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
文化觀察者深度走訪在地
重新探索北投及天母的真實面貌
拓展對於城市生活的全新想像與可能性
《在地 real local》系列刊物,延續《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精神,深探小區域的真實生活面貌,走進藏身城市空間的街頭巷弄,重新梳理歷史脈絡,透過編輯團隊對於地方的編輯採訪與價值取捨,跳脫傳統經濟導向的思維,挖掘出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無論你是剛接觸地方創生的入門讀者,或是想再進一步探尋生活意義的進階讀者,《在地 real local》透過富有質感的內容,替你找出在地生活的機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有感於北投擁有在大台北獨樹一幟的歷史發展及自然景觀,而緊鄰的天母則以多元的人口組成著稱,文化樣貌格外紛呈,本次由在地方深耕多年的在地人吳思瑤領頭策劃,編集者新聞團隊與北投、天母地方人士共同合作,展開尺度較小、卻同樣高密度的圖文內容採集;同時,邀集藝文領域書寫者李明璁、李清志、吳書原、褚瑞基、韓良憶、張鐵志、Hally Chen等人共同參與在地探索,發掘那些在北投、天母努力實踐與定義美好生活的人與事物,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一步開啟對於生活的全新想像。
本書特色
• 透過有別於以往的觀看角度,以及有系統的採集報導,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並提出不同的生活選項,創造讀者對「人」和「地方」的全新認知和想像
• 由長期關心藝文領域的文化人吳思瑤發起策劃,邀集北投與天母在地藝文團體攜手參與內容規劃,貼近在地生活,紀錄真實面貌
• 知名藝文工作者李明璁、李清志、吳書原、褚瑞基、韓良憶、張鐵志、Hally Chen 共同參與採集,從在地人 / 移居者 / 外地觀察者的角度,由各自的核心關懷及專長領域出發,深刻書寫在地
• 由《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創辦人李取中擔任總編輯,繼《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後,再度引領編輯團隊深度尋訪在地
• 由平面設計師葉忠宜擔任藝術總監與封面設計,本書以全彩印刷全書,如實呈現採訪路上的精彩攝影圖像與設計版面,提升紙本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 全書文章皆附上英文摘要,提供給外文讀者認識台灣在地的窗口
編者簡介
總策劃 吳思瑤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西語系、日語系文學雙學士。曾連任三屆台北市議員,並擔任第 9 屆立法委員,長期關注教育及文化領域政策,六度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
總編輯 李取中
《The Affairs週刊編集》、《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總編輯。原是個網路人,曾以「樂多新文創」獲得 2009 年網路金手指年度大獎。2010 年將《The Big Issue》這本源自英國倫敦的雜誌帶進台灣發行,並重新定位、編輯,廣受年輕世代讀者喜愛,2018年更獲得國際街報組織(INSP)最佳設計獎殊榮。2017 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發行以報紙為主要媒介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再一次挑戰傳統媒體營運的思維,優質的內容與設計風格,獲得第43屆金鼎獎新雜誌獎、2018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18年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等多個獎項肯定。
主編 黃銘彰
自由工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
藝術總監 葉忠宜
現為平面設計工作室「卵形 oval-graphic」 負責人。曾策劃引進並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數本著作《字型之不思議》、《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歐文字 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街道文字》。2016年開始統籌製作字體排印設計雜誌《Typography字誌》中文版。2017年與城邦臉譜出版社成立設計書系「Zeitgeist」。
北投 BEITOU
State of Mind 心境
序言 Foreword
北投的時序 Calendar
Overview 概論
北投的數字 Statistic
北投的經濟 Economy
北投的主題標籤 Hashtags
北投的地圖 Maps
Affairs 地方事務
戰爭記憶 After War
隆隆砲聲下的歷史往事:北投的戰爭記憶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Ecomuseum
實踐地方的美好願景: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Business 經濟、商業活動、品牌
地方生活圈 Local Community
新北投溫泉商圈 / 北投市場商圈 / 承德汽車商圈 / 北投醫療生活圈
地方產業 Local Industry
陽明山上的精緻農業
特色經濟 Local Feature
限時專送
Culture 文化、空間
藝術教育 Art Education
台北藝術大學 / 多寶藝術學堂 / 復興高中 / 國防美術館 / 關渡美術館
藝文聚落 Cultural Spaces
央北18房藝術工作室 / 空場藝術聚落Polymer / 新北投71園區 / 台灣戲曲中心
地方信仰 Local Religions
普濟寺湯守觀音 / 法鼓山農禪寺 / 佛教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 保德宮 / 慈后宮 / 關渡宮
藝文事物 Cultural Things
《北投學彙編:地方知識與社區營造》/《再會吧!北投》音樂劇原聲帶 / 電影《溫泉鄉的吉他》
Design & Craft 設計、工藝
建築 Architecture
李清志的北投建築散步:從建築感受北投百年風華
傳統技藝 Traditional Crafts
歷史上的陶瓷重鎮 / 台灣獅穴
Travel & Food 旅行、食物
景點 Spots
陽明山國家公園 / 關渡自然保留區、北投石自然保留區
書店 Bookstores
山峸二手書店
選物店 Select Shops
Swallow燕子老傢俱
咖啡店 Cafés
拾米屋 / A N G L E II / 爐鍋咖啡 / Changing Café 淺淾
食物 Foods
北投本土味明泉紅茶、蔡元益紅茶、高記茶莊 / 矮仔財滷肉飯、黃家酸菜滷肉飯 / 漢奇肉羹 / 水鳥92 / 水龜伯古早味 / 霸王紅面薑母鴨總鋪
湯屋 Hot Springs
瀧乃湯
旅宿 Lodging
仙渡莊旅社 / Solo Singer Hotel
Living & People 當地生活、人
在地生活 Local Living
吳文忠 / 陳明章
關鍵人物 Big Wheels
楊燁 / 邱再興
Edits 編選
專欄 Column
吳思瑤:公民參與邁向公共治理,從社區營造轉型地方創生
在地對談 Local Talks
教育連結地方:洪德仁 × 謝國清
以學校為起點:陳愷璜 × 郭旭崧 × 吳思瑤
年輕世代的進擊:李庚霖 × 林智海 × 張中模 × 吳思瑤
天母 TIANMU
Overview 概論
天母的數字 Statistic
天母的地圖 Maps
天母的時序 Calendar
天母的主題標籤 Hashtags
Real Local 在地觀察
褚瑞基:「天母」,文化交融的起點
李清志:追憶美軍眷村生活年華
吳書原:從天母談到漢普斯特德荒野
韓良憶:天母人的味蕾
Hally Chen:天母的廚房
Real People 在地生活
小林京子:不再害怕生活在他方
Eddy:感受從餐桌開展的人情風景
李明璁: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張鐵志:我為何成為天母的新住民
Real Things 在地事物
社區力量的長年凝聚及開花結果:
張壯謀 × 文海珍 × 徐美女 × 許寶秀 × 羅純慧 × 吳思瑤
屬於天母的美好事物:立委吳思瑤的在地生活
里長真心話:一個更好的蘭雅天母
編輯後記 Epilogue
序
不再遙遠
每回前往北投,搭乘捷運淡水信義線向北,圓山站而後,窗外景色自漆黑的地下轉為依傍綠山的常民風景,心情彷彿也隨之舒展開來。
北投受陽明山及淡水河、基隆河環抱,在南北長約十公里的距離內,同時坐擁海拔 1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以及至今仍有著大規模稻作的關渡平原,自然資源相當豐富。而地熱活動明顯的大屯火山群,使得磺溪谷地一帶分布著具療癒之用的溫泉資源,日治時期迄今以「溫泉鄉」聞名,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歷史文化脈絡,為原先就是平埔族和漢族生活交界處的北投,增添更繽紛的文化色彩。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的高度獨特性,讓行政區劃雖隸屬於台北市的北投區,有著有別於市中心的寧謐氛圍,漫步街頭巷尾,走訪山林河溪,皆能感受一股逸脫於都會日常的不凡魅力。
同樣與陽明山接壤,天母地區則是在台北別具風格的宜居之地。無論是日治時期的聚落發展,還是美軍進駐的二戰往事,特殊的歷史肌理使得天母擁有獨樹一幟的多元面貌;走在天母街頭,不難感受到此處濃濃的異國風情。或許是風氣使然,此處藝文育樂活動繁多,生活步調格外悠閒,來到這裡,腳步似乎也就不自覺慢了下來。
多次造訪北投、天母,日漸認識這裡的真實,也慢慢發現,這裡的人們絕非故作姿態,而是在殊異的文化滋養下,與我們熟悉的日常有些距離地過著同樣美好的生活。透過團隊的採訪編輯、在地生活者的悉心書寫,期待在你心中,這兩處將不再是遙遠而神祕的領地,而是令人神往且飽含溫度的生活場域⸺並且讓你開始相信,在台北生活,還有好多好多從未想過的可能性。
新北投溫泉商圈通往天堂的浴湯線 漫步在新北投街頭,無論冬夏,都能在路旁的水溝瞅見煙霧裊裊,濃濃的硫磺味與溫熱的氣息,行走其間,宛如身陷大地之母的懷抱中。經過多年的發展,溫泉業者組成「新北投溫泉商圈」,串連美食、旅店、醫療等多元產業,也讓北投成為與日本齊名的觀光溫泉勝地。 鄰近大屯山,北投承接了火山地底豐富的熱源,加熱了水源,滾燙的地下水從岩層裂縫湧出,形成處處溫泉;也加溫了區域,促成日治時期「新北投驛」與俗稱「浴湯線」的台鐵新北投支線,帶動了北投的溫泉產業鏈。取自凱達格蘭族語系「女巫 ki-pataw」諧音的「北投」二字,也因其長年累月的煙霧瀰漫,為女巫的諧音寫下魔幻的聯想。隨著時代的流轉,北投溫泉也在日治時期從戶外野溪溫泉進展到商業經營,1896 年日本人平田源吾開設了據傳為全台第一間的溫泉旅館「天狗庵」,正式將溫泉從單純的地方活動,轉變為外地人也能享受的付費娛樂。 儘管溫泉旅館最初的設立,並非為了一般大眾而生,但溫泉的開發引來了湯屋、私人別墅、俱樂部,甚至日軍也在此設立了療養地,打開了北投的黃金觀光時期。從北投車站出來,沿著光明路走,就成為當年老老少少前往溫泉聚落的必經之路。 環繞著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囊括中山路、光明路、新民路、泉源路與溫泉路,就是現在的「北投溫泉商圈」區域,因應溫泉消費,而逐漸群聚旅館、飯店、餐廳,形成與自然資源緊密相連的人文產業。除此之外,周遭因應泡湯而生的那卡西文化、台式「酒家菜」特色飲食文化,也是如今北投溫泉商圈十分重要的地方特色。近年來,在政府的規劃中,北投溫泉結合了「溫泉」與「美食」兩大資源,並延伸連結醫療資源,成為獨樹一格的觀光新亮點。 作為台灣全島溫泉密度最高的地區,北投溫泉承襲了大屯火山系的絕佳熱源,成為全台唯一採用公共供水系統的溫泉勝地,主要源泉供應源頭,則來自地熱谷及龍鳳谷。也因為是採聯合供水、收取水費的經營模式,才得以讓在地的溫泉開枝散葉,既有大型旅館、湯屋,也有露天公眾湯,甚至讓此區的家家戶戶得以付水費,享受水龍頭轉開即有的溫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