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說城人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台北說城人
曾經有一個人,愛她所生活著的台北,
時常說著寫著唸著,處處都有她生活的足跡。
★台北文化獎、台北文學獎、金鼎獎得主韓良露
★物換星不移,一本關於台北身世最溫柔閃耀的作品
★收錄攝影家陳文發台北速寫影像、許悔之封面題簽
★朱全斌、劉克襄專文推薦
「我是個聽故事也說故事的人,走過了時代和歷史,我愛台北生活。」—韓良露
她曾經心向遠方,最後還是回到家鄉。台北,一個曾屬於韓良露童年、少年的城市,成為她人生最眷戀的歸屬。二○○六年起,韓良露主持「南村落」,搖身一變成為文化魔術師,在城市文明的神經網絡中悠遊,與台北的靈魂對話、神交,用文字拼湊出台北的身世與真實樣貌。她是永不厭倦,也永遠令人懷念的台北說城人。
「雖然書裡提到的店鋪與事物有些已經不存在了,而台北的美也不像倫敦、巴黎或京都那般的永恆,儘管韶光荏苒,做為華人世界中最具有文化底蘊也最具有創作活力的所在,台北正逐漸成為一個從容、斯文,愈來愈適合慢活的城市。」——朱全斌
「台北城的文化多樣性,那幾年隨著南村落的推動,如每年花季的繁華盛開。怎奈台北的人文更加璀璨時,她驟然離去。一棟棟樓房依然聳立,唯露台不再出現,甚而荒涼了。」——劉克襄
韓良露台北語錄精選:
「台北不是玩景點的地方,台北的好玩在生活的細節,在街道巷弄之間由小事累積而成的文化深度與密度。」
「台北也曾經是一座只往前看不回顧的城市,也曾經身世模糊,好在台北在過去十多年慢慢學著成熟與穩健,知道一味求新求變並非城市唯一的發展之道。」
「早餐,也是台北如今做為一個獨特城市的特色之一,想到晨起,台北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早餐在等著我,自然不會想移民去巴黎。」
「我愛寒流來的日子,台北需冷靜竟與安靜,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口再度清靜,讓天地之冷氣帶走我們的浮躁與不安。」
「康青龍街區,並非聚光燈,也不是霓虹燈,只是個文化的幽光,卻可以讓旅人照見心靈,看見台北不一樣的價值。」
「我天天在城南村落中走來走去,跟識與不識、熟與不熟的人們微笑點頭、寒暄、交談,在這裡我有了歸屬感。」
「一夜未眠與一覺初醒的台北是不同的台北。」
「南村這樣的村落,是台北人心靈的後院,是一個可以在清晨散步黃昏漫步午夜沉思的家。」
作者簡介
韓良露(1958-2015)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主持「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並因此榮獲二○一三年「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獎。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著有《露水京都》《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閒情偶寄」》《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台北回味》《上昇星座:生命地圖的起點》《靈魂占星:與靈魂對話的和諧生命》《小飲,良露:葡萄酒旅記》《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等多部作品。
韓良露原來規劃與她一生的摯愛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過生活,也從事更多寫作、出版、電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緣果熟,於二○一五年三月三日捨報,留給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眾多讀者豐美的著述和回憶,以及一門人生叩問真善美的修行功課。
推薦序 南村落與我──側記韓良露 ◎劉克襄
代序 台北帶路人 ◎朱全斌
卷一 食光記憶
追憶台北的晨光、晨音與吃早餐
台北街頭小吃風光好
早餐的選擇
吃廟口早市
明星咖啡館的故事
爆米香車來了
巴賽麗廳
卷二 一街一景
下午的陽光、微風和安寧
端午節艋舺早市
台北孔雀東南飛
市場裡放爵士樂的修鞋小鋪
東區憶往
厝邊與商圈
淘書樂
卷三 城南新事
南村漫步──為「南村落」誕生而寫
南村落漫走小確幸
城南小日子
生存或生活,那是個問題
庶民的元宵花燈漫步
「細節裡的天使」──打造春日永康農人市集
卷四 城市鏡像
三城時空鏡像
台北生活者的旅行
台北‧生活者的優質城市
台北真好玩
台北康青龍街區的修學之旅
台北現代美術館需要更多美學的夢想
如果,城市是……
把「生意做成文化」的感動
放生書
城市老靈
城市是我們的時光旅社
為台北老房子請命
旅人的鄉愁
野鳥的家
開小店
陽台的人世風景
溫柔的生活革命
熱愛我們的台北
雙城記──倫敦VS.台北
推薦序
南村落與我──側記韓良露
◎劉克襄(作家、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沒有文化的露台,生活的主屋就不會精采。─韓良露
二○○七年春初,韓良露籌辦南村落前夕經常找我,探問一些意見。諸如將來可以舉辦何種文化活動,如何引領市民在街坊巷弄看到新地景和風物,何謂南台北盆地的美學等等,包括後來南村落坐落的地理位置,後院可以栽種什麼,地下室空間又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熱烈又興奮地討論著。
討論多回後,我不知覺地養成一個習慣。沒事經過師大路,都會繞進巷子裡去探望。看看最近有何改變,她是否又出新創想。或許是隱隱感覺某一新事物即將發生,自己不想錯失。又或者,過去是那種愛蹺課,幾乎快被學校死當的那種不良學生,到了一把老大不小的年紀時,轉而喜愛把市井小民生活的種種,當作社會大學的必修學分,開始認真地上課了。因而南村落展開第一回活動時,我便積極參與,無役不在。更理所當然,成為南村落最常導覽的解說者。連在中部讀研究所的兒子,都加入了工讀的行列。
這是我和良露互動最密切的時候。但遠在半甲子前,我們早就熟識了。那時她還是野丫頭,我因夏宇和陳玉慧的牽線,退伍沒多久,很快就邂逅這位充滿大姊大霸氣的早熟文青。她瘋狂寫劇本的故事,那時便時有耳聞。有回好奇跑去看她租房的地方,看到四壁書架堆滿雜書,驚歎其博學和見識外,對自己只懂動物生態知識的貧弱,自是深感羞慚。
八○年代中旬,她跟陳文茜一起經營「跳蚤窩」,我和鳥畫家何華仁常去捧場,先前我去良露經營的「影廬」,窺看一些經典的深奧電影,更被其豐沛的電影知識和論述所震懾。儘管如此頻繁接觸,我們的興趣,基本上還是平行線,未來勢必奔向一個不可能交會的遠方。質言之,藝文路途,各有所好。更何況,二十來歲時的狂野,誰在乎這個城市長成什麼樣子,我們較在乎的是自己的養成。
但年過半百,生活歷練多了,好像腦筋的轉折和生命的眼界,多了許多年輕時難以目及的事物。或者到頭來,殊途同歸,漸漸體會自己的微小和平凡,應該更接近家園,生活才能有所透視。因而管它過去時天涯海角的起落,又或是長年留守島嶼的悲喜,我們都從生活增長中,磨平各種稜角,對這個城市開始了感恩的情懷。進而想透過某些實踐,以及新式體驗,從不同庶民美學的角度,更想好好認識這座養育的城市。
良露和其它友人一起合作的南村落,如是自自然然誕生。她的台北學也從這裡摸索出美麗的梗概和紋理。我也被快樂地召喚,帶著強大使命感,積極做這支先鋒部隊的前哨。看看如何表述和解說,可以跟這個城市展開最緊密的對話。
台北是什麼?按著不同城區、環境和節慶,我們討論過許多可以執行的方案,年紀大了,天馬行空的意見減少。每次一聊天或開會,在很短暫的時間裡,我們常能確切地指出執行和實踐的重點。而每一年,良露也都會跟我敲定二、三個冒險的新主題。一連五、六年的活動下來,如今回顧這類相關的主題,跟其它史蹟導覽還真大不同。如下羅列便知:野菜、花卉、小山、古道、公園、果樹、水道和濕地等等。光是我的部分就這麼繁複奇特,遑論其它導覽解說的專家。而這些議題至少都要安排二到三條導覽路線,帶領市民實際走逛,尋找在台北生活的新質地。
每年換議題,從不同內涵詮釋台北,挑戰性頗高。後來,我難免會怯場,甚至相當猶疑,但良露不只在思維上勇於表述,在行動上更是大氣大度,總有辦法慫恿我提頭上陣。也幸虧她的豪邁催逼,我才敢鼓足勇氣,一再於大庭廣眾獻醜。當然自己也因這個機會的增長,對這個城市有了更豐厚的視界。
做為南村落的主要導覽解說員,我很自負這樣和韓良露的互動。或許大家可以從二○一○年一封南村落發給我的信函,看到這種有趣的情誼發展,進而了解南村落執行活動的種種狀態。
Dear劉老師:
你好!今年要請您幫忙帶漫步的是水文、大樹和小山三系列活動,因為韓老師刪減了每個系列活動只剩五場,因此,下面列出三個系列活動的個別場次,要請克襄老師幫我們重新選擇您方便帶的場次,其餘的活動我們將連絡您先前介紹的人選為我們帶路。其中,小山本事中,韓老師請您在金面山和白鷺鷥山兩者中為我們選一座比較好爬的山,將與其他的山湊成五場。
˙系列一—台北小山本事
虎山(信義)、福州山—富陽森林公園(大安)、金面山(內湖)、白鷺鷥山(內湖)、仙跡岩(景美)、芝山岩(士林)
其中,福州山、金面山或白鷺鷥山韓老師指定要您帶漫步。
˙系列二—台北水文物語
瑠公圳、陽明山坪頂古圳、寶藏巖、華江橋、三腳渡基隆河
其中,寶藏巖、陽明山坪頂古圳,韓老師指定要您帶漫步。
˙系列三—台北大樹本事
植物園、台大校園、大安森林公園、北投親水公園、果樹步道(溫州街、連雲街)
其中,果樹步道,韓老師指定要您帶漫步。
以上活動時間安排從四月份起,避開七月和八月的盛夏時期,每月約有三系列的活動各一場,都安排在週五、週六和週日。因此全部活動從四月到十月或十一月為止。
此時間安排先告知克襄老師,待一百場人選都確定後,再開始和克襄老師敲時間,若克襄老師目前有今年不方便的時間,也煩請告知,謝謝。
另外,南村落也將舉辦五場花會本事,考量到現實性問題,目前我們選擇了四月海芋(陽明山私宅)、七月荷花(植物園)、八月桂花(南港茶山)、菊花。
因為文化護照活動約於十一月上旬結束,其中菊花和另一樣花,要麻煩克襄老師幫忙我們推薦地點和適合的開花時間(菊花的地點因為人潮的關係,不能在士林官邸,請老師幫我們推薦別處)。
南村落從一開始推出,以漫遊慢食為主軸,不斷地為台北加,做了一次次文化的粉墨登場。透過系列的藝文活動和各類專家的整合,良露規劃了許多過往異想不到的內涵,許多台北的可能性都如此繽紛怒放。台北是什麼樣的城市,城市的休閒美學何在,在這些活動的衝撞和養成裡,逐漸地孕育了更多成熟的高度。
只可惜,南村落隨著她的心力透支,兩年前逐漸消隱,活動場次漸減。但她所帶出的城市導覽,這幾年不斷地在台北各個重要藝文節點複製。現今很多一日小旅行,街頭散步的內涵,或者繼續深化,基本上都不脫這一規劃的形影和風格。其節氣食材活動的細膩,更帶出台北飲食藝術的風華和深度。
台北城的文化多樣性,那幾年隨著南村落的推動,如每年花季的繁華盛開。怎奈台北的人文更加璀璨時,她驟然離去。一棟棟樓房依然聳立,唯露台不再出現,甚而荒涼了。
露台或許是多餘,但沒有這一多餘,樓房就少了美麗的質感,城市的味道更是索然。真希望來年,會有人接續這棒子,跟這座城市再續一段美好的情緣。大家散步在台北的巷弄時,能再次愉悅地仰頭眺望。
代序
台北帶路人
◎朱全斌(作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
韓良露不算台北人,她出生於高雄市,接的是南台灣生猛熱情的地氣。雖然很小的時候就搬來台北,但是她是住在當時很鄕下的北投,家是位於小山坡上的溫泉路。她跟我說,她每天都用跑的,咻地一下就到了北投公園,爬樹捉迷藏騎馬打仗樣樣都來,等玩累了也肚子餓了,才衣衫不整,手腳傷痕累累地回家,既沒文化也一點都不文明。
然而,十七歲時,在她的堅持下,一家人搬到了東門町的臨沂街,每天穿梭在巷弄、市場、書店、咖啡館還有小吃店之間,她深深地愛上了這種隨興閒逛的節奏,偶爾跟熟或不熟的人擺擺龍門陣。照她自己的說法,這時候,她已經「預演般地把她眷戀的生活主調定出了模」,也就是一種靠兩隻腳走,一家店挨著一家店慢慢走,用一種把日子過慢過小的方式,來建立她跟這個城市的情感關係。
因此,雖然我是出生在中山區的台北人,但是跟大部分的市民一樣,很少脫離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對台北的認識與熟悉度遠不及她這個後來者。我們初識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八○年代初,那時她大約二十出頭,騎著輛光陽佳人50大街小巷地跑,基本的原型還是在北投喜歡到處跑的那個野丫頭。她發現我有一輛二手的小喜美,便常慫恿著我開車載她去更多更遠的地方,像是到基隆廟口吃夜市,或是陽明山去泡溫泉。
韓良露是我當時朋友中最愛玩的,記得她曾經跟我說過,她要做台北真正的小布爾喬亞(Petite Bourgeoisie),這個又稱為小資產階級的名稱源自於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劃分,指的是用小筆資金自己創業的人,擁有自己的資產(如房地產),可以自由自在,在既不受老闆管束,也不剝削他人的狀況下工作,過著兼具有情趣與品味的生活。她說按照她的標準,一個小布爾喬亞要懂得吃懂得穿,知道找餐館的門道,也精通買好東西的眉角。按照我的成長環境,吃喝玩樂屬生活中的末節細行,怎麼會拿這些小事來當作志向討論呢?但不可否認,跟著她走,生活的確變得比較有滋有味。
才二十八歲,韓良露就靠著寫電視劇本存錢買了房子,算是初步建立了做小布爾喬亞的基礎,然而開一家咖啡館才一直是她的夢想。她理想的生活是每天可以在飄著咖啡香的店裡看書,偶爾跟客人聊聊天。不過這個想法總是被我打槍,我不斷地提醒她世上奧客很多,還有店鋪會變成囚禁她的牢籠。直到有了南村落,嘗到了實踐理想的代價是付出健康與自由,她才覺得我說的是對的。
韓良露喜歡城市,她常說自己是搜集城市的人。我們出國旅行,她最喜歡在有店家有餐廳的市鎮裡閒逛,一點也不喜歡去野外遠足。我常常笑她好逸惡勞,四體不勤,但是她逛起書店或者畫廊、博物館卻一點也不懶。她喜歡動腦,如果接觸到的事物不能啓動她思考,她寧願隨處找個地方坐著,只要手上有一本書,她就不會無聊。她常說城市的文明有如巨大的腦神經網路牽引著她,在旅途中,她總可以像一個時空的旅行者,跟不同城市的靈魂神交。
二十五年前,良露跟著我到倫敦住了五年,這段經驗徹底改變了她,她彷彿是遊蕩多年疲憊的旅人,忽然找到了可以安居的所在。她曾說,台北是她感情上的家,而倫敦是她靈魂上的家。從一個外來者客居的角度,她看到了要成就如倫敦這樣一個豐富而文明的偉大城市,背後靠的是市民對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從到倫敦不同的區去參與達人帶路的活動,良露發現倫敦是一個由上百個村落自然形成接合的大都市,每個村落都有不同的人種、族群、文化以及階級,因為時間軌跡以及彼此的差異都被保留下來,倫敦的多元特色才會如此吸引人。
回到台灣後,我們先定居於天母石牌生活圈,過著與台北市中心若即若離的郊區生活。但良露始終懷念著她年輕時期住過的南區,以及在倫敦那種緊鄰著繁華的都市文明,每天可以看見許多不同的人,親近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她曾說,雖然台北在豐富度上不能跟倫敦相比,但是做為一個華人城市,她有著獨特的多元文化混合,包括大陸各省的文化與閩南文化、原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荷蘭、西班牙的文化殘餘。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年輕的都市,有著倫敦、巴黎、京都這些我們心愛城市所沒有的活力,所以我們決定還是搬到南區,才更符合我們我們決定要終老在台北的理由。
我們在台師大附近找到了安居之所,靠近巷弄密布開滿著獨立商店的永康街、青田街以及龍泉街,良露幫它取了一個「康青龍生活圈」的名字,每天閒閒地過著小日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去幫林語堂故居辦了一個潤餅節,由飲食文化的分享所得到的迴響中,她獲得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遂於二○○六年成立了南村落,從倫敦觀摩到的達人帶路做起,用藝文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廣人文活動。
在接下來的八年中,南村落主辦了多屆的春天潤餅節、台北文化護照、古蹟日、原民文化遊,先後辦理過一千多場的文化活動,包含了展覽、導覽、設計、講座、散步、古蹟培訓、文化夜宴、文創嘉年華、小農市集、紀錄片拍攝等,並自二○○九年至二○一三年與交通部觀光局推廣國際光點計劃,推廣深度的台北城市文化旅行。為了讓讀者了解這段時間的韓良露,本書編輯特別請作家劉克襄提供了他的側記。
韓良露是一個豐富的人,在她眾多的原型之中,說書人是一個很突出的面向,在眾多跟朋友的聚會中,總是可以看見她滔滔不絕地跟大家分享她博聞強記的心得,她熱情而愷切的風格還曾被蔡康永戲稱為政令宣導。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她的台北身世,她對台北的愛與觀察,她多重的觀點不單是小布爾喬亞的,也是庶民的、文青的以及知識分子的。
本書文字分別寫於韓良露辭世前十年中的不同段落,雖然裡面提到的店鋪與事物有些已經不存在了,而台北的美也不像倫敦、巴黎或京都那般的永恆,儘管韶光荏苒,做為華人世界中最具有文化底蘊也最具有創作活力的所在,台北正逐漸成為一個從容、斯文,愈來愈適合慢活的城市。過去我跟良露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討論世界上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城市在哪裡?而台北永遠排第一,這本書記載著我們所有的理由,也希望在良露的帶領下,能讓讀者重新發現她的美好。
追憶台北的晨光、晨音與吃早餐 關於台北的晨音、晨光與吃早餐的種種,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往事。 十八、九歲到二十四、五歲時,都跟著畫畫、寫詩、寫影評的人閒混,天天熬夜的我們,總有本領扯東扯西扯到天光魚肚翻白,才心甘情願離開不同朋友的家門,但也不想立即返家,於是,吃早餐就成為繼續晃盪的理由了。 二、三十年前,住在東門臨沂街的我,有可能去東門市場走走,五、六點的早市總有種精神抖擻的氣氛,通常最早工作的一定是肉鋪,大隻豬在木板上,肉販神準地下快刀切割,雖然是無聲的演出,卻彷彿聽得到肅殺之聲。 雞攤總是較聒噪,關在鐵籠中的紅冠公雞仍盡當日最後職責地叫晨,母雞也嘰嘰地呼應著,隔鄰的魚販將剛運到的大草魚倒進小魚池中,過多的魚嘩啦地在淺水中掙扎吐氣,早出局的魚其實也早輕鬆。 菜販來得較晚,但也慢慢擺好了菜攤,講究者會灑水好讓菜蔬看來像沾著露珠,清晨的菜總看來很有朝氣的樣子,也較能讓疲倦而發紅的眼睛看著覺得舒適。 市場裡有一攤米粉湯,當年顧客還不像今日這般擁擠,可以清閒地吃碗米粉 配兩塊油豆腐,睜著已經逐漸要闔上的雙眼,有一種恍惚的倦意,但吃著微飽再回家上床會更容易入眠也保證不會大上午突然餓得醒過來。 或有時會去信義路華南銀行旁的小巷中吃壽司、味噌湯、脆腸排骨冬粉,當時的中年老板人極沉靜,常常小吃做得好的攤家都不呼,靜心專注者才能料理細節吧!這家小攤我起碼吃了十年,但後來老老板不在了,口味也跟著變差,如今每回忍不住去一趟就只好再失望一回。 念大學時,有一陣子搬出臨沂街的家,在復興南路底與人合租公寓過起獨立時代的生活,當時天天深夜在信義路國際學舍對面的影評人朋友家大擺龍門陣,總是清談到清晨三、四點再沿著信義路復興南路走回租屋處,當時復興南路還未變身為二十四小時清粥小菜街,整條復興南路入夜很冷清,但在瑞安街口卻有一處清粥攤,賣簡單的台式清粥小菜,一盤菜當時只賣二元,吸引一些夜工族及起早做運動的老人,我常擠身其間,在微微的天光下,吃著傳統的煮芋莖、煎鹹帶魚,喝著暖呼呼的米粥,清晨時光總有種特別清明寧靜的時刻,是整晚說了太多的話倒盡了思緒雜質後的空白。