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詩人軼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晚清詩人軼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作者:汪辟疆蔡登山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9日
ISBN:978986959074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8元

  「國學大師」汪辟疆特別深究於光宣五十年間的詩人與詩派,所舉上百個詩家,細數俞樾、袁枚、李慈銘、張之洞、樊增祥、張百熙、張佩綸、林紓、易實甫、梁鼎芬、李詳、鄭孝胥、潘蘭史、黃節、梁鴻志、王揖唐、溥心畬等等諸大家軼事,從國學大師的筆下,一窺當時詩壇諸多掌故。

  探微鈎沉、旁徵博引、列述其事蹟與風格特點如數家珍

  ▎睽違十年,經典重現!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檢索。
  ▎除了收錄詩歌,更著重於詩壇掌故的紀實。

  張之洞「起居無節」?「輕慢袁世凱」?

  南皮久任疆圻,自負資望,每以倨態對客,凡追隨南皮久者,皆能言之。惟其慢袁世凱一事,則言人人殊。梁啟超氏則云:「光緒壬寅,張在江督任時,袁至南京,與張有所議。袁行之日,張餞之。酒及半,張乃睡熟,久而未醒,袁不及待而行。及醒,急命隊請袁回。袁欲不返,幕僚勸之行。比至,重張宴謝罪,歡飲而別。時袁為北洋督也。」李寶嘉(武進人,即南亭亭長。有《官場現形記》行世,此事見《南亭筆記》)則云:「壬寅冬間,袁以母喪請假回籍。事竣,道出南京,與張相見,甚歡洽。袁作魏武帝語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張不謂然,袁方欲有言,而張已隱几臥矣。袁出,張亦不送。────〈張之洞〉篇

  汪辟疆(一八八七-一九六六)原名國垣,字笠雲,後改字辟疆,晚年自號方湖,江西彭澤人。出生在書香世家,父為汪際虞。汪辟疆幼時隨父遊宦,勤奮苦讀。歷任江西心源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以後任南京大學教授。著有《目錄學研究》、《漢魏六朝目錄考》、《光宣詩壇點將錄》、《唐人小說考證》、《汪辟疆文集》等。凡是研究近代詩歌的人,對汪辟疆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他的《光宣詩壇點將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等一系列關於晚清以降詩歌的論著都在必讀書目之列。

本書特色

  ★經典史料首次在臺出版: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檢索

  ★從「國學大師」汪辟疆筆下,一窺當時詩壇諸多掌故。

  ★探微鈎沉、旁徵博引、列述上百位詩家事蹟與風格特點如數家珍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原著/汪辟疆

  汪國垣(1887~1966)字辟疆,又字笠雲,號方湖,又號展庵。江西彭澤人。1912年卒業於京師大學堂。歷任江西心源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以後任南京大學教授。著有《目錄學研究》、《漢魏六朝目錄考》、《光宣詩壇點將錄》、《唐人小說考證》、《汪辟疆文集》等。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 汪辟疆和《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俞樾與袁隨園

周畇叔星譽

周季貺星詒

李慈銘

記王湘綺

張樵野侍郎

張之洞

賽金花(附洪鈞墓誌銘)

袁爽秋

王乃徵

樊增祥

張百熙

吳圭盦

張幼樵

八指頭陀

楊昀谷輓詩

清末五小說家(林紓、李寶嘉、吳沃堯、劉鶚、曾樸)

林琴南逸詩

顧印伯

清詩匯

錢能訓、周樹模與徐世昌

秦幼衡

朱祖謀

易實甫

王滌齋(子世鼐)

李博孫丈

吳眉孫

梁節庵

節庵逸詩

徐香雪

李詳與蒯光典、況周頤

俞恪士

梁公約逸詩

段蔗叟

談海藏樓

吳溫叟

張今頗都護

桂伯華

陳子言

徐仲可

龍毅甫

李鴻枎與陳夔龍

馮君木

潘蘭史

黃晦聞

潘若海

劉龍慧

爰居閣

今傳是樓主人獄中詩

陳彥通《適屨集》

溥心畬

瞿蛻園〈西園王孫草書墨竹歌〉

近人詩評

 

導讀

汪辟疆和《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汪辟疆(國垣)被稱為「國學大師」,其實並非偶然。他在研究《水經注》、目錄學及晚清詩歌等,和校訂《唐人小說》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凡是研究近代詩歌的人,對汪辟疆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他的《光宣詩壇點將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等一系列關於晚清以降詩歌的論著都在必讀書目之列。而汪辟疆對於當時流傳的唐代小說,有感於其文獻品質低下,於是他開始搜集並結合多種文獻進行校勘,於每篇後附加按語,對作者、成書時間、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證,於一九三○年出版了《唐人小說》。該書在內容上大致涵蓋了唐人小說創作的所有題材,客觀地反映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原貌,並呈現唐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學者傅璇琮將《唐人小說》與魯迅《唐宋傳奇集》並舉,稱其開啟了進入唐人藝術世界的大門。另外汪辟疆認為:「目錄學者,提要鉤玄,治學涉徑之學也。學術萬端,詎能遍識?亡書軼籍,無補觀摩。故必有目錄為之指示其途徑,分別其後先,使學者得此一編,而後從事於四部之書,不難識其指歸,辨其緩急。此目錄學之本旨也。」他為了指導學生讀書治學,寫了《讀書舉要》、《工具書之類別及其解題》、《讀書說示中文系諸生》、《目錄學研究》等一系列目錄學著作。這些著作的首要目的,就是為學生指示治學門徑。汪辟疆說:「治學主張專,而不尚博」、「載籍極博,遍讀實難」,因此「提要鈎元,是為要務」。尤其是《目錄學研究》一書為汪辟疆精心之作。自漢魏六朝以及元明書籍目錄,條理井然,一一羅列,展讀一過,對於古書版本之源流類別,可以知其大概。而他的所有著作,都在體現這種治學精神,其所有論述,無不探微鈎沉,旁徵博引。終於成為一家之言,有「國學大師」之稱號。

  汪辟疆(一八八七─一九六六)原名國垣,字笠雲,後改字辟疆,晚年自號方湖,江西彭澤人。出生在書香世家,父汪際虞,以光緒丁酉科拔貢,戊戌朝考二等,分發河南,曾任泌陽、商城知縣。汪辟疆幼時隨父遊宦,勤奮苦讀,他說:「回憶兒時,先君口授歐陽文忠公〈讀書〉一詩。年十二,先母繞太夫人臥疾梁園,每夜問寢之餘,必命余兄弟口誦一過,以資慰藉,今忽忽四十年矣,此樂胡可再得?所難忘者,一燈明滅,雙髻繞床,爐煙繚裊,琅琅歌聲,偶一念及,肝腸淒斷。」由此可知,其治學之勤,學問之淵博,是其來有自,絕非一夕之功也。

  汪辟疆曾就讀於河南開封客籍中學,一九○八年保送北京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專攻中國文史,大學堂藏書甚富,且多秘本。一九一二年畢業後一度客居上海,得識邵力子、于右任、葉楚傖、蘇曼殊等,並加入同盟會。一九一五年因父喪返鄉。守孝三年,期間專心研讀家藏書籍,為研究國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九一八年任南昌第二中學國文教員,一九二二年任新成立的江西心遠大學文科主任兼文學系教授,並得識余仲詹、朱希祖、陳際唐、王曉湘、王禮錫等宿學名流。一九二五年應章士釗之約,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一九二五年後兼任江西通志局纂修。一九二七年後改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授「目錄學」、「讀書指導」以及「各類文體習作」等課程,深為同系師生所推重。雖校名四易,始終教授該校,達三十八年之久。當時名教授,如黃季剛(侃)、汪旭初(東)、王伯沆、陳漢章、樓光來、胡小石等先生皆與之友善,課餘詩酒唱酬為樂。汪辟疆與胡小石、陳中凡並稱南大中文系「三老」。其間曾任監察院委員、國史館纂修,但從未間斷大學教學。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八十。其入室弟子如程千帆、沈祖棻、潘慈光、涂允銑諸君,均為當代學者、碩儒。著有《光宣詩壇點將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近代詩人述評》,均為近代詩學的重要著作。又《唐人小說》為收唐人小說之重要之作,貴在校訂和考釋。其詩作輯有《方湖類稿》,其他論著還有《目錄學研究》、《漢魏六朝目錄考略》等,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辟疆文集》,是書為其弟子程千帆整理而成的。

  汪辟疆一生治學不輟,文史兼通。其治詩學通古達今,特別對近代詩學興趣濃厚,用力甚深,成果尤為學界所稱道。所謂「近代」,汪辟疆沿史家通例,斷自清朝道咸以後。他指出:「有清一代詩學,至道咸始極其變,至同光乃極其盛」。不過,事實上不少詩人的創作活動多延至宣統甚至民國,所以,這個時間概念,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提法。學者傅璇琮說:「汪先生對清詩有通盤的考察,他獨具隻眼,認為清詩『以近代為極盛』,而這又與『世方多難』有關。他特別深究於光宣五十年間的詩人與詩派,所舉上百個詩家,列述其事蹟與風格特點,真如數家珍。」

  汪辟疆關於近代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代詩派與地域》、《光宣詩壇點將錄》、《近代詩人小傳稿》和《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等文中。《近代詩派與地域》原是一九三四年為金陵大學中文系所作的學術演講稿,發表於中央大學《文藝叢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四三年重新刊布於《中國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後又略加修訂,發表在《南京大學學報》一九六二年第一期。前後跨越三十年,而改動不多,可見是他一以貫之的觀點。《光宣詩壇點將錄》為汪辟疆早年品述光宣兩朝詩家之作。仿照《水滸傳》天罡地煞之數,擬定座序,連而各評之小詩,寫成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五年連載於《甲寅》第一卷第五號至第九號,雖為遊戲之作,而每期刊出,則震動全國藝林。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連載於《青鶴》第三卷第二期至第七期。一九四○年代中葉修改而成的定本,「文革」中被毀,現在通行本為程千帆師所整理。《近代詩人小傳稿》和《光宣以來詩壇旁記》是為其擬議中的《近代詩選》所做的前期準備工作,開始於抗戰以前,其後續有增訂,但由於各種原因,詩選最後沒有編成,不過這兩篇文章材料豐富見解精深,仍有著獨特的價值。

  程千帆在〈《汪辟疆文集》後記〉中對於汪辟疆要編選近代詩,有詳述云:「汪老師對石遺老人陳衍所選《近代詩鈔》不很滿意,認為收錄過雜,而且福建同鄉的作品也太多,頗想根據《近代詩派與地域》的論點,精選一部近代詩,也曾開始甄錄。為了協助老師完成這項工作,我曾請先君穆庵先生將家集數種以及晚清諸家詩文集數十種、清末民初諸老讌集照片及個人寫真十餘張都借給老師,以供採擇。老師將此事就商於李拔可先生。拔可先生以為,入選詩家應當各附小傳,老師也以為然。抗日戰爭爆發,老師圖籍多失,這項需要大量資料才能進行的工作便又擱置下來,後來又想簡化為《點將錄詩選》,預定編成六卷,也未完成。本集《近代詩人小傳稿》就是為詩選準備的部分材料。另外,它的姊妹篇《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也大略作於同時,其後復有增訂。《小傳稿》有清本,《旁記》有老師手稿。因係隨手記錄,所以先後雜陳。這次整理,除了個別人物生卒年未詳,依劉、班稱並時例酌附外,一律按年代先後編次。這兩部著作保存了許多首次用文字記錄的文獻,極可寶貴。」

  汪辟疆性耽吟詠,少年致力於詩文甚專。務去陳言,詞必己出。喜生造,不喜圓熟,深得江西詩派之風味。程千帆也說:「老師不但是一位詩歌研究專家,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詩人。前輩學者的學風和我們今天不完全一樣,他們是很注重知能並重,即研究與創作並重的,認為二者互為影響,互相滲透。老師既精於詩學,又深於詩功。他對於詩歌的源流正變、詩人的風格技巧,敘述精確,分析深刻,是和他自己能詩分不開的。他早年受散原老人的影響,效法黃、陳;其後則轉益多師,對唐朝的杜甫、李商隱、韓惺諸家,宋朝的梅堯臣、王安石、蘇軾、陳與義諸家,致力尤深,合唐人的情韻、宋人的意境為一手,所以風格蒼秀明潤,用筆開合自如,為並世諸老所推服。」

  《光宣以來詩壇旁記》原是汪辟疆為了編選近代詩選時所記,涉及的人物從晚清至民初,有俞樾、袁枚、李慈銘、王闓運、張蔭桓、張之洞、樊增祥、張百熙、張佩綸、林紓、徐世昌、朱祖謀、易實甫、梁鼎芬、李詳、況周頤、鄭孝胥、潘蘭史、黃節、梁鴻志、王揖唐、溥心畬等等諸大家,由於汪辟疆本身是詩人,他與這些人都有過從,深知當時詩壇諸多掌故,保留了當時詩壇不少一手珍貴史料。例如李詳(審言)和樊增祥的文稿風波,《光宣以來詩壇旁記》就收錄李詳再次懇求樊增祥交還文稿的〈書樊雲門方伯事〉一文。但汪辟疆文中所說的被樊增祥取去的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或云病篤之時,已取而納諸火矣。」是不確的。大概是汪辟疆採用了徐一士所渲染的樊增祥一怒焚書的說法。果然,半個世紀之後這部分日記終於被「發現」。一九八八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這《越縵堂日記》的最後一函——《郇學齋日記‧後集》,凡九冊(其中二本各半冊,以故又說八冊)。

  另外張之洞被認為「起居無節」,《光宣以來詩壇旁記》有引用徐樹錚給馬通伯信云:「……親見項城(袁世凱)率將吏以百數,飭儀肅對,萬態竦約,滿坐屏息,無敢稍解,而公欹案垂首,若寐若寤,呼吸之際,似衋衋然隱齁動矣。……」世人泰半又疑張之洞偃蹇作態,徐樹錚甚至說:「項城每與僚佐憶之,猶為耿耿也。」汪辟疆說:「按此文得之目擊,當視梁、李二氏所記可靠。」其實張之洞的日常生活,與眾不同,他自以為可以一天當兩天用,而以午未之交為分界。大致每天黃昏是他的早晨,起床就看公事,見賓客,到午夜進餐,食畢歸寢,往往只是和衣打盹,冬夏都用藤椅,不過冬天加個火爐,這樣睡到凌晨五六點鐘又醒了,辦事見客,直到日中歇手吃飯,飯罷復睡,終年如是。因此他和袁世凱南京、保定兩次宴會,都是在午未之交,是他精神格外不濟之時,頹而不能興矣,並非是有心輕慢袁世凱,更不是梁啟超所說的以倨傲鮮腆之老態凌折同僚。

  總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一書,不僅記晚清光緒、宣統年間以來的近代詩派,甚至對研究近代社會與思想,都提供了不少真切生動的材料。既可當詩話讀,又可當史料看。這都由於汪辟疆對於當時的詩壇之熟稔,對於歷史掌故之興趣昂然。雖隨手所記,但都異常珍貴,故其書也經常為後學者所徵引。程千帆也讚美說:「從青年時代起,一直到晚年,近代詩歌始終是他研究的重點,而由於家世、交遊的關係,他又和詩壇前輩及並世名家多有往還酬唱,因而其記載是可信的,論述是深刻的。」這也是本書雖謙稱是「旁記」,但卻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的原因。

  本書原由汪辟疆弟子程千帆先生整理,一九九八年遼寧教育出版社曾出版簡體版。今經點校、分段整理後重新出版,是為繁體字首次出版,並加上書名「晚清詩人軼事」,作《晚清詩人軼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特此說明。

蔡登山

◆俞樾與袁隨園◆袁簡齋(枚),己未朝考題為〈賦得因風想玉珂〉,有句云:「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刻畫「想」字甚佳。時總裁諸公以為語涉不莊,將擯之。大司寇尹文端(繼善)爭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起士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上有詰問,我當獨奏。」眾議始息。袁之與館選,文端之力也。已而,上命尹教習庶起士。袁獻詩云:「琴爨已成焦尾斷,風高轉重落花紅。」此袁尹文字因緣也。俞蔭甫(樾)幼不習小楷書,而故事殿廷考試專重字體。道光三十年,俞捷春官,保和殿覆試獲第一,人皆疑焉。後知為曾湘鄉相國所賞所致。曾得俞卷,極賞其文,言於杜文正,必欲置第一。群公集觀,皆曰:「文則佳矣,然倉卒中安能辦此?殆錄舊文耳。」曾曰:「不然,其詩亦相稱,豈詩亦舊詩乎?」議遂定,由是得入翰林。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詩有句云「花落春猶在」,曾奇賞之曰:「此與『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相似,他日所至末易量也。」後曾氏出將入相,功業之盛,一時無兩。而俞氏則自罷豫學使後,淪棄終身,窮老著述,雖名滿天下,然終以書生老矣。同治四年,俞在金陵寓書於曾公,述及前句。且曰:「由今思之,蓬山乍到,風引仍回,洵符花落之讖矣。然比來杜門撰述已及八十卷,雖名山壇坫萬不敢望,而窮愁筆墨,倘有一字流傳,或亦可言春在乎?此亦無聊之語,聊以解嘲,因顏所居曰『春在堂』。他日見吾師,當請為書此三字也。」師生沆瀣,均緣詩句作合。俞氏事正與簡齋相類,亦文壇嘉話也。俞氏亦曾以隨園事相媲。其集有〈上曾涤生爵相書〉云:「金陵晉謁,小住節堂。一豫一遊,叨陪末座,窮園林之勝事,敘觴詠之幽情,致足樂也。憶袁隨園上尹文端啟事云:『日落而軍門半掩,知鐙前尚有詩人;山遊而僚屬爭看,怪車後常攜隱者。』樾以山野之眼,追隨冠蓋之間,頗有昔賢風趣。而吾師勳業高出文端之上,奚啻倍蓰,則樾之遭際亦遠越隨園矣」云云,正引袁相況。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