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貝克俄羅斯紀行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史坦貝克俄羅斯紀行

作者:約翰‧史坦貝克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17日
ISBN:9789865722135
語言:繁體中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
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
攜手創作精彩紀實作品


  俄羅斯,一個人人被教育要絕對相信政府的國家,
  相對於外面世界,她,樣板而失焦;
  但透過約翰‧史坦貝克的眼睛與卡帕的鏡頭,
  我們看到俄羅斯最接近”真實”的一面,
  處處斷壁殘垣的景況下,百姓們展現了無窮活力和樂觀的笑容……

  一九四七年,東歐降下鐵幕之際,世界知名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與二十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兩人聯手合作,親自造訪俄羅斯境內各城市,諸如莫斯科、基輔、烏克蘭、史達林格勒,以及烏克蘭、高加索等地,決意將歷經二次大戰後重建期的蘇聯最真實的面貌呈現世人眼前。

  俄羅斯人是怎麼生活的?鐵幕外所見的報導有多少是真實的?

  為了報導真相,史坦貝克與羅伯‧卡帕決定要「更靠近」鐵幕下的俄羅斯;他們只記錄眼見的事實,而且不加以批判、論斷;因之,他們希望做到的是「俄羅斯紀事」,而非書寫「俄羅斯故事」。

  在這趟詳實記錄俄羅斯的真相之旅中,史坦貝克與羅伯‧卡帕見到極權國家底下的「樣版城市」,以及訪問過程中官方說是陪同招待實則監視、令兩人哭笑不得的諸多滑稽景況。而另一方面,在深入市井小民的生活圈,雖然眼見的是殘破簡陋的景象,但這些百姓置身戰後的復甦重建,髒污的臉上卻一派開朗與樂觀,讓他們動容。而這些正是他們希望報導的“偉大的一面”之外的真相。

  此書融合了兩位大師的熱情與幽默,透過信實的文字、震撼力十足的照片,將一路上接觸到的官僚政客、官方嚮導、商人、農人、學生、孩童、酒徒等等,彷如影像般一幕幕展現眼前,讀之令人莞爾!

作者簡介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一九O二年出生於加州沙林納斯,成長於距太平洋岸二十五哩之遙的農地沃谷;河谷海岸均是他傑出小說的場景。一九一九年,他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斷斷續續選讀文學與寫作。一九二五年輟學離校,往後五年在紐約市當工人和記者維生,同時創作首部小說《金杯》。婚後遷居太平洋叢林市(Pacific Grove),出版兩本以加州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天堂牧場》(1932)和《大地的象徵》(1938),另有數篇篇小說集結成的小說《長谷》(1938)。一九三五年問世、描述蒙特利(Monterey)鄉野鄙人的《薄餅坪》讓他功成名就,經濟無虞。

  史坦貝克寫作勇於實驗。他在一九三O年末著有三本書寫加州勞動階級的作品《相持》(1936)、《人鼠之間》(1937),以及經典作品《憤怒的葡萄》(1939)。一九四O年初葉,史坦貝克以《被人遺忘的鄉村》一書成為製片人。到了一九四一年的《柯提茲海》(1941)又搖身一變成為嚴肅的海洋生物學研究者。此外,他也為戰爭效力,寫下《投弹了》和引人議論的劇本小說《月亮下去了》。繼《製罐巷》(1945)、《前進的客車》(1947)、《滄海淚珠》(1947)、《史坦貝克俄羅斯紀行》(1948)、實驗劇《熾熱的光》(1950)和《柯提茲海航海記》之後,融合雄渾的沙林納斯河谷傳奇與家族史於一爐的劃時代巨著《伊甸園之東》(1952)問世。

  他後半生與第三任妻子住在紐約市和沙格港(Sag Harbor)。後期作品包括《甜蜜的星期四》、《比竇四世瞬息王朝》、《烽火一度》、《查理與我:史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美國與美國人》……等書。

攝影者簡介

羅伯‧卡帕Robert Capa

  二十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知名戰地攝影師者羅伯‧卡帕,本名安德雷‧厄諾‧弗烈曼〈Endre Erno Friedmann),一九一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從十七歲離家,截至一九五四年在中南半島誤觸地雷喪生,其間周遊世界各地拍攝戰爭場面。他偕同摯愛伴侶姬妲‧塔柔〈Gerda Taro,波蘭籍未婚妻,死於一九三七年),初逢於西班牙內戰,拍下無數凸顯人類苦痛扣人心弦的照片,自此聲名大噪享譽國際。

  一九三八年他前往中國,見證日本侵華行為;實地報導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時,他就置身現場。一九五四年,轉往中南半島。

  一生出版過的攝影文集有:《死亡醞釀》(Death in the Making,卡帕與姬妲‧塔柔攝影,1938)、《滑鐵盧之路戰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 Road,黛安娜‧傅畢斯-羅伯森撰文,卡帕攝影,1941) 、《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1947)、《史坦貝克俄羅斯紀行》(A Russian Journal,約翰‧史坦貝克撰文/卡帕攝影,1948) 、《報導以色列》(Report on Israel,鄂文‧蕭撰文/卡帕攝影)等。

譯者簡介

杜默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雜誌主編、執行副總編輯,自立和中國時報資深編譯。譯作有《聖經密碼》、《玄奘絲路行》、《獨自一人》、《印度:受傷的文明》、《金錢書》、《美食與毒菌》等書。

前言  蘇珊.席林格羅 
第一章 緣起
第二章 抵達蘇聯
第三章 莫斯科生活
第四章 基輔
第五章 烏克蘭見聞
第六章 史達林格勒
抗辯書/ 羅伯.卡帕
第七章 喬治亞
第八章 弟弗利司
第九章 旅行結束之前

附錄一 史坦貝克年表
附錄二 史坦貝克重要著作年表

【第1章】 緣起 這則故事和這趟行程的發端和用意,有必要先說個明白。三月底,我——向約翰.君特○1特別情商才能使用這個代名詞——坐在東四十街貝福特旅館酒吧內。改了四遍的戲本已銷毀,從指間流逝,我坐在吧檯凳子上,沉吟著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時,羅伯.卡帕有點落寞的走進酒吧。打了幾個月的牌局終於收場,書也送進印刷廠,他驀地發現自己無所事事。向來善體人意的酒保威利,建議來一杯天下無雙的「瑞士」酒。我們悶悶不樂,倒不是新聞因素使然,而是處理新聞的方式所致。因為,新聞已不再是新聞,起碼在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已是如此。新聞已經變成碩儒俊彥的事。高踞華府或紐約案頭的人看看電報,配合自己的心態重做編排,再簽上文末署名。我們常看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而是寥寥可數的學究對新聞意義的看法。 威利把兩杯淺綠色的瑞士酒放在我們面前,我們開始談論到,在這樣的世道裡,誠直開明的人還能有什麼作為。報紙上,有關俄國的消息每天不下數千言。史達林的想法、俄國參謀總部的計畫、軍隊素質、原子武器和導向飛彈實驗等,全都是由不在當地的人所寫,他們的資料來源絕不是無可非議。我們於是想到,有些跟俄國相關的事還沒人寫,而這些事正是我們最感興趣的。那裡的人穿什麼?餐會中上的是什麼菜?有什麼食物?他們怎麼做愛,怎麼處理死亡?他們談什麼?他們也跳舞、唱歌和演戲嗎?小孩子是否要上學?我們覺得,去探探這些事、拍拍他們、寫寫他們,不失為好事一樁。俄國政治誠然跟我們的政治一樣重要,但那裡想必也一樣還有重要的另一面,想必也有我們無法看到的俄國民眾的私生活,因為從來沒人寫過,也沒人拍過。 威利又調了杯瑞士酒,他附和我們的看法,說他對這種事也有興趣,想看的正是這種東西。於是,我們決定一試——純粹報導,輔以照片。我們要合作。我們要避開政治和較重大的問題。我們要避開克里姆林宮、軍人和軍事計畫,盡量接近俄國民眾。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可行,反而是一跟朋友提起,他們倒是很篤定我們辦不到。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