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日記:通往終極實相的旅程紀錄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開悟日記:通往終極實相的旅程紀錄
所有認真的靈性追尋者都不能錯過的第一手開悟見證!
這個年代,有大量靈性訊息排山倒海向我們捲來,看起來都如此光明大愛,充滿希望;但是,對於認真的靈性追尋者而言,總不免問自己何時能夠真的揭開世界的幻象,「回家」,了知那究竟的「神」或「一切源頭」的本質?我們總說每個人內在都有神性,萬物彼此連結,我們已然是完美的;但除了頭腦「知道」以外,我們可曾真的活在這個認知之中?或者,我們只能聽取靈性大師或經典令人似懂非懂的美好描述,並到處尋找似乎最快的方法,然後在信與不信之間反覆擺盪?
本書不談空泛的「開悟之美」,而是清楚詳實的靈性旅程紀錄,以及對創造過程和實相精采易懂的解釋與省思。作者是與我們活在同一個時代的開悟者,生活和每個人一樣看似平凡無奇,但他憑藉著持續不斷的投入與探索「存在」本質的決心,讓自己內在的真相醒了過來,掙脫自我虛假身分認同的牢籠,活出無我的終極自由。開悟之後,他決定將自己的經驗與體悟整理成書,分享給同樣走在靈性道路上的讀者,讓開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一條清楚確實、人人可走的道路!
無論你想開悟卻不得其法,或者想理解創造的奧秘,或者好奇在開悟之人眼中世界是什麼模樣,本書都值得你反覆咀嚼玩味!
名人推薦
「作者馬克經歷了我所謂真正的開悟,我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許多作者只是在開悟的邊緣,但馬克是真正的開悟。他詳細說明整個開悟過程的來龍去脈、以及開悟的真實面貌。這是值得一讀的傑作,特別適合那些修行到一半卻不知自己在修什麼的人。你的法門行不通嗎?讀一讀這本書吧!寫得好,馬克。」── 傑德.麥肯納 ,「靈性開悟三部曲」作者
「馬克‧列維特的新書《開悟日記》不僅絕對真實、振奮人心,而且所有靈性追求者都能讀懂它。馬克透過自己的經歷,一步步帶領你探索實相的本質;他的內在發現,全都直指你本來面目的真相。若你已準備好從夢中醒來,那麼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我極力推薦這本書。」── 恰克.希林 ,《開悟啟蒙書》(Enlightenment for Beginners)等書作者
AMAZON讀者犀利好評!
馬克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他對自身經歷的描述引人入勝,並為物體在主觀意識內的顯像提出了一套解釋,述說意識如何「摺疊」起來映現自己,太有趣了!每次聽人談意識和投射,都讓我很困惑,但馬克的解釋非常易懂。──Cool1
本書能指引你從靈性旅途的起點一路走到終點。他的說明非常清晰,所用的類比都直指真相,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在無用的新時代文字或多餘鬆散的東西上。超棒的一本書。──Amazon Customer
我讀過非常多談論這個主題的書,馬克的這本書非常實用且切入重點。它是為了那些已經無法只滿足於理智上的理解、迫切想要真正了悟的人而寫的,是指引手冊,也是你直到抵達終點以前都能夠一直陪伴你的一本書。對於準備好了的人來說,這是他們需要的最後一本書。──Peter S.
如果你喜歡傑德.麥肯納,你會更喜愛這本書。它幫助我看見傑德.麥肯納所謂在找出唯一真相時「更遠」的思考過程。它也強調了我們必須專注心念、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馬克非常誠實及開放地面對心中升起的恐懼,我過去也曾經被這樣的恐懼給阻擋,我讀過的眾多書籍當中,沒有一本能像馬克的書一樣帶我穿越這個過程。謝謝你,馬克!──Kindle Customer
作者簡介
馬克.列維特(Marc Leavitt)
生於一九六九年。二十歲那年時開始對靈性成長感興趣,於大學期間便勤於修習冥想,並取得心理學及哲學學位。之後深受東方哲學(尤其「不二智」)的吸引,一邊在睡眠實驗室工作,一邊繼續他的靈性學習、探索意識拓展的可能性及自我的真相,終至開悟。與在大學結識的妻子育有一名女兒。
譯者簡介
謝明憲
台灣宜蘭人,台科大應用外語系畢。現隱居彩虹山,躬耕於幸福村七彩田。農閒之餘,以翻譯心靈勵志書籍為樂。譯有暢銷書《祕密》《比神更快樂》《來自天堂的問候》《祕密青少年版》《按對夢想的開關》等書。
作者序
第一章:最後的渴望
第二章:看見虛空
第三章:一與萬象
第四章:自我了斷
第五章:開悟
第六章:最後的顯境
第七章:終點之後
作者序
馬克.列維特Marc Leavitt
有人能畫出通往虛空的地圖嗎?有人能指出那玄不可測的境界嗎?也許這是可能的,以下就是我的嘗試。
首先,我要從我個人尋求「靈性開悟」開始講起,它同時也可作為靈性實修者的修行地圖。
故事的主軸放在我靈修的巔峰期,當時我參加享譽全球的蒙羅學院(Monroe Institute)為期一週的靜心閉關。完成進階課程返家後不到一週,我在日常生活中忽然開始看見玄奧的顯境(Vision)。我在陪妻女散步、或處理日常的工作時,同時會發現自己進入更廣闊的視野,使我能以全新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整個世界;這些顯境是循序漸進發生的,它們清晰地為我指出實相的偉大設計。
其中有些顯境會摧毀現有的一切;有些則十分嚇人,因它們毫不留情地揭穿「自我」的真面目;另外有些顯境則是充滿無上的喜樂,其快樂的程度甚至大到你只能消受一下子。最後,我們可透過這些顯境拼湊出實相的模型;這一模型看似簡單,但它表達的意涵卻足以令人瞠目結舌。我將在本書針對四個顯境進行實況的描述,並說明它們如何幫助我們重新了解實相的真實架構,以及這一了解如何解決一些重大的哲學矛盾,例如心靈與物質、或上帝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這些體驗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你也能親自驗證書中所說的每個真相。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開悟不再神秘。事實上,市面上已有許多關於開悟或所謂「不二智」(nondual wisdom)的好書出現,但尚缺一本詳細逐日、逐月、逐年揭露自性(Self)的書籍。儘管本書談的是私人的開悟,但這開悟的過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並且是分解成一步步的慢動作來呈現。讀者可以依循這個漸進的過程,一步步邁向通往開悟的旅程;而我詳細描述的那些高峰經驗、以及我徹底改變觀點後所獲得的究竟領悟,就是我想帶你去的地方。
我也希望本書能使你明白,開悟並非某種神話般的經驗。它絕非其他時空的無稽之談,而是一種觀點上的真實轉變。事實上,只要對探索「存在」的真實本質有足夠的好奇心,任何人都能在此時此地出現這種轉變。我的看法是,我們同樣都是人、有著共通的生活經驗,因此任何人只要願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心靈,便能發現那等待我們已久的共同寶藏。更何況,我有全職的工作、有老婆和孩子,這也足以證明你不必在開悟與世俗生活之間作取捨。
綜觀全書,你有許多機會可以親自驗證其中探討的主題。此外,為了確保故事的真實性,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取材於我個人的日誌(引用日誌的部分會使用楷體並標注日期,而我加以敘述的部分則使用正常的段落格式)。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譯者序
謝明憲
相信讀者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東方的靈性經典,感覺像是讀詩一般,看似明白個中滋味,卻又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但同樣的內容,經由西方人的詮釋,整個思路就頓時變得清晰許多,彷彿模糊的影像聚焦起來,形成一幅清楚的畫面。本書的翻譯過程中,就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
東方的修行體系名相繁多,且多是以名相來詮釋名相,往往令人不知所云。舉佛教的名相為例,光是「佛性」一詞就可能出現這樣的解釋:何謂佛性?覺性是也;何謂覺性?法性是也;何謂法性?真如是也;何謂真如?涅槃是也……解釋到最後,還是不知「佛性」一詞所指為何?又如佛學的「能」、「所」及「能所不二」等名相,若非認真研究過佛學的人,恐怕也難一下子明白其意義。第四道大師葛吉夫曾強調:「沒有精確的語言,就沒有精確的研究;沒有精確的研究,就沒有精確的修行。」本書作者馬克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他用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維來觀察、分析自己的神秘經驗,並使用精確、淺顯易懂的語言及比喻來描述他的開悟過程;甚至不懂何謂「能」(主體)、「所」(客體)等名相的人,也能藉由他淺白的文字而一窺實相的堂奧。
這本真實、有深度、又引人入勝的小書,讀者閱讀完自能有所體會,這裡就不再贅言。在此僅補充說明兩點:
一、本書的第三章中,作者用鏡子來比喻那唯一存在的覺知;而覺知的對象之所以出現,是由於覺知的鏡子因自身的吸引力彎了起來,自己照見自己。若讀者對這部分的內容有理解上的困難,可換另一種方式來想像:一片寂靜的無垠大海,水面澄澈如鏡。忽然間,海中央捲起一個波浪,波浪的影子就映現在海面上。這第一個波浪激起的漣漪,形成更多的波浪,海面上也映現著更多波浪的影子。每個波浪都映現著別的波浪,並認為自己與別的波浪不同;但一切平靜之後,所有的波浪都回歸原來的大海。這片寂靜的大海,就是覺知;海中央捲起了波浪,是由於覺知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波浪即是宇宙的萬象及眾生;但所有的萬象及眾生自始至終都是一體,自己與他人的對立分別不過是「動」時的幻相。作者馬克也表示喜歡這個比喻,並親自為此下註解。
二、原文第七章的倒數第五段,在描述上有不盡完美的地方;向作者馬克提出後,他決定將倒數第五段重新改寫。因此讀者在閱讀時,可能會發現這一段譯文與原文不太一樣;這是因為讀者手上拿的是最新的「修訂版」,望讀者識之。
日誌紀錄: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二○○一年七月四日那一天,當時我正彈著吉他唱喬治.哈里森的歌〈My Sweet Lord〉,我清楚聽見有個無形的聲音叫我轉身回頭看。我一轉身,就看見了它──真相。從此之後,我就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這一回頭,我看見了虛空;我看見天底下最荒謬的事。平常,我們只能看見眼前一百八十度的視野,但這只是事實的一半;驚人的是,我們還有另一半的存在是完全沒被覺察到的。要向人們解釋何謂眼前一百八十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請他們像打開翅膀一樣張開雙臂,然後水平地往後伸展,直到左右兩邊都剛好看不見手臂為止;如此一來,他們便可輕易地了解,我們的視野範圍剛好是一百八十度。接著我想指出,如果有人想看見他們認為當下自己背後是什麼東西,那麼,他們就必須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認為自己背後是什麼東西上。事實上,注意力的轉移,會改變我們眼前一百八十度的場景所出現的景象,因實相是隨著觀察者而變化的。我們一直不曉得自己只能看見眼前一百八十度的視野,是因為我們的另一半存在是未顯化的,因此我們往往會忽略它。但這一次我轉身回頭看,竟然可以看見三百六十度!而我原來正常視野所看不見的另一邊,居然是虛空!我發誓,我轉身回頭時,有色眼鏡不見了,於是我看見了真相!換句話說,我不但看見身後的虛空,同時也看見眼前的客廳,並且是看見客廳的真實面貌。見到這般景象,我終於了解,我眼前的客廳只是銀幕上的畫面──一張全像圖(holographic picture)。我根本不在客廳;真正的我,是覺知。我終於明白,我一直是那緊貼在銀幕(某種類似電影銀幕的東西)上的純粹覺知;而它正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那是一個大得不得了的全像式銀幕。我能看見顯現客廳的銀幕,同時也能看見我身後的無窮無盡。我趕緊草草地記下這一切,但我看到的景象持續在變化中。事實上,我只要停下手中的筆,實相就會讓我看見那一直在我們身後的東西──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