奧斯陸市中心政府大樓、財政部大樓等處引爆,造成八人死亡,三十人受傷。二小時後,該青年裝扮成警察到位於奧斯陸以西約四十公里處的烏托亞島,持槍殺死六十九人,打傷六十六人。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法院判處凶手「防範控制」,刑期二十一年(最高)。挪威沒有死刑。
挪威總理在凶案發生後宣示:「挪威的回應之道就是更民主、更開放,攻擊案不會改變挪威作為一個包容社會的特質,會繼續容忍極端主義的見解,但絕不允許暴力。」百分之八十的挪威民意認為他說得「非常好」。這告訴我們,挪威人不認同「殺人償命,以惡制惡」。
用愛埋葬邪惡仇恨
從慘案發生後,挪威奧斯陸成了花海。七月二十五日十二時,挪威全國為罹難者默哀一分鐘,在奧斯陸市中心廣場,挪威民眾自發聚集,人人手中一朵玫瑰花,為遇難者默哀。人們的臉上掛滿悲傷的淚水,卻看不到群情激憤的仇恨,甚至還可以看到一種平靜的堅毅。
邪惡對人殺戮的原因之一是:它在發洩著仇恨的同時,也希望把仇恨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期待它生根、發芽、結果,讓血腥殺戮遍布全世界。
有人說,對待邪惡的殺戮和仇恨,血腥、死刑、槍砲和仇恨都起不了作用,只有堅守心中的普世價值——正義、良善和愛,並把這種價值傳遞給每一個人,這種愛和價值觀可以埋葬仇恨、埋葬邪惡。挪威人為世人上了一課。
如果有所謂的「北歐模式」,一般都認為是「保姆國家」,其居民依賴能滿足他們從出生到死亡各項需求的膨大福利方案而活,也就是「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本書作者告訴我們這是「錯誤認知」。維京後裔北歐人其實是反對當前各國實行的「福利制度」,他們以「全面服務」來取代。所以北歐其實不是福利國家,而是「全面服務國家」。北歐人建立了非常不一樣的制度,由得到授權掌管自己國家的公民在一九三〇年代建立,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套「合作系統」,滿足大部分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以「愛心」作為基礎,真心團結來分工合作。不用衝突、不用鬥爭;互助合作、各盡所能、共同分享。這不是「現代桃花源」嗎?
引言
發現旅遊指南之外的現代維京人
幾年前,我坐在挪威希恩(Skien)的一間起居室裡,身邊圍繞著姻親。年輕的我和一個來自挪威的國際學生結婚,而她的家人接納了我。每當我回到挪威,我們就會聚在一起吃點心、喝咖啡。五十多年前,我曾住在奧斯陸(Oslo),但我回來過好多次。那一天聚在起居室裡的親威,年齡和職業各異:教師、勞工、園藝中心老闆、社工、有機農夫、企業的中階主管。
我們談論各種話題,一個表親提到,她剛剛聽到一項縮短每週工時實驗的結果。她興奮地告訴我們,這項研究測量當人們的一週工時由四十小時縮短到三十小時的情況下,他們的產量多寡;研究人員發現,工人完成了更多工作。
我看著盪樣在房間裡的滿足感,親威們開始猜測他們的工作是否也能縮短工時。他們納悶,在薪資不變之下,有更多休息時間的含意是什麼。平均而言,挪威人一年只工作一千四百個小時,是歐洲國家中最低的,但以他們的高產能而聞名。房間內每個人似乎不必言明的自信令我大開眼界,好像只要研究一做完,他們的雇主就一定會改變規定。
「你呢,喬治?」一位年輕的女子問道。我在整段談話中一直沒講話。「美國的工時趨勢是什麼?」
「其實,」我說:「我們的趨勢是反向而行的。整體而言,有工作的人,工時比以前更長了。」
她顯然很吃驚。「那是否表示你們是用別種形式休假,例如超長的假期?在挪威這裡,政府規定所有人都有一個月的有薪假,但有些行業更長,因為他們的壓力較大。」
「呃……」我頓了一下,努力確認我的挪威字彙足以勝任傳達消息令人失望的這項任務。「在美國,我們不傾向有很長的有薪假。很多人是二星期,很多是一星期,有些人則沒有任何有薪假。」
房間裡變得非常安靜。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對話者正努力想像在這種條件下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她冒險丟出另一個問題,顯然想要顧及文化差異。
「也許,你們國家的人不想要和家人相處、去健行和從事休閒娛樂以及嗜好的空閒時間?」
我很不情願地回答:「不,我們的確想要做那些事,就跟你們一樣。只是……嗯……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擁有這些。」
因此,有了這本書。我寫了《北歐模式》,因為有那麼多的美國同胞每天都在遭受我們的經濟難題帶來的嚴酷衝擊,但對於解決它們,卻感到社會的無能為力。我們動彈不得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已經忘記美國人在組織社會運動上曾經有多麼成功。畢竟,從童工法令到社會福利,一切都是群眾運動的成果。
但我們要看的,不止是我們自己的歷史而已。我們往往未能察覺其他社會已經著手處理類似的經濟問題,並已取得大幅進展;沒有這種認知,就很難把我們需要做出的重大改變具體化。
平等很可能是這種差距的最有力例證。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深知財富的差距,就連共和黨的政治人物都開始談論了。
然而,就算財富差距持續擴大,幾乎沒有政治人物知道該拿這件事怎麼辦。幸運地是,少許新聞從歐洲的西北邊緣滲入我們的國家;有更多美國人現在聽說了,在那裡,他們有免費的高等教育、給家庭的完整支援、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積極回應氣候變遷,以及充足的高報酬工作,同樣提供給年輕人和老人。然而,幾乎沒有人把這些點連結起來,進而瞭解到這些優點呈現出一個平等的組織體系。經濟學家把這些連結稱為「北歐模式」(Nordic model)。
在希恩那間起居室的對話,透露正在發生的事:維京人的後裔讓自己進行實驗,使所有人得以富足。其中只有一個國家——挪威——靠著石油而獲得大筆財富,但這些國家全都以類似的方式發展。他們的經濟有六十年的實現漸增自由與平等的記錄。
我想要美國從挪威、丹麥、瑞典和冰島人所創造且正在運行的實驗室中獲益,而且我有信心,他們的平等主義實驗,對美國人來說是有啟發性、有幫助且合適的。
當然,北歐人並非一直是這個樣子。為了在全球評比中名列前茅,他們盡了他們的責任。他們的起步很晚:數十年來,挪威人和瑞典人逃離貧困,移民到美國和其他國家去。一個世紀前,他們的財富差距很巨大;他們掌握權力的經濟菁英分子,不願或無能帶領他們的國家走向公平正義與富庶之路。
但最終,人民動員起來——非暴力地取代了他們效率不彰的領導階層,打開了民主之路;這個過程的確發生過公開對抗,但他們最後創造出一種情勢,達到卓越的自由與平等程度,是北歐以及我們自己的願景的關鍵。
我相信我們可以迎頭趕上。我們擁有悠久的傳統,公民會為了他們自己以及整體的利益挺身而出,而且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可以由北方實驗之中選取任何的經驗教訓,從中學習並採行。我衷心希望,《北歐模式》有助於這樣的結果。
第一部 他們如何站上顛峰第一章 作為冒險家代表的維京人——那時此刻我在奧斯陸比格迪半島(Bygdoy)的維京船博物館(Viking Ship Museum),對那些毫無遮蔽的木船(約二二・八六公尺長或是更小)感到驚嘆不已,它們勇敢面對暴風雨和北海的酷寒,完全沒有現代的助航設施。 一七九○年代,維京人離開挪威,越過北海,襲擊英國沿海。他們掠奪戰利品,誰敢反抗就殺了誰。維京人的船隻重量輕、吃水淺,可航行於河道,也能應付海上的浪濤,也因此能劫掠上游的村莊。 古代人知道挪威人、瑞典人和丹麥人的祖先是了不起的水手,而且實際上,「維京」(Viking)這個字的意思是「從事冒險」。在九世紀和十一世紀間,維京男女往東探險,到達今日的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甚至遠到巴格達,並往西航行到冰島、格陵蘭與加拿大。 古維京人做貿易——看當地人的意願有多麼高而定,而且他們有時會建立農場和社區。他們在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落戶的人數之多,使得他們的基因到現在仍然出現在當地的基因庫。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要把維京人和他們的成就規模浪漫化:這些是到處劫掠而且不需被激怒就殺人的民族;他們放火燒掉農場、強姦女性,把他人的財產據為己有。 然而,那些成就的正面影響,一直是現代維京人的信心來源;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和冰島人,全都依賴古代維京人給他們激勵。今天,我們仍然祈求維京精神。它是文化DNA的一部分,仍然帶給維京人後裔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即使那表示要離開舒適的爐邊與家鄉。我的冒險 我在二十一歲時,登上一艘橫渡大西洋的汽船前往奧斯陸;在那之前,我不曾離開美國。我跟祖父借錢買了船票,他認出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害了相思病。我已下定決心娶貝蕾特・麥提森(Berit Mathiesen)為妻,她是我在麻州某個貴格派教會的學生暑期服務計畫中認識的挪威女子。 我在奧斯陸從「斯塔萬格峽灣號」(S.S. Stavangerfjord)下船後五天,貝蕾特和我在她家鄉希恩市一座有高塔的紅磚教堂結婚,那是奧斯陸西部的一個舊港口都市。 貝蕾特是她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她靠著勇於冒險的行動來達成,獲得獎學金到美國念書。她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拿到學位,那兒四周都是大草原,和她在挪威所見的千山萬壑截然不同。 貝蕾特的三個兄弟在年輕時做了許多勞工階級的男孩會做的事:改往大海發展,在挪威貨輪上當船員。艾納爾、謝爾和利夫・埃里克探訪了非洲和亞洲的中途港(小小的挪威擁有全球第六大商船船隊,次於德國、日本、中國、希臘和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