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
美中台與紅藍綠的關係有如撞球,任何一顆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碰撞出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台灣的三角習題」是蘇起對台灣內部與外部情勢的觀察與解析,蘇起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美中兩強交戰的導火線,這注定了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地位,但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而80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在美中台之下,又多了一組紅藍綠的三角關係。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有談內政,如台灣的歷史地理、內部變化、選舉,美國及大陸內政;有談雙邊關係,如台灣的大陸政策、北京的對台政策,或兩岸關係、美台關係、美中關係等;亦涉及東亞情勢、大小三角的變化。透過蘇起深入淺出的評論,我們對於台灣的命運與前途,將會有更加清楚的體認。
作者簡介
蘇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
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編輯。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教授、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七十年代的蘇聯對中共政策》、《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等書,並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
自序
台灣內政
01 理性主義vs.民族主義
02 台灣可以不悲哀
03 台灣與中華民國合則兩利
04 當前台灣困境的根源
05 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06 實力乎?民意乎?
07 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08 失衡的國安人事布局
09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10 跳脫「松鼠」的宿命
11 相互毀滅還是相忍為國
12 從「乎乾啦」到杯弓蛇影
13 台灣的共業
14 「不知不覺」的台灣
15 台灣需要再次脫胎換骨
16 台灣民主的反思
17 民國百年,「興利」元年
18 台灣的歷史與地理
19 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選舉
01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02 二○一九──高度風險的一年
03 假如「美國牌」加上「台灣牌」
04 台灣選舉的境外因素
台灣安全
01 台灣新風險──四海+四獨
02 像一九四九的二○一九
03 美國會來救嗎?(上)
04 美國會來救嗎?(下)
05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上)
06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下)
07 試擬台灣未來的可能劇本
08 惡化中的台灣安全環境
09 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10 台灣安全的新變數
兩岸關係
01 蔡總統扭曲的兩岸觀
02 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03 當前兩岸僵局的癥結
04 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05 新政府的兩岸課題
06 進入「危機管理期」的兩岸關係
07 三贏的馬習會
08 台海可能進入「危機管理期」
09 一個中國──在一與二之間
10 流失中的兩岸政治基礎
11 冒險、妥協、善意──辜汪會談的時代啟示
12 主權問題的迷思
13 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
台灣的大陸政策
01 蔡總統新轉折的風險
02 鬥、拖、和,或「經美制台」
03 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04 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05 台灣應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06 誤判的教訓不能重演
07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鬥、拖、和
北京對台
01 北京如何評估台灣大選?
02 習近平新時代的對台政策
03 北京如何看台灣?
04 試析習近平的中國大陸
美國
01 當前美國的對台政策
02 美國怎麼了?
03 美國在衰落嗎?
04 黑天鵝亂飛的二○一七年
05 川蔡通話的多重影響
06 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美中關係
01 美中──台灣該選邊嗎?
02 美中貿易戰的背後
03 美中「競爭」下的台灣
04 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05 台灣與美中角力
大小三角
01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02 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03 從大小三角看「維持現狀」
04 台灣的大三角與小三角
東亞
01 北韓問題與台灣的關聯
02 以「智」處世的國家及領袖
自序(節錄)
筆者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留學美國,再回到台灣工作至今。早年走過台灣貧困歲月時,絲毫不覺其苦。後來目睹它締造舉世豔羨的經濟奇蹟與民主典範,並分享了它的光榮與喜悅。最近二十年眼看它內部社會撕裂、經濟停滯、民主倒退,外部環境居然惡化到連「亡國感」都變成常見名詞時,內心直有無比的傷痛及不甘。
幾年前決定提筆為文,就想把台灣的特殊經驗藉著每月一篇短文略作分析。筆者很早就觀察到台灣有個難解的美中台三角習題。從很多方面看,台灣小到根本不可能與美中兩強平起平坐,怎會並列成為三角?但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兩強交戰的導火線,直接牽動它們最敏感的神經,所以台灣夠格與美中並列。只是這個三角習題也注定台灣的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八○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又多了一組三角關係。筆者於是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筆者從事公職時還實際體會政策的三個面向:消息面、操作面,及基本面。一般人看到「消息面」,以為那就是影響決策最大的力量。「操作面」對媒體最有吸引力,拚命去挖掘,而大眾也很想偷窺。所以這兩方面的資訊在台灣民主化後,幾乎可以用「汗牛充棟」四個字來形容。
不幸的是,個人認為最難看到的「基本面」其實才是政策背後最大最深刻的力量。正因它隱形、抽象、歷久不衰,不像「消息」或「操作」那樣具體、時生時滅,也不因任何領導人、政府或政黨的主觀意願而轉移。所以「基本面」最關鍵。只有越多人更深入理解基本面,台灣這個年輕的民主政體才可能在做重大決策時越接近理性,它的民主品質也才能提升。基於此信念,筆者乃不揣淺陋,試盡綿薄,藉每篇一千五百字的短文,從見報當時的主要新聞議題切入,但不聚焦該議題,而是專注剖析隱藏在它背後更深刻的「基本面」。
基本面本質是宏觀而不是微觀的。它大概又分成橫切面及縱切面。橫切面指的是同一時段大三角與小三角的互動。如果用撞球檯做比方,美中台與紅藍綠各自的內政與彼此關係都分別是一個球。任何一個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產生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理性主義 vs. 民族主義 看台灣選舉,常覺得像看賽馬,一般多在議論哪匹馬領先,哪匹馬落後,哪匹馬新加入或退出。不過這次大選卻不只是賽馬,也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看不見的兩股思潮在正面碰撞。 一邊是挑戰者的「理性主義」,另一邊是衛冕者的「民族主義」。用英文說就是Rationalism vs Nationalism。賭注之大恐怕也是前所未見,因為牽涉的不只是哪匹馬出線,或政黨輪替不輪替,而是台灣的安危存亡。 「台灣民族主義」從李登輝時期就已萌芽,只是一直忸怩作態,欲語還休。蔡總統上台後變得較露骨,而挑戰她的賴清德還更直白。估計選戰越熾烈,會越沒有遮掩。 它的核心有感性面與理性面。感性上它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大部分民進黨人士對「中國人」的排斥心理可說根深蒂固。蔡總統似也從來不曾認同這個血緣。深綠出身的柯文哲講了「兩岸一家親」,犯了大忌,當然必傾全黨之力撻而伐之。 理性上,「台灣」要與「中國」全面切割。不但堅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制」,而且政府間也不再接觸,不談判,更不妥協。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連結要積極弱化,外交與軍事的對抗越加強烈。宣傳上則全面忽視大陸的「機會」成分,只強調它的「威脅」,以凝聚台灣內部的抗中意志。 為了避免當年陳水扁因躁進而激起的國際反彈,蔡政府表面雖說「維持現狀」,實際卻像孵小雞一樣,在薄薄蛋殼的掩護下,藉「改革」之名改造台灣的權力結構,以待時機成熟時破殼而出,以新的「民族」及「國家」身分亮相。 這個「民族主義」的胚胎孕育於蔡總統當年主持的「兩國論」。經過二十年的成長茁壯,它運氣好到恰巧碰到美國把美中關係由「交往」調整為「競爭」(不同於「對抗」),所以蔡政府自以為靠山堅定而充滿自信。但運氣不好的是,它也剛好碰到中共的東亞實力大幅上升,連靠山美國都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台灣民族主義」經過明年一月類似「台獨公投」的選戰洗禮而再獲勝,中共的對台政策將徹底失敗,而習近平在國內必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回顧二○○八年大選時馬英九勝券在握,而中共軍力仍略遜美國一籌,北京卻依然動員對台備戰以防民進黨僥倖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