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藥物也能治好憂鬱症:讓3000名患者康復的奇蹟飲食療法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不靠藥物也能治好憂鬱症:讓3000名患者康復的奇蹟飲食療法
近年已發現,憂鬱症的原因除了壓力之外,還有「營養不良」!
日本名醫拯救3000名以上患者的奇蹟飲食療法,無論是憂鬱症、恐慌症、失眠、厭食症、思覺失調症、強迫症、ADHD,都能改善!
★日本亞馬遜評價4.5顆星,一上市立即再刷!
★不用花大錢、沒有副作用、可長期使用,靠自己就能做到的營養療法。
★廣獲日本讀者、患者、精神科醫師好評推薦。
「從20年以上的憂鬱中復原了」
「原本被醫師說要吃一輩子的藥,不用再吃了」
「終於可以好好睡上一覺」
──只要攝取對的食物、善用營養補充品,補充營養就會好了。
從今天開始,從現在起,靠自己就能改變。
科學新觀念,「營養失調」會導致憂鬱症
一般普遍認為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原因出自於「壓力」,求診後醫師可能會開藥物,或是使用認知療法、心理療法等方式治療,但通常只能減輕症狀,很難徹底治好心理疾病,藥物甚至有副作用的風險。
研究已發現,健康的大腦中,讓人感到幸福的血清素和感到喜悅的多巴胺應該是很多的。而構成這兩樣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就是「鐵質」和「蛋白質」。如果缺少這兩樣原料,神經傳導物質就無法合成,當然就無法感受到幸福和喜悅。
日本精神科醫師藤川德美,在實際調查了憂鬱、恐慌症、失眠、感覺統合失調症等患者的血液後,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體內的「鐵質」和「蛋白質」非常少,也就是營養不良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只靠吃藥和心理諮商,憂鬱症狀卻一直好不了的原因。
就算每天都吃很飽,還是會「營養不良」
若沒有攝取對的食物,即使每天都吃很飽,但缺乏必要的營養,還是會造成品質上的營養不良。從目前一般人的飲食來看,都是以米飯為主食,導致醣類過多,而蛋白質、鐵質嚴重不足。缺乏鐵質特別又以女性情況較為嚴重,比男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2~3倍。
此外醣類過多、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不足,也會使體內能量代謝無法順利進行,不只會引發心理疾病,還有各種慢性疾病。
【容易引起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類型】
◎生產過的女性或血液撿查有貧血的狀態
→缺乏鐵質無法製造血清素和多巴胺,腦內神經細胞傳遞遇到障礙,無法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素食者、錯誤的減肥方式
→因為健康或愛美而不吃肉類或油脂,只靠鐵質吸收率較差的菠菜等蔬菜,或蛋白價較低的豆類食品,難以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應積極攝取肉類中效率高的蛋白質和鐵質。
◎攝取過多醣類、甜食
→平常以米麵為主食、愛吃甜食,不只蛋白質會不夠,還會讓體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被大量消耗,身體也會以低效率轉換能量,漸漸導致身心疾病。
【憂鬱症營養療法自救原則】
★能大量攝取到蛋白質和鐵質的飲食。
★以營養補充品輔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鐵質等營養素。
★低醣(糖)的飲食方法,避免糖類、主食減半等,提高體內能量代謝效率。
★吃不下太多、無法喝蛋白質補充品時,可多善用各式替代品。
★善用血液檢測,從BUN尿素氮數值、鐵蛋白數值看出改善成效。
使用營養療法後,真實改善的病例
本書用漫畫的方式分享,憂鬱症、恐慌症、失眠、暴食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兒童的ADHD在接受藤川醫師的營養療法後,人生逐漸好轉的患者實例。
◎經過懷孕生產後一直嚴重缺鐵的媽媽憂鬱症。
◎晉升為課長後,因為蛋白質不足+工作壓力引發憂鬱症的上班族。
◎為了健康,長年吃素導致憂鬱症的女性。
◎飽受幻聽、幻覺困擾,7年來都不敢出門的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患者。
◎無法靜下來、注意力無法集中,患有ADHD的小男孩和貧血的媽媽…等9篇病例。
「生完小孩後,悲傷、不安感讓我的眼淚完全止不住。在接受藤川醫師的營養指導後,現在我的人生充滿了元氣!」(30歲左右女性)
「終於從治了20年都好不了的恐慌症中康復,最高劑量的藥也快要可以停藥了。」(40歲左右女性)
「強迫症、失眠併發的憂鬱症讓我很難正常工作,改善營養狀態後,症狀也都一併改善了,讓我找回了原本安穩的生活。」(20歲左右女性)
心裡一直感到痛苦、被不安籠罩、無法擺脫低落的情緒,每天都止不住眼淚,夜晚也無法睡著,其實都只是營養不足而已。
從今天開始,從現在起,靠自己就能改變。在改成低醣高蛋白的飲食,並以營養補充品輔助後,心理症狀都逐漸好轉,藥物也減少,甚至達到停藥、完全康復的狀態。
本書特色
★以分子營養學結合科學觀點說明營養如何影響心理、如何治療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可以靠自己來改善憂鬱症,且異病同治,還可以改善恐慌症、失眠、暴食、強迫症、精神分裂、ADHD等疾病。
★為了改善心理狀況,應攝取哪些食物、營養素,以及能持之以恆的攝取訣竅,以營養治療不用擔心副作用,且可長期使用。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還能改善頭暈、疲倦、糖尿病等身體上的不適,也較不容易發胖。
★介紹以營養補充品輔助的技巧,即使食量小、無法攝取太多食物的人,也可以快速改善營養狀態。
★以漫畫形式說明心理疾病改善案例,閱讀起來很輕鬆、沒有壓力。
★科學理論簡單,文字易懂,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專業好評推薦
◎中醫師、營養學家──林傲梵
作者簡介
藤川德美
藤川身心科診所所長
醫學博士/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科醫師、指導醫師
廣島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進入廣島大學神經精神醫學教室。曾在廣島大學醫學系附設醫院精神神經科和縣立廣島醫院精神神經科進行憂鬱症的藥理和圖像研究。那之後在國立醫院機構賀茂精神醫療中心工作,利用MRI進行老年憂鬱症的研究,領先全世界第一個發現老年憂鬱症的患者很多都曾經發生過小中風。2008年,在廣島縣廿日市市內開設藤川身心科診所,治療以憂鬱症為主的情感性疾患、焦慮症、睡眠障礙、壓力性疾患、飲食障礙和失智症。以高蛋白質低醣類為主的營養療法一直有在累積亮眼的實績。最近也在幫助改善許多小孩子的問題行為。
精神科醫生小鐵名譽所長的部落格(日文)ameblo.jp/kotetsutokumi/
Face book(日文)www.facebook.com/tokumi.fujikawa
譯者簡介
蘇珽詡
台南人,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畢業,熱愛外語和書籍,自學日文15年,日文N1合格,現為SOHO翻譯者,目前翻譯作品有《不靠藥物疾病自癒的真相!》、《連醫師都驚訝!醋洋蔥的救命奇蹟》、《90秒揉臉操,老化神經也能變年輕》
看一眼就能明白!憂鬱症和營養有什麼關係?
前言
第1章 營養不良會引發憂鬱症的原因
‧罹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
‧就算吃藥也治不好憂鬱症
‧長期藥物治療的風險
‧「品質上的營養不良」會引發心理疾病
‧「飲食均衡又吃很多」還是會營養不良
‧醫生沒有利用營養治療疾病的知識
‧一般的飲食當中,蛋白質都嚴重不足
‧「從什麼食物攝取蛋白質」也很重要
‧女性超過半數都有鐵質不足的情形
‧醣類會浪費掉維生素和礦物質
‧形成身心健康基礎的能量代謝機制
‧脂質是效率比醣類高出3倍以上的高效率能量來源
‧提高能量代謝效率必須做的事
‧「限制熱量」會讓人生病的原因
‧會得到心理疾病的人和不會得到心理疾病的人
‧別依賴藥物,利用營養來治好心理疾病吧
‧比起植物性蛋白質,更應該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紅肉能夠補充蛋白質和鐵質
‧要多吃完整的營養食品「蛋」
‧如果沒辦法吃很多,就要活用蛋白質補充品
‧菠菜對鐵質不足的改善效果不大
‧「便宜、能持續食用、效果明顯」的鐵質補充品
‧面對維生素不足,必須有技巧地使用營養補充品
‧測量營養狀態的血液檢查指標1蛋白質
‧測量營養狀態的血液檢查指標2鐵質
第2章 從漫畫了解治療憂鬱症的方法
病例1媽媽的憂鬱症‧內田小姐(30多歲女性)
病例2蛋白質不足+壓力引起的憂鬱症‧東先生(40多歲男性)
病例3長壽飲食憂鬱症‧野田小姐(40多歲女性)
病例4恐慌症+憂鬱症‧長井小姐(40多歲女性)
病例5強迫症+憂鬱症‧真鍋小姐(20多歲女性)
病例6失眠+憂鬱症‧松田先生(40多歲男性)
病例7暴食嘔吐‧太田小姐(40多歲女性)
病例8思覺失調症‧佐野小姐(20多歲女性)
病例9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田邊弟弟(6歲男孩子)
後記
前言
我在位於廣島縣的身心科診所,每天都要治療因為憂鬱症等心理疾病而苦惱的患者。
心理疾病一般是利用抗憂鬱藥、抗焦慮藥和抗精神病藥物來進行藥物治療。不過,雖然藥物治療有抑制症狀的效果,但充其量也只是對症療法,並不能徹底治好心理疾病。
對這件事抱持著疑問的我,為了徹底治好患者,開始用跟一般身心科診所不一樣的角度來進行治療。
我關注的點是,因為心理疾病而苦惱的患者都處在「品質上營養不良」的狀態。所謂品質上的營養不良,指的就是「醣類過多+蛋白質不足+脂肪酸不足+維生素不足+礦物質不足」的狀態。
現在,大家普遍都認為先進國家幾乎不會有營養不良的人。
但就算現在是能吃飽的時代,也不代表每個人的營養都一定很充足。事實上,因為缺少蛋白質或鐵質這類為了保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養分而得到慢性疾病的人並不少。
尤其是我專門在治療的心理疾病,我發現只要改善品質上的營養不良,許多患者就能夠徹底痊癒。
於是我決定在進行治療時,以調查患者的營養狀態並且補充不足的養分為重點。靠著這個做法,我成功實踐了以改善早期症狀和徹底痊癒為目標的治療方式,也正在持續獲得亮眼的治療成果。
不過,雖然本書的目標是不依賴藥物就完全治好憂鬱症,但我的診所在做治療時並不是完全都不使用藥物。
為了減輕患者當下不舒服的症狀而開藥的情況並不少見。另外,如果患者正在吃其他醫院開的藥,突然停藥可能會讓症狀惡化,所以輕易停藥是有風險的。
但是,我認為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雙極性障礙)以外的憂鬱症、恐慌症和焦慮症都應該要避免長期服用藥物,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類的小兒疾病更是不應該使用藥物。
尤其是精神科在做治療時經常會開最新的藥物給患者,但目前還不清楚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會有什麼副作用,所以無法判斷這些藥物將來會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什麼影響。
其實藥物的效果最多也只是改善症狀,本來就不應該長期依賴藥物。
只要去除掉品質上的營養不良這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有可能達到過去一直被認為相當困難的徹底痊癒。
我們的目標是一邊改善營養狀態一邊慢慢地減少藥量,徹底治好疾病,到最後完全停藥。
請大家也務必注意自己和家人的營養狀態,為了身心健康著想,開始展開行動吧。本書中有具體記載為了保持身心健康該做些什麼。另外也以漫畫形式介紹了真的有完全康復的患者的故事。
希望各位讀者能把這些內容當作參考,在改善心理疾病方面踏出新的一步。
就算吃藥也治不好憂鬱症 有在看醫生的人應該知道,精神科最主要的治療模式就是「藥物治療」,精神科醫生先診斷症狀,然後再開給患者相對應的藥物。一般來說還會再加上心理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我自己在大學醫院和國立醫院工作的時候,一邊做研究一邊用這種治療方式治病。其他醫生甚至還稱讚我「很會用藥」。 但是,不論我多努力開藥,以藥物治療為主的一般療法,治不好的患者還是很多。而且,不管症狀減輕到什麼程度,患者都還是很難徹底痊癒。 其實,醫學系本來就會教導學生「慢性疾病的原因還不清楚,沒有能夠治癒的方法」。所以,面對憂鬱症這類心理疾病,醫生能做的不是探究疾病的原因,而是只能做到以控制症狀為目的的「對症療法」。 也就是說,現在一般精神科的治療目標都是「緩解(雖然疾病的症狀幾乎都消失了,但並不是完全治好的狀態)」,幾乎無法期待不需要再服用藥物的「徹底痊癒」。 但是,就算利用服藥來抑制症狀,只要一停藥症狀就會理所當然地再度出現。因此,持續服藥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患者和為了拿到很多藥而到處去看醫生的患者,其實都不罕見。 也就是說,為了取回身心真正的健康,只有緩解是不夠的,必須以不依賴藥物就能保持健康的「徹底痊癒」為目標。 一般的飲食當中,蛋白質都嚴重不足 蛋白質的英文是Protein。這個單字的來源是希臘文的「第一」,從這點可以看出,自古以來蛋白質就被認為是很重要的養分。 我們的肌肉、骨骼、皮膚、內臟和頭髮都是以蛋白質為材料製造出來的。而且蛋白質不只會在血液中運送養分,還會轉變成代謝酵素催化體內的化學反應,在人體內擔任許多重要的職責。 蛋白質必須透過飲食來持續補充。因為我們身上的肌肉、骨骼和皮膚當中的蛋白質隨時都在分解並且被新的蛋白質代替。肝臟的蛋白質約兩週,紅血球約120天,肌肉的蛋白質約180天就會有半數被替換成新的。所以,不只是成長期的小孩,大人也必須充分攝取蛋白質。 成人一天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量大約是50∼70公克。如果要攝取到10公克的蛋白質,必須吃47公克的牛肉,49公克的豬肉,58公克的雞肉,150∼200公克的豆腐或1.5顆蛋。 如果一天要攝取到50公克的蛋白質,則必須吃7.5顆蛋,245公克的豬肉或750∼1000公克的豆腐(參考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